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会志愿者是一个在奥运会这个组织里,对集体做出个人和利他承诺的人,他承诺将尽其所能完成交与他的任务,并且不接受金钱或奖品等类似性质的奖赏。”这是奥运会志愿者的基本定义。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会志愿者的报名、选拔、培训等工作也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笔者采访了8名多哈亚运会上的中国志愿者,他们的经历对那些想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以及北京奥组委志愿者的组织者,应该会有一定的启发。
多哈志愿者眼中的“志愿者”
多哈亚运会则将志愿者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归纳为以下六个词语:义务、热情、参与、尊重、友谊、快乐。另外,对志愿者的要求概括为5C——技能(competent)、尽责(committed)、愉快(cheerful)、文化意识(culturally aware)、服务对象至上(customer focused)。但真正投身其中的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形远非定义这么简单。
多哈亚运会1.6万名志愿者中有12名中国人,其中10名系高校学生,6人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4人来自清华大学。笔者以《清华研究生》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对其中的8名学生志愿者逐一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文娇说:“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就是奉献,就是为了大局牺牲小我利益,放弃小我思想,而且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工作,不能有其他。” 有志于体育志愿者工作的人,可能与文娇有着大体相同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还不够。清华大学参加多哈亚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唯一一名本科生钱俊彦说:“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最核心的动力应该是‘热情’——对于奉献的热情,对于为赛事添砖加瓦的热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热情,才能义无反顾地承担哪怕最艰苦的工作。”他在总结中写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中国传诵了几千年的名言,激励我参加了高中时期外事接待的第一次志愿活动,之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一直成为我参加各项志愿服务的动力所在。在我眼里,志愿服务的经历是一个让参与者不断获得人生感悟的极有价值的实践,在奉献爱心、提升自己、感悟人生的过程中服务他人和社会,当初在报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时候,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和信念的。”
清华大学的卜炜玮说:“志愿者的角色是润滑油,而非齿轮。”二外的张丹丹通过在多哈的经历,总结出志愿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认真地把小事当大事完成”。她说:“从对多哈亚运会环境的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地给别人以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很有成就感的过程。而作为志愿者的价值也就此实现了!”在亚运会期间,有一次本该晚上10时下班,可是开幕式结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需要志愿者的服务,主管的一句“能帮帮忙吗”就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工作到凌晨0时30分才离开。正因为对志愿者工作有着足够的认识,张丹丹说:“即使是拖地、处理桌子下面的口香糖的工作,做起来也不会有大材小用的委屈。”
志愿者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当笔者问道:“成为多哈亚运会的志愿者难道不需要任何回报吗?”志愿者文娇的回答是,不是不需要!只是需要的不是物质的回报,而是在辛勤地工作后看到对自己付出的肯定与赞扬,哪怕只是问题解决后一个感激的微笑,再见面时的一句亲切问候,都足以激发志愿者对工作的荣誉感与责任心。
说到回报,来自二外的志愿者郭也丹讲了个小故事。“我到多哈一家阿拉伯传统服饰店,想给妈妈买件长袍。一名女店员听到我用阿拉伯语询问价格时直率地说:‘这里的东西你们买不起。’我还没明白这话的意思时,她接着说,‘我叫我的司机送你们到一个便宜的地方去。’于是我们被送到了多哈一个类似北京秀水街的地方。”本以为这件事就结束了,可是在他们回国的前一天突然接到那个女店员的电话,问郭也丹有没有时间见一次面。郭也丹满怀好奇地与她见了面,她将两个大大的塑料袋塞在郭也丹手里,转身就走了。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三套阿拉伯女装、一套阿拉伯男装,还有几瓶香水和头巾、丝巾以及一些装饰品。郭也丹说:“这些礼物至少也得四五千元人民币。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她什么模样,只是透过她的面纱看到过她的眼睛而已。”
为什么要参加志愿者活动?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疑问,也许一千个志愿者对此有一千个回答。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服务团副团长梁苏会坦诚地告诉笔者说:“要说全都是为了别人,那就太假了。”这名曾经做过中国网球公开赛志愿者、北京国际马拉松志愿者、香港童声合唱节志愿者和“星星雨”孤独症患儿陪护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认为:“当志愿者可以接触社会,提升个人能力。当然也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多哈细节为志愿者管理提供思路
