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6月12日至14日为庆祝全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在北京举行,此次展演活动共有全国11个省区的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参加演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活美如霞》作为代表广西参加此次展演活动的唯一节目。获得了首都各界领导、群众的好评。这就是“壮锦般美丽”的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之魅力所在。我是一名壮族小学音乐教师,多年来一直尝试着把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带进课堂,2005年在学校成立了一个60人的三声部民歌合唱团,并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尽我所能。2011年1月,合唱团代表广西参加“第四届中国少儿合唱节”荣获“小黄鹂杯”奖,2011年6月至2020年6月合唱团参加南宁市“童心向党”童声合唱比赛多次获得金奖,2011年至今合唱团参加南宁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均获得金奖。此后合唱团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大型文艺演出、合唱比赛,并为多个音乐剧、舞蹈配唱。本文议的是马山三声部民歌进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课堂;可能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8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群众叫做“欢哈”。所谓“三声部”,主要是同一首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是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第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具有三度合声风格,而且三声部民歌的歌词讲究押韵。马山壮族人民就是以这独特的民歌形式体现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随着是时代的变革,目前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不多见,仅在马山县东部地区较为流行,传唱者多为老年人,其中巫、师道中会者居多,青少年一般不唱,也不会唱,如不抓紧抓好传承工作,三声部民歌将在民歌长河中逐渐消失。三声部民歌有“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美譽,1982年经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发现并推向世界,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西方音乐界认为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断言。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引进马山县小学课堂也是可行性的。每天入夜,山歌爱好者们都聚集在马山县的各个广场引吭高歌,一年一度举办的“黑山羊之乡文化旅游美食节”“马山县山歌擂台赛”“马山县歌王争霸赛”等赛事,更是让学生们耳熏目染,喜欢上了三声部民歌。同时我校具备“三声部民歌进课堂”的条件和优势,60位教师中有一半以上会唱山歌,其中有6位老师还是闻名遐迩的山歌手,多次在各种山歌比赛中获奖,而且学校有三名专职音乐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三声部民歌收集编配和演唱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工作。三声部民歌可以表达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有男女情爱的、祭祀的、庆典的、歌唱生活的等等,引进课堂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像赞美生活、歌唱生活的歌曲是比较适合学生演唱的。
三声部民歌既是合唱,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既要有学院派合唱的气息和音准,又要有壮族山歌的原生态曲风及和声效果,因此从开始给学生划分演唱声部时,就要根据学生的音色、音质、音区进行分组,明确各组演唱的声部,同时注意领唱的培养。然而在进行三声部民歌旋律教学时,可以分声部进行,因为三声部民歌的三个声部不仅旋律有差别,歌词更是差别大。特别演唱时基本用壮话演唱,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先教会学生壮话歌词,再教歌谱、唱旋律,待各声部都能各自熟练演唱自己的声部后,再次进行歌曲三个声部的合唱训练,以达到各声部的和谐统一。以上是我教学时的一些经验。三声部民歌的演唱和学习光在课堂上靠老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可利用一些课外活动时间开设山歌欣赏课、表演课,以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并请专家、知名山歌手到学校讲课和表演,开展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对三声部民歌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可组织音乐老师到古零镇、加芳乡、古寨乡一带进行采风,让老师们能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三声部民歌的发展状况,为课堂教学服务。我还在各班级挑选了一些山歌学得比较好的学生,组建了三声部合唱团,进行较为系统的合唱训练,历经七年的发展,城北小学三声部合唱团已成为活跃在马山县文艺舞台上的一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童声合唱团。
三声部民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后,如何解决教材的问题呢?首先可以收集引用广为流传的一些山歌作为教材之一;老师也可以根据三声部民歌的曲调,编写一些较为简单的歌曲作为教材;还有就是请一些老歌手或者专家谱写歌曲作为教材。广西音协作曲家农礼生就为我校合唱团谱写了《金银花开满天香》《高歌朝太阳》《唱起山歌迎你来》等优秀的三声部歌曲,我校老师也自行改编了一些短小的歌曲用于课堂之中,如《生活美如霞——童声版》《迎客歌》《歌娃娃》等,让学生们喜爱得不得了,成为平日里他们最爱唱的“金曲”。
常规音乐课我们使用的是广西自编的音乐教材,这套教材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本,使学生从最鲜活的民族文化入手,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建立了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同时教材的另一特色便是注重多声部音乐鉴赏和演唱能力的培养、演唱作品的鉴赏与演唱扩展,所以说我们所倡导的三声部民歌进课堂和现行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可行的。一些老师会有所顾虑:乡土音乐课会占用常规音乐课的部分课时,完不成常规音乐课上乐理知识教学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三声部民歌不仅旋律优美、节奏变化丰富、各声部配合也非常和谐完美,当你学会了一首三声部民歌,也就学会了很多的视唱乐理知识,只要老师们处理好常规音乐课和乡土音乐课的关系,肯花一些心思,就一定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现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登上南宁市国际民歌节的舞台,获邀参加区内外各种大型演出,并到过日、韩等多个国家表演,享誉海内外。“壮锦般美丽”的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政府的重视。三声部民歌的保护工作已提上了县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三声部民歌的建设和推介制定了远景规划,并从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创作提升、宣传包装、普及推广上加大力度。因此作为一名壮族音乐工作者,应有责任去保护、挖掘、整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培养本民族音乐人才的后备力量做贡献。这就是三声部民歌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总之,三声部民歌进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对繁荣民族文化、推动马山经济发展,提高马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引文出处:
