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12569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脚跨进月牙门。
  她看见我来,尴尬地微笑着,很不自然的那一种,有点儿僵。看得出,她很久很久没有笑过了,大概是从先生田常过世以来,得有五年了吧,也许她都快忘记怎么笑了。
  她从屋里取出一壶茶,是她自己采制的手工茶,透过围墙可见,这茶就长在后山,层层叠叠绿透了山顶。简单交代几句,吴非就转身做面条去了。我拉开凳子坐下,烧了一壶水,兀自沏起茶来。阳光从遮阳棚顶上的一个破洞泄下来,投射到杯子里,金黄的茶汤顿时发亮,幽幽的茶香飘起来,嘬一小口,头皮的毛孔次第打开,困乏顿时消了一大半。
  这茶,没有一丁点儿的苦涩味,舌尖上有丝丝甘甜,香气游离在齿缝里,提神醒脑,茶水很细很软,清新爽口,如此品质当属茶中上品,没有几年工夫是达不到的。看来,种茶养茶制茶这些年,吴非已经修成正果,是人养茶,还是茶养人?我不知道,但我感觉她已经从悲痛中走出来了,走在这平静的生活里,喜欢上这里的静谧。
  平日在庙里,吴非除了做饭做功课之外就是照料茶园。每日与茶树厮守,她渐渐了解了每一棵茶树的习性,懂得每一种茶树的味道。每天听着茶树花开叶落的声音,她像是懂得花言茶语,有事没事就去找棵茶树倾诉衷肠。每当心中有点儿波澜,她就坐到茶园里,与茶树对话一两个时辰。她懂茶,茶也懂她,有一种救赎叫悟,花言、茶语、禅悟人生。
  她的话不多,在这山里,言语最是多余,至少对她而言是这样。有时候想说点儿什么,茶便是信使。她会制许多不同的茶,白茶、红茶、黑茶、绿茶,各种滋味对应着不同的时节,对应着不一样的心情。也许在她心里,早已把自己活成一棵茶树,无论寒暑,苦涩独吞,甘甜自品,茶自在,观自在,人自在。
  莫名地感动着,眼睛迷离之间,吴非端来一盆素面,许是肚子饿得慌,竟然觉得比起我最爱的三鲜面好上数倍,三下五除二吃个精光。抬头才发现已是午后两点多了,冬天的太阳早已西斜,阳光透过月牙门,照得整个棚子里亮堂堂的。
  吴非又烧了一壶水,换了一泡茶,起身递来一杯,目光闪烁,似乎在问:“怎么会来此,专程来看我?”说实话,还真不是特地来的,我周末寻访友人不遇,不想负了这美好时光,便一路游一路逛,突然瞥见“妙高山”的指示牌,于是临时起意决定登高望远,不想竟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在此邂逅吴非。
  “我一直以为这里是‘庙高山’,怎么会是‘妙高山’呢?”
  “自己到茶园里走一圈儿,兴许你就会明白。”看来吴非是活明白了,在庙里住久了,话里藏着哲理,透着禅意。
  闽南多山,山上多庙,庙宇大都建在山脚下或者半山腰,像这样建在山顶的似乎不多见。走出庙宇,放眼一望,远山近岱层层叠叠,流云飞雾缠缠绵绵,似一幅动感十足的水墨山水画,怎么也看不完,怎么也看不够。
  回首茶园阡陌交错,清风摇动岸上的五节芒,在阳光的照耀下别样好看。五节芒又名管芒(闽南语肝真),有清肝利水、平肝消火之功效,古人用它来医治肝病,田常病痛那一阵子,吴非没少过来采集五节芒。小时候,吳非就经常来这里,采集五节芒制作扫帚,贴补家用,这样的扫帚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婚礼等习俗上依旧是必不可少的。
  茶花怒放,彩蝶纷飞,吴非打开蜂箱,蜜蜂顿时蜂拥而出,在我耳边嗡嗡作响。她熟练地取出一爿隔板,微风送来冬蜜的甜味,沁人心脾。山上的鸭脚木开着密密麻麻的花,蜜蜂把鸭脚木花与茶花、桂花相拌,产出最美的冬蜜,甜了整个冬季。
  “你怎么会住到山上啊?电话总是关机,大家都想帮你,找不到。”
  “我得靠自己啊!有儿子支撑,有这山、这茶、这花为伴,有蜂与蝶相处,还有蜂蜜滋润,够了。”她说。
  茶香飘远,思绪飞远。当年的吴非是个静娴的女生,总是独自在角落里,静静地看书,加之她不是寄宿生,很少见到其身影,也就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我与吴非是同学,但也是她嫁给田常后才知晓的。田常是我的同桌,与我一样的独行客,我们两只稀松平常的丑小鸭游到一起,竟成了一生的死党——上同一所大学,到同一个单位上班,吃同一锅饭。结婚后,我有了小家,别了学校另寻去处,他留守原处,一辈子没有挪过窝。
  再次见到田常时,他已经和吴非结婚了。两个人的名字里,一个叫“非”,一个叫“常”,哈哈,“非常”之爱,看来的确非同寻常啊!可惜5 年前,田常先她去了,她,独自一个人去了山上的一处茶园。
  山高人为峰,庙高山当座。是啊,风景这边独好,妙高不见山,每日茶相伴,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我突然觉得我问得有点儿多余,此时此景已经告诉我一切。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老师,我的世界是封闭的,工作十多年,囿于讲台,囿于校园。  最早,是市作协的郭老师给我打开了一扇窗。那天,在路上和郭老师偶遇,居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郭老师讲了她的文学创作经历,文学观点,还有她最喜欢的张爱玲。和文联的老师们接触得多了,觉得世界都被打开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学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自己开始默默地努力,寫写自己的感悟,写写人生的种种,后来和文联的老师们接触越来越多,认识的厉害