在现代大型运动会上,志愿者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作为大赛组织者,如何让人们记住志愿者无私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志愿者得到更深刻的精神满足感,同样是需要精心考虑的问题。
参加过多哈志愿者工作的大学生们介绍说,多哈亚组委多次公开感谢志愿者做出的努力。他们在多哈体育城正门处,用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竖立起一座名为“志愿者的贡献”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上刻有每一个志愿者的名字。“我们不可能认识每一个志愿者,但他们所有人的名字将永远被卡塔尔铭记。”亚组委志愿者工作部的一位负责人说。
多哈亚运会的“全民志愿”为这次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也是阿拉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一个集中展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六位志愿者毫无例外地都跟笔者提到了“在阿拉伯土地上跟阿拉伯人说阿拉伯语”所获得的巨大乐趣,其中尤以文娇总结的“在多哈,如果你说英语,他会当你是客人;如果你说阿语,他会当你是兄弟”最为精彩。
另外,他们也告诉笔者,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极其“抱团”的民族,“在安检处,如果你是个外国人,他会对你的包包裹裹一一查明,而如果你是阿拉伯人,即使安检警报响了也可以过去——他们对本民族的人就是这样宽容。”郭也丹回忆说,“志愿者中有一个多哈某银行的主管,他是请假来当志愿者的,这也是多哈亚运会‘全民志愿’的一个具体体现吧!当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I live here,(so) I have to do something for society.’”(因为我生长在这里,我必须要为我们的社会做些事。)卜炜玮还提到一个细节,“这次多哈亚运会期间,当地很多车辆上都贴有这样一个口号‘我们都是卡塔尔’——注意不是‘我们都是卡塔尔人’。他们通过这种极富人情味的口号来唤起当地民众的爱国热情以及外国工作者、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志愿者们在多哈所看到的这些,应该是值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学习的,同样也是值得2010年广州亚运会学习的。
作为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服务团此次活动的负责人,梁苏会很自觉地就会站在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她谈到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时说:“考查四名志愿者在多哈服务期间的表现,我发现志愿服务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多哈之行收获感受的丰富程度。有志愿服务经验的同学很容易在志愿工作过程中发现主办方管理方式的不同,感受到在不同赛事做志愿者心境的差异,从而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她同时也发现,在大学校内有团委、学生会等社会工作经验的同学在志愿者工作中,更有责任心,纪律性更强。她预计,这些可能能够成为奥运骨干志愿者选拔的依据。她也谈到了她对志愿者培训的一些认识,她说,“和以往我参加的赛会志愿者培训不同的是,组委会将很多培训材料拍成了DVD,这样就不用将所有志愿者集中起来进行通用培训,志愿者只需在领取制服时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即可。这样时间安排更灵活,既保证了培训质量又更节省人力。”
多哈亚运会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也有很多借鉴之处,梁苏会介绍说,“在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同时,我还是赞同国内对志愿者奖罚分明的管理办法。我认为志愿者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保障赛会的正常进行,所以我们需要一支高效负责的志愿者队伍。”
如果志愿者能用几种语言说“你好”,
会让各国的人都感觉亲切
让梁苏会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在哪里做志愿者都会被告知志愿者要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多哈亚运会也不例外。另外,如果志愿者多学会用几种语言说“你好”,会让各国的人都感觉亲切。
在阿拉伯世界里,能跟当地人用阿拉伯语交流的二外志愿者们享受到了“兄弟姐妹”般的盛情款待。赵航宇说,他们在被来自广州亚组委、在多哈做工作人员的王菲介绍给主管Elisa及其他同事的时候,“我们用阿拉伯语跟他们一一问好,他们听到我们地道的阿拉伯语都觉得非常惊奇,他们根本没想到中国来的志愿者可以讲他们民族的语言,而且是一门对于外国人来讲非常难以掌握的语言。伙伴们迫不及待地问我们是在哪里学习的阿拉伯语,我们就很骄傲地对他们说,‘当然是在中国,在大学里的阿拉伯语系。’他们都很钦佩地点了点头。”
文娇则有用阿拉伯语采访卡塔尔王子的奇妙经历,“12月6日卡塔尔三王子参观我所在的媒体中心,在半岛电视台采访王子后,我代表中国媒体对王子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向王子介绍了广州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并欢迎王子2008年去北京观看奥运,在场的阿拉伯记者们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
