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
改革正在深化
处于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的纺织工业,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已在全行业建立了门类和 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并逐步形成技术实力雄厚和规模庞大的基础产业。但我们也清醒 地看到,与世界纺织技术强国相比,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在新世 纪用最短时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加大技术投入和增强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显得尤 为紧迫。近日记者就纺织行业技术创新问题采访了部分企业和一些相关人士,在采访中发现 ,很多人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认识仍很模糊,认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小改小革、小发明 小创造等就是技术创新。其实“技术创新”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综合经济学概 念,主要含义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 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他把技术创新概括为5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 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的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 本经济学家又将这一概念作了一些补充,即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迅速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社会经济实力。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 我国实施的技术创新计划来看,技术创新活动是由国家政府针对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世界科技 发展趋势制定出计划,再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具体负责实施,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如美国实 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盟建立的“欧洲科研和创新空间”和我国的“863计划、星 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同属于国家技术创新计划。
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根据国家的发展计划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采取超越式的发 展模式,遵循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较高的技术基点,以我为主抓住重点,扬我所 长避己之短,使我国的纺织工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巨大差距。特别是上世纪的最后10年,纺织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及关键工艺,从五六十年代 的技术水平提高到80年代国际水平甚至是9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缩短了与 国外二三十年的差距,提高了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从现阶段看,我国纺织科研体系 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仍处在探索改革时期,尚未完全定型,传统计划体 制在很多方面还在起作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又在向各个方面渗透,与此相关的技术创新体 制和技术创新动力问题也处于变化之中。
纺织科研院所尽管实行了改革,但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在计划体制下运行。过去完全由国 家供给经费的研究机构,其事业费的减少不得不从别的方面弥补。一方面,按照国家的科技 政策,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选择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寻 求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渠道,使成果商品化,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接受企业的委托,直 接面向技术的需求者进行技术开发。从总的情况来看,纺织行业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已经开始 走向市场,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科研机构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
资金来源中市场渠道的比例仍然很小,政府渠道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会的资金和地方 政府的资金)比例很大。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58%的研究机构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资金, 比例占80%以上,57%的研究机构没有生产企业渠道来的科研资助。
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融资手段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尽管财政拨 款的减少已使研究机构不得不走向市场,但是,配套措施并未跟上,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事制 度不适应需要。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管理,我们的多数科研机构跟行政机构一样,人浮于事 ,机构臃肿,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不合理。财政拨款的减少不得不用科研经费来补 充,增加了科研人员的负担。
条块分割的格局仍未彻底打破。纺织行业的多数研究开发机构被过去行政系统分割成部 门和地方条块的机构。虽然在成果转让方面,条块分割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但科研机构的自 主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未完全释放出来,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流动。
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解决。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先天不足,改革后不 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现已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企业的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企业没有 积极性去实施技术改造与创新。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过去我们一直实行的是科研与生产相脱离的体制 ,企业只管生产,缺乏科研能力,加上包袱太重,使之对技术投入少得可怜。随着改革的深 入进行,这方面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令人担忧。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只 占销售收入的5%,甚至更低,技术活动仅局限在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上,无暇顾及技术创 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活力已经显现
