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机会不平等是隐藏在我国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促进机会平等亦是实现健康公平的焦点问题.基于Roemer机会平等理论,利用CHARLS 2011—2018年4期追踪数据,实证检验“环境”因素和“努力”因素对中老年健康的整体影响,并依托事前参数法、Shapley分解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模型测度与分解机会不平等程度,最后基于方差分解进一步衡量相对“努力”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16岁以前居住在城镇地区及其社区环境对中老年健康具有长期正向影响,“努力”
【机 构】
: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会不平等是隐藏在我国中老年群体健康不平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促进机会平等亦是实现健康公平的焦点问题.基于Roemer机会平等理论,利用CHARLS 2011—2018年4期追踪数据,实证检验“环境”因素和“努力”因素对中老年健康的整体影响,并依托事前参数法、Shapley分解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模型测度与分解机会不平等程度,最后基于方差分解进一步衡量相对“努力”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16岁以前居住在城镇地区及其社区环境对中老年健康具有长期正向影响,“努力”因素中,受教育程度的作用最为明显,能够显著改善中老年时期的健康水平;“环境”对“努力”存在偏效应,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越好,越有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与“环境”相关的事前机会不平等绝对系数为0.105,儿童期家庭经济情况、 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幼时父母健康是形成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性别、 城乡、出生队列间的机会不平等差异主要源于系数效应,即“环境”对健康结果影响程度的不同;纳入相对“努力”后,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两个相对“努力”变量对健康不平等的解释率为12.17%.关注儿童时期家庭社会经济环境,从儿童期开始将贫困、 教育、 医疗等纳入健康干预措施是破除健康机会不平等的重要路径.
其他文献
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理性(基本肯定),二是资本逻辑(基本否定).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是一个现代主义者,故是现代性的坚持者;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现代主义者,因而并非毫无保留地坚持现代性;他不仅不完全赞同现代性,相反还极力批判现代性,尤其是现代性的拜物教特征;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科学分析与道德评判的统一,因而,他既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道德主义者,也是一个具有道德信念的科学主义者.在对待现代性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现代性的弊端而拒斥现代性,甚至重返前现代性,或走
《二如亭群芳谱》是一部农书,可谓古今学人的共识.然而,通观全书,不难发现,书中还包含了许多与农学无关的内容,与《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这类农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鉴于其书写内容和书写方式的独特性,解读《二如亭群芳谱》需要突破单一的农学视域,而采用一种“复调式”的视角.《二如亭群芳谱》的文本属性有别于一般农书,它既非纯粹的专业类农书,也非通书性质的农书,而是一部布局独特、立意新颖、内涵丰富且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和扎实学理依据的人文作品.该书的人文价值要远高于其自然科学价值.
《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两部当代农学目录学著作,堪称研究传统农书的架海金梁,是为学者入门、研究必备的案头书.但两书或囿于时代条件限制,或因书成众手,误收的情况在所难免.通过研究考辨,可知两书误收宋代农书29种,兹为揭橥以提高其著录宋代农书部分的准确性,从而使之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
中国的民主是一种全过程人民民主.经过建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成熟和定型,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相较于西方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参与的广泛性、民主权利的真实性、民主实践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管用,就在于其能够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能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显著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海德格尔揭示的存在的“用”根本地区别于主体-客体关系的对象化的“用”,所显明的是存在与存在者的本质关系,并展现为此在的超越和存在用人.这不仅显露着存在之用与人之用的本质关系,且所凸显的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的“转向”,指引存在之用根源性地打开了人之为人的存在之实践的源始向度,即人之本质居留的“源始伦理学”,同时对实践本身作出了追思,使存在之用与人之用的本质关系最终得以揭示.这不仅解构了主体-客体关系对象化的“用”的主体性,即解构了实践的主体性,而且在存在论上打开了一种对“用”本身追问的源始而开放的实践路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双重价值意蕴.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间接源像,中国故事既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中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综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讲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等故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讲好“什么是中国道路”“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故事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高僧人物像作为唐卡艺术中特有的一类绘画题材,在西藏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成就,而且这类题材产生之初与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对此,本文以唐卡艺术中的高僧人物像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上师”一词在宗教语境中的意义入手,结合藏传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对“上师善知识”的理解和论述,分析不同时期高僧像的表现方式、特征.其次,从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特征出发探讨高僧人物像产生的文化渊源.在此基础上,以西藏绘画史角度讨论高僧人物像在唐卡艺术中的地位及价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第三次分配主要是社会力量、企业等行为主体在软约束作用和真实意思表达基础上,按照制度规章对合法财产、物品及服务采用无偿供给等公益手段重新配置,以期扩大慈善效益,助力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具有社会性、自发性、道德性和补充性特征.共同富裕至少包含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多重维度,以上述多重维度为基准,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耦合主要表现在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丰富精神文化、吸纳社会参与和先富带动后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