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可以这样练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养生法
  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势与起势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形意拳是内家拳,练的是精气神,练功的时候应该把精气神含住,但很多拳师都在练打人,将精气神提起来,一发劲都发出去了,还能不短命?不明白动静有别,身体当然出毛病。
  人眼光散了,干什么都没劲,站桩要眼毒。不是做出一副狠巴巴的样子,而是老虎盯着猎物时伺机而动的状态——这也不对。因为太紧张,要不紧不慢方为功,肌肉紧张出不了功夫,精神紧张也出不了功夫,站桩时肌肉与精神都要“软中硬”,眼神要能放于虚空,就合适了。
  站完桩要多溜,这一溜就长了功夫。溜是站桩的归宿,溜一溜就神清气爽。有了另一番光景。薛颠说站两个小时。是功夫达标的衡量准则。功夫成就了,能站两个小时,而练功夫是要少站多溜。不见得一次非得两个小时。
  平时总爆发着练拳。拳头抡得越猛,劲越单薄,竹篮打水一场空,练不出功夫。如尚云祥绰号“铁脚佛”,可以脚裂青砖。但他教我们时不让足下用力。要含着脚心,因为在人体力学上,脚跟和后脑是杠杆的两端,打拳时狠劲蹬地,会震伤后脑。练形意拳练得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就是脚下太用力了。
  武艺练气、道艺练神,从力气上出来的功夫不会有如水流的感应;从神上出来的功大,则是如水流。没有这种感应,就没有身法的神奇,光会换步还不是形意拳的身法
  
  八、论劲力
  
  形意拳发力不是直的。
  枪劲就是拳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么说。练枪为了出拳劲,但出了拳劲,拳劲就比枪劲美妙。这美妙是因为用了脑子,练枪得肌肉劲快,得灵感劲慢。向上求索时,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杆枪我们都不要了。
  形意拳先教“行劲”,行对了劲。也就找着了身法。象形术晃法是在找劲,能找着自己的劲,也就能找着别人的劲。碰上就倒了。
  形意拳的劲道叫翻浪劲,海浪反反复复,跌宕起伏。猴子一警惕,立刻缩身,危机一到,可向四方弹起。不懂得蹲身、起身,就练不出翻浪劲,薛颠是在猴形里练出的功夫,他一米八几的个子,一缩身一小团,所以别人说薛颠能把自己练没了。
  翻浪劲要从“坐腰起腰”里练出来,腰一坐,膝盖就蹲了,猴蹲身首先能将膝盖练出来,没有起伏哪有翻浪?手臂做出翻浪状,这是假起伏,比武时没用,遇上强手,一碰就没。两胯有翻浪状。方是真起伏。不见形的翻浪——-这无从讲,只能讲有形的翻浪,无形的要从有形里练出来。
  “电感”。就是敏感。有了敏感,才能带出各种各样的功夫。所以形意拳的起势,是起“敏感”。具体动作是,两手像托着两碗水似的向上举,在眉前一转,就举上了头顶。假想中的水不能洒了,慎重了,也就敏感了。
  举到头顶后,大海退潮一样退下来,到眉前有了压意。空气就是大海绵。要把海绵里的水挤出来,这样一直压到大腿根。此时要屈膝合胯,整个人蹲下来。蹲下的同时,两只手一提。缩到了腰际。
  身子团紧了,手也要团紧,像拧一个东西似的,五指一个一个地攒起来。一做起势。周身敏感。两臂上举,大脑就清爽,犹如野兽脑后的毛能乍起来。脖子会吃惊。
  屈腿蹲身能生力,犹如野兽一咬东西尾巴就乍开。尾椎会吃惊。眼睛在正面,人在眼前做事,前身人人都不迟钝,只有后身敏感了,才能快人一筹。
  
  九、身法
  
  形意拳的身法,不弯腰,不伸腿,从不岔胯,从这个身形换成另一个身形,就是舒展。身形舒展了,劲也就舒展了,碰上就伤,所以形意拳练时怪模怪样的,打时还怪模怪样就不对了,舒展是比武要诀。练得越难看,打得越漂亮,这才是形意拳。
  