虽然纺织行业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更应充分看到,我们的 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正逐步向良好的态势发展。首 先,过去技改项目大都是国家立项、企业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对研制出的成果一经鉴定便 束之高阁,推广使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针对项目论证调研,项目确定后便组 织人员迅速攻关,缩短了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延长了科技成果的使用寿命。 第二,以往国家技改项目研制经费由国家无偿划拨,负责开发研制项目的机构对经费的使用 ,用于项目的也只占全部经费的70%左右。目前这笔经费由国家、企业共同负担,而且是有 偿使用国家资金,虽说给企业增加了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浪费,明确了职责,使企业 的开发研制的项目更趋于市场目标。第三,在技术项目开发与攻关上,过去一般只选择两三 家单位,有时责任制不明确相互之间出现推诿;现在企业大多是自愿组合,有的甚至是跨行 业联合开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开发研制得以顺利进行。纺织工业的 技术创新活动在走过跨越式发展道路之后,又在朝多方位、多层次兼容并蓄的发展迈进。
民办科技企业已成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不可缺的生力军。近十几年来,纺织行业的民办 科技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推动了科研与经济的结合。虽然民办科技企业的总体规模还不是 很大,但它对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体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民办纺织科技企业是一批自筹资 金、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科研开发、技术贸易为主的个体或股份制企业。这 些企业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攻目标,不断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促进了科研与经济的结 合。民办纺织科技企业不仅在实践中对科技导入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在体制上创造了 一个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新体制,是一个完全依市场规律运作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当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是建立在优势互补、要素有效组合基础之上的共同体。 因此,产品的技术和开发大多借助于OEM方式,即采用配套生产或委托加工的方式。现在世 界上这种联合、配套、分工与协作是在市场机制下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我国与比利时毕加乐公司合作生产的剑杆织机,就是利用他人的高技术为自己生产配套产 品,或为别人生产线作OEM配套,从而使自己置身于高技术密集的环境中或是高技术信息流 动的主要渠道中。通过这样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以拓宽创新开发思路,提高本国的技术层次,更有效、更直接地进入国际大循环。
引进消化吸收战略,就是对引进技术加强“反求工程”研究,快速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为我所用。所谓“反求工程”就是运用各种科学对国外引进的技术硬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 的分析研究,从反向探求样机、样品的全部要素,包括图纸、工艺原理、技术性能、工艺参 数、设备材料、装备技术等,进行消化吸收,从中掌握关键技术,然后再组织力量进行创新 ,开发出比引进技术更适合国情的产品,进而赢得高科技的“后发优势”。现在世界各国的 技术成果,有70%是通过反求工程的研究而获得的。其中日本是技术引进的最大获益者,特 别是在近20年里,日本只花60多亿美元,就引进了欧美花费200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成果, 随后进行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而我国的纺织工业也是在走 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为纺织工业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让企业成为主体
实施技术创新,是纺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 能否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企业。
要建立有效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否活跃,首先取决于企业 是否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即企业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收益主 体。这需要解决好三个层面问题:
要优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有具备了 独立法人资格,建立了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才是真正的企业。真正的企业才会基于利润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主动地去追逐技术创新。
要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创新的技术源应主要来自于企 业内部。因为只有企业最清楚“市场冷暖”,知道怎样按照市场需要开发创新所需的技术。 目前,我国621%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拥有的研究开发力量只占到379%, 而工业化国家80%左右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内部。在一个行业内部,前几位企业的技术水 平基本上代表着同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一方面,大型企业应建立自 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另一方面,要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形成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 思路,使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技术支持。但 简单地要求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是不妥的,因为“简单进入”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要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其核心是承认和保护创新者“创新产权”,允许创新者凭 借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分得利润,得到高于企业员工平均水平的个人收益;承认企业 家对企业创新的贡献,允许企业家得到更多的个人收益和工作及生活上的便利。
企业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可用于创新的 资源有限,同时又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中。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
现阶段,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同时要从合作创新中寻找新的出路。目前, 我国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追逐率 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以提高创新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 在学习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日后再追逐率先创新。我国多数企业技术能力落 后,资源动员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因此,组织合作创新是可行的创新途径。可基于共 同和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 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合作创新,企业才能实现源于 共生经济效应的超常规的共同发展。
注意技术选择。特别是在资产重组中,要注意通过技术重组来追加新的技术。技术选择 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市场需求;技术新度要上档次,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积累和规模经济;同 时,要与企业的组织效率、可动用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目前,一些企业正 在进行资产重组,重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这也是创新。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只 进行存量资产的重组,而忽视技术上的重组和追加新的技术,企业仍然不可能跳出困境。技 术重组与追加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反过来打入国内市场,要立足于选择国际先进适用技术。
