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风情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a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泸沽湖,那是几年前。我家夫人与国外回来的几位亲戚邀约,去彩云之南旅游,就在那次旅游路上,从导游小姐不倦的绍介中,闻得滇川交界地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神秘的泸沽湖。
  因行前没有计划,夫人与亲戚当时没能成行泸沽湖。但泸沽湖却成为她此生的一个向往:不只为泸沽湖的湖名透出摩梭文化旷古的苍凉,更因那里有流传久远的“摩梭风情”——临湖而居的“女儿国”,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圆木或方木垒墙、木板覆顶的“木楞房”,琵琶肉、灌猪脚、米灌肠等美食佳酿……以及世代索居于湖边大小村落里的摩梭人,千百年来与泸沽湖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神祗嘎莫女神的虔诚信徒们。
  然而,我家夫人哪里知道,其时泸沽湖已成一个遥远的梦: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外地游客的纷至沓来,泸沽湖不再清静和原始,挟裹而来的商业化冲击,让泸沽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村民收入大大增加的同时,湖水变味,村庄被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生活方式被外来人员媚俗化……有着与世隔绝之美的泸沽湖,几乎遭致“灭顶之灾”。这个被称为“人间仅存的一片净土”的地方,在名扬天下,加速进化着的生活的同时,也失去了最动人心魄的原始与清纯。
  摩梭人该喜还是该忧?摩梭人问自己:如果湖水不再清澈,村子不再清静,摩梭人不再纯朴,还会有游客想来吗?摩梭人这一问,问得好。
  回答,是那样的质朴:“生活要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将泸沽湖好好地保护起来。”一个兼顾当前与长远的“三赢”愿景——“传承文化,改善生活,保护生态”,在泸沽湖边展示。摩梭人为了保护他们的母亲湖,放弃了临湖而居的传统,将整个村子搬迁后退到了离湖边50到100米远的地方。在整体搬迁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正在加紧修建,岸滩的码头也已基本成型,追求眼前利益的无序开发建设终于开始得以制止。泸沽湖的清纯,不再是遥远的梦。
  其实,在中国,遭遇文化与商业化悖论的,何止泸沽湖、摩梭人!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比较丽珠脑力隆与B族维生素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患者分别口服丽珠脑力隆和肌注B族维生素,观察患者症状与体征变化,并监测治疗前后的肌电图变化,特别是
目的 建立消痤膏中金银花和蒲公英的鉴别方法,并进行初步临床试验。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结果消痤膏(药物成分: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天花粉、白鲜皮、栀子、紫草、
近年来粮食安全一直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宽泛和动态的概念,研究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不仅只从粮食产量入手,在分析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动影响的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设计分层次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拓展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渠道,为学生的英语自主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长效性。  [关键词]英语;自主发展;平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4403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
目的建立十味益脾颗粒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颗粒剂中熊果酸含量。结果熊果酸点样量在0.66—3.3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同板精密度为1.3%异板精密度为2.6%。平均
[摘 要]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由兴趣牵头,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爱上英语,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情境;习惯;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59-01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创
[摘 要]对于学生而言,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词汇、语法学习,有利于听、说、读、写的培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在快乐的故事氛围中展开,从而建构精彩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故事教学;建构;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39-01  英语教学中,听故事、读故事和讲故事的教学法深受师生欢迎。故事
在国家新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下,现在的德育工作者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师生、家校之间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增强德育工作者的使命感,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确保
最近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了关于儿童服用非处方感冒咳嗽药的最新建议。对于患有咳嗽或感冒的孩子,建议家长和监护人给他们服用扑热息痛或布洛芬退烧,如有咳嗽症状
2001年初,我曾写过一篇<在底层>的报道,我少年时生活的那个村里的事.文章发表后,我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说我为农民说了话,其实我只是说了几个农民的家事.当我再次踏上故土采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