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转型升级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针对目前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农艺专业为例,构建了课堂与田间工学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搭建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建立校内外理实一体化实训“双基地”等方面,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农业转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2-0245-03
  Abstract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alent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lternation of classroom and field was constructed by the case of Agronomy Specialty in Fuyang Agricultural School of Anhui Province. The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related professional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as propos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building platform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double base”.
  Key words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Personnel training mode
  目前我國正进入农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转型背景下,三产融合、土地流转及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给农业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这也给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在农业转型背景下,如何适应目前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创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是当前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农业转型需要的实际情况出现偏差,直接影响了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从而影响到相关院校生源。这将给中职涉农专业的发展带来障碍,出现恶性循环。因此,中职学校应该从具体的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制订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是第3批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为该校主打专业,其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示范专业。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校以“能力为本、强化技能”为目标,以“工学反复交替”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
  笔者分析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提出以“工学反复交替”为出发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1农业转型背景下对涉农专业人才提出新需求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目前我国正进入农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在安徽省阜阳市农业高科技园、农业合作社、蔬菜和花卉基地等多个涉农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选择各异,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显而易见,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优良、层次多元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即需要实干在农业生产一线、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实用型人才。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6%,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过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农村市场经营型人才尤其缺乏[3]。
  2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没有完全对接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结构层次不清,内容体系不合理,现有教材内容不能融入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和今后行业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这样往往会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岗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这是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偏差的最直接原因,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首要问题。
  2.2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标准不一致我国中职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未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没有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这就使得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随时根据企业的需求变化而变化,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一致。
  2.3实训资源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学校为主,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导致实训资源与教学内容不匹配。   2.4師资队伍与教学需求不匹配目前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兼职教师队伍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人数偏少,校内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能力较弱。理想中的高水平稳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在继续建设中,造成师资队伍与教学需求不匹配。
  3以工学反复交替为出发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3.1构建课堂与田间工学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学生、家长、农户、企业等群体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意愿、课程设置、农户企业需求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调研,明确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师生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大胆采用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在这种理念下构建了课堂与田间工学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3.2确定“2+3+1”三段式课程实施模式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以“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为契机,结合作物生长周期,掌握季节性特点,采用农闲、农忙季节不同的教学手段,把“基地作为教室,田间当作课堂”,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教”,确定了 “课堂与田间”工学反复交替的“2+3+1”三段式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图2)。学生第1、2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知识,由教师带队到行业企业参观、观摩和体验,进行“识岗实习”;第3、4、5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并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由教师带队到行业企业,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进行跟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内完成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4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4.1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本着主动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将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开发的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调整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及其内容,优化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形成课程体系。
  以安徽省阜阳农校农艺专业为例,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经过调研理清思路,学校与阜阳市特色产业办、阜阳市蔬菜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企业,以设施苗木培育、果蔬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质量检测、产品营销8个典型工作过程为线索,共同开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4]。
  该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修(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及技能(职业岗位操作技术)模块、拓展(选修)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目标等(图3)。
  4.2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搭建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此,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构建工学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环境,以搭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和渗透。
  在校企合作支撑平台下,校企合作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组织实施团队[5];建设工学反复交替的校内外实训双基地;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的校本教材;制订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确保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4.3建设“学”与“工”有机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双基地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要结合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4.3.1校内建设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工作过程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例如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农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内设有盆景区、农作物种植区、温室和大棚区、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等,上课时教师和学生一同进入基地,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教”, 把基地当成教室,田间当成课堂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6]。
  4.3.2校外创建了工学交替实训基地。为了让学生熟悉相关行业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流程,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必须创建学与工有机结合的环境条件。学生实习时直接由学校聘请的实习基地专家给学生现场讲授,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师资、实训设备、实训内容等方面的不足,为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今后参加工作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云,聂亚珍.基于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的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52-54.
  [2] 陈敏,李新娥,吴茹,等.高职护理校院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8,23(17):1551-1553.
  [3] 于海波.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短板”及“再造”[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2):75-76.
  [4]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韩景霞,李学亮,刘学师,等.基于现代农业视角的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河南农业,2016(3):20,29.
  [6] 陈伟珍,李晓红,邓岐杏.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47-48.
其他文献
摘要以共康绿地的海绵化调整改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共康绿地的现状和调整改造需求,阐述了海绵设施的实施路径,以及海绵单项技术的落地,并对调整改造后的海绵绿地地表径流、径流污染物去除进行了模拟研究,对土壤蓄水能力、绿地景观等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共康绿地作为上海海绵绿地建设的首次实践和应用,对上海海绵绿地建设具有广泛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共康绿地;调整改造;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基于对苏州市486户失地农民的调研,分析他们失地后的就业和生活现状及其面临困境的原因,提出了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与生活困境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再就业;苏州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6-0240-02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rbanized Landless Pe
期刊
摘要以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为例,就如何放活土地经营权问题进行了调研,主要是对汉台区辖区内土地流转情况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涉及土地流转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进行了实地走访座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陕西省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汉台区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文
期刊
摘要以包河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例,分析了包河区生态园林化城市建设成效。将包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亮点总结为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大幅提升绿化品质,保护利用乡土树种资源,推进自然生态修复,切实巩固造林成果。认为包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绿化品位不高、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空间不足、城市规划不一。针对存在问题,建议丰富绿化树种、加快“多规合一”进程、实行异地绿化恢复、拓展老城区绿化空间。  关键词生态园
期刊
摘要通过驻村帮扶工作,认真分析鄂伦春自治旗桥南村的贫困成因,按照驻村帮扶的工作思路、目标与工作重点,分析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强调升级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林产品产业,积极配置养殖业,活化乡村旅游业,进而从产业项目、集体经济项目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驻村帮扶方案。  关键词桥南村;驻村帮扶;措施;规划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6-0209-03  Co
期刊
摘要以中国为例,选取近20年中的3个截面数据即采用1991、2000、2009年中国县级人口数据(含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总人口),通过计算人口城市化率,做出3个年份中国县级城市化率图,并将其与中国灾害区划或某种特定的自然灾害危险度图、易损度图和风险图如旱灾、暴雨等叠加进行,分析人口变动与自然灾害的相关性,揭示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灾害效应大小,从而可以为中国自然灾害链的区域规律指导下的灾害链风险评估提
期刊
摘要介绍了杂交中籼新品种荃优822的选育经过及主要特征特性。通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合理安排播期,施足苗床基肥,抓好育秧管理,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精确管水,综合病虫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中籼;荃优822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0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2-0015-02  AbstractBreeding proce
期刊
摘要介绍了龙岩市“先流转后整理”基本烟田土地整理模式建设背景、运作模式,并以上杭庐丰丰济村项目区为例,评价其运行效益,剖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龙岩山区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土地整理建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基本烟田;土地整理;运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6-0171-05  Operational Analysis on the “ F
期刊
摘要阐述了规划控制线体系的内涵,在涟水县高沟小城市功能片区规划案例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片区规划控制线体系的构建,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区块控制线的划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控制线体系;功能片区;规划;小城市;高沟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2-0171-03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
期刊
花展“精致园艺、美丽家园”的主题,从植物种类、主题创意、景观布局、水循环系统、季相表现、色彩配置、造景技术等方面分析了上海师范大学景点“水清木华、师风海韵”雨水花园的构建特色。探讨了将特色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植物造景、生态型自洁水循环系统三者有机结合对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特色种质资源;植物造景;自洁水循环系统;雨水花园;上海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S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