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在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总体来看,国际遗产保护经验主要表现在遗产观转变使遗产类型不断扩展,扩大了保护范围;合理的资金保障制度保证了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遗产推动遗产保护;重视文化遗产宣传调动全民积极性。西安遗产保护事业急需构建城市文化遗产体系,建立西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多样化投入制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
[关键词]遗产保护;国际经验;西安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4-0112-05
拥有3000年建城史、上千年建都史的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时间的流逝使古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目前,西安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达2944处,再现了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保护文化遗产,将之真实、完整地传承后世是当代人的职责。研究和借鉴国际成熟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对于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遗产保护经验
(一)不断扩展的遗产类型
“遗产”是个古老的名词,在传统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珍贵的物质财富。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通过对古代遗存的发掘和研究。使得古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考古研究得以不断揭示,人们认识到遗产包含着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这一转变促使遗产由私有物质财富内涵转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财物,人们认识到遗产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
随着遗产观的转变,遗产类型也大大扩展。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文物建筑和历史纪念物很早就得到了保护,但是这些遗产真正得到科学保护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百年间。1933年,国际建协通过《关于历史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指出:“好的建筑,不管是建筑单体还是建筑群,都应该得到保护免受损毁。”1964年,《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则进一步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将历史古迹的范围由建筑物扩展至一定环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将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并指出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群、遗址三大类。此后,随着遗产观的转变,遗产的类型又增加了文化、自然双遗产,特殊遗产(包括遗产运河、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在此过程中,文化遗产的类型由最初的单体建筑物扩展到历史城区,由古代遗产扩展到近现代遗产,由城市遗产扩展到乡村遗产,特别是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的提出。使人类对遗产的价值认识由历史纪念物向文化多样性转变,反映了人类遗产观的不断扩展。
人类对可见、可感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以重视的同时,也开始关注那些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文明创造物。最早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2003年,UNESCO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人类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全面。
遗产观的转变,遗产类型的扩展使国际范围内的遗产保护工作了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合理的资金保障制度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从而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发达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并与立法相结合,确保资金得到保障。美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采用国家公园制度。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手册》明确规定,国家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区,国家公园的保护经费由联邦政府拨给国家公园管理局。这样,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每年联邦政府拨20亿美元保护经费给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通过税费减免和降低门票价格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投资。在英国和日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拨款和贷款,是保护资金最重要的来源,款额巨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在日本,规定对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的补助费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各承担50%;对《古都保护法》所确定的保存地区,国家出资80%,地方政府负担20%。英国遗产保护协会2000年总收入中政府拨款高达79.1%。为了确保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长期投入,英国还通过立法来保障。1982-1990年的13项有关保护的重要法令或法令修正案中,有一半以上的法令明确规定了用于保护的补助金额或比例,由此可见资金保障已成为英国保护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除政府投入外,发达国家的遗产保护资金来源非常多样,有国民信托组织(慈善机构)、各种形式的个人和团体基金会、减免税收等形式。在英国,发行遗产彩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仅此一项在1995-2005年的10年内收入58亿美元,资助了16700多个文化遗产项目。基金组织也是遗产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日本于1990年创立了艺术文化振兴基金,由政府出资500亿日元,民间捐款120亿日元。通过基金运作等效益,援助文化单位的活动,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许多文化和艺术团体提供经济支持。美国大部分博物馆能保持财务状况稳定,很大程度上与引入基金有关。美国一些博物馆往往由多种基金配合运行。例如丹佛艺术馆就拥有近30种基金。一般博物馆使用本金以外的部分利息和投资效益来维持博物馆的日常运作,并将余下的利息和收益充实到本金中,保证基金的稳定增长。这使博物馆对于财政拨款的依赖大大减弱,而自身造血功能也大大增强。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遗产保护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印度于1996年成立“国家文化基金会”,通过免税形式鼓励国内外团体进行捐助。在埃及,旅游点门票收入的90%上交国库,再返还给文化遗产部门。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每年国家拨给伊斯兰教建筑维修保护的经费达3500多万埃镑,古埃及文化遗存及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另行拨款。此外,埃及政府还在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埃及世界遗产的帮助。努比亚遗址成功迁移耗资3亿美元,就是埃及政府运用国际资金保护本国遗产的范例。