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机制。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激励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 胜劣汰的经济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说,规范的市场经济是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胜劣 汰的经济制度。创新的持续活跃是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但是,目前我们的市场体系还不健 全,市场运作还不规范,要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 制度。
要培育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非经济机制应适当地退出资源分配领域,让市场力量在资 源分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这样,那些想创新、能创新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需要的更多 资源。否则,稀缺的资源就会在非创新领域被大量地无效占用。
要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真正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方 面规范市场交易,抑制非正当竞争,逐步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要培育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没有激励的经济会使勤人变为懒人,没有监督的经济 会使好人变为坏人。在确保企业经营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政府大有可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企业创新,政府要发挥更大作用。除了通过法制手段完善市 场经济制度建设之外,政府还需要大力推动国家创新战略。
第一,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创新的技术源问题。目前,企业普遍受困于缺少创新的技 术支持。因此,应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源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科研院所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实行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思路进入企业;从 人力和资金方面积极扶植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由政府机构出面协调企业从国外引进 有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国内专利技术。
第二,抓紧和加快行业层次的技术能力积累。由行业主管部门出面,集中力量抓行业层 次的技术能力积累,通过加速行业技术能力积累来加快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
第三,实施促进企业创新的国家信息工程。目前,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普遍受阻于信息 短缺。因此,有必要实施引导和服务于企业创新的国家信息工程,国家级和主管部门的信息 中心应免费为对口企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我国市场运作尚未完全规范,不准确的市场信号 往往给企业以误导。如不实行国家信息工程,企业的创新决策难免在黑暗中摸索。
第四,用好创新投入。解决创新投入不足问题,需要抓好多个环节。要从法律上规定全 国每年的创新投入应随国民经济增长确保在哪个比例范围;防止国家创新投入在投放中的“ 流失”现象,督促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搞好协调,用好国家的创新投入。在国家财 政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加创新投入。
改革正在深化
处于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的纺织工业,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已在全行业建立了门类和 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并逐步形成技术实力雄厚和规模庞大的基础产业。但我们也清醒 地看到,与世界纺织技术强国相比,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在新世 纪用最短时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加大技术投入和增强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显得尤 为紧迫。近日记者就纺织行业技术创新问题采访了部分企业和一些相关人士,在采访中发现 ,很多人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认识仍很模糊,认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小改小革、小发明 小创造等就是技术创新。其实“技术创新”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综合经济学概 念,主要含义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 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他把技术创新概括为5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 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的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 本经济学家又将这一概念作了一些补充,即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迅速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社会经济实力。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 我国实施的技术创新计划来看,技术创新活动是由国家政府针对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世界科技 发展趋势制定出计划,再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具体负责实施,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如美国实 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盟建立的“欧洲科研和创新空间”和我国的“863计划、星 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同属于国家技术创新计划。
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根据国家的发展计划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采取超越式的发 展模式,遵循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较高的技术基点,以我为主抓住重点,扬我所 长避己之短,使我国的纺织工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巨大差距。特别是上世纪的最后10年,纺织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及关键工艺,从五六十年代 的技术水平提高到80年代国际水平甚至是9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缩短了与 国外二三十年的差距,提高了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从现阶段看,我国纺织科研体系 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仍处在探索改革时期,尚未完全定型,传统计划体 制在很多方面还在起作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又在向各个方面渗透,与此相关的技术创新体 制和技术创新动力问题也处于变化之中。
