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大家×方敏儿我希望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能发生一些改变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7EN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方敏儿看来,驻留计划已经成为在中国未来文化交流的新趋势,她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环境,把格局完全打开,协助艺术家开展另一个艺术创作的渠道。
  东方艺术·大家:能谈谈你所知道的较早的艺术驻留计划吗?
  方敏儿:一位叫Lydia Shackleton的艺术家于1884年在柏林的皇家植物园里创建的艺术机构。这是我所知道最早做艺术家驻留计划的艺术机构;而于1990年代亚洲艺术协会在纽约实施的艺术家驻留计划已有中国艺术家参与,包括蔡国强和栗宪庭。
  东方艺术·大家: 在这些驻留计划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艺术家及作品?
  方敏儿:2012年由我策划的 “首届三亚艺术季Art Sanya -天涯海角的另一边”主题展包括三亚艺术家驻留计划,三亚公共艺术项目,共有100位艺术家参加并展出四百多件作品,其中就有11位驻留艺术家。当中,孙原、彭禹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当时做了一个具反思性的“作品”,他们用驻地计划发给他们的制作经费买下了展览中的三件艺术作品,并把三件已展出的作品在开幕前撒出展览,并在原来安放作品的位置贴上他们跟三位艺术家签订的协议书,这样一来,完全有别于艺术作品是为添加展览空间里的实体状态,反之这“作品”是为这次展览减少了“三件作品”,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声明,艺术作品不一定是添加的实物,它可以只是一个纯概念,可以是一个减法。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文豪的作品,他在墙面上打孔使其墙上留有打孔印记,希望让观看者自己产生多维度的思考,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东方艺术·大家:请谈谈不同类型驻留计划的产生方式及背景?
  方敏儿:驻留计划过去几十年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是非常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简单来说,就是艺术家除了与画廊美术馆合作外,又多了艺术驻留计划来延续创作。我移居北京后跟很多人聊天时发现,中国有很多艺术家不知道有驻留计划,并且不知道获取驻留计划信息的渠道,于是我想帮助艺术家来更好的了解艺术驻留计划,希望国内艺术家能更多的跟国外艺术家交流合作。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能看到国外艺术的展览情况,但希望通过艺术驻留计划让中国的艺术家能亲身体验与国外艺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类型是全部是有赞助的形式,如亚洲文化协会提供住宿、工作室和制作经费、生活费飞机票等;第二是机构的部分赞助的形式,比如只提供住宿工作室和当地的一些交流活动,还有工作室开放日;第三种就是艺术家自己出资租下当地的住宿工作室,对方提供交流活动。
  东方艺术·大家:中外在此方面都有些怎样的异同?
  方敏儿:因为国外的驻留计划比较多,所以出资方通常的经验,就是根据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与提供的材料,以及简历申请来考虑。有一定创作经验甚至已有出国的经验的艺术家会更容易申请成功。另外,全额赞助方会对艺术家的筛选比较严苛,通常会青睐作品“概念性”较强的具有经验的艺术家,因为此类项目较注重文化交流。其实驻留计划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其自身的容纳性比较强。
  国内的话,现在很多艺术家都需要创作的空间,但大多数人往往只知道画廊、美术馆等传统机构空间。所以,驻留项目在国内还需要普及。这样艺术家就可以通过驻留,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以不同的心态去创作作品—甚至是在异国重新反思自己的作品与创作心态。
  东方艺术·大家:艺术家及驻留项目与所到之处的互动情况是怎样的?
  方敏儿:驻地艺术家会在当地举办工作室开放日,邀请当地艺术家参观学习并交流,驻地艺术家可拜访当地的画廊、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当地文化背景和实际交流情况来决定,并创作相关新作品。
  东方艺术·大家: 驻地所用到的创作空间,与传统的艺术家工作室相比有哪些特点?这种空间会对未来的艺术创作方式产生影响吗?
  方敏儿:艺术家在传统工作室里创作相对来说比较孤独的,在驻地创作的空间里相对比较开放,可以即时跟其他驻地艺术家们交流沟通,并且参加当地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
  驻地类型的空间,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很大,驻地艺术家通过与其他艺术家交流后,再加之与当地文化的融汇贯通,自然而然会反映在创作上,比如说,从创作过程到运用材料上也会根据驻地情况变得多样,创作手法也会更加丰富。
  东方艺术大家:你在未来有哪些计划?
  方敏儿: 我会透过策划国内外不同的展览与驻留及其他项目继续深化我对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与命题。
  此外,我也很快会跟“艺术蜥蝪”一个全新艺术网站进行合作,并共同建立一个叫做“CHair”的驻留计划的网上平台,是我一直想在驻留项目里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可直接让中国的艺术家在此平台能直接与世界各地的各类型的驻留计划以至于art foundation对接上,完成快速的对话与交流。
  我希望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能发生一些改变,可以进一步发展出新的渠道包括增加艺术家创作的可能性、直接推荐更多世界各地的驻留计划、以及更多资金的赞助途径,让更多艺术家有机会自主可持续发展地发掘更多途径和利用国际资源,到国外进行创作,举办展览或国际交流等机会。希望驻留项目平台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去参与进来,这个平台的最终作用是将驻地机构能直接与艺术家对接上,形成另一个走向世界的渠道。
其他文献
对于前赴后继前往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来说,纽约不仅是当代艺术的圣地,对许多“艺术移民”来说,亦是一座同时带给人依靠和不安的飘摇之都.现如今,当时间不紧不慢进入新世纪的下
历史rn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驻留制度,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的.正值美国经济腾飞之时,政府开放了优厚的文化政策.“Yaddo”和“Woodstock Byrdcliffe Artist in ResidencePro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日臻完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模式也进行了很好的更新.将精教活学与自主课堂作为全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这样可以
“好奇匣·做客家乡”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项目,项目“未来”的面貌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个未知数:谁的故事会被选中?谁会最终入住香港酒店?等等,对于“未知”有预谋的期待本身,就
“我之所以爱音乐,是因为音乐使最平淡无奇的场景突然就充满了意义,让种种腐朽顷刻间就化为神奇,就像一颗颗珍珠,你得环游世界,多经历一些平淡无奇,才会取得最光彩耀人的珍珠
与多数艺术驻留计划不同,“互探”项目侧重双方的在地性交流与实践,且从艺术方面延展至广义的文化管理层面.项目参与者需参加在德国举办的为期2周的理论研讨课.之后,中国学员
当下,社会学的话题一直是艺术家讨论和实践的热点,但却常常落入过度“知识化”与“精英式”的小众范畴之内,从而使创作的过程和作品的呈现本身,失去了艺术本该拥有的现场感和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度的发展,水利工程也紧随其后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对我国当今的农业和城市建设都是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3S技术在水利工程大范围的利用,这种技术也更加深入人心。这种技术让水利地质勘查变得更为轻松的同时还让水利工程原本的成本降低了不少。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对水利工程十分重视,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水利工程项目。3S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地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突出,部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过
数学是小学教学科目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逻辑能力.从分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如课堂管理同一化、合作意识缺乏等,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