采访中,笔者不时被他们的话语而感动。每个志愿者对于做志愿者的体会都有各自的意义。闫庶峰说:“志愿者要本着‘责任重于泰山’的态度去面对工作,接受任务,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不能因为别人的脱岗就心生埋怨,或者自己也脱岗,要能够忍耐劳累和辛苦,尽可能圆满地完成任务。”郭也丹对笔者满怀自豪地讲述了他“用耳朵见证中国队三次夺冠”的神奇经历。当时三枚举重的金牌在12月2日产生,而中国队参加了这全部三项比赛,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她期待着在现场亲历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作为问讯台唯一的工作人员,随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她不能擅自离岗,好在她所在的问讯台设在安静的VIP休息区,这里与举重比赛的大厅只有一墙之隔,运动员的吼声和放下杠铃的金属声都能清楚听见。正是这样,她一次次地‘听’到了中国队夺金的喜讯。
所有的志愿者都对“愉快”有很深刻的体会。卜炜玮总结说:“虽然志愿者承担的工作不是那么重要,但多哈亚组委对志愿者的重视却是前所未有的。这让志愿者内心充满自豪,也提升了他们的工作动力。”“这种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志愿者参加培训之初就会领到一本Pocket Guide(口袋书),里面写到‘You ar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15th Asian Games’(你是第15届亚运会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随后列举了很多健康细节,请志愿者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过分劳累。语气之殷切,关怀之细致,仿佛对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每个读过这一篇的人,都很难不对组委会心生好感。”“每次check-in(登记报到)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给志愿者发放纪念章,当服务班次达到3次、7次和15次的时候,还会分别发放特别的纪念章,以表彰志愿者的贡献。”笔者了解到,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组委会特地为志愿者准备了大蛋糕,大张旗鼓地进行庆祝,还为当天工作的志愿者发放了礼物。另外,当来自印度的志愿者因为车祸去世后,组委会在当天的所有比赛开始前特地为其默哀。在闭幕式的致辞中,多哈亚组委的主席也首先提议为其默哀。这些都体现出主办方对志愿者的重视。
除了愉快,很多志愿者非常认同“服务对象至上”的意识。文娇结合她在问讯处的工作,对“服务对象至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她举例说,问讯处的工作是解答问题,然而工作中的主动意识不可缺少。当记者不知道志愿者谁是负责交通、谁是负责翻译、谁负责失物招领,当他正在犹豫是否询问你时,此时你一个沉默,他可能便抱着‘算了’的心态离开;但无论他问到的是否在你的职责范围内,你都应该微笑着上前问一句“Can I help you”?如果不属你的职责,可以将他领到相关志愿者那里。而绝不应该将人晾在那里,束手无措。正如梁苏会所说,不要对任何问题回答“不知道”,而是要竭尽所能地寻找答案。
在志愿者核心价值观中,有一点叫文化意识。赵航宇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不少他对中阿文化反面的思考。他发现,街道两旁大多数牌匾的阿拉伯文是按照英文的音标直译过来的,尽管发音与英文相似,也很方便阅读,但是这些阿拉伯文完全没有实际的意群,而只是照搬英文的发音而已,丝毫没有体现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这样无形中造成了阿拉伯语的文化积淀的缺失。相比之下,我对中国在对外文翻译上的表现就相当满意,诸如‘可口可乐’、‘彪马’、‘美宝莲’等很常见的国外品牌名称在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不但基本保留了它的发音,而且把该产品更为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和展示在国人面前,使得国外事物在中文的映衬下得到了升华。这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老师——来自埃及的萨维教授曾经对我说过:‘一种语言波及范围的宽广与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他还联系最近的“福娃”翻译事件并上升到了文化冲突的高度来加以思考,他联想到了前阵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改名’事件,福娃的英文译名由原来的‘Friendlies’(友谊)改成了汉语拼音‘Fuwa’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更亲切的名字。在赵航宇看来,从狭义而言,这次改名是为了让有中国特色的福娃更容易为世人所熟知;广义言之,这是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一次胜利。
来自天府之国的文娇对中阿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格外感兴趣:她认为,只有进行文化层面的交流,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才算是真正的交流。当笔者问到“这次多哈之行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时”,她回答说,多哈之行更加坚定了她学好阿语的信心,她将更加努力地学好阿语,争取为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做点事。她还充满欣喜地告诉笔者,她对旅游特别感兴趣,中国的山水真是太美了!她想把祖国的风景名胜介绍给阿拉伯朋友。望着她乌黑的大眼睛,笔者想到了她在博客中的文字:“蔚蓝的阿拉伯海,浅蓝的天空白云,洁白的海鸥,白袍闲散的多哈当地人......一切的一切就像一首轻吟的海湾之梦。”
从多哈亚运会志愿者的经历中,的确有很多经验可以为我们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借鉴。如何看待志愿者,如何更好地做奥运志愿者,笔者引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得主孔媛媛的话作为结语:“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
