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一种短小精悍且具有极强的韵律性的文字,诗歌的音乐美是非阅读不能感知的。而读又是最简单的语文时间过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诗歌朗诵教学不仅可以深化学生们对汉语言平仄韵律和诗歌音乐美的感悟,而且也能有效的降低诗歌感知难度,深化学生们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品悟。故作为小学生的诗歌学习导师的我们,务必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强化对学生的诗歌朗读引导,让学生们在读中感受诗歌之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鉴赏;朗读方法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看到的最璀璨的风景就是诗歌,我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强的内容表现力和极高的价值观念引导价值,而且还有着其它文本所不具有的音乐美。诗歌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自诞生之初它们就一直拥抱在一起,以特有的音律感打动着每一位观众。虽然,后来随着诗歌的发展,它和自己的好姊妹音乐逐渐的分散开来,但以《诗经》为起点的诗歌无疑不集成了诗经中歌词的音乐性特点,保留了自身的音乐美。故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我们便不能不让学生们感悟诗歌的音乐美。而读就是有效的诗歌音乐美感知办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让学生们读出音乐美呢?根据教学经验,我得出了如下几点。
1、平仄相对,读出音调美
无平仄不成诗歌,诗歌中是有平仄的韵律美的,诗歌一样高低抑扬的音调,相互映衬,让原本平淡的文字变成了一首首充满美感的乐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在古诗朗读中读出音乐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们多听、多读,在不断的听读训练中揣摩诗歌朗读的发音规律,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能够在诗歌朗读中正确的处理抑扬变化,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例如:为了让学生们充分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我引导学生们关注诗歌中的平仄现象,引导学生们发现诗歌中平仄韵律的发音规律。以高昂绵长的曲调朗读平声字,以降抑急促的语气朗读仄声字,以平仄相间的方式来表达诗歌音乐美,并关注诗歌朗读过程中的特殊性的平仄处理现象,以经典语句朗读帮助学生记忆诗词朗读效果。
如基于诗歌朗诵中字的发音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的朗读实际,我总结出了两个特殊的平仄朗读规律:在平声字在诗歌中的一个音节的位置上时,平声字也不能拖长音,如,在读李白《望天门山》中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我们要是把“天”字的字音拉的过长就会显得有些可笑;在读仄声字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必都短促的音,当其位于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时,还是需要适当的延长的,如“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碧”字。它在这里虽然是仄音,但在朗读时却需要适当的延长。并在教授《望天门山》一诗的过程中提点学生们,让学生们以此诗为例记忆特殊处理方式。
2、合辙押韵,读出节奏美
音乐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具有节奏感,因此要想在诗歌朗读中读出音乐美,就务必要要重视对诗歌节奏的把握。诗歌中的节奏主要由押韵和音步两个部分构成,押韵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音节,一般出现在诗歌中每句的句末,由韵脚相同的文字构成。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奇”和“宜”字、《采莲曲》中的“开”和“来”字、《望洞庭》中的“磨”和“螺”字等等。在读这些字时,我一般会采用重度法,并根据韵脚的疏密、节奏的快慢来选择适宜的语调配合。因为,当一首诗中的韵脚很多时,我们只采用重度或延长的方法,那么整个朗读就会显得单调死板,很难体现诗歌的音律美。
故在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以领读、导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节奏美,又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自主处理、自行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变化,让学生们能够在不断的,自觉的诗歌节奏调整中感悟诗歌朗诵的奥妙。
3、情感体悟,读出情声美
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上,情声和諧才是诗歌朗诵的最高境界。一首好诗中一般都是潜藏着巨大的情感含量的,要想让学生们在诗歌朗读中声情并茂,我们就务必要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帮助学生们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
如:在朗读《示儿》一诗时,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示儿》诗的创作背景以及陆游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们在对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深入了解中感悟了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对国家的现状的担忧与关怀、心事未了的遗憾与哀伤。接着,让学生们进行尝试性朗读,并说明自己朗读的理由,在对个性化的自主发挥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朗读风格。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诗歌朗读任务,我还用媒体播放了音乐《二泉映月》,在哀乐的影响之下,学生们纷纷的降低了诗歌音调,以低沉、绵长的语气,读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尽哀伤。
综上所述,要想让小学生在诗歌朗读中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我们就务必要关注诗歌自身的语言特色,寻找诗歌与音乐之间的链接点,并以此为依托进行朗读指导。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朗读个性激活,允许学生自主发挥,让学生们于朗读中感受诗歌中灵活多变的韵律、节奏、感悟诗歌中潜藏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周锋.语文教学应擅用诗歌触动学生的心灵[J].亚太教育,2019(11):183.
