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版“工业4.0”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等深刻弊端。
“工业4.0”虽然是德国率先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但中国已然抢得先机。
1月17日至20日,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出意外地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话题,而中国取得的突破令人瞩目。“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201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全面智能化是重中之重。根据世界权威的弗劳恩霍夫工业工程研究所统计,中国在“工业4.0”领域的专利优势已处于世界領先地位。2013至2015年,中国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低成本机器人和大数据等领域已注册登记超过2500个专利,而同期美国为1065个,德国为441个。
“工业4.0”有三大主题:“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智能物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4.0”不等于无人工厂
1000多元的西装、100多元的衬衫,一上身就能穿出BOSS、杰尼亚等国际大牌的感觉。这不是信口雌黄,与大牌同样的面料、最新的国际流行版型、互联网化的定制产品……这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红领集团的“杰作”,这家企业在中国被称为试水“工业4.0”模式的“头羊”。
在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企二代”张蕴蓝的带领下,从一家乡镇企业起家的红领从2003年开始累计投入数亿资金,把3000多人的工厂作为试验室,打造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的酷特智能C2M商业生态。
记者了解到,红领的服装生产全流程分为前端的定制系统和后端的生产系统。前端定制系统阶段,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自主设计。红领搭建了能满足超过百万种设计组合的版型数据、款式数据、工艺数据库。每天,来自全球的订单都通过RCMTM平台,下达到CAD数据处理中心。订单中不仅包含服装的工艺信息,也包含客户的个人信息,它们经过数据整理后进行版型匹配。以往每个工作人员一天只能完成一到两件服装的制版,而现在只需要5分钟就可完成一件。后端的服装生产加工厂里,通过扫描每件衣服的FID卡,员工根据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点对点制作。实现柔性生产的西装每一件都是唯一的,体现出客户不同的个性与品位,满足各阶层客户的需求。红领的设计师认为,衣服不应成为人体的束缚,而应让人们穿着更加舒适得体。衣服会在穿着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褶皱,所以西装都没有熨烫出衣领驳头等处的折线。在检验环节,服装质检员会扫描FID卡,参照服装工艺、尺寸等信息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通过网上的质检系统进行确认。不合格的服装将会返工,合格的服装则通过吊挂系统送入配套库,进行自动配套,最终送至用户手中。
“‘工业4.0’是一种智能产业链,甚至是智能产业生态,连接了互联网和物联网。红领集团就是对这种智能产业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政指出,“‘工业4.0’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结合,对企业来说一定要基于价值逻辑,坚持从客户价值出发,从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角度对之进行理解和运用。假如企业只强调无人工厂、一窝蜂地上各种系统的同时却弱化员工的作用,将得不偿失。”
智能生产与智能物流的探索样本
作为中国工业制造重镇——长沙的首个“工业4.0”示范基地,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按照“工业4.0”理念建设的首条生产线去年年底已经建成。这条生产线基于博世的物联网云概念,让工厂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岛实现连通。在博世的生产车间里,一条不足两米宽的过道将传统与未来隔开,一边是传统的生产线,一边是“工业4.0”的生产线。相比传统的流水线设计,“工业4.0”项目生产线采取的是U形呈现,即工站闭合式排列,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工业4.0”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人机交互系统。尽管生产环节多达34个,但整条生产线仅用了5台机器人、两个工人,便完成了原料自动喂补到成品集成各个工序。生产线上设置了15个照相系统,拍摄的图片将自动上传到最新数据处理平台。这条全新的生产线建成后,操作员减少5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质量损失减少30%,真正实现“智能生产”。虽然从智能制造到工业互联还要跨越工业标准、开放的平台、开放的通信协议“三座大山”,但这条生产线的示范推广依然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以“工业4.0”理念为基础打造的物联网平台“界外淘源”日前在京上线。这个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以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用户可通过平台找到供应方进行个性化定制,最大限度地简化生产流通环节,让生产流通和消费有计划、有组织、有序进行,从源头上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界外淘源’资源配置平台在线上采用UID追溯机制,可实现问题产品的精确召回,并与防伪相结合,杜绝假冒伪劣和不法行为。”打造这一平台的上海圆禾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林義橙告诉本刊记者,“在线下,我们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的仓储物流实体平台,对商品和物资进行高效集中和配送,确保大部分商品和物资‘朝订夕达’,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和客户需求。”
中国4.0研究智库发起人孙安在物联网领域深耕十余年,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提倡的‘工业4.0’有两个特征,一是智能化,二是个性化。其实,智能化只是手段,未来个性化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浪潮,而这也应是中国企业比照国外企业的优势所在。中国版‘工业4.0’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唯此才能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等深刻弊端。”