(图片均由志愿者本人志愿提供。)
责编:谭震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会志愿者的报名、选拔、培训等工作也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笔者采访了8名多哈亚运会上的中国志愿者,他们的经历对那些想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以及北京奥组委志愿者的组织者,应该会有一定的启发。
多哈志愿者眼中的“志愿者”
多哈亚运会则将志愿者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归纳为以下六个词语:义务、热情、参与、尊重、友谊、快乐。另外,对志愿者的要求概括为5C——技能(competent)、尽责(committed)、愉快(cheerful)、文化意识(culturally aware)、服务对象至上(customer focused)。但真正投身其中的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形远非定义这么简单。
多哈亚运会1.6万名志愿者中有12名中国人,其中10名系高校学生,6人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4人来自清华大学。笔者以《清华研究生》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对其中的8名学生志愿者逐一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文娇说:“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就是奉献,就是为了大局牺牲小我利益,放弃小我思想,而且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工作,不能有其他。” 有志于体育志愿者工作的人,可能与文娇有着大体相同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还不够。清华大学参加多哈亚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唯一一名本科生钱俊彦说:“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最核心的动力应该是‘热情’——对于奉献的热情,对于为赛事添砖加瓦的热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热情,才能义无反顾地承担哪怕最艰苦的工作。”他在总结中写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中国传诵了几千年的名言,激励我参加了高中时期外事接待的第一次志愿活动,之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一直成为我参加各项志愿服务的动力所在。在我眼里,志愿服务的经历是一个让参与者不断获得人生感悟的极有价值的实践,在奉献爱心、提升自己、感悟人生的过程中服务他人和社会,当初在报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时候,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和信念的。”
清华大学的卜炜玮说:“志愿者的角色是润滑油,而非齿轮。”二外的张丹丹通过在多哈的经历,总结出志愿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认真地把小事当大事完成”。她说:“从对多哈亚运会环境的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地给别人以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很有成就感的过程。而作为志愿者的价值也就此实现了!”在亚运会期间,有一次本该晚上10时下班,可是开幕式结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需要志愿者的服务,主管的一句“能帮帮忙吗”就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工作到凌晨0时30分才离开。正因为对志愿者工作有着足够的认识,张丹丹说:“即使是拖地、处理桌子下面的口香糖的工作,做起来也不会有大材小用的委屈。”
志愿者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当笔者问道:“成为多哈亚运会的志愿者难道不需要任何回报吗?”志愿者文娇的回答是,不是不需要!只是需要的不是物质的回报,而是在辛勤地工作后看到对自己付出的肯定与赞扬,哪怕只是问题解决后一个感激的微笑,再见面时的一句亲切问候,都足以激发志愿者对工作的荣誉感与责任心。
说到回报,来自二外的志愿者郭也丹讲了个小故事。“我到多哈一家阿拉伯传统服饰店,想给妈妈买件长袍。一名女店员听到我用阿拉伯语询问价格时直率地说:‘这里的东西你们买不起。’我还没明白这话的意思时,她接着说,‘我叫我的司机送你们到一个便宜的地方去。’于是我们被送到了多哈一个类似北京秀水街的地方。”本以为这件事就结束了,可是在他们回国的前一天突然接到那个女店员的电话,问郭也丹有没有时间见一次面。郭也丹满怀好奇地与她见了面,她将两个大大的塑料袋塞在郭也丹手里,转身就走了。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三套阿拉伯女装、一套阿拉伯男装,还有几瓶香水和头巾、丝巾以及一些装饰品。郭也丹说:“这些礼物至少也得四五千元人民币。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她什么模样,只是透过她的面纱看到过她的眼睛而已。”
为什么要参加志愿者活动?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疑问,也许一千个志愿者对此有一千个回答。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服务团副团长梁苏会坦诚地告诉笔者说:“要说全都是为了别人,那就太假了。”这名曾经做过中国网球公开赛志愿者、北京国际马拉松志愿者、香港童声合唱节志愿者和“星星雨”孤独症患儿陪护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认为:“当志愿者可以接触社会,提升个人能力。当然也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多哈细节为志愿者管理提供思路