期刊
裴之民跟我很熟,称得上是朋友,但不是要好的那种。  我们原在一个单位工作,他是领导,领导是流动的,没领导我两年,又流动到别的单位领导别人去了。  裴之民做官做人都不过分。做官无戾气,还算亲民,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官老爷。好多单位的头儿喜欢摆谱,也喜欢开会。所谓开会,无非是训人,显示自己的权威。裴之民领导我们两年,很少开会,开会也很短,开门见山,要么说事,要么安排工作,没废话、套话、闲话、官
期刊
脑际里,闪现出一幕幕飘逝久已的镜头。  那是多年以前,在澧水河畔绿茵茵的河洲上,一个儿童正牧着一头弯角大牯牛,牛儿时而低头啃着嫩草,时而抬头望着远处的同类哞哞地叫,一只短笛轻轻地吹,悠扬而清脆的笛声掠过柳林,穿过桃园,在黛色的河面上回荡。四月的桃花已盛开了,一派红艳,映到水中,使澧水也變红了。突然天边滚来几声春雷,一阵细雨飘落下来,湿了芳草,润了柳林,河洲上更绿得可人。牧童的衣服渐湿,笛声也湿,但
期刊
这天晚上,特别闷热,我正在空调房里看书,老板来电话了,支支吾吾地说,想派我带队出一趟远门。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们四人就坐上了传说中的“大奔”车,有说有笑地上路了。  在杭州附近的一个服务区吃完午饭后,我们接着赶路,我一看路标,离温州340 公里,心想,快了,以我们这高级车的速度,到目的地我们要找的单位正在上班,很快就能把事情处理完,晚上还能赶回家呢。一个同事眉飞色舞地打电话给他宣城的朋友,叫那
期刊
一  26年前的呻吟,至今还弥漫在衰草遍地的空旷的老宅院。你用瓦刀、刮泥板和汗水换来的院落,还留着你爽朗的笑声。你是稼穑的好手,早早学会了耩地,18 岁就当上生产队长,指挥着百十号社员披星戴月,耕耘着风,播种着雨。你只读了高小,却写得一手好字。你一心供儿女读书,知道方块字比金子还宝贵!在太阳升到正午炽烈的时候,你被一团乌云盖住了光芒,你极力想挣脱乌云的羁绊,因为你还有许多事要做。乌云越聚越多,儿女
期刊
自从女儿开始学声乐,不通音律的我也不得不接触古典音乐,偶尔被动地听一些艺术歌曲和歌剧片段,记不住曲目是经常的事。  记得多年前,一家人首次欣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有一处情节特别难以忘怀,主人公安迪在典狱长办公室整理资料时,发现了歌剧唱片,正好旁边有一台留声机,他禁不住对艺术之美的渴望与冲动,冒着不可预知的巨大风险播放了唱片,让狱中所有的犯人都能分享来自天籁的润泽,也许那就是所谓精神的自由。女儿
期刊
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农村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听广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精神生活的不二选择。  小广播是个方方正正的木头匣子,里面扣着一只大小和外形都像大号海碗的小喇叭。广播是有线的,市县区通往各公社大队的广播线路由各级广播放大站统一设计、布置、栽杆、架线。为了省事,广播线也常会搭在电话线杆上。各家的小广播有两根细铁丝,一根由广播站牵来的广播线连接信号,接收
期刊
六月初九,子夜,在异乡。  夜深人静,坐在21 层的阳台上赏月。虽然,这夜色不似家鄉的夜晚那般温情,也没家乡的天空那样布满星星,更没有家乡的夜晚更有味道。所幸今晚有月光,总是多了点儿诗情和念想。  记得在家乡,春天晚上,我和宝儿在小区走着走着,他突然手指天空:“看,月亮!看,北斗星!”他侧头问我:“你看见了吗?”生怕我漏失这美好的景象。于是,我们就开始看月亮,找星星,开始唱:月亮走我也走……  从
期刊
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妹妹在北碚读“3+2”学校,供养两个大学生,势必让这个农村家庭像负重前行的牛车遭遇厉风暴雪一般,困难无法想象。况且,我还是父母抱来的娃,被淘汰也是很自然的事!  高考后那些日子,家里一句“不读了”像一堵厚厚的没有缝隙的高墙,让我的心情暗黑到了极点。  那时家里养了两头牛,小赚几个钱后,敏感的父亲发现这是一条致富之路,于是不断地往家里牵回大牛、小牛。这十几头牛的眼睛一睁,就
期刊
老家面对三岳。放下尘世的烦嚣,到三岳吹一吹风,提神醒脑,这,未尝不是旅途中的一大享受。  秋日,县作协一班文友,相约三岳采风。三岳位于怀集蓝钟镇,与县城相距50公里。那天,天色爽朗,蓝天无尘。我们在县城驱车直往,沿途欢声笑语,清风送爽。公路两旁,错落的楼房迎来送往。金黄色的田涛,洋溢着收获的喜气。眼前,一条白色的巨龙不时映入眼帘,那是穿越怀集的贵广高铁。一路上,它陪伴着我们穿山越岭,为我们的旅途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