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的教师教育展望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t_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此,您如何解读?您和您的研究团队在“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朱旭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整体性问题,涉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个层面,包括乡村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资格和考试、编制和岗位、招聘和任用、职称和职位、考核和评价、补充和流动、荣誉和师德、权利和待遇、法律纠纷以及培养和培训等综合议题。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乡村教师身份和地位的法律属性不明确,乡村教师的编制和岗位严重缺乏,乡村教师岗位结构性矛盾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等。城市里的学校按照学科逻辑招聘教师,而乡村学校多为复合式教学,因此,在乡村教师短缺的背景下,又存在现有的教师如何利用的问题。总之,乡村教师队伍的情况比较复杂,但不管怎么复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培养和培训的问题。
  区域性、县域性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与乡村教师距离最近,对乡村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发展支持机构。“十三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将针对区县级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研究。对县域、区域,包括城市里的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学院或其他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调查,看看他们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经验,再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推动区县级教师学习中心、教师专业发展机构的发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都是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不同途径,但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终极的、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该是区域性的教师学习中心和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我们可以探索这方面的途径,帮助乡村教师真正获得专业方面的长久支持。因此,“十三五”期间,我们会重点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中国教师:您如何看待城乡教师交流在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朱旭东:我个人认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不是一个纯粹的培养和培训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城乡教师交流只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措施,但不是终极性的和根本性的措施。从根本上讲,这不是教师教育内部的问题,也不是教师队伍建设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如何解决城乡二元差距的问题,是国家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下,综合考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乡村的物质条件建设,我提出一个概念就是“物质现代化”。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乡村的学校去工作,那么,他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应该不低于他在大学期间的水平。在大学里是什么情况呢?随时都可以上网,随时都可以洗澡,吃饭、住宿都可以解决,公共交通也比较便利。但是,到了乡村学校、到了教学点以后,洗澡没水,吃饭没电,交通不便,甚至备课都找不到资料,更不要说利用网络学习了,需要专业支持的时候也得不到帮助。谁愿意去乡村呢?可见,终级性的解决办法是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改善整体环境,使之达到现代化的水平,这不是我们教育系统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乡村学校又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点没有老师怎么办?因此,需要通过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来解决。
  区域内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是一条路子,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构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大学—区县—乡村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或者说是让优质资源流动到乡村学校去的整体的、综合性的一条路子。比如,地方的大学可以和所在的区县进行联动,建立多层级的专家体系,建构包括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和区县级专家在内的多级化专家体系,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帮助提升区县级专家的能力,通过提升区县级专家的能力,使乡村学校的教师获得长期的专业支持。根据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仅仅靠乡村学校自身力量的改变,其实是不充分的,如何借助外部力量,加强多层级化的联动机制,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通过地方区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或者教研室,培养一批当地的专家,通过区县的专家,推动其所在区县的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建立上下联动的专家机制,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这可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一条路子。当然,以上建议只是一种设想,但我想说的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确实需要更综合性的改革,这种改革涉及国家多个政策需求,我们要整体地去看,从社会层面综合地去看。这是我们理解和解决今天乡村教师问题的一个基础。
  中国教师:目前,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您认为,在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如何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继承教师教育传统和重塑教师教育的文化?