(三)遗产保护与利用
开发与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要影响。将文化遗产“供”起来固然是一种保护方式。但只能是少数的,较为现实的是恰当地利用,才能得到更好地保护,并赋予新的特色。许多国家不仅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注意遗产的合理利用。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意大利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每年可提供180万个固定和季节性的劳动岗位,收入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每年吸引世界各地近4000万游客,直接创汇约300亿欧元。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意大利旅游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世界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国,意大利主要采取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其原则是不改变遗址古迹的原貌,以遗址公园或博物馆等形式将出土时的原状全面、完整地保护起来,对物质文化遗产决不搞什么重建或“修复”。这是因为意大利人认为,遗迹的历史真实性在于它所传达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无改变。位于罗马市中心的著名古罗马广场遗址,除了凸凹不平的石板路、恺撒将军空无一物的墓室和仍然傲立苍穹的元老院石质门柱等少数遗迹之外,其余几乎全部是当年各类公共建筑物的残墙和基址。但这样的废墟,却强烈地折射出古罗马文化的辉煌。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此参观。在这里感受历史。怀古思今。
在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由初期的留存历史逐渐发展为价值再现,由建筑单体保护向历史环境保护发展,通过保护区制度实现国家对建筑、城市、风景遗产的保护。这种对遗产的保护和对文化的崇尚彰显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提升了国家文化的品牌效应,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7800万外国游客,当年法国旅游收入高达350亿欧元,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重视文化遗产宣传’
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有赖于地方公众的参与,通过遗产文化的教育普及,可以提高地方公众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欧洲国家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上非常重视信息交流的畅通。1984年,法国人设立了首个文化遗产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法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公民在免费观赏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强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此类活动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积极响应,1991年,欧洲理事会确立了欧洲文化遗产日,目前40多个欧洲国家每年都每年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定期举办此活动,“文化遗产日”活动已遍及欧洲。自2000年1月1日起。法国33个国立博物馆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国的文化遗产景点不仅免费向游客提供可读性很强的各种语言版本的导游手册,还为团队提供导游,向观众出租各主要语种的解说词单放机。出售各种与展览有关的视频、音像制品。意大利则每年举办“春天”、“夏日”、“秋实”或“冬眠”等各种遗产保护主题活动,意大利文化部每年组织一个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意大利有一些保护历史城市和古建筑的民间团体,如“我们的意大利”在全国有200个分会、2000多个会员。该组织在推动政府建立法律、健全制度、保护遗产、社会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丹麦也是一个深具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国家,该国出版的考古书籍中普及性知识内容比例超过1/3。
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保护运动由此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以遗址公园形式保护大型遗址
以遗址公园形式保护大型考古遗址是国外比较成熟的保护方式。如世界文化遗产雅典卫城考古遗址公园、吴哥窟遗址、塔克西拉考古遗址公园、庞贝考古遗址公园、迦太基考古遗址公园、杜加考古遗址公园、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公园等。
日本国情与我国有相似之处。都以土遗址为主。遗址保护始于1922年。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遗址保护工作主要是设置标识、说明牌、境标、围栏等。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加速土地开发,使遗址保护受到巨大冲击,连著名的平城宫遗址都曾一度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势下,遗址展示与利用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将遗址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普通参观者;另一方面,通过对遗址整体景观的精心塑造,使其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吉野里历史公园、飞鸟公园等都是日本考古遗址公园中的代表性作品。吉野里历史公园是日本史迹整备的集大成者,通过复原修建及保存吉野里遗址,从宏大的环壕部落里让人看到日本历史的源头。通过整备具有弥生时代气氛的景观,使其成为充满历史浪漫情调和魅力的风景公园,通过建立展示参观、体验学习等设施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吉野里的基本方针之一是“基于发掘和调查成果,不断成长和发展”,而现在复原整备的内容无非是一种暂时的形式。现在的吉野里遗址公园年接待70万左右的游客,已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遗址胜地。
二、国际遗产保护经验对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一)建立完善的城市遗产体系
