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y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职业院校扩招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类高职院校在促进社会就业,为社会输送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职业院校扩招也极易引发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这种担忧对于大部分办学条件、办学资源都处于弱势地位的地方高职院校而言更甚,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不仅是这些地方高职院校始终面临的考验,也是职业教育一直需要探究的问题。从提高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出发,着重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境,最后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提出了可行建议。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解释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核心素养。在掌握该素养后,学生在探究和理解历史知识点、解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会更加得心应手。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教师应当选择比较性阅读教学方法。基于此,对比较性阅读教学视域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学科知识点的学习。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超循环理论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进行分析,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探索乒乓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表明超循环理论在高校乒乓球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偏低、场地设施匮乏等诸多困境。因此,将超循环理论引入乒乓球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养、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人们对软件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软件测试行业岗位人才缺口扩大,培育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测试人才是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将软件测试课程与专业体系相融合,通过课程思政、情境教学、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软件测试的实训过程等手段培养高素质测试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是教育教学领域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新趋势。中学物理是一门同时具备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学科,物理的可操作性、生活性为物理创新实践型开放作业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很大探索空间。从中学物理创新实践型开放作业的特性入手,探讨了创新实践型开放作业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及设计方案。
语篇研究绕不开对语言本质的探究。语篇分析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教学中的每堂课都在与语篇进行交集,英语教学已从传统的字、词、句讲解转变为对语篇的分析。基于此,对语篇分析在英语听力、写作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与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主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在思索论证的过程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兴趣是学生增加学习动力的源泉,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初中数学教师巧妙利用学生这一特征,应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以及数学学习效果都达到理想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既需要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还需要将数学与生活充分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教学实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良好的培养。
当前,无论是教育部、地方政府还是职业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1+X证书制度。对高职机制专业在推进1+X证书制度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通过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标准、落实监督机制等构建适合机制类专业的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详细描述了构建融入工匠精神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的方法,并提出项目驱动带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新时代电网建设培养更多的蓝领工匠。
人工智能法学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近年来在我国也开始得到关注和重视。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法学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现有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能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教师科技素质和教学实践条件有待提高。可通过确立智能时代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人工智能相关法学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改进教学方式和实践条件等途径加以应对,以适应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