  朱旭东:从大学发展的趋势来看,综合化的办学趋势是所有大学的追求,包括地方师范院校。在综合化的形势下,教师教育确实需要转型,但综合化和教师教育二者并不是对立的。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例,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应用化转型的问题,首先是在综合化、应用性的转型当中,教师培养目标的调整,从原来的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调整为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基本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服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由谁来培养。对于师范院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我一直主张大学里要有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建立专门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学院,比如,教师教育学院或者教师发展学院。这样,才能让师范院校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平稳发展,否则,人力资源冲突、制度资源冲突等都会出现。在组织机构调整的基础上,确实要重建、重塑有关教师教育的文化。
  我所理解的教师教育的文化,首先是中国的教师教育文化,它深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或者说,它一定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以往,我们都在强调“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这些是传统的教师培养的文化内涵,但我更多地想把它放到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去谈。普通话不仅仅是普通话,它其实是汉语文化;书法,我并不认为它只是一种技能,我认为它是一种文化。我们要站在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探讨教师教育的文化。一名中国教师应该具有的中国文化特性,是其最重要的标识、标志。其次,要重建、重塑教师的专业文化。教师应当具有“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教师应当具有“学习”的这个专业的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教师要经历“学会教学”“会教”和“教会学生学习”三个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是“学会教学”和“会教”的升华,教师先“学会教学”,然后“会教”,最后是“教会学生学习”。但从专业的客观需要角度来说,教师进入专业就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这其实是一个教师培养如何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专业要求的问题。在教师教育中,这个问题是没有被讨论的,更不用说有实践。在此,我也非常希望通过杂志这个平台,把这样一个议题提出来讨论。   我个人的理解,教师的专业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教师“教”的专业,二是教师“学”的专业,三是教师的学科专业。在教师教育中,我们对培养“教”的能力和学科专业还是相对比较重视的。学科专业通过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逻辑来培养,小学是全科培养,一专多能,或者是基础 特色的培养方式,但不管怎样,对学科都是重视的。对于“教”的专业,传统上教育学的领域还是在考虑如何“教”的问题。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从学生基本的成长需要的角度来讲,教师的专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学习”的专业,它是处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间的。不论是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只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存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都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学习设计的结果。因此,一名教师首先需要掌握与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的学习运用到他所教的那个学科甚至每一堂课的实践当中。这涉及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的专业的角度来讲,教师更多地应该选择学生“学什么”,要从“教”的内容转向“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设计。最后,我们不是评价教师“教”的内容,而应该评价学生的学习。因此,我希望,在重塑教师教育文化的过程当中,重塑教师教育的专业文化,即在培训教师的过程当中,既要通过学科去培养教师,通过教学学习培养教师,更多的还要通过学习的学科去培养教师。我个人认为,这种专业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让一名教师具有专业化水平或专业属性的一个前提。
  总之,在重塑教师教育文化的过程中,把教师专业的文化纳入到教师教育文化当中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对教师专业的理解上,“学”的专业的缺失是导致今天学生的学业质量受影响、教学质量受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中国教师: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可能会变成一种共同事业,实现从“教育”到“学习”的跨越。您如何看待“互联网 ”时代对教师教育模式的影响?
  朱旭东: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教育模式当然会产生影响,第一是对培养模式的影响,第二是对教师培训模式或者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首先,未来无论是在培养目标里还是培训目标里,一定要有“互联网 ”思维和技能方面的素养。未来的学生或者未来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进入到互联网世界。他们生存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我们不能再回避互联网对未来孩子成长的影响。那么,未来对教师的培养一定要进入到“互联网 ”时代的维度,我们需要培养师范生“互联网 ”的思维和技能。以我个人的理解,互联网思维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用户思维,从教育的角度讲,用户就是孩子;二是连接思维,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连接,现在有无数的连接。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让互联网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运用呢?我现在也经常跟校长们讲,要鼓励老师们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到了高中阶段,应该允许孩子们用手机开展学习。以往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表达观点,只能听到一个人的观点或者几个人的观点,现在有了移动终端设备,所有学生的观点都可以同时呈现出来,彼此都知道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这就是连接的结果。“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的这些概念,未来在教育当中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从师范教育的角度来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里要有这样的目标;在培养过程当中,培养方式包括课程设置都要运用“互联网 ”的思维和技术,这确实是需要专门进行研究的,要有所改变,尤其是高校。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不能再置身于“互联网 ”之外,从课程的建设到课堂教学,最大的障碍,或者说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大学教师或者说教师教育者的“互联网 ”思维与技能。其实,阻碍今天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我觉得倒不是外在的条件,更多的还是大学里面培养教师的这支队伍自身的素养。因此,如何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基础上,把“互联网 ”的思维和技术运用到教师培养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去,应该是未来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教师:您曾说过,教师教育既是一个实践领域,也是一个政策领域,同时,更是一个学术领域。那么,对于教师教育发展或者大学中的教师教育学科发展而言,应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朱旭东:这确实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教师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至少与传统上以跨学科逻辑来建构的学科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以跨学科逻辑来建构的学科,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也需要走进实践,也会与政策有联系,但毕竟它还是以学科逻辑去思考相关的问题,而教师教育则横跨实践、政策和学术三个领域。首先,大学的教师教育者既要在大学里培养教师,同时,还得走进中小学去指导教师,因此,这是实践性特别明显的一个领域。其次,教师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政策层面来推动,教师教育涉及教师政策、教师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的专业支持。同时,从大学的角度来讲,要关注政策,还要开展未来教师发展、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些前瞻性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因此,它还具有很强的政策属性。第三,大学自身的属性决定教师教育的学术属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多年来,我既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过程,又参与了中小学的实践,同时,还在大学里面做研究。我自己的感受是,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支持、关系紧密。