“工业4.0”虽然是德国率先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但中国已然抢得先机。
1月17日至20日,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出意外地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话题,而中国取得的突破令人瞩目。“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201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全面智能化是重中之重。根据世界权威的弗劳恩霍夫工业工程研究所统计,中国在“工业4.0”领域的专利优势已处于世界領先地位。2013至2015年,中国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低成本机器人和大数据等领域已注册登记超过2500个专利,而同期美国为1065个,德国为441个。
“工业4.0”有三大主题:“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智能物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4.0”不等于无人工厂
1000多元的西装、100多元的衬衫,一上身就能穿出BOSS、杰尼亚等国际大牌的感觉。这不是信口雌黄,与大牌同样的面料、最新的国际流行版型、互联网化的定制产品……这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红领集团的“杰作”,这家企业在中国被称为试水“工业4.0”模式的“头羊”。
在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企二代”张蕴蓝的带领下,从一家乡镇企业起家的红领从2003年开始累计投入数亿资金,把3000多人的工厂作为试验室,打造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的酷特智能C2M商业生态。
记者了解到,红领的服装生产全流程分为前端的定制系统和后端的生产系统。前端定制系统阶段,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自主设计。红领搭建了能满足超过百万种设计组合的版型数据、款式数据、工艺数据库。每天,来自全球的订单都通过RCMTM平台,下达到CAD数据处理中心。订单中不仅包含服装的工艺信息,也包含客户的个人信息,它们经过数据整理后进行版型匹配。以往每个工作人员一天只能完成一到两件服装的制版,而现在只需要5分钟就可完成一件。后端的服装生产加工厂里,通过扫描每件衣服的FID卡,员工根据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点对点制作。实现柔性生产的西装每一件都是唯一的,体现出客户不同的个性与品位,满足各阶层客户的需求。红领的设计师认为,衣服不应成为人体的束缚,而应让人们穿着更加舒适得体。衣服会在穿着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褶皱,所以西装都没有熨烫出衣领驳头等处的折线。在检验环节,服装质检员会扫描FID卡,参照服装工艺、尺寸等信息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通过网上的质检系统进行确认。不合格的服装将会返工,合格的服装则通过吊挂系统送入配套库,进行自动配套,最终送至用户手中。
“‘工业4.0’是一种智能产业链,甚至是智能产业生态,连接了互联网和物联网。红领集团就是对这种智能产业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政指出,“‘工业4.0’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结合,对企业来说一定要基于价值逻辑,坚持从客户价值出发,从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角度对之进行理解和运用。假如企业只强调无人工厂、一窝蜂地上各种系统的同时却弱化员工的作用,将得不偿失。”
智能生产与智能物流的探索样本
作为中国工业制造重镇——长沙的首个“工业4.0”示范基地,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按照“工业4.0”理念建设的首条生产线去年年底已经建成。这条生产线基于博世的物联网云概念,让工厂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岛实现连通。在博世的生产车间里,一条不足两米宽的过道将传统与未来隔开,一边是传统的生产线,一边是“工业4.0”的生产线。相比传统的流水线设计,“工业4.0”项目生产线采取的是U形呈现,即工站闭合式排列,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工业4.0”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人机交互系统。尽管生产环节多达34个,但整条生产线仅用了5台机器人、两个工人,便完成了原料自动喂补到成品集成各个工序。生产线上设置了15个照相系统,拍摄的图片将自动上传到最新数据处理平台。这条全新的生产线建成后,操作员减少5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质量损失减少30%,真正实现“智能生产”。虽然从智能制造到工业互联还要跨越工业标准、开放的平台、开放的通信协议“三座大山”,但这条生产线的示范推广依然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以“工业4.0”理念为基础打造的物联网平台“界外淘源”日前在京上线。这个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以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用户可通过平台找到供应方进行个性化定制,最大限度地简化生产流通环节,让生产流通和消费有计划、有组织、有序进行,从源头上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界外淘源’资源配置平台在线上采用UID追溯机制,可实现问题产品的精确召回,并与防伪相结合,杜绝假冒伪劣和不法行为。”打造这一平台的上海圆禾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林義橙告诉本刊记者,“在线下,我们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的仓储物流实体平台,对商品和物资进行高效集中和配送,确保大部分商品和物资‘朝订夕达’,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和客户需求。”
中国4.0研究智库发起人孙安在物联网领域深耕十余年,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提倡的‘工业4.0’有两个特征,一是智能化,二是个性化。其实,智能化只是手段,未来个性化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浪潮,而这也应是中国企业比照国外企业的优势所在。中国版‘工业4.0’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唯此才能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等深刻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