中国法定的文化遗产体系可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三级。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故乡的西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保护在西安已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现有文物保护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西安城市的价值,构建了西安的城市形象。但是,如果以国外先进的遗产理念来看,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还显得不够完善。城市形象单一凸显“汉唐古都”,对于后都城时代的西安表现不够充分;从遗产覆盖的时代来看。主要也集中在汉唐时代,十六国时期、宋元时期、近现代等时期的文物则较少;从文化主题来看,主要体现佛、道、伊斯兰等宗教文化内容,缺乏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遗产类型,如对20世纪遗产的保护。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却忽视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之见证。2008年,西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的公布将八处优秀近现代建筑列入市级保护单位名单,表明了西安文保工作遗产理念的发展。但是与人类多样纷繁的社会实践相比,现有的遗产名单显得过于单一。总之,当前西安遗产保护事业明显存在遗产体系不够完善、遗产类型不够平衡、代表性不够全面等问题。这也正是我国遗产保护事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学者们所呼吁:“我国城市遗产保护已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从更高标准要求来看,则还显得缺乏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层次。使得城市文化遗产这部交响乐显得单薄并缺乏力度。”
学习国际先进的遗产保护理念,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普查与研究,构建完整、系统的城市遗产体系是西安遗产保护工作急需开展的课题。
(二)建立西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多样化投入制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产保护资金的充足与否。对于西安这样的文化遗产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城市来说,汲取世界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是可行的方法。
其一,争取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非赢利性社会公益事业,从国际惯例来看,公共财政投入是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以财政拨 款的形式给予有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我国GDP为33700亿美元,总额居全球第三位,国家经济实力已足以保证文化遗产的投入。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高,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中国要更多承担为了全人类而进行遗产保护的重任。西安作为文化遗产特别集中的地区。遗产保护任务繁重,但其经济实力不足以独自承担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理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当然,西安市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资金保障力度。
其二,争取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彩票。如前所述,英国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就是遗产彩票的发行,自彩票发行以来遗产项目得到了超过58亿美元的资助。此外,意大利法定彩票收入的8%作为文物保护资金,仅此一项每年就有15亿欧元的经费(约合人民币150亿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遗产专家郭旃表示:“保护遗产需要很大的资金来源,动员社会进行捐助等方式是暂时性的,彩票基金才是永久性的形式。”
其三,积极寻求国际援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有关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基金会。为世界各地濒危文化遗产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及时拯救了大批珍贵遗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泛美银行等多家机构也积极为保护各国文化遗产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援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平遥古城得到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资助,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无偿经济援助,可见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经济援助也是可行的资金筹措手段。
(三)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
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当地居民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民众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从国际遗产保护的成熟经验来看,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公众进行遗产宣传和教育,以便人们更准确地认识遗产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也于2006年设立了全国性文化遗产日,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文化遗产宣传教育。
从西安的现状来看,通过几年来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多公众的关注,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强大的民众支持,也使文化遗产真正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中,西安市开展了“文化遗产日·汉代记忆”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利用陕西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吸引民众参与考古实践,让公众在专家引导下参观文物发掘现场、观看新出土的精品文物、观摩文物保护试验车,还现场抽取了五名幸运者与考古专家一同参加发掘工作,遗产宣传活动积极而富有成效。但是与国际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的宣传活动相比,目前西安市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显然还有不足之处,如遗产宣传集中在文化遗产日这样一些特定的日子,没有形成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遗产宣传注重静态的展示、展览宣传,缺乏普遍意义上的民众互动参与:文化遗产日免费开放的文化遗产场馆数量与西安现有的文化遗产单位相比也极为有限;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对广大中、小学生参与重视不够。文化遗产未对广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遗产的积极性。
国际先进的遗产保护经验表明,遗产旅游是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遗产价值的科学阐释、展示有助于遗产保护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激发人们对遗产的保护热情。作为华夏故都的西安。必须大力发展遗产旅游,以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中国21世纪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新探索。也是国际先进遗产保护经验在西安的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事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立法体系,科学、先进的保护理念是决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遗产保护得到越来越广泛社会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希望“他山之石”能促进你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遗产保护;国际经验;西安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4-0112-05