在现代大型运动会上,志愿者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作为大赛组织者,如何让人们记住志愿者无私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志愿者得到更深刻的精神满足感,同样是需要精心考虑的问题。
参加过多哈志愿者工作的大学生们介绍说,多哈亚组委多次公开感谢志愿者做出的努力。他们在多哈体育城正门处,用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竖立起一座名为“志愿者的贡献”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上刻有每一个志愿者的名字。“我们不可能认识每一个志愿者,但他们所有人的名字将永远被卡塔尔铭记。”亚组委志愿者工作部的一位负责人说。
多哈亚运会的“全民志愿”为这次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也是阿拉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一个集中展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六位志愿者毫无例外地都跟笔者提到了“在阿拉伯土地上跟阿拉伯人说阿拉伯语”所获得的巨大乐趣,其中尤以文娇总结的“在多哈,如果你说英语,他会当你是客人;如果你说阿语,他会当你是兄弟”最为精彩。
另外,他们也告诉笔者,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极其“抱团”的民族,“在安检处,如果你是个外国人,他会对你的包包裹裹一一查明,而如果你是阿拉伯人,即使安检警报响了也可以过去——他们对本民族的人就是这样宽容。”郭也丹回忆说,“志愿者中有一个多哈某银行的主管,他是请假来当志愿者的,这也是多哈亚运会‘全民志愿’的一个具体体现吧!当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I live here,(so) I have to do something for society.’”(因为我生长在这里,我必须要为我们的社会做些事。)卜炜玮还提到一个细节,“这次多哈亚运会期间,当地很多车辆上都贴有这样一个口号‘我们都是卡塔尔’——注意不是‘我们都是卡塔尔人’。他们通过这种极富人情味的口号来唤起当地民众的爱国热情以及外国工作者、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志愿者们在多哈所看到的这些,应该是值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学习的,同样也是值得2010年广州亚运会学习的。
作为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服务团此次活动的负责人,梁苏会很自觉地就会站在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她谈到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时说:“考查四名志愿者在多哈服务期间的表现,我发现志愿服务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多哈之行收获感受的丰富程度。有志愿服务经验的同学很容易在志愿工作过程中发现主办方管理方式的不同,感受到在不同赛事做志愿者心境的差异,从而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她同时也发现,在大学校内有团委、学生会等社会工作经验的同学在志愿者工作中,更有责任心,纪律性更强。她预计,这些可能能够成为奥运骨干志愿者选拔的依据。她也谈到了她对志愿者培训的一些认识,她说,“和以往我参加的赛会志愿者培训不同的是,组委会将很多培训材料拍成了DVD,这样就不用将所有志愿者集中起来进行通用培训,志愿者只需在领取制服时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即可。这样时间安排更灵活,既保证了培训质量又更节省人力。”
多哈亚运会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也有很多借鉴之处,梁苏会介绍说,“在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同时,我还是赞同国内对志愿者奖罚分明的管理办法。我认为志愿者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保障赛会的正常进行,所以我们需要一支高效负责的志愿者队伍。”
如果志愿者能用几种语言说“你好”,
会让各国的人都感觉亲切
让梁苏会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在哪里做志愿者都会被告知志愿者要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多哈亚运会也不例外。另外,如果志愿者多学会用几种语言说“你好”,会让各国的人都感觉亲切。
在阿拉伯世界里,能跟当地人用阿拉伯语交流的二外志愿者们享受到了“兄弟姐妹”般的盛情款待。赵航宇说,他们在被来自广州亚组委、在多哈做工作人员的王菲介绍给主管Elisa及其他同事的时候,“我们用阿拉伯语跟他们一一问好,他们听到我们地道的阿拉伯语都觉得非常惊奇,他们根本没想到中国来的志愿者可以讲他们民族的语言,而且是一门对于外国人来讲非常难以掌握的语言。伙伴们迫不及待地问我们是在哪里学习的阿拉伯语,我们就很骄傲地对他们说,‘当然是在中国,在大学里的阿拉伯语系。’他们都很钦佩地点了点头。”
文娇则有用阿拉伯语采访卡塔尔王子的奇妙经历,“12月6日卡塔尔三王子参观我所在的媒体中心,在半岛电视台采访王子后,我代表中国媒体对王子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向王子介绍了广州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并欢迎王子2008年去北京观看奥运,在场的阿拉伯记者们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
