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u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学习数学,如果能够有所创新,那么将会更有意义地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取更生动活泼且富有灵性的发展。活化学生需求能给学生以灵感,活化学生需求能给学生以自尊,活化学生需求能给学生以自强。
  关键词: 活化学生 解决问题 创新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管接触怎样的学生,也不管接手怎样的班级,相互之间熟悉一段时间后,总有这样的感觉,教学课堂活化一个个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和高效的催化剂,只有学生得以高度活化,学生学习数学才会活力四射,产生威力无比的探求效应。笔者现将平时的教学积累拙于笔端,以期抛砖引玉。
  一、活化学生需求给学生以灵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说,我们再也不能强行灌输,而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颇有创建地解决问题。怎样达到这样的目的?窃以为需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力求通过一切教学活动给学生以灵感,甚至是更广泛地给学生以灵感。应当说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感与学生的智力有关,但也不能说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无关。要想给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灵感,首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听、说、读的习惯显得十分重要。正确而又科学的思维尤其需要学生的倾听。虽然听我们正常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接受,但如果学生不愿听,或者就是不会听,那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感又将何以产生?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不能是习惯意义上的“吹胡子瞪眼睛”,而应当是小学生的“乐”听。平时的课堂教学,从一般意义上讲,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听老师讲授的,但在小组互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就不大能听进同伴的发言了。应当说这是一大弊病,小组合作的新理念,就是要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力,而不妥善处理好其合作中的问题,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空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意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启迪学生,特别是学生发言时,就用点头、微笑、关注的眼神让发言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产生亲切感和愉悦感。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置身于亲切、愉悦的氛围中其灵感生成的速度最快。
  二、活化学生需求给学生以自尊
  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小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闪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但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极为简单的“四小”也往往很难实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实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则完全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是小学生的自尊受到严重挫伤的缘故。树立学生的自尊应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尊重我们的学生,数学课堂上一切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或者过程都是教师包揽,那学生的自主探究又如何得以体现?所以,尊重学生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说几句夸奖的话,而应当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尤其要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秘。譬如有教师提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以“适宜儿童”的数学让学生阅读,首先交予学生阅读权。让学生阅读有多余条件的数学题目,读缺少条件问题的题目,读思路独特问题的题目,读带有特殊词语且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的感悟效果会因此而明显增强。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时,笔者曾让学生阅读这样的题:“教室长10米,宽6米,现在用白水泥将右侧一面墙进行粉刷,门窗面积为7.4平方米,在每平方米大约需要1.6千克白水泥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多少千克的白水泥?”学生便进入认真阅读的状态,由此绝大多数学生也从一句句的话语中感到这里面完全需要补出相关的条件,否则是根本不可能解决如此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小学生产生了解决这比较具体数学问题的灵感后,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便得到一定意义上的增强。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尊也是敲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三、活化学生需求给学生以自强
  人们在一定场合感到自己的腰杆挺直不起来时,内心的自卑将油然而生。小学生也是这样,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能“出人头地”,在课堂上就不能积极踊跃地思维,不能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如果课堂教学中诸多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以有效发挥,那最起码这些学生肯定得不到有效活化,课堂也就完全不可能呈现勃勃生机。这就从一定意义上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的一系列活动中挺直腰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功大都取决于思维的成功。教师必须多为学生创造成功思维的机会,尤其注意为学生搭建成功思维的舞台。小学生的思维获取了成功后,往往会因此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养成勤反思、常反思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敏捷灵活。数学教学总要进行一些公式的推导和归纳,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自己进行广泛意义的实践性操作,则可以使得众多学生能够产生充分的感知,为学生成功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奠定基础;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而又广泛意义上的讨论,学生就会很快地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理解转化成的图形与梯形之间的准确意义上的联系,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师生共同尝试和体验探求成功的快乐,共同形成这样的理念: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其他文献
会议
摘 要: 当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线教育教学不断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革新教学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在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相对其他学科来说,难度系数较大,学习内容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淡,这些都限制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呼声有增无减,要求初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维,提高教学的
摘 要: 课堂必须让学生创新创造,让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从事学习活动,这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必须思考和研究的话题。作者所做的创设数学有效实践情境的思考和实践值得借鉴。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践情境 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一定要让受教育者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创设学生学习的有效实践情境,怎样的情境才算得上有效,我们无法诠释,
什么是问题教学?列尔耐尔说:“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教育大辞典》中就“问题教学法”的阐述是:“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一般认同观点:所谓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
平面构成理论是工业造型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传统的平面构成设计是用手工绘制图形,很费时间。计算机图学理论和计算机绘图功能的发展和运用,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手段
研究 F_2分离群体,F_3混合群体以及 F_3家系的性状相关表明:籽粒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在 F_2和 F_3表现基本一致。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干、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Zele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