拥有3000年建城史、上千年建都史的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时间的流逝使古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目前,西安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达2944处,再现了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保护文化遗产,将之真实、完整地传承后世是当代人的职责。研究和借鉴国际成熟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对于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遗产保护经验
(一)不断扩展的遗产类型
“遗产”是个古老的名词,在传统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珍贵的物质财富。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通过对古代遗存的发掘和研究。使得古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考古研究得以不断揭示,人们认识到遗产包含着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这一转变促使遗产由私有物质财富内涵转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财物,人们认识到遗产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
随着遗产观的转变,遗产类型也大大扩展。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文物建筑和历史纪念物很早就得到了保护,但是这些遗产真正得到科学保护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百年间。1933年,国际建协通过《关于历史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指出:“好的建筑,不管是建筑单体还是建筑群,都应该得到保护免受损毁。”1964年,《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则进一步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将历史古迹的范围由建筑物扩展至一定环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将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并指出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群、遗址三大类。此后,随着遗产观的转变,遗产的类型又增加了文化、自然双遗产,特殊遗产(包括遗产运河、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在此过程中,文化遗产的类型由最初的单体建筑物扩展到历史城区,由古代遗产扩展到近现代遗产,由城市遗产扩展到乡村遗产,特别是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的提出。使人类对遗产的价值认识由历史纪念物向文化多样性转变,反映了人类遗产观的不断扩展。
人类对可见、可感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以重视的同时,也开始关注那些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文明创造物。最早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2003年,UNESCO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人类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全面。
遗产观的转变,遗产类型的扩展使国际范围内的遗产保护工作了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合理的资金保障制度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从而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发达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并与立法相结合,确保资金得到保障。美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采用国家公园制度。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手册》明确规定,国家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区,国家公园的保护经费由联邦政府拨给国家公园管理局。这样,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每年联邦政府拨20亿美元保护经费给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通过税费减免和降低门票价格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投资。在英国和日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拨款和贷款,是保护资金最重要的来源,款额巨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在日本,规定对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的补助费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各承担50%;对《古都保护法》所确定的保存地区,国家出资80%,地方政府负担20%。英国遗产保护协会2000年总收入中政府拨款高达79.1%。为了确保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长期投入,英国还通过立法来保障。1982-1990年的13项有关保护的重要法令或法令修正案中,有一半以上的法令明确规定了用于保护的补助金额或比例,由此可见资金保障已成为英国保护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除政府投入外,发达国家的遗产保护资金来源非常多样,有国民信托组织(慈善机构)、各种形式的个人和团体基金会、减免税收等形式。在英国,发行遗产彩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仅此一项在1995-2005年的10年内收入58亿美元,资助了16700多个文化遗产项目。基金组织也是遗产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日本于1990年创立了艺术文化振兴基金,由政府出资500亿日元,民间捐款120亿日元。通过基金运作等效益,援助文化单位的活动,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许多文化和艺术团体提供经济支持。美国大部分博物馆能保持财务状况稳定,很大程度上与引入基金有关。美国一些博物馆往往由多种基金配合运行。例如丹佛艺术馆就拥有近30种基金。一般博物馆使用本金以外的部分利息和投资效益来维持博物馆的日常运作,并将余下的利息和收益充实到本金中,保证基金的稳定增长。这使博物馆对于财政拨款的依赖大大减弱,而自身造血功能也大大增强。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遗产保护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印度于1996年成立“国家文化基金会”,通过免税形式鼓励国内外团体进行捐助。在埃及,旅游点门票收入的90%上交国库,再返还给文化遗产部门。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每年国家拨给伊斯兰教建筑维修保护的经费达3500多万埃镑,古埃及文化遗存及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另行拨款。此外,埃及政府还在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埃及世界遗产的帮助。努比亚遗址成功迁移耗资3亿美元,就是埃及政府运用国际资金保护本国遗产的范例。