[2]高鸿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蕴含的审美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189-19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鉴赏;朗读方法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看到的最璀璨的风景就是诗歌,我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强的内容表现力和极高的价值观念引导价值,而且还有着其它文本所不具有的音乐美。诗歌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自诞生之初它们就一直拥抱在一起,以特有的音律感打动着每一位观众。虽然,后来随着诗歌的发展,它和自己的好姊妹音乐逐渐的分散开来,但以《诗经》为起点的诗歌无疑不集成了诗经中歌词的音乐性特点,保留了自身的音乐美。故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我们便不能不让学生们感悟诗歌的音乐美。而读就是有效的诗歌音乐美感知办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让学生们读出音乐美呢?根据教学经验,我得出了如下几点。
1、平仄相对,读出音调美
无平仄不成诗歌,诗歌中是有平仄的韵律美的,诗歌一样高低抑扬的音调,相互映衬,让原本平淡的文字变成了一首首充满美感的乐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在古诗朗读中读出音乐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们多听、多读,在不断的听读训练中揣摩诗歌朗读的发音规律,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能够在诗歌朗读中正确的处理抑扬变化,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例如:为了让学生们充分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我引导学生们关注诗歌中的平仄现象,引导学生们发现诗歌中平仄韵律的发音规律。以高昂绵长的曲调朗读平声字,以降抑急促的语气朗读仄声字,以平仄相间的方式来表达诗歌音乐美,并关注诗歌朗读过程中的特殊性的平仄处理现象,以经典语句朗读帮助学生记忆诗词朗读效果。
如基于诗歌朗诵中字的发音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的朗读实际,我总结出了两个特殊的平仄朗读规律:在平声字在诗歌中的一个音节的位置上时,平声字也不能拖长音,如,在读李白《望天门山》中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我们要是把“天”字的字音拉的过长就会显得有些可笑;在读仄声字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必都短促的音,当其位于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时,还是需要适当的延长的,如“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碧”字。它在这里虽然是仄音,但在朗读时却需要适当的延长。并在教授《望天门山》一诗的过程中提点学生们,让学生们以此诗为例记忆特殊处理方式。
2、合辙押韵,读出节奏美
音乐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具有节奏感,因此要想在诗歌朗读中读出音乐美,就务必要要重视对诗歌节奏的把握。诗歌中的节奏主要由押韵和音步两个部分构成,押韵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音节,一般出现在诗歌中每句的句末,由韵脚相同的文字构成。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奇”和“宜”字、《采莲曲》中的“开”和“来”字、《望洞庭》中的“磨”和“螺”字等等。在读这些字时,我一般会采用重度法,并根据韵脚的疏密、节奏的快慢来选择适宜的语调配合。因为,当一首诗中的韵脚很多时,我们只采用重度或延长的方法,那么整个朗读就会显得单调死板,很难体现诗歌的音律美。
故在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以领读、导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节奏美,又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自主处理、自行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变化,让学生们能够在不断的,自觉的诗歌节奏调整中感悟诗歌朗诵的奥妙。
3、情感体悟,读出情声美
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上,情声和諧才是诗歌朗诵的最高境界。一首好诗中一般都是潜藏着巨大的情感含量的,要想让学生们在诗歌朗读中声情并茂,我们就务必要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帮助学生们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
如:在朗读《示儿》一诗时,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示儿》诗的创作背景以及陆游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们在对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深入了解中感悟了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对国家的现状的担忧与关怀、心事未了的遗憾与哀伤。接着,让学生们进行尝试性朗读,并说明自己朗读的理由,在对个性化的自主发挥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朗读风格。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诗歌朗读任务,我还用媒体播放了音乐《二泉映月》,在哀乐的影响之下,学生们纷纷的降低了诗歌音调,以低沉、绵长的语气,读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尽哀伤。
综上所述,要想让小学生在诗歌朗读中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我们就务必要关注诗歌自身的语言特色,寻找诗歌与音乐之间的链接点,并以此为依托进行朗读指导。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朗读个性激活,允许学生自主发挥,让学生们于朗读中感受诗歌中灵活多变的韵律、节奏、感悟诗歌中潜藏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周锋.语文教学应擅用诗歌触动学生的心灵[J].亚太教育,2019(11):183.
[2]高鸿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蕴含的审美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