  十、步法
  
  唐师腿快。交手步法是唐传形意的独到处。步法粗分为横、纵、斜、转,要擦地而行。越是脚不离地,越能变化,凭空一跳。变化就没了。练拳和比武时,感到非常不痛快,就是憋闷了。不要轻视形意拳的一步一蹭,难看是难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十一、拿法
  
  在唐传形意拳中,用手去拿人。叫大小缠丝;用胳膊去拿人,叫野马分鬃;用身子去拿人,叫懒驴卧道。用整个身体去拿人,是形意拳的特点,十拿九稳。
  
  十二、起势
  
  万事开头难,练形意拳不懂起势,就生不出劈、崩、钻、炮、横。
  形意拳起势好处多,学一个起势就可以练功夫了。起势后面的劈、崩、钻、炮、横,这份敏感也得带上。浑圆桩也要敏感,姿态是两臂虚搭在身前,略有抱意,左右手各对着左右胸肌。
  
  十三、大枪术
  
  所谓十三个用法。其实胡乱一抡,就都有了。练大杆子不能乱来,扎一枪有一枪的讲究——这不是人手的方法。
  大杆子要挑分量沉的,三人高的,还要有韧性,劲一使在杆子上,杆子活物般自己会颤。越不听使唤就越是好杆子。
  拿大杆子,人会失控。沉、长、颤,都是为了失控。杆子失控了,会带着人走,这时正好改自己身上的劲,改好了,杆子就在手里稳住了。练杆子跟驯服烈马一个道理,得先让杆子撒野,杆子不听你使唤,反过来还要使唤你,你也不听它使唤——这个过程要尽量长,在杆子上求功夫。最后这功夫都能落在自己身上,一开始就想着怎么使,让它乖乖的,就没的玩了。
  让根死木头,变成活马,这个练法是老辈人的智慧。炮拳是从十三枪的“扎”法里变出来的,炮拳后手架在脑门,前手斜刺,正是下扎枪的架势。形意拳动起来、辗转不停,永远有下一手,下扎之后必有回弹。下扎枪的—手。是就着回势上挑。
  
  十四、教学法
  
  旧时候学武,总是讲拳的多,说功的少。学到拳的是学生,学到功的是徒弟。学形意的桩功很难,如果师父不愿意传,往往让你一站。说点“放松”一类的话,就不管了。
  
  十五、点穴法
  
  点穴不是点上去的,也不是打上去的,而是撞来的。顺着敌手的劲戳住了,顺手在哪里就是哪里。懂了形意拳的高级打法,也就是懂了点穴。
  
  十六、呼吸法
  
  别家打拳,出拳时使劲,呼气越猛出拳越猛。而形意不练呼,要练吸。出拳时不使劲,很轻很缓地比划出去就行了,这样的动作,必然令呼气很轻很缓。而在收拳时,要使劲,吸得猛一点。用动作的“轻出重收”,来自然造成呼吸的“轻呼重吸,长呼短吸”。
  练拳时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开始练拳要像夜行贼、捕食猫一样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静下来了。然后随着打拳打开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灵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细,身体更能 受用。比武的时候,一切对应着对方来,不能自行其是地硬来,有敌招才有我招,无招便无我;练拳的时候,一切要应着拳来。什么都在拳里找,不能把静坐时的呼吸法硬加到拳里。练拳就是练拳,练拳得有自己的一套。
  
  十七、校二十四法
  
  二十四法上身,是一种轻盈感。站桩不要较力、不要找劲。站着站着,身体容易不知不觉较上力,就要懂得松下来,形意拳不怕松就怕紧。形意拳以敏感为先,一重拙,就不长进了。其实站得轻盈。才是真较上了劲。站“龙”了自己,才是全身都振奋上了。
  站得二十四法,还要打得二十四法,在运动中得它。这个由静到动的关口很难过,所以在站着时要学学“打一厘米”的拳。
  校二十四法不是摆空架子。拳架的形标准了,还要让形里生东西,架子光分毫不差,就要有扑出去的动势。还要有蹿回来的动势。要把这个大动势压缩在一厘米间。
  不校二十四法,练武不能入门,不学拳架,难成大器。五行拳功架是几百年总结出来的东西,不去体验就可惜了。知道虎扑是前扑之后有回力,脚下能前蹿还能向后蹿,这是知道了虎扑的来龙去脉。
  