(三)遗产保护与利用
开发与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要影响。将文化遗产“供”起来固然是一种保护方式。但只能是少数的,较为现实的是恰当地利用,才能得到更好地保护,并赋予新的特色。许多国家不仅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注意遗产的合理利用。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意大利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每年可提供180万个固定和季节性的劳动岗位,收入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每年吸引世界各地近4000万游客,直接创汇约300亿欧元。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意大利旅游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世界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国,意大利主要采取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其原则是不改变遗址古迹的原貌,以遗址公园或博物馆等形式将出土时的原状全面、完整地保护起来,对物质文化遗产决不搞什么重建或“修复”。这是因为意大利人认为,遗迹的历史真实性在于它所传达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无改变。位于罗马市中心的著名古罗马广场遗址,除了凸凹不平的石板路、恺撒将军空无一物的墓室和仍然傲立苍穹的元老院石质门柱等少数遗迹之外,其余几乎全部是当年各类公共建筑物的残墙和基址。但这样的废墟,却强烈地折射出古罗马文化的辉煌。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此参观。在这里感受历史。怀古思今。
在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由初期的留存历史逐渐发展为价值再现,由建筑单体保护向历史环境保护发展,通过保护区制度实现国家对建筑、城市、风景遗产的保护。这种对遗产的保护和对文化的崇尚彰显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提升了国家文化的品牌效应,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7800万外国游客,当年法国旅游收入高达350亿欧元,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重视文化遗产宣传’
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有赖于地方公众的参与,通过遗产文化的教育普及,可以提高地方公众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欧洲国家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上非常重视信息交流的畅通。1984年,法国人设立了首个文化遗产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法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公民在免费观赏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强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此类活动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积极响应,1991年,欧洲理事会确立了欧洲文化遗产日,目前40多个欧洲国家每年都每年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定期举办此活动,“文化遗产日”活动已遍及欧洲。自2000年1月1日起。法国33个国立博物馆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国的文化遗产景点不仅免费向游客提供可读性很强的各种语言版本的导游手册,还为团队提供导游,向观众出租各主要语种的解说词单放机。出售各种与展览有关的视频、音像制品。意大利则每年举办“春天”、“夏日”、“秋实”或“冬眠”等各种遗产保护主题活动,意大利文化部每年组织一个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意大利有一些保护历史城市和古建筑的民间团体,如“我们的意大利”在全国有200个分会、2000多个会员。该组织在推动政府建立法律、健全制度、保护遗产、社会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丹麦也是一个深具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国家,该国出版的考古书籍中普及性知识内容比例超过1/3。
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保护运动由此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以遗址公园形式保护大型遗址
以遗址公园形式保护大型考古遗址是国外比较成熟的保护方式。如世界文化遗产雅典卫城考古遗址公园、吴哥窟遗址、塔克西拉考古遗址公园、庞贝考古遗址公园、迦太基考古遗址公园、杜加考古遗址公园、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公园等。
日本国情与我国有相似之处。都以土遗址为主。遗址保护始于1922年。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遗址保护工作主要是设置标识、说明牌、境标、围栏等。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加速土地开发,使遗址保护受到巨大冲击,连著名的平城宫遗址都曾一度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势下,遗址展示与利用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将遗址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普通参观者;另一方面,通过对遗址整体景观的精心塑造,使其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吉野里历史公园、飞鸟公园等都是日本考古遗址公园中的代表性作品。吉野里历史公园是日本史迹整备的集大成者,通过复原修建及保存吉野里遗址,从宏大的环壕部落里让人看到日本历史的源头。通过整备具有弥生时代气氛的景观,使其成为充满历史浪漫情调和魅力的风景公园,通过建立展示参观、体验学习等设施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吉野里的基本方针之一是“基于发掘和调查成果,不断成长和发展”,而现在复原整备的内容无非是一种暂时的形式。现在的吉野里遗址公园年接待70万左右的游客,已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遗址胜地。
二、国际遗产保护经验对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一)建立完善的城市遗产体系
中国法定的文化遗产体系可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三级。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故乡的西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保护在西安已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现有文物保护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西安城市的价值,构建了西安的城市形象。但是,如果以国外先进的遗产理念来看,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还显得不够完善。城市形象单一凸显“汉唐古都”,对于后都城时代的西安表现不够充分;从遗产覆盖的时代来看。主要也集中在汉唐时代,十六国时期、宋元时期、近现代等时期的文物则较少;从文化主题来看,主要体现佛、道、伊斯兰等宗教文化内容,缺乏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遗产类型,如对20世纪遗产的保护。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却忽视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之见证。2008年,西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的公布将八处优秀近现代建筑列入市级保护单位名单,表明了西安文保工作遗产理念的发展。但是与人类多样纷繁的社会实践相比,现有的遗产名单显得过于单一。总之,当前西安遗产保护事业明显存在遗产体系不够完善、遗产类型不够平衡、代表性不够全面等问题。这也正是我国遗产保护事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学者们所呼吁:“我国城市遗产保护已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从更高标准要求来看,则还显得缺乏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层次。使得城市文化遗产这部交响乐显得单薄并缺乏力度。”
