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做傻瓜,不做坏蛋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场上,什么样的人比较受欢迎?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呼之欲出,基本上,你肯定希望和能干、有亲和力的人一起工作,但细究起来,其实很复杂:太能干的人有可能不好相处或者显得你能力不够;有亲和力的人则有可能热衷于和客户交朋友而不是推进工作等等。
  两位美国管理学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试图将这个问题的答案量化。
  他们先用能力和亲和力作为两个基本的维度,将“同事”设定为四种:讨人喜欢的明星、能干的混蛋(jerk)、讨人喜欢的傻瓜和能力有限的混蛋。然后研究者调研了美国和欧洲的四个机构,请机构的每个成员为自己的同事打分,并计算自己与其他同事的合作次数。
  调查结果有显而易见的一部分,大家当然都喜欢与“讨人喜欢的明星”一起工作,也都不愿意与“能力有限的混蛋”成为同事。但面对剩下的两种人,选择就变得艰难了,是与一个能干但是讨人厌的人一起工作好?还是和一个容易相处但能力有限的人一起工作好?
  研究者发现,几乎所有受调查的经理人都指出,应该选择能干的混蛋。他们都认为自己更在乎员工能带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碰巧员工性格讨喜,那就属于“额外奖励”。其中一位高管表示:“我能够化解我反感的混蛋——如果他是称职的。但我不能去培养一个无能的人。”
  但与此同时,研究者又发现,大家的实际做法却并非如此。个人感受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非常不讨人喜欢,不管他是否称职,都没人想和他一起工作。人们会因为不想忍受一个混蛋的傲慢无礼而放弃使用他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这位出色的混蛋还很可能会对比出你的短板。而那些讨喜的傻瓜,反而会经常被同事要求合作和寻求帮助。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人类是群体动物,团队协作有时候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而讨人喜欢的傻瓜相当于团队的润滑剂——一个相处融洽的团队显然会更有绩效。
  但研究者还指出,社会学家早就论证过,人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你认为的那些容易相处的同事,很可能跟你是“同一类人”,比如相同背景、相同个人风格等。一群相似的人固然会处得很好,但这个团队也容易出现思维定式:大家可能会一起拒绝一个好主意而没人提出反對意见。
  (摘自《壹读》)
其他文献
当然不能嫁给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男人。那样的男人会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易怒易暴,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耿耿于怀。他会故意挑剔你的饭做得败人胃口,屋子里摆设不当,因为他要找理由说明你并不很出色,杀杀你的威风。那么即使你让屋子窗明几净,饭桌上热汤撩人,也无济于事。   男人太穷了也不好,计较琐碎,在该潇洒的时候抱头鼠窜。他穷极无聊后便没了自尊,便要拿你撒气。而太富了又容易对所有的女人怜香惜玉,挥霍无度
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的时候,从我的导师弗瑞德·凯斯博士那里学到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当时我的博士论文主要内容涉及洛杉矶市政的咨询项目。那是我走上咨询行业的第一步。有一天,凯斯导师却严厉地责备了我,“马歇尔,市政厅的一些人常对我说,你在那里似乎很消极,易发怒,好评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教授,你根本想不到,市政府的效率是多么低下,发展目标也存在着严重问题。那里存在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有一次夫妇外出,在加油站遇到希拉里过去的一个追求者,此刻他正是加油站的老板。走出加油站后,克林顿嘲笑地说:“幸亏你嫁给了我,否则现在你只是一个加油站的老板娘。”希拉里回答:“那可不一定。如果我嫁给他,没准儿今天的美国总统就是他而不是你了。”  这个多年前的老笑话,在今天听起来仍然很提气——没有女人的扶持,男人哪能这么成气候?但我们心里清楚: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像希拉里那样旺夫…… 
电视上正播出一期访谈节目。被邀请的是一位中年男子,手里拎着一只黑色皮箱。  女主持人笑着问:“听说你今天正式退休了,心里是不是特别高兴?”他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沉吟着说:“说不上,有点像逃兵的感觉。”“怎么会?你可是鼎鼎有名的英雄。”女主持人切入了一段从监控录像上截下来的摇摆不定的画面。  空气瞬间凝固了。一枚被绑在煤气管道上的定时爆炸装置赫然入目。一个人小心翼翼地一手扶住炸弹,一手握起钳子,稍
罗马法传统中的法权合一传统、权诉合一传统和人与物二分传统对权利概念和权利分类标准的形成而言具有本源性。现代法学以不同术语区分的“法”和“权”两个概念在古代罗马法中是統一在拉丁语“Ius”一词表达的概念中的,这种法权合一传统的影响至今仍驱之不散。罗马法特定时期中的“诉(actio)”一词包含了现代法中的权利意思,它与ius共同为现代法的权利话语奠定了言说的基础。罗马法将法分为人法与物法,又将诉区分为
古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人们津津乐道着卓文君、 班昭、谢道韫、李清照这些才女的故事,恰恰是因环顾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时会发现,能读书的女人实在太少了。中国画里的“仕女图”,女子要么赏花,要么吹箫,要么独坐深闺。而手捧书卷的女子,在绘画史上一直到晚明才出现。  画家陈洪绶绘制了一幅《闲话宫事图》。画中的男子正襟而坐,将琵琶放在膝上,他是汉代的大臣伶元。而他对面的那个正捧卷而读的美丽女子就是他的小妾樊
怎样的家庭结构才是最理想的?一儿一女,凑成个“好”字,持这一观念的人无论中外,都占大多数。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现实限制,许多中国父母甚至不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务必一圆儿女双全之梦。然而,这一相对传统的家庭观是否经受得住现代生活方式的重重挑战?四口之家是否真的更稳定和谐?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Susan Newman)的新书《独生子女问题》(The Case for the Only
不是自己想改变,而是因为丈夫、孩子、家庭,在不经意中就选择了另一个方向。或许有点不情不愿,但做得无怨无悔。  今年再见到陈燕时,我很有点意外,因为我觉得她越来越不像她了。  她以一个打工妹的身份自学成才,因为经历传奇,出了自传,算是小有名气。然后嫁了一位美籍华人,并在婚后移民美国,众人皆羡她修成正果。  她每年回国一次,除了探亲,还会来看看我们这帮老朋友,也没忘记给我们带礼物。  起先,那些礼物比
相爱男女不在一起的时候特别爱“查岗”,有的是为了找个机会说句话,有的是为了提醒对方一心一意。   相比之下,女人更爱打电话查男人的岗,而且第一句话多半是:“干什么呢?”   男人的回答也往往千篇一律:“忙着呢!”   接着,女人会追问:“忙什么呢?”   此后,多数男人会有些不耐烦:“还能忙什么?不就是工作的事吗?再忙,还不是为了我们的将来?你怎么就不能体谅我呢?”   一连串的反问,将
女孩坐在空成壳的屋里,发了一阵呆,摘下无名指上的戒指,然后逃到了爱尔兰的荒野里。   自我放逐,爱尔兰是个好地方。海浪撞向岩石,风在奔走呼号,雨滴滴答答地抽泣不停。   她破罐破摔,渴了喝山泉,饿了翻垃圾桶,困了睡荒野,遇到陌生人就说带我走吧。搭车遭司机犯色,生生从飞驰的车里滚下来,一副不把死活当回事的样子。所以当男主角问她要去哪时,她答:“只是去,没有哪。”问她叫什么名字,答:“就喊‘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