  教师教育是三种属性并存的学科,对于教师教育发展或者大学中的教师教育学科发展而言,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大学教师要游移于这三者之间,整体推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层面,有的教师需要直接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当中,但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更多的是要了解、解读和实施政策,有的时候还需要进行价值引领。在实践层面,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大学教师必须走进实践,只有走进实践,才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建构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当然,我们走进实践,更多的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方面的支持,这一点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总之,对从事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的教师来讲,无论从思考的范围还是从行动的范围,都要具备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师教育更加专业化。
其他文献
一、项目学习开展的背景  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借鉴国外经验,许多学校开展了诸如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或主题式学习,或探索学习等,这些都可以算作项目学习。但什么是项目学习,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项目学习是一次精心设计的任务与活动,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索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人认为项目学习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参与了一个长期的
一、背景描述  2016年9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7页“加法交换律”一课前,课间听学生们议论京津冀一体化办公室是什么。因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词条频繁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中,并与唐山有密切联系,于是我选取了“计算北京到唐山的铁路长度”这一素材进行教学,同时简单介绍京津冀一体化的由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家乡发展新政策、新机遇。二、教学过程  出示地图(见图1),引导学生观察。  师:从
【摘 要】河北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思路是由“教学”向“教教”提升,由“实践”向“理论”提升,由“名师”向“大师”提升,培养出像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一样的一批教师“贤人”。“两机制一平台”为名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了支持激励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和成果展示平台的保障。  【关键词】河北省名师工作室 建设思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
2017年,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2018年1月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称为“中央4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
编者按: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市首批创办的职业学校之一,曾经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30多年的办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在高等教育扩张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曾经充满活力的学校却因招生困难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10年开始,学校借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共建项目之契机,在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赵志群教授所率团队的支
绘本不仅可以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品格,培养多元智能。绘本阅读可以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落细,使“核心素养”更具有操作性,变得更具體。  为了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我们选择绘本《三十六个字》作为二年级语文识字部分的拓展阅读材料。《三十六个字》是我国第一本用象形文字编绘的图画书,整本书的设计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书中讲述了猎人出门打猎、最后满载而归的故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改革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把它聚焦在教师教育方面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培养还是培训等环节,供给侧都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个议题作为重要突破口。  目前,关于教师供给侧改革,大家关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培养模式问题,第二是关于教师课程体系问题,第三是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问题,第四是关于国家政策和计划问题。接下来,我想谈谈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想法,跟大家做
一、课程设计背景  《弗兰肯斯坦》(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作品情节惊悚曲折,主题内涵丰富,刻画了人类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的冲突,蕴含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弗兰肯斯坦》面世以来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根据它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多达几十个版本,其中的怪物形象在西方家喻户晓。  李振来老师在给
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市的城六区之一,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从人口上来说,都称得上是大区。从历史沿革来看,丰台区不是传统的教育强区,在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布教育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北京市推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几年中,丰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超过一半家庭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好学。  丰台区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全区已经引进了合作办学22校(38处校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使名师工作室效度最大化的平台,很多名师工作室在名师的主导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团队,以师带徒为主要培养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式。本文以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为例,探究“互联网 ”时代名师工作室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时代 名师工作室 研修方式 资源共享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 ”教育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性支持,一些名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