概念史研究笔谈——概念、概念史与中国语境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ngjie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打开汉语因特网,输入“概念”二字检索,一定会蹦出数以万计关于“概念”的信息。“概念”一词如此普及,乃至不管人们是否了解其在逻辑学中的含义,都以为对概念有了“概念”(理解)。如果继之输入“概念史”一词检索,则会发现“概念史”是近几年才比较多地被使用的词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著述之中:
其他文献
2012年元旦前夕,接友人电话,告知刘绪贻先生即将迎来百岁华诞,问我是否能写篇回忆性文章,谈谈对刘先生的印象。我不假思索,欣然从命。因为一谈到刘绪贻先生,我的脑海中立即就浮现出一位说话带有湖北口音、满面红光、平易近人的谦谦长者,一位在学术上勇于开拓、勤于求索、磊落坦诚的学者形象。
东汉末年,帝国政权衰落,宦官外戚乱政,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此现状,太学生和一些正直的士人试图通过“清议”来针砭时弊,对宦官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宦官们对参加“清议”运动的党人进行残酷的镇压和迫害,造成两次“党锢之祸”。其中颍川苟氏是较为著名的地方士族之一,有着自己的家学传统,并且保持家道不堕。其家族成员苟爽和苟悦著书立说,反映出当时儒士批判社会并试图有所挽救,本文试就以上问题做一浅显剖析。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历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首任主任金重远先生因突发心脏病,于2012年6月7日7时54分在家中逝世,享年78岁。
北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三省成为真正的宰相机构,掌管实际政务。枢密院在官制改革中得以保留,仍负责军政事务。改制后的“三省一枢密院”制在运作程序上较改制前的“中书一枢密院”制更为密切,但运作效率却有所降低。人事变动与派系之争往往成为“三省一枢密院”运作机制演变的内在推力,而这种机制也在不断地促动人为政治的发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三省与枢密院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北宋末期,“三省-枢密院”运作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因而元丰改制以后形成的中枢权力运作机制遭到彻底更革。、
犹太人文主义运动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犹太人研究以及西方学者对人文主义概念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学者出于不同目的,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犹太有不同的阐释。而由于对文艺复兴或人文主义含义理解的不同,学者们对犹太人文主义或犹太文艺复兴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并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同时,西方学者也为我们留下了再研究的空间,犹太人文主义运动兴起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的犹太哲学以及犹太人文主义运动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的比较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颊水,相被冕服,凭玉几。”对于这句中的“洮额水”的“洮”字,旧注有三种解释。一种释“洮”为盥手。孔颖达疏:“王将发大命、临群臣,必斋戒沐浴。今以疾病之故,不能沐浴,但洮额而已。《礼》洗手谓之盥,洗面谓之赜……颓是洗面,知洮为盥手。言水,谓洮额俱用水。”
本文就《战国策·齐三》“国子日秦破马服君之师”章的系年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展开讨论之前,先将该章文字中对于判断年代最为关键的部分录于下:
从梁启超在20世纪初提出“史学史”研究的设想以来,中国史学史学科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长成为史学苑中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一门学科结构体系完整、有自身的理论与方法、论文论著丰硕的现代学科。献身这门学科的学人们,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引为自豪。但是,学术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学科成熟的同时也透露出发展的危机,已经形成的理论、方法、研究体系、学术范式,也将会逐步成为封杀学术发展的惰性因素,局限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有鉴于此,本刊将中国史学史学科近百年的成就当做一个新的起点,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提
《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计然"是人名还是书名,由于对《史记》及其相关文献的解读不同,学术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钱穆先生曾据《意林》所引《范子》断定"计然"为书名,由于他将"名文子"误抄为"字文子",致使有些论断失据。笔者在研读前人成果和考证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认为"计然"是人名,出自《范蠡》书。一《史记·货殖列传》说:"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又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56、3257页)围绕此处"计然"是人名还是书名,古今学者多有争论
《老师的谎言》在中国翻译出版,并引发读者对美国历史的批判,皆源于该书揭示了历史事实、历史书写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说来,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并非历史事实本身,而是作者根据个人观点,甚至受制于美国政府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就的。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著作虽然充满谬误和"谎言",仍然是历史书写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将其冠之以"谎言"加以批判实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