纺织科研院所尽管实行了改革,但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在计划体制下运行。过去完全由国 家供给经费的研究机构,其事业费的减少不得不从别的方面弥补。一方面,按照国家的科技 政策,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选择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寻 求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渠道,使成果商品化,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接受企业的委托,直 接面向技术的需求者进行技术开发。从总的情况来看,纺织行业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已经开始 走向市场,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科研机构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
资金来源中市场渠道的比例仍然很小,政府渠道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会的资金和地方 政府的资金)比例很大。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58%的研究机构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资金, 比例占80%以上,57%的研究机构没有生产企业渠道来的科研资助。
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融资手段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尽管财政拨 款的减少已使研究机构不得不走向市场,但是,配套措施并未跟上,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事制 度不适应需要。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管理,我们的多数科研机构跟行政机构一样,人浮于事 ,机构臃肿,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不合理。财政拨款的减少不得不用科研经费来补 充,增加了科研人员的负担。
条块分割的格局仍未彻底打破。纺织行业的多数研究开发机构被过去行政系统分割成部 门和地方条块的机构。虽然在成果转让方面,条块分割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但科研机构的自 主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未完全释放出来,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流动。
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解决。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先天不足,改革后不 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现已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企业的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企业没有 积极性去实施技术改造与创新。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过去我们一直实行的是科研与生产相脱离的体制 ,企业只管生产,缺乏科研能力,加上包袱太重,使之对技术投入少得可怜。随着改革的深 入进行,这方面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令人担忧。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只 占销售收入的5%,甚至更低,技术活动仅局限在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上,无暇顾及技术创 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活力已经显现
虽然纺织行业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更应充分看到,我们的 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正逐步向良好的态势发展。首 先,过去技改项目大都是国家立项、企业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对研制出的成果一经鉴定便 束之高阁,推广使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针对项目论证调研,项目确定后便组 织人员迅速攻关,缩短了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延长了科技成果的使用寿命。 第二,以往国家技改项目研制经费由国家无偿划拨,负责开发研制项目的机构对经费的使用 ,用于项目的也只占全部经费的70%左右。目前这笔经费由国家、企业共同负担,而且是有 偿使用国家资金,虽说给企业增加了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浪费,明确了职责,使企业 的开发研制的项目更趋于市场目标。第三,在技术项目开发与攻关上,过去一般只选择两三 家单位,有时责任制不明确相互之间出现推诿;现在企业大多是自愿组合,有的甚至是跨行 业联合开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开发研制得以顺利进行。纺织工业的 技术创新活动在走过跨越式发展道路之后,又在朝多方位、多层次兼容并蓄的发展迈进。
民办科技企业已成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不可缺的生力军。近十几年来,纺织行业的民办 科技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推动了科研与经济的结合。虽然民办科技企业的总体规模还不是 很大,但它对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体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民办纺织科技企业是一批自筹资 金、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科研开发、技术贸易为主的个体或股份制企业。这 些企业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攻目标,不断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促进了科研与经济的结 合。民办纺织科技企业不仅在实践中对科技导入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在体制上创造了 一个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新体制,是一个完全依市场规律运作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当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是建立在优势互补、要素有效组合基础之上的共同体。 因此,产品的技术和开发大多借助于OEM方式,即采用配套生产或委托加工的方式。现在世 界上这种联合、配套、分工与协作是在市场机制下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我国与比利时毕加乐公司合作生产的剑杆织机,就是利用他人的高技术为自己生产配套产 品,或为别人生产线作OEM配套,从而使自己置身于高技术密集的环境中或是高技术信息流 动的主要渠道中。通过这样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以拓宽创新开发思路,提高本国的技术层次,更有效、更直接地进入国际大循环。
引进消化吸收战略,就是对引进技术加强“反求工程”研究,快速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为我所用。所谓“反求工程”就是运用各种科学对国外引进的技术硬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 的分析研究,从反向探求样机、样品的全部要素,包括图纸、工艺原理、技术性能、工艺参 数、设备材料、装备技术等,进行消化吸收,从中掌握关键技术,然后再组织力量进行创新 ,开发出比引进技术更适合国情的产品,进而赢得高科技的“后发优势”。现在世界各国的 技术成果,有70%是通过反求工程的研究而获得的。其中日本是技术引进的最大获益者,特 别是在近20年里,日本只花60多亿美元,就引进了欧美花费200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成果, 随后进行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而我国的纺织工业也是在走 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为纺织工业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让企业成为主体
实施技术创新,是纺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 能否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企业。
要建立有效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否活跃,首先取决于企业 是否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即企业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收益主 体。这需要解决好三个层面问题:
