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优化管理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其他文献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GRT)是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中的重要进展.一系列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RT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1-3].但是,CRT与窒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机制仍未明确.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VF),常叶致心脏性猝死(SCD)。SCD是最常见的心脏性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2.5万人发生SCD,大部分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80%是冠心病,约80%由VT或VF引起,但约4%的VT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正常人群PVC检出率约为50%,而临床检测出PVC的人群中约有40%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患者,男,36岁,因“发作性心悸1年”于2010年6月25日入我院。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反复牙龈出血病史。查体:体重71kg,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指标正常,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B型)。给予阿司匹林100mg,
1.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反复心悸伴晕厥2年,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但仍有反复心悸发作。20个月前于某院诊为“遗传性长QT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动过缓”,植人心律转复除颤器(ICD,7230型,美国Medtronie公司),术后服用胺碘酮。
目的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房颤)和6h快速起搏介导的房颤模型中研究心房动作电位时限(APD)的回复性质。方法18只犬随机分为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组(A组,n=8)和6h快速起搏介导性房颤组(B组,n=10)。两组犬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分别在多个肺静脉及心房部位记录单相APD。以APD复极90%(APD90)的时间为纵坐标、以其前的舒张间期为横坐标构建不同部位的APD回复曲线。结果在A组,迷走神
目的评估莫雷西嗪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以及其对房颤负荷的影响。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12例,给莫雷西嗪单药干预,并随访观察治疗1、6、12个月后房颤的再发情况、负荷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服用莫雷西嗪1、6、12个月房颤再发率仅34%、32%、35%;用药前与用药后1、6、12个月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和最小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房颤负荷均有明显下降,并未见死亡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定位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流程进行准确性验证,旨在寻找一个简洁准确的方法区分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VA。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起源于流出道的VA患者心电图资料,计算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并与射频消融结果相比,验证心电图流程的准确性。结果52例患者中有24例VA时R波移行≥V4导联,均在RVO
目的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起搏器更换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起搏器更换的714例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工作人员通过常规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之后改为每年1次,并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非定期随访。通过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随访(19.5±9.7)个月。所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均纳人本次研
经皮经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其术中和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束支阻滞和三度房室阻滞。现报道本院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PTSMA后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电风暴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