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于精英教育,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就业的恐惧心理、就业能力低下、就业动力不足等现象十分明显,这些现象均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了解,对大学生的不适应情绪进行适当疏导和引导,对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成效,提升就业品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蔡笑岳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就业心理现状。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6所大学校园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78份,有效问卷945份,占95.7%,其中男生536人,占56.7%,女生409人,占43.3%。调查结果显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大三开始就面临各种来自毕业的压力,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对未知因素的过度焦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亲朋好友、各种媒体等途径,但并未真正近距离接触过社会,对于考研、就业、公务员等方面的经验甚少,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有些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较低的同学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信息,便产生强烈畏惧心理;有些同学因为学校不是985、211工程学校,专业也非热门专业,加上在校期间社会工作方面锻炼较少,性格腼腆、内向,在面试中未能有良好表现,无法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其中有一些“中不溜”的同学,因为对自己的想法、学业、能力等方面都不太明确,面对未知的生活会更加焦虑和恐惧。这些负面压力压得一些面临毕业的学生无法喘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88.4%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而68.1%的人认为缺乏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是难就业的主因。
  1.2 眼高手低是大学生就业的显著特征,大学生是亲友眼中的天之骄子,加上高等教育需投入高额学费,都导致学生就业期待值过高。现在社会流行一个说法,大部分毕业生都期待“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希望工作在大城市,拿着高薪但工作清闲,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让许多年轻大学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困境。调查结果表明:49.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时的心理压力来源于过高的期待,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及学校影响力较强的毕业生,由于选择面相对较广,往往把期望值定得较高;在地域选择方面,出现一种“北上广”心态,即就业目标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调查结果显示,有77.8%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有17.5%的学生选择回小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4.7%;在薪酬方面:热门专业学生期望值达到3000-5000元,大部分学生的期望值在2500-3000元、2000-2500之间,分别占26.1%和29.6%,只有8.4%的学生期望值在1000-1500元。
  1.3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大部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尚未达成,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从盲目自大陷入自卑的另外一个极端。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未主动经历与尝试各项学生工作或者社会工作,学习成绩平平,对自己无甚了解,所以在面对未知的就业竞争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情绪悲观,导致就业频频失败。另一方面,有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工作活跃,但由于对自己过高估计,未能客观评价现实就业环境,好高骛远,形成过于自负的就业心理。
  1.4 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过分依赖。当下社会许多家庭结构都属于“421”家庭,所谓“421”家庭,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后的家庭结构——4个父母长辈、夫妻2人和1个孩子,许多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受着充分的物质资源和心理关怀,因此养成了一定的自我中心及依赖心理。当他们面临离开象牙塔,经受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会不知所措,无法适应和满足就业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努力争取就业机会。对就业无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依旧希望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就业竞争过程中,缺乏主动精神和换位思考能力,无法在好的就业机会中主动展示自己,获取就业机会。
  1.5 俗语有云,“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和攀比心理。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教育,性格、能力、气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一些大学生独立性差、受暗示性较强、缺乏主见,易受到社会思潮、观念以及身边同学择业标准的影响,就业目标摇摆不定,方向难以明确,别人说好的工作就盲目追寻,全然不顾自己能否胜任与适应。还有一批大学生存在严重攀比心理,总想找到一份人见人羡、十全十美的工作,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过分功利心理,不考虑自身长远发展。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低不就,观望犹豫便丧失了最佳就业机会。
  2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市场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当然也需要法制来维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加快有关就业方面的立法进程,结合现行的《劳动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台改善规范就业市场秩序、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的法律等配套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加快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加强监督,消除政策阻碍;鼓励跨地区就业,取消户口指标等不合理政策限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合理流动;制定相关规定,防止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实现法制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法制环境。   2.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与市场接轨,兼顾市场需要的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及竞争意识。高校是创造知识的圣地,教学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前沿学术成果,并及时在课堂中转化传授;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为学生多开拓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验室基地、实训等校企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加强研究性学习是高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不自满、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就业心理基本知识,开展职业教育辅导,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工具,同时及时提供职业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认真学好本专业,同时积极锻炼自我,健全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2.3 重视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准确评估自身综合能力和兴趣,了解工作世界知识,从而判定是否人职匹配,是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性格特点等,学会根据岗位要求明确就业定位,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到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实现人职匹配。思想教育也是就业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树立为国效力、志在四海的理想信念,增强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主动性及责任感。提升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勇于挑战与尝试,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知识往往无法与现实世界的需要完全吻合与匹配,但大部分单位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专业对口与否,并不作为第一要义考虑。求职中,一个勇于面对的毕业生应注重行业发展前景,并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转就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身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领域。只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任何领域都能闯出新天地。
  2.4 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和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就业指导老师应与学生经常性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心理问题,若超越能力范围,也可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转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促进学生长远、健康发展。高校还可开通各种新媒体对学生排忧解难,如微信、微博、QQ、电话咨询,也可通过各类平台发布各类职业世界知识、自我认识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团体辅导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方式,针对有相同问题(如择业焦虑、就业恐惧)的就业群体进行辅导。在平时工作中也应给与毕业生高度的关注,以预防为主,通过各种渠道——讲座、模拟面试、双选市场等活动传播正能量,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提前准备。
  不同于精英教育,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需要系统地进行考量。然而,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形势,不断思考及确立自身目标,通过学习、活动锻炼自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摒弃恐惧、焦虑、自卑、懒惰、依赖等负面心理,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和德行,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面对将要到来的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更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3]王晓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1(02).
其他文献
对脑干脑炎误诊为脑干梗死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7岁。因头晕头痛25d,口角歪斜、听力下降18d入院。患者于25d前上班时突发头晕头痛,伴有视物旋转,左耳耳鸣。至当地医院就诊,
对心脏手术患儿的心理及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儿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6月龄~6周岁。房间隔缺损22例,室间隔缺损35例,动脉导管未闭11例,法乐式四联症9例,右室双
2004-01~2006-12我院利用医院与家庭、家庭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形成的康复区域网,以电话咨询、上门技术服务等方式,对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效果满意。现报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女性静脉注射异丙酚全麻后,进行心电图观察.方法:8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同期接受异丙酚无痛人流术或无痛诊刮术患者,按照年龄分成四组(n=20),20~30岁为A组,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有针对性的做好高职学生相关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改革,由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转向全新的能力本位教
我院1995—02~2006—12带状疱疹误诊为乳腺增生症11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因胸部疼痛来院就诊,经各种检查后诊断带状疱疹11例,本组均为女性,年龄25~58岁,2例曾有
我院康复科2005-01~2007-03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36例,对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期皮肤的自我管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31例,女5例,年龄15~60岁,平均41岁。车祸伤23例,高处摔伤11例,机
为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以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我院2005年全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867例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全年收治了86
2000-09~2000—12我们在关节镜及C型臂X光机监视下行骨折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逆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间髁上骨折23例,效臬满意,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