要优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有具备了 独立法人资格,建立了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才是真正的企业。真正的企业才会基于利润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主动地去追逐技术创新。
要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创新的技术源应主要来自于企 业内部。因为只有企业最清楚“市场冷暖”,知道怎样按照市场需要开发创新所需的技术。 目前,我国621%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拥有的研究开发力量只占到379%, 而工业化国家80%左右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内部。在一个行业内部,前几位企业的技术水 平基本上代表着同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一方面,大型企业应建立自 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另一方面,要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形成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 思路,使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技术支持。但 简单地要求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是不妥的,因为“简单进入”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要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其核心是承认和保护创新者“创新产权”,允许创新者凭 借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分得利润,得到高于企业员工平均水平的个人收益;承认企业 家对企业创新的贡献,允许企业家得到更多的个人收益和工作及生活上的便利。
企业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可用于创新的 资源有限,同时又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中。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
现阶段,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同时要从合作创新中寻找新的出路。目前, 我国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追逐率 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以提高创新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 在学习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日后再追逐率先创新。我国多数企业技术能力落 后,资源动员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因此,组织合作创新是可行的创新途径。可基于共 同和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 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合作创新,企业才能实现源于 共生经济效应的超常规的共同发展。
注意技术选择。特别是在资产重组中,要注意通过技术重组来追加新的技术。技术选择 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市场需求;技术新度要上档次,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积累和规模经济;同 时,要与企业的组织效率、可动用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目前,一些企业正 在进行资产重组,重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这也是创新。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只 进行存量资产的重组,而忽视技术上的重组和追加新的技术,企业仍然不可能跳出困境。技 术重组与追加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反过来打入国内市场,要立足于选择国际先进适用技术。
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机制。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激励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 胜劣汰的经济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说,规范的市场经济是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胜劣 汰的经济制度。创新的持续活跃是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但是,目前我们的市场体系还不健 全,市场运作还不规范,要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 制度。
要培育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非经济机制应适当地退出资源分配领域,让市场力量在资 源分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这样,那些想创新、能创新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需要的更多 资源。否则,稀缺的资源就会在非创新领域被大量地无效占用。
要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真正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方 面规范市场交易,抑制非正当竞争,逐步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要培育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没有激励的经济会使勤人变为懒人,没有监督的经济 会使好人变为坏人。在确保企业经营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政府大有可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企业创新,政府要发挥更大作用。除了通过法制手段完善市 场经济制度建设之外,政府还需要大力推动国家创新战略。
第一,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创新的技术源问题。目前,企业普遍受困于缺少创新的技 术支持。因此,应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源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科研院所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实行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思路进入企业;从 人力和资金方面积极扶植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由政府机构出面协调企业从国外引进 有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国内专利技术。
第二,抓紧和加快行业层次的技术能力积累。由行业主管部门出面,集中力量抓行业层 次的技术能力积累,通过加速行业技术能力积累来加快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
第三,实施促进企业创新的国家信息工程。目前,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普遍受阻于信息 短缺。因此,有必要实施引导和服务于企业创新的国家信息工程,国家级和主管部门的信息 中心应免费为对口企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我国市场运作尚未完全规范,不准确的市场信号 往往给企业以误导。如不实行国家信息工程,企业的创新决策难免在黑暗中摸索。
第四,用好创新投入。解决创新投入不足问题,需要抓好多个环节。要从法律上规定全 国每年的创新投入应随国民经济增长确保在哪个比例范围;防止国家创新投入在投放中的“ 流失”现象,督促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搞好协调,用好国家的创新投入。在国家财 政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加创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