  十八、解经
  
  形意拳古谱上有“打法定要先上身”的话,说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则比武时光有功夫,没有速度,不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夫,就妄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所以习拳之初是“打法定勿先上身”。
  以劈拳为例,劈拳的练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后向前。一分一分地缓缓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长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抡斧,山民抢斧头劈柴,跟抡鞭子一样,要个脆劲,否则斧头就只能砍进木头里。无法一下劈成两半。
  形意拳古传歌诀中有一句“硬退硬进无遮拦”,说的就是这种劲力周全的威势,不用抡胳膊打,只要一动就有很大的冲撞力,对手困不住你也防不住你。“硬”字是“断然”之意。
  也有“硬打硬进无遮拦”的说法,“打”字不准确,照字面理解就把形意拳说低级了,显得蛮横,“硬”字也容易被误解成拳头硬。一边挨打一边进攻。“硬退硬进”就有道理,把“退”字放在前头。因为形意拳看似刚猛,实则以“顾法”为根本。顾为退,能不被人降住,方能降人。
  形意简单的练法就是练“之”,这个部首叫“走之”。“、”,这一点就是沉着,拳要先练这个劲,一沉能着上就是一沉。身子往下一沉,手能着上对方,千招万势都可以这么打人。
  形意拳是“久养丹田为根本,五行四梢气攻人”,首重神气,所以眼神不对就什么都不对了。管住眼神,身子步法要跟着眼神走。
  拳架出功夫可以举一例,练形意拳总是挤着两个膝盖。磨着两个胫骨轴,一蹲一蹲地前进,用此打人就太糟了,两腿总并在一块,只有挨打的份,其实“挤膝磨胫”的目的,是练大腿根,大腿根有爆发力,比武时方能快人一等,这就是功夫。
  歌诀有“消息全凭后脚蹬”,形意拳先要提肛,肛门一提,脚上就来劲,腿上跟着来劲,后脚蹬的是腰上的消息,不是用脚跟蹾地。薛颠还说提肛是练身法的关键,不是努着劲提,那样太憋屈,而是肛门有了松紧,臂部肌肉就活了。两腿方能速巧灵妙。
  身形得灵活,身子灵活脑子就有灵性,古谱有言“宁在一丝进,不在一丝停”,犹如蛇在地上盘来绕去。比武时不能想,步数不能断,没招也忙活。忙来忙去地就打了人了。
  所谓“合身辗转不停势。舒展之下敌命亡”,比武不会换身形不行,蛇行就是练这个,打这个。
  发之于外谓之形,含之于内谓之意——这是对形、意二字的解释。如何成为拳呢?含之于内的意。可发之于外、发之于外的形。可含之于内——如此方为形意拳。
  