学习国际先进的遗产保护理念,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普查与研究,构建完整、系统的城市遗产体系是西安遗产保护工作急需开展的课题。
(二)建立西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多样化投入制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产保护资金的充足与否。对于西安这样的文化遗产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城市来说,汲取世界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是可行的方法。
其一,争取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非赢利性社会公益事业,从国际惯例来看,公共财政投入是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以财政拨 款的形式给予有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我国GDP为33700亿美元,总额居全球第三位,国家经济实力已足以保证文化遗产的投入。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高,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中国要更多承担为了全人类而进行遗产保护的重任。西安作为文化遗产特别集中的地区。遗产保护任务繁重,但其经济实力不足以独自承担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理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当然,西安市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资金保障力度。
其二,争取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彩票。如前所述,英国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就是遗产彩票的发行,自彩票发行以来遗产项目得到了超过58亿美元的资助。此外,意大利法定彩票收入的8%作为文物保护资金,仅此一项每年就有15亿欧元的经费(约合人民币150亿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遗产专家郭旃表示:“保护遗产需要很大的资金来源,动员社会进行捐助等方式是暂时性的,彩票基金才是永久性的形式。”
其三,积极寻求国际援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有关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基金会。为世界各地濒危文化遗产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及时拯救了大批珍贵遗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泛美银行等多家机构也积极为保护各国文化遗产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援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平遥古城得到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资助,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无偿经济援助,可见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经济援助也是可行的资金筹措手段。
(三)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
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当地居民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民众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从国际遗产保护的成熟经验来看,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公众进行遗产宣传和教育,以便人们更准确地认识遗产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也于2006年设立了全国性文化遗产日,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文化遗产宣传教育。
从西安的现状来看,通过几年来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多公众的关注,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强大的民众支持,也使文化遗产真正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中,西安市开展了“文化遗产日·汉代记忆”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利用陕西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吸引民众参与考古实践,让公众在专家引导下参观文物发掘现场、观看新出土的精品文物、观摩文物保护试验车,还现场抽取了五名幸运者与考古专家一同参加发掘工作,遗产宣传活动积极而富有成效。但是与国际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的宣传活动相比,目前西安市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显然还有不足之处,如遗产宣传集中在文化遗产日这样一些特定的日子,没有形成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遗产宣传注重静态的展示、展览宣传,缺乏普遍意义上的民众互动参与:文化遗产日免费开放的文化遗产场馆数量与西安现有的文化遗产单位相比也极为有限;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对广大中、小学生参与重视不够。文化遗产未对广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遗产的积极性。
国际先进的遗产保护经验表明,遗产旅游是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遗产价值的科学阐释、展示有助于遗产保护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激发人们对遗产的保护热情。作为华夏故都的西安。必须大力发展遗产旅游,以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中国21世纪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新探索。也是国际先进遗产保护经验在西安的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事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立法体系,科学、先进的保护理念是决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遗产保护得到越来越广泛社会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希望“他山之石”能促进你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