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糖高温厌氧杆菌β-葡萄糖苷酶的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

来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分解酶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嗜热微生物中挖掘酶学性质优良的新型β-葡萄糖苷酶,解决β-葡萄糖苷酶在工业应用方面普遍存在的活力偏低、稳定性不足、易受产物抑制等问题,通过密码子优化、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技术,从热解糖高温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基因组中挖掘新型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Y,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2b-bglY,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获得可溶性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获得纯酶,并探究其酶学性质.结果显示,BglY属于GH1家族成员,分子量为52×103,最适反应温度65℃,70℃的半衰期达1 h;最适反应pH 6.5,在pH 5-10范围内稳定;p-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为底物时比活为420.2±5.6 U/mg,米氏常数Km值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分别为2.1±0.4 mmol/L和909.1±6.2 μmol min-1 mg-1;该酶对β-1,4糖苷键的底物具有水解偏好性,也可以水解纤维二糖和乳糖;5 mmol/L Fe3+、Fe2+、Cr2+、Ca2+、Mn2+和EDTA对酶有激活作用,1%SDS完全抑制其活性;该酶可以抵抗产物葡萄糖的反馈抑制,且0.1-0.6 mol/L浓度的葡萄糖对酶具有激活作用,其中0.4 mol/L葡萄糖可提升活性至1.3倍,当葡萄糖浓度超过0.6 mol/L时,酶的活性才开始出现抑制.本研究表明BglY是一个葡萄糖激活型β-葡萄糖苷酶,其酶学性质优异,反应pH和温度范围较广且稳定,同时能水解天然底物纤维二糖和乳糖,可在提高纤维素生物质向葡萄糖的酶促转化等方面发挥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空气负离子(NAI)是评价空气清洁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城市绿地NAI的不同来源及相对贡献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更好地理解NAI在城市区域的生成机制,运用静态箱隔离法对典型城市草坪(Zoysia matrella)不同来源(植物、土壤、大气本底、外源)的NAI进行动态观测,并采集气象站同步数据,分析各来源NAI的浓度值、贡献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来源NAI日变化特征不同.保留植物的静态箱内NAI浓度日均值为1 478个/cm3,峰值可达2 522个/cm3;植物来源、土壤来源、大气本底来源的NAI日均值分
针对一类磁悬浮列车半转向架结构系统的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问题,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将磁悬浮列车半转向架结构系统的输出跟踪控制问题转化为2个子系统的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问题,并利用广义比例积分状态观测器技术,分别为2个子系统设计扰动观测器来估计系统测量的状态和干扰;利用扰动观测器的输出信息和输出反馈占优技术为各个子系统设计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器.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给出的分散输出反馈抗干扰控制器下,整个闭环系统的状态将收敛到可调的任意小的区域内.仿真结果验证了所给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为了解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林龄的恢复轨迹,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以相同方式经营的6个林龄序列(10、15、20、25、30和34年)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α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共发现植物32科45属51种,其中灌木层物种有23科33属39种,草本层有9科12属12种.(2)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趋势类似,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
传统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解决任务时与环境交互量大且样本复杂度高,导致智能体的训练时间长,算法难以收敛,故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受限.针对该问题,在智能体采用梯度下降方法更新模型参数的过程中融入元学习思想,提出一种改进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使得智能体利用在训练任务中学习到的先验知识快速地适应新任务.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可实现智能体在新任务上的快速适应,其收敛速度和稳定性等均优于传统算法.
采煤塌陷土地复垦是补充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土壤磷有效性低是限制矿区土地复垦和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解施用有机肥后矿区复垦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变化,基于作物磷素需求的有机肥施肥模式,进行采煤塌陷复垦土壤(山西省孝义市偏城村)田间试验,分析连续两年施用相同磷量(100 kg/hm2)的鸡粪、猪粪、牛粪和化肥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施肥第一年鸡粪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猪粪和牛粪处理,第二年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是提
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高通量技术分析,研究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林下套种楠木(IP)3种处理措施对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相比于UR模式,IP模式与UP模式土壤真菌群落Chao Ⅰ指数、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较高;本研究区域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优势真菌为座囊菌纲与木霉属;在纲分类水平下,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IP模式土壤中座囊菌纲相对丰度较高(23.2%),粪壳菌纲相对丰度较低
针对一类典型的化工乳液聚合过程,研究其同时存在执行器饱和以及外部干扰情况下的抗干扰形状分布控制问题.首先,结合乳液聚合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得到目标粒径分布函数,再利用样条函数逼近目标的粒径分布,建立输出粒径分布函数和权系数间的动态关系,并分析存在外部干扰和执行器饱和限制下的系统动态性能;其次,引入凸包表示法对执行器饱和进行处理,利用干扰观测器观测未知干扰,设计PI控制输入实现对权重的动态跟踪;最后,基于Lyapunov方法计算控制增益和扰动观测器增益,验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动态跟踪误差趋于零.通过对一
番茄NAC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INAC1受假单胞菌、盐、干旱和低温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但其转录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为研究SINAC1的盐应答转录调控机制,分离SINAC1基因的启动子并分析其盐应答功能.构建4个5\'-缺失的SINAC1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上游2 039 bp、1 508 bp、1 373 bp和777 bp)驱动的GUS基因表达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分别转化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随后对转基因植株进行NaCl处理和GUS染色分析.结果显示,未经Na
水孔蛋白(AQP)是生物调控水跨膜运输的重要通道.为了解龙眼AQP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利用本实验室的龙眼基因组数据库,结合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进行龙眼全基因组范围内AQP家族成员的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共线性、选择压力、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蛋白质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互作和体细胞胚早期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龙眼AQP基因家族共有35个成员,蛋白分子量在17.77×103-44.30×103 kD之间,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经系统发育树分析,可将其分为5个
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贫瘠,加上化肥施用不合理,极易导致地力下降;为培肥土壤,麦后引入苜蓿压青还田,探寻合理还田方式.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播种量(7.5、15和22.5 kg/hm2);副区为还田时间(后作小麦播种前30 d、20 d和10 d);以当地农户模式(麦后复种夏玉米秸秆还田)为对照,研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变化.结果显示,苜蓿还田相比夏玉米还田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苜蓿播种量22.5 kg/hm2、小麦播种前20 d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