  十九、箴言
  
  形意拳练法和打法迥然不同,比如,练法要以身推肩、以肩推肘、以肘推手,直到练到川流不息的程度。而打法则先要将手像鞭子一样地甩出去,再以肘追手、以肩追肘、以身追肩,说到这里唐师两手拍了一巴掌,很响,说用身子拍手,就是打法了。
  形意拳的形为所有外在。意为所有内在,形意拳就是“练一切”。一切都知道。《形意拳五行拳图说》上便沿袭了尚师这一说法,讲的是敏感。而且这个“有触必应,随感而发”还是“并不知其何以然”,是自发性的。
  强!是指能有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不是跳舞般外露,而是潜在的。劈拳是形意头一个劲,从开始便要练这种潜在的节奏。
  这种潜在的节奏,是从呼吸里出来。要以步法练呼吸。形意拳是歪理,处处和别人相反,别家练拳是“外向”的,形意练拳是“内向”的。
  练法和打法往往是反的,练的东西,在打时呈现出来一种反面效果。真是恰到好处。按照“轻出重收”来练五行拳,你就有了自己的节奏,五行拳是一个动作一条直线地打下去,无限重复,不是为了“一招熟”,是为了练那个潜在的节奏,有了节奏。人才会越来越强。
  拳不能以风格来评说,因为武术不是表演,说其刚猛或含蓄,都离题太远。要从心法上说,才能区别究竟,可惜心法又是不外传的。
  在形意拳歌诀中讲到三节,对于上肢,三节是腕、肘、肩,根节是肩;对于下肢,三节是脚踝、膝盖、大腿根,根节是大腿根。有所谓“三星齐,泰山移”之说,三星就是三节,比喻三节整合,力可移山。
  定力就是修养。
  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
  如果从发力的角度讲,肯定存在—种姿势比另一种姿势好。而尚式形意是用劲,劲练成后,一切架势无可无不可。所以也就没有“形”可言。
  练拳并不等于比武,功夫好相当于一个人有家产,比武相当于会投资,从功夫好到善比武,还得要一番苦悟。
  反应是反应。反击是反击。
  形意拳是“炼拳”。修炼,要与精气神发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变化人的气质,将威武变成文雅,将文雅变成威武。拜老师,就是找个人能帮助自己由“练拳”过渡到“炼拳”,就不会盛极而衰,会永远的生机勃勃。学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
  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
  习武要先从弱点上练起,从失衡处下手。一般人都是右重左轻,头重脚轻,前重后轻。站熊形一开始要体会出自己的失衡,自己搞懂自己,右边重了,便要在左边加力量。或者将右边放松——这是熊形的轻重诀。
  轻重诀之后,便是水火诀。水消减火,火消减水,上下、前后、左右要相互抵消。都抵消掉了,就整身和谐了。所谓“为道日损”。轻重诀只是力感,水火诀是气感。力感调对了,才可敏感到气,此时的气才可用。调不好力感。便只有乱气错觉。   形意拳的大法则——以柔用刚。
  抡着胳膊打人,不是形意拳。形意拳是扑着身子打人,犹如虎豹蹿出去一丈是这个势头,略微一动也是这个势头。
  练拳既不是练重也不是练轻。而是练一个能轻能重的东西。
  形意拳还是主要以拳攻人躯干,把敌人打乱,那时用什么都好使。
  练拳要找捷径,但也要踏实,五行拳功架不枉人,一点一滴都有妙处,只要都练到了,比武时就明白自己练的是什么了。
  形意要“如犁行”。犁在地下走,将土地掀了。形意功夫在脚下。劲是自下而上的,就算是一掌劈下去。效果也是把对手连根掀了。
  一般体育主要练胳膊腿,而武术要练脊椎,二十四法不到。打什么拳都是畸形的,长此以往,脊椎就别扭了。打拳尚且是活动的,站桩固定身形,容易挫伤筋骨,要懂得用二十四法保护自己。
  武术练脊柱,在形意拳中马形是个明显的例子。马形是左右侧弯着上身,晃着脊椎打拳。马形两手斜分上下。齐出齐转,就像握着个方向盘。一手高一手低。就转了向,一转,左势变了右势,下手成了上手。如此连环不断,犹如炮拳一样,只有出手没有收手,所以被称为“马形炮”。
  头与脚是杠杆的两头,头一前倾,脚上大拇指就吃力,脚上大拇指一蹬,头就定上了劲。所以鸡形既是头打,必然连带出脚。鸡翘脚是鸡啄米的必然变化。
  要揣摩出“拳生拳”的道理,否则就辜负了老辈人留下这个拳套子的苦心。
  定法不是法。要见招使招。见势打势,但只会拆对方的招还不行,要拆了对方的神。先要相人。将来把脑子“化”了,对方一动你就知道,这叫“入了象”。
  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斗拳就是斗脑子。薛颠说:“形意,以意打人为妙。”化脑子——这是形意拳的歪理。比武不能硬挺,要借上人家的招使上人家的力,“支使”两字是诀。
  练拳不能太用劲,要用脑子调。太紧了人受不了,你以为下了功,只要练就肯定好,不一定,练反了就糟了。形意拳哪一拳都健身,反过来哪一拳都伤身,越练越松快,就对了,练着乏味痛若。就要赶快变招。否则劲太紧了,能把人练傻了,这是真事。不是比喻。练拳就是练脑子,徒弟们就成傻瓜了。
  
