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事物要往前发展,要么修补完善,要么否定自我,另辟蹊径。关于课堂教学,近年来,许多学者重视,教师关注。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决不可能有普遍的完备的模式,改革本身就是创造,关键是要明确改革体育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巧妙地根据教学的因素和条件把各种有效的方法,等集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中,创造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体育课堂教学来,那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如何在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将各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等集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呢?
一、琐定目标,探研“三主”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好比是水,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就象把水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这样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水桶把水从一地挑到另一地,这样的教师很负责任,但效果却不好,他是把学生当成负担背在身上,而学生作为水桶中的水,没有丝毫的活力,是被禁锢了的一团死水,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水渠将水引到目的地,这种方法中,教师的任务是筑渠,是创造一种环境,利用水自身的势能,即学生自身的向前趋势,引导学生前进,只要学生前进,只要学生前进的大方向正确,可以任其发挥,水渠中的水,充满活力,是一渠顺势流淌的活水,这个比喻形象地启示我们教学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筑渠,而不是挑水,教师注重的是引导和启迪,为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环境和条件。
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其主体地位的构建往往表现为教师的带领、督促和指导,而随着教学过程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的确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更多地表现为教师的引导和辅助,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要“导”学习目标,宏观的观点很重要,微观的眼光不可少;要“导”学习方法,既要考虑学生学的规律,又要为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服务;要“导”师生情感,课内课外,点点滴滴,要“导”个性发展,重视特长爱好,因材施教。
2、以练为“主线”
体育教学融知识、技术、技能为一体,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练习在此过程中地位尤其突出,可以说至始至终,贯穿全课。此时,教师讲解要“精”,学生练习要“多”,多练不是指练的密度,练的数量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指练的质量,是指在内容和形式科学合理组织下的多练。“练”出灵活度。首先,小学生新学一些技术动作,可运用模仿性练习,符合认识规律和提高学习兴趣,但这种模仿不是直接模仿技术动作,而是模仿一些动物或其他物体运动来体会动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此外,把新旧动作结合起来练习,并加入情境和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游戏中尽情地“练”,从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动作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另外,要给学生必要的进行自由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启发他们自由创造各种跳法,如单人多方向跳,二人或三人配合跳等,在练习中感悟动作要领,在练习中培养合作意识,在练习中拓宽思路创造新方法。
二、“形散而神不散”,深入课堂
曾有过一个教学场面:学生分几组排队做由套圈、钻栏架、过独木桥等组合而成的障碍接力游戏。后面的同学为了观察前面同学的动作了解比赛情况,引起队形的混乱;队伍中还有些同学三三两两议论,喊加油。此时队形虽然不整齐,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都集中于所进行的活动中,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形”虽乱,而“神”不散。遗憾的是,此时,任课教师严厉地喊了一声:“把队伍站好!”于是队伍又回到了原先的整齐状态,但由于学生的观摩视野受到限制,兴趣降低了,对技术的讨论也中断了。“形”有了,“神”却跑了。
另一个教学场面:在上400米跑课时,场地上学生到处三三两两,有跑的,有喊的,有围圈坐的,还有在写什么的……而教师专心致志地在终点持秒表测成绩。原来他们在进行小组学习、竞赛。有的在记录,有的在给队友加油,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活动……显然这堂课没有拘泥于“形”的整齐划一,一个貌似松散的组织形式,达到了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学习,积极锻炼的目的,正如写散文所强调的“形散而神不散”,场面活了——形散,而学生的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技能,培养情感的目标一点没变,反而效果更好了——神不散。
因此,教师应谨慎地使用纪律措施,不应把维持课堂秩序的主要手段寄托在制度、惩罚上,而应通过造成的课堂气氛跌岩起伏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追求和“卷入”,造成“心理攻势”、“主动体育”。
三、“快乐教学”,体验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首要金科玉律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处在学习过程的学生就象一杯未盛满的水,关键是在教师眼里看到的是“一半是空的呢?还是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自信呢?当然是后者,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学习中的一点一滴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劳动的胜利者。
我们必须明白,快乐体育并不排斥练习的刻苦,比赛竞争的激烈。这里的“快乐”并不仅仅是指大汗淋漓,兴高采烈,大喊大叫,从深层次说,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乐”,它更是一种心理需求的体验。如爱好篮球的学生在篮球练习比赛中,表面上并不表现得多么兴高采烈,但是通过练习和比赛,表现出的同伴间的合作,克服身体的疲劳与拼搏进取,最终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发自内心的愉悦,才是真正的快乐;再如,喜爱中长跑的学生他们在练习时你也许找不到任何“快乐”的表现,甚至看上去“气喘吁吁,愁眉苦脸”,他们不快乐吗?不,他们的快乐隐藏在每次战胜自己的“极点”中和不断提高的跑速和跑距中以及日益增强的体质中,这也是勇于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这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重在参与,重在锻炼,重在乐趣,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活力,把情景化、唱游化、音伴化教学运用到多个环节和步骤中,变单调枯燥、乏味为情趣生动和愉悦。
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展思维
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出风头”,表现自己,使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和积极的锻炼习惯。
一方面,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练习、竞赛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不宜过多地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自己首先提出完成动作的方法,通过实践比较,领悟正确的动作要领,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学然后知不足”。例如:我在上有关奥运知识的室内课时,要求学生查阅、搜集有关资料,把课堂变成奥运知识的赛场和申奥的新闻发布会,上实践课时,能自学的,就先让学生自学,如武术和韵舞中的简单动作,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片、录像,模仿自学,然后教师再点拨、规范,采取补救手段,进行整合练习。