广西新闻网
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
关键词: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课堂;可能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8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群众叫做“欢哈”。所谓“三声部”,主要是同一首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是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第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具有三度合声风格,而且三声部民歌的歌词讲究押韵。马山壮族人民就是以这独特的民歌形式体现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随着是时代的变革,目前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不多见,仅在马山县东部地区较为流行,传唱者多为老年人,其中巫、师道中会者居多,青少年一般不唱,也不会唱,如不抓紧抓好传承工作,三声部民歌将在民歌长河中逐渐消失。三声部民歌有“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美譽,1982年经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发现并推向世界,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西方音乐界认为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断言。
把壮族三声部民歌引进马山县小学课堂也是可行性的。每天入夜,山歌爱好者们都聚集在马山县的各个广场引吭高歌,一年一度举办的“黑山羊之乡文化旅游美食节”“马山县山歌擂台赛”“马山县歌王争霸赛”等赛事,更是让学生们耳熏目染,喜欢上了三声部民歌。同时我校具备“三声部民歌进课堂”的条件和优势,60位教师中有一半以上会唱山歌,其中有6位老师还是闻名遐迩的山歌手,多次在各种山歌比赛中获奖,而且学校有三名专职音乐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三声部民歌收集编配和演唱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工作。三声部民歌可以表达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有男女情爱的、祭祀的、庆典的、歌唱生活的等等,引进课堂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像赞美生活、歌唱生活的歌曲是比较适合学生演唱的。
三声部民歌既是合唱,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既要有学院派合唱的气息和音准,又要有壮族山歌的原生态曲风及和声效果,因此从开始给学生划分演唱声部时,就要根据学生的音色、音质、音区进行分组,明确各组演唱的声部,同时注意领唱的培养。然而在进行三声部民歌旋律教学时,可以分声部进行,因为三声部民歌的三个声部不仅旋律有差别,歌词更是差别大。特别演唱时基本用壮话演唱,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先教会学生壮话歌词,再教歌谱、唱旋律,待各声部都能各自熟练演唱自己的声部后,再次进行歌曲三个声部的合唱训练,以达到各声部的和谐统一。以上是我教学时的一些经验。三声部民歌的演唱和学习光在课堂上靠老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可利用一些课外活动时间开设山歌欣赏课、表演课,以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并请专家、知名山歌手到学校讲课和表演,开展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对三声部民歌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可组织音乐老师到古零镇、加芳乡、古寨乡一带进行采风,让老师们能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三声部民歌的发展状况,为课堂教学服务。我还在各班级挑选了一些山歌学得比较好的学生,组建了三声部合唱团,进行较为系统的合唱训练,历经七年的发展,城北小学三声部合唱团已成为活跃在马山县文艺舞台上的一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童声合唱团。
三声部民歌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后,如何解决教材的问题呢?首先可以收集引用广为流传的一些山歌作为教材之一;老师也可以根据三声部民歌的曲调,编写一些较为简单的歌曲作为教材;还有就是请一些老歌手或者专家谱写歌曲作为教材。广西音协作曲家农礼生就为我校合唱团谱写了《金银花开满天香》《高歌朝太阳》《唱起山歌迎你来》等优秀的三声部歌曲,我校老师也自行改编了一些短小的歌曲用于课堂之中,如《生活美如霞——童声版》《迎客歌》《歌娃娃》等,让学生们喜爱得不得了,成为平日里他们最爱唱的“金曲”。
常规音乐课我们使用的是广西自编的音乐教材,这套教材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本,使学生从最鲜活的民族文化入手,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建立了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同时教材的另一特色便是注重多声部音乐鉴赏和演唱能力的培养、演唱作品的鉴赏与演唱扩展,所以说我们所倡导的三声部民歌进课堂和现行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可行的。一些老师会有所顾虑:乡土音乐课会占用常规音乐课的部分课时,完不成常规音乐课上乐理知识教学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三声部民歌不仅旋律优美、节奏变化丰富、各声部配合也非常和谐完美,当你学会了一首三声部民歌,也就学会了很多的视唱乐理知识,只要老师们处理好常规音乐课和乡土音乐课的关系,肯花一些心思,就一定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现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登上南宁市国际民歌节的舞台,获邀参加区内外各种大型演出,并到过日、韩等多个国家表演,享誉海内外。“壮锦般美丽”的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政府的重视。三声部民歌的保护工作已提上了县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三声部民歌的建设和推介制定了远景规划,并从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创作提升、宣传包装、普及推广上加大力度。因此作为一名壮族音乐工作者,应有责任去保护、挖掘、整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培养本民族音乐人才的后备力量做贡献。这就是三声部民歌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总之,三声部民歌进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对繁荣民族文化、推动马山经济发展,提高马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引文出处:
广西新闻网
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