  二十、妙语
  
  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
  形意的精要,不是练视力、听力,而是练这份感应。
  练拳一惊一乍的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心里要有数。
  尚云祥还说过,俗话讲“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学形意拳的都在学“打死人”,最终把自己打死了。
  练武先要气定神闲,能够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练拳贵在一个“灵”字,拳要越来越灵。心也要越来越灵。练功时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愚昧。
  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
  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
  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用力好比用一个指头打人,用劲好比用整个拳头打人。
  至于意,造作意念,毁人不浅。以前的拳师由于没有文化,在没有得到名师指点的情况下,看到拳谱上的形容词,就以为是口诀,如见到“四两拨千斤”,以为要在力学上取巧,有了贼心,就练不出功夫来了。现在有武术爱好者受气功影响,打拳时,自作主张地加入好多意念,练桩功要“双手捧起整个大海”。大海有多重?这样想。只能让精神无故紧张,长此以往,会短寿的。
  尚师解释,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觉不同,练拳光练劲不行,身心得起变化,这个“练拳如亲嘴”,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的大道理一下子就说通了。
  一个人对自己的五脏六腑没有体会,便没法练形意拳。
  练形意一掌劈出,不能仅止于掌上,要力所能及地放出去,这是“意大于形”,是形意拳正常的练法。而慎独的练法,要身心分离,将意缩成最小,君王退位,百姓自理,让身体自己成方成圆,如特务跟梢,不能惊扰了目标。
  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
  能坐腰,就能惊尾椎。猴蹲身时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这两个常用词,就是至关重要的窍门。
  在形上讲。蹲身对浑身筋骨都有好处,但要是不动意,功夫练不成。蹲身时耍让肉体联系上精神,神不练,光肉练——尾椎是惊不了的。缩身、团气、凝神、惊尾椎,这就是猴蹲身的精义了。
  练武时,脚下有准,手上也要有准。形意拳是“拳从口出”,拳从腰里升到自己的嘴跟前,再递出去——这个练法很妙。调动人的精神来打中线。练拳时得有个冲击点,点对了,拳架才能整。能打在自己中线上。全身的重量就上了拳头。
  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这是形意拳的练法。此乃靠即兴发挥。
  刹那显真身,是形意拳的大巧,古拳谱云:“拳打三节不现形,现形不为能。”——不恰当地现了形。是大外行。
  练拳枯燥乏味时,要往骨头里边练,不要管什么“中节随、根节追”了,活动着就行了。全身一块儿往骨头里走,这是猿象的轻身法。只能意念,无法言说。
  
