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透析方式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会有一些糖尿病患者问医生,当肾功能严重受损已有临床表现时,究竟应该选择哪种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肾脏替代治疗是目前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对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患者,应该说以上两种方式均可以收到明显疗效,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还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医疗条件等来做综合考虑。
  
  腹膜透析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透析方法
  
  腹膜透析基本上不影响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操作简单,易于开展。患者或家属均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掌握该项技术,可以在家里进行透析,减少往返医院的不便。在腹膜透析过程中,没有血液动力学的剧烈变化和体液容量、血生化的起伏波动,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清除中分子物质的能力较强。如果患者还有一定残余肾功能,腹膜透析可以较长时间予以保护,维持一定尿量,患者生活质量较好。故众多学者曾认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替代治疗,应以首选腹膜透析为优。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何种肾脏替代治疗为首选,亦有不同的观点。
  腹膜透析也有令人不满意之处,操作不规范时仍会有腹腔感染发生。腹膜透析患者丢失蛋白较多,可使抵抗力下降,致腹腔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增加。腹透患者常合并血脂升高,可能增加吸收腹透液中的葡萄糖,促进脂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是引起心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腹膜透析患者常常表现透析充分性较差,可能与腹膜炎的发生及腹膜硬化的发生有关。
  
  血液透析效果更明显
  
  血液透析清除小分子溶质效率高,尿素氮、肌酐经过血透治疗,下降明显,毒素清除优于腹透,透析效果更明显。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血液透析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血液透析过程中要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所谓的人工肾(又称透析器)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说血透要在4-5小时之中清除水分和溶质。在此过程中,血容量会有急剧的变化,常常引起血压增高或降低,心率增快等引起患者不适。特别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前常常已经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有些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剧烈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会增加并发症出现的机会。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合并微血管病变,血压的变化、血透时抗凝药的使用,会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加重视力的下降。由于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高,故血管通路不容易建立,而腹膜透析则不需要建立血管通路。
  
  透析方案要强调个体化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替代治疗方案应该综合考虑,需要强调个体化,不能绝对限于某一种透析方式。事实上,两种透析方式各有其特点,对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有学者认为,对伴有残余肾功能的老年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开始透析1-2年可采用腹膜透析,对于有严重心脏病或脑出血的病人应首选腹膜透析,尽可能保护残余肾功能,以后再根据病情改为血液透析。同时要良好控制血糖、血压及营养状况,积极治疗并发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两种透析方式可以互为转变,这是客观可行的方案。
  尽管透析技术不断在改进,但目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仍低于健康人群,且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生活质量下降更为明显。医务人员要关注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积极消除影响患者的不利因素。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帮助透析患者,同时鼓励和教育患者积极面对困难和痛苦,主动配合治疗,提倡自我治疗和护理,回归社会。每个透析中心要坚持持续改进透析治疗质量,同时关注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护理,从而使透析患者的客观和主观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
  
  编辑 唐袁媛
其他文献
一走进病房,就看见马起宇老爷爷正安静地坐在床上。两年前已经失去了一条腿的他,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今年87岁高龄的马爷爷,思维非常清晰,能清楚地回忆起刚患糖尿病时的那段时光。那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当时他六十出头,身体很好,还没有退休……在回忆中,他的眼神逐渐黯淡,隐含悔意的话语令人忍不住心酸。    不痛不痒,没关系    1982年,马爷爷在体检时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当时全社会对糖尿病都不
期刊
张连记主任:  您好,我是《糖尿病之友》的忠实读者,在杂志上读到过您很多文章,受益匪浅。最近在2007年第9期上,看到一篇您的文章《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从中我很受启发,就自己的情况向您请教一下。  我今年也是50多岁,患糖尿病刚2年,一直在用二甲双胍治疗。由于我还没有退休,经常有些应酬,致使我血糖控制也极不稳定,空腹血糖有时会超过10.0mmol/L,这些都和您文章中介绍的孔先生相似。
期刊
解读    女性在更年期前,因为有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使得血管比较不容易硬化、阻塞。更年期以后,身体内的雌激素大幅减少,心脏血管缺乏缓;中适应力,所以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就会急剧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在50岁以前冠心病的发病率要少于男性,但绝经期以后则显著增加。绝经期女性患冠心病的危险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而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比绝经前上升了4倍。    症状不明显一定要重视    糖尿病患者本
期刊
“我今年72岁,身高170厘米。体重83千克。1987年时,我去医院体检,总胆固醇严重超标,医生说:“你的血脂太高了,必须重视。否则,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时要减肥。老话说:‘裤带长,寿命短’啊!”但我当时没有不适的感觉,身体又棒,所以并没有因医生的劝告而收敛,依旧过着酒饭照样吃、香烟照样抽的生活。”    无知——有病不住院    1992年,我化验空腹血糖为10.0mmol/L,总胆固醇和甘油
期刊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而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时,普遍面临着一项艰难的选择——是使用胰岛素还是使用口服药?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会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出适合这位患者的药。有的患者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有的则需要注射胰岛素。不少患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长期口服降糖药安全吗?会不会损伤我的肝功能或肾功能?为什么我要打胰岛素?究竟
期刊
为使更多病友不再上当受骗,避免既耽误治疗时间又导致病情不可逆转的恶果,我建议大家都来当“打假”斗士。  我在1997年患心肌梗死前,曾吃过4个月的某降糖纯中药胶囊。再次去购药时,卖药的医生说:“刚收到治疗合并症的系列药和有关资料,我还没来得及看,你拿回去看看,自己选一下,看哪种药适合治你的病。”我回家一看,该药的成分里还有优降糖,这怎么是纯中药制剂呢?我就去找她说:“要么你现在就停止电台讲座,因为
期刊
前不久,香港著名女演员沈殿霞不幸病逝。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就有很多关于她病情加重的传言,然而得知她真的猝然而逝,还是令人倍感惋惜。在成为世人关注的明星人物的同时,娱乐圈的艺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满额,是什么夺去了“肥姐”的生命呢?    2008年2月19日,深受观众喜爱的香港著名演员、主持人沈殿霞因病去世,享年62岁。众所周知,“肥姐”生前一直深受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折
期刊
我是一名有10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今年66岁。目前我的病情控制得比较理想,无并发症,也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种情况已持续了近两年。回顾10年“抗糖”路,我也曾走过弯路、上过当、受过骗。在学习《糖尿病之友》之后,我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糖尿病之友》是糖尿病患者的正规教材。我是因为无知才得了糖尿病,但绝不能死于无知。基于这种想法,我渴求“良药”,渴求健康。但现在有许多针对糖
期刊
书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行行的小本子。里面记载的几万条的治病信息和人生格言,都是它们的主人钟筠贞老人多年来慢慢搜集整理的。钟筠贞老人一生从事图书发行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发挥余热,她把自己的家也变成了小型资料馆。老人说,这些小本子都是她的“宝贝”,是她防病治病的科学依据,也是她老有所乐的精神食粮。她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新的知识,同时她的糖尿病也得到了良好控制。她说,这就
期刊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是多数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胰岛素抵抗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则是糖尿病病情逐渐进展的驱动因素。长期高血糖等代谢异常,可进一步加重两者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使用胰岛素的原因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量每天约50单位,基础状态的分泌量占一半,其余一半为每次进餐后爆发分泌,每次分泌约6-8单位。不过正常人的胰腺有很大的贮备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