采访中,笔者不时被他们的话语而感动。每个志愿者对于做志愿者的体会都有各自的意义。闫庶峰说:“志愿者要本着‘责任重于泰山’的态度去面对工作,接受任务,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不能因为别人的脱岗就心生埋怨,或者自己也脱岗,要能够忍耐劳累和辛苦,尽可能圆满地完成任务。”郭也丹对笔者满怀自豪地讲述了他“用耳朵见证中国队三次夺冠”的神奇经历。当时三枚举重的金牌在12月2日产生,而中国队参加了这全部三项比赛,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她期待着在现场亲历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作为问讯台唯一的工作人员,随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她不能擅自离岗,好在她所在的问讯台设在安静的VIP休息区,这里与举重比赛的大厅只有一墙之隔,运动员的吼声和放下杠铃的金属声都能清楚听见。正是这样,她一次次地‘听’到了中国队夺金的喜讯。
所有的志愿者都对“愉快”有很深刻的体会。卜炜玮总结说:“虽然志愿者承担的工作不是那么重要,但多哈亚组委对志愿者的重视却是前所未有的。这让志愿者内心充满自豪,也提升了他们的工作动力。”“这种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志愿者参加培训之初就会领到一本Pocket Guide(口袋书),里面写到‘You ar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15th Asian Games’(你是第15届亚运会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随后列举了很多健康细节,请志愿者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过分劳累。语气之殷切,关怀之细致,仿佛对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每个读过这一篇的人,都很难不对组委会心生好感。”“每次check-in(登记报到)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给志愿者发放纪念章,当服务班次达到3次、7次和15次的时候,还会分别发放特别的纪念章,以表彰志愿者的贡献。”笔者了解到,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组委会特地为志愿者准备了大蛋糕,大张旗鼓地进行庆祝,还为当天工作的志愿者发放了礼物。另外,当来自印度的志愿者因为车祸去世后,组委会在当天的所有比赛开始前特地为其默哀。在闭幕式的致辞中,多哈亚组委的主席也首先提议为其默哀。这些都体现出主办方对志愿者的重视。
除了愉快,很多志愿者非常认同“服务对象至上”的意识。文娇结合她在问讯处的工作,对“服务对象至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她举例说,问讯处的工作是解答问题,然而工作中的主动意识不可缺少。当记者不知道志愿者谁是负责交通、谁是负责翻译、谁负责失物招领,当他正在犹豫是否询问你时,此时你一个沉默,他可能便抱着‘算了’的心态离开;但无论他问到的是否在你的职责范围内,你都应该微笑着上前问一句“Can I help you”?如果不属你的职责,可以将他领到相关志愿者那里。而绝不应该将人晾在那里,束手无措。正如梁苏会所说,不要对任何问题回答“不知道”,而是要竭尽所能地寻找答案。
在志愿者核心价值观中,有一点叫文化意识。赵航宇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不少他对中阿文化反面的思考。他发现,街道两旁大多数牌匾的阿拉伯文是按照英文的音标直译过来的,尽管发音与英文相似,也很方便阅读,但是这些阿拉伯文完全没有实际的意群,而只是照搬英文的发音而已,丝毫没有体现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这样无形中造成了阿拉伯语的文化积淀的缺失。相比之下,我对中国在对外文翻译上的表现就相当满意,诸如‘可口可乐’、‘彪马’、‘美宝莲’等很常见的国外品牌名称在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不但基本保留了它的发音,而且把该产品更为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和展示在国人面前,使得国外事物在中文的映衬下得到了升华。这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老师——来自埃及的萨维教授曾经对我说过:‘一种语言波及范围的宽广与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他还联系最近的“福娃”翻译事件并上升到了文化冲突的高度来加以思考,他联想到了前阵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改名’事件,福娃的英文译名由原来的‘Friendlies’(友谊)改成了汉语拼音‘Fuwa’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更亲切的名字。在赵航宇看来,从狭义而言,这次改名是为了让有中国特色的福娃更容易为世人所熟知;广义言之,这是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一次胜利。
来自天府之国的文娇对中阿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格外感兴趣:她认为,只有进行文化层面的交流,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才算是真正的交流。当笔者问到“这次多哈之行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时”,她回答说,多哈之行更加坚定了她学好阿语的信心,她将更加努力地学好阿语,争取为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做点事。她还充满欣喜地告诉笔者,她对旅游特别感兴趣,中国的山水真是太美了!她想把祖国的风景名胜介绍给阿拉伯朋友。望着她乌黑的大眼睛,笔者想到了她在博客中的文字:“蔚蓝的阿拉伯海,浅蓝的天空白云,洁白的海鸥,白袍闲散的多哈当地人......一切的一切就像一首轻吟的海湾之梦。”
从多哈亚运会志愿者的经历中,的确有很多经验可以为我们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借鉴。如何看待志愿者,如何更好地做奥运志愿者,笔者引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得主孔媛媛的话作为结语:“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
(图片均由志愿者本人志愿提供。)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