  二十一、总论
  
  形意拳、象形术、八卦掌都是一码事。最要紧是郑重其事,一点都不能含糊。我年轻时练拳起五更睡半夜,喜欢夜深人静,无人干扰的光景,一个人只有练拳的心思,就能得着越来越多的东西。(全文完)
其他文献
西风东渐,奥林匹克走来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2008的武术即将跻身世界体育大家庭翩翩起舞,而我仍在喋喋不休地侈谈什么遗憾,这岂不是焚琴煮鹤,既令人扫兴,又令人生厌。  扫兴也好,生厌也罢,由于秉性使然,执拗如斯的我。还是要将“命题”进行到底。  或许有人说,武术的历史古老而厚重,对于亚洲武道的影响极其深远,可是在亚洲,领先登上世界最大体育舞台奥运会的却不是中国武术,大概这是最令国人感到遗憾的?  
期刊
一、渊源说隐    峨嵋僧门是清嘉庆年间南少林反清大侠马朝柱所创,马为天地会分舵——香花僧堂主,与众兄弟刺杀嘉庆皇帝未成,被清廷通缉,大内高手四处追杀,为避官府追捕,来到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入川后在新都,改名换姓,以贩麻布为生,人皆呼称为“赵麻布”,而不知他的真实来历。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使出尘封已久的武功,制服新都一大土豪,遂武名大振,立足新都。拉开南少林武术在川西传播的序幕。    
期刊
当我撰写《精武》第十一、十二两期有关我本人体验“卢氏结构”和缕析萧氏八卦掌脉络的文稿之际,我的老师卢忠仁先生(以下均称卢老),历历介绍了萧海波师爷一生的学艺、磨练、任教、领衔、办差(所有这些都是萧氏在清代的经历)和清亡后返乡休养,其间一度应“中华武士会”主管张占魁的邀请来天津承办“第一国术研究社”(上世纪30到40年代)并开始授艺;后又返回故里直至终老于自己的故乡。由此看来萧海波师爷是在清代过了大
期刊
作为在还珠楼主、金庸等人笔下活跃一时的武术流派,青城派曾被众多武侠迷和武术爱好者当做是武侠小说中存在的玄幻构造体。而真实的青城派武术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一直被滋养它的青城山和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神秘光环所掩罩。近年来,在媒体、影视、舞台剧、电视吉尼斯等一个个现代气息颇浓的名词关注下,青城武术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一个伴随着青城武术的复兴而声名鹊起的奇人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青城派武术第
期刊
编者按:杨善耕先生在2007年第9期《精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不如藏拙——评郭瑞祥(二十四势通臂)》,对老武术家郭瑞祥先生的“不如藏拙”并未曲为之讳。综观内容,批评多于赞誉;那么,杨先生“忍无可忍”的评论是夸大其词,还是实事求是?鲍关元先生确是二十四势的“单传”传人吗?二十四势通臂的拳法真相到底怎样?杨先生所下结论的真实性是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读者究竟是应该拍手称快,还是应嗤之以鼻,到底是谁的
期刊
“贼味”少林拳    我出生在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深山里,那一年是旧历的丙午年。算命先生一般把这一年称之为“红羊劫”。好的不灵坏的灵,果然我还没满月,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并没有因为我们矿距离县城四十公里之外,环境偏僻、信息闭塞就免受冲击,相反,红日高照红透山,运动开展得尤甚于县城。一时间在这个山高皇帝远、农工杂居、城乡一体的小镇上,连茅厕墙上都贴满了大字报,闹的是人心惶惶
期刊
1、上步捶:上右步,出右拳击乙心窝。
期刊
天罡绵掌拳始创于北宋道家巨子冯一元。因其拳法总式为三十六式,紧密融合了人体经络穴位学说,所以在当时被称为三十六式穴道术。本来。古人把北斗星中的斗柄三星合称为天罡,但道家进而叉在北斗星所在的大熊星座中择三十六星称为天罡之神。冯一元乃道家巨子。他创编的三十六式穴道术又恰合三十六天罡神之数,故而后人又把三十六式穴道术称为天罡拳。  至南宋末年,道家分为南北两大派,即南五老、北五老。元初,以丘处机真人为代
期刊
笔者酷爱太极拳,研练及传播太极拳多年。曾参加过祝先生1994年在香港的太极讲座,并购其《太极内功解》一书,认真研读后对其太极理论颇有保留及斟酌之处。再次看到祝大彤先生在《精武》的专访,愿就其中几个笔者认为偏颇、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讨论,以期抛砖引玉,树客观阐述传统武术之学风。  其一:原文“传统太极拳心脑练注重内功修炼,简化太极拳肢体练,易学好练有不同的理念。”并著专文《太极拳肢体练与心脑练》深入阐
期刊
人民卫士 武林奇才    1986年3月的钢城本溪。春寒料峭。市局刑警支队的侦查员们集中行动,准备抓捕一个穷凶极恶的重大杀人嫌疑犯。这个嫌犯绰号太熊,背负多条命案,他身高1米85,身材魁梧,狡黠诡诈,心狠手辣,随身携带凶器,曾多次逃过警方的抓捕。山城本溪街巷四通八达,缉拿这样的嫌犯,动作大了,反倒容易让他警觉跑掉,只能智取。局长特命自幼习武,胆智过人,具有丰富缉捕重大嫌犯经验的市局刑警支队副主任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