体育课堂教学原本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知识多、面广,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普遍的完备模式,学校教师也只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学生的!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体育健康,健康体育,这一切,还只是刚刚拉开序幕,后面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有待我们去尝试,去探究,去作答,去展示!体育课堂教学,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一、琐定目标,探研“三主”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好比是水,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就象把水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这样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水桶把水从一地挑到另一地,这样的教师很负责任,但效果却不好,他是把学生当成负担背在身上,而学生作为水桶中的水,没有丝毫的活力,是被禁锢了的一团死水,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水渠将水引到目的地,这种方法中,教师的任务是筑渠,是创造一种环境,利用水自身的势能,即学生自身的向前趋势,引导学生前进,只要学生前进,只要学生前进的大方向正确,可以任其发挥,水渠中的水,充满活力,是一渠顺势流淌的活水,这个比喻形象地启示我们教学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筑渠,而不是挑水,教师注重的是引导和启迪,为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环境和条件。
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其主体地位的构建往往表现为教师的带领、督促和指导,而随着教学过程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的确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更多地表现为教师的引导和辅助,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要“导”学习目标,宏观的观点很重要,微观的眼光不可少;要“导”学习方法,既要考虑学生学的规律,又要为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服务;要“导”师生情感,课内课外,点点滴滴,要“导”个性发展,重视特长爱好,因材施教。
2、以练为“主线”
体育教学融知识、技术、技能为一体,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练习在此过程中地位尤其突出,可以说至始至终,贯穿全课。此时,教师讲解要“精”,学生练习要“多”,多练不是指练的密度,练的数量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指练的质量,是指在内容和形式科学合理组织下的多练。“练”出灵活度。首先,小学生新学一些技术动作,可运用模仿性练习,符合认识规律和提高学习兴趣,但这种模仿不是直接模仿技术动作,而是模仿一些动物或其他物体运动来体会动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此外,把新旧动作结合起来练习,并加入情境和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游戏中尽情地“练”,从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动作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另外,要给学生必要的进行自由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启发他们自由创造各种跳法,如单人多方向跳,二人或三人配合跳等,在练习中感悟动作要领,在练习中培养合作意识,在练习中拓宽思路创造新方法。
二、“形散而神不散”,深入课堂
曾有过一个教学场面:学生分几组排队做由套圈、钻栏架、过独木桥等组合而成的障碍接力游戏。后面的同学为了观察前面同学的动作了解比赛情况,引起队形的混乱;队伍中还有些同学三三两两议论,喊加油。此时队形虽然不整齐,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都集中于所进行的活动中,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形”虽乱,而“神”不散。遗憾的是,此时,任课教师严厉地喊了一声:“把队伍站好!”于是队伍又回到了原先的整齐状态,但由于学生的观摩视野受到限制,兴趣降低了,对技术的讨论也中断了。“形”有了,“神”却跑了。
另一个教学场面:在上400米跑课时,场地上学生到处三三两两,有跑的,有喊的,有围圈坐的,还有在写什么的……而教师专心致志地在终点持秒表测成绩。原来他们在进行小组学习、竞赛。有的在记录,有的在给队友加油,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活动……显然这堂课没有拘泥于“形”的整齐划一,一个貌似松散的组织形式,达到了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学习,积极锻炼的目的,正如写散文所强调的“形散而神不散”,场面活了——形散,而学生的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技能,培养情感的目标一点没变,反而效果更好了——神不散。
因此,教师应谨慎地使用纪律措施,不应把维持课堂秩序的主要手段寄托在制度、惩罚上,而应通过造成的课堂气氛跌岩起伏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追求和“卷入”,造成“心理攻势”、“主动体育”。
三、“快乐教学”,体验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首要金科玉律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处在学习过程的学生就象一杯未盛满的水,关键是在教师眼里看到的是“一半是空的呢?还是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自信呢?当然是后者,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学习中的一点一滴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劳动的胜利者。
我们必须明白,快乐体育并不排斥练习的刻苦,比赛竞争的激烈。这里的“快乐”并不仅仅是指大汗淋漓,兴高采烈,大喊大叫,从深层次说,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乐”,它更是一种心理需求的体验。如爱好篮球的学生在篮球练习比赛中,表面上并不表现得多么兴高采烈,但是通过练习和比赛,表现出的同伴间的合作,克服身体的疲劳与拼搏进取,最终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发自内心的愉悦,才是真正的快乐;再如,喜爱中长跑的学生他们在练习时你也许找不到任何“快乐”的表现,甚至看上去“气喘吁吁,愁眉苦脸”,他们不快乐吗?不,他们的快乐隐藏在每次战胜自己的“极点”中和不断提高的跑速和跑距中以及日益增强的体质中,这也是勇于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这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重在参与,重在锻炼,重在乐趣,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活力,把情景化、唱游化、音伴化教学运用到多个环节和步骤中,变单调枯燥、乏味为情趣生动和愉悦。
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展思维
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出风头”,表现自己,使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和积极的锻炼习惯。
一方面,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练习、竞赛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不宜过多地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自己首先提出完成动作的方法,通过实践比较,领悟正确的动作要领,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学然后知不足”。例如:我在上有关奥运知识的室内课时,要求学生查阅、搜集有关资料,把课堂变成奥运知识的赛场和申奥的新闻发布会,上实践课时,能自学的,就先让学生自学,如武术和韵舞中的简单动作,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片、录像,模仿自学,然后教师再点拨、规范,采取补救手段,进行整合练习。
体育课堂教学原本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知识多、面广,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普遍的完备模式,学校教师也只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学生的!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体育健康,健康体育,这一切,还只是刚刚拉开序幕,后面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有待我们去尝试,去探究,去作答,去展示!体育课堂教学,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