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望夫石”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一次意外的邂逅,也是生平头一次见到“望夫石”,盖因一个“错”字,几分惊喜,几番思索,几分遐想,几分猜疑……
  那是到广西出差,正好经阳朔去桂林。听说,有条县道与漓江相伴,虽说比国道省道低了些等级,但走这条路,既可以不耽误赶路,又能“白相”漓江风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哪里找去?
  一进阳朔,我们就不断地停车跟人打听,可都回说“晓不得”。这年头潘多拉匣子被打开了,社会诚信大大缩水,你也就没法断定他是真的“晓不得”,还是假的“晓不得”。碰过几次壁后,我们就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
  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恐怕此言不虚。阳朔就在喀斯特地貌的怀抱中,山环水绕,须榕垂柳相依相偎,风景极为妩媚秀丽,远不是几个美貌娇羞的少女比得了的。单说那青山吧,虽够不着高耸入云,却也是壁立嵯峨,各领风骚。它们突兀而起,彼此呼应,似世代久居的高邻,又似门户各立的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柏油马路就蜿蜒在它们脚下。驱车穿行其间,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物换景变,美不胜收,哪里“白相”得过来!
  好不容易“摸”出阳朔,可我还是忍不住一再回头痴望,心想此生是蹉跎了,要不然,生活在这么一个所在,该是何等的美好啊!
  正这么胡思乱想着,我们忽然路过一个路边售石摊。只见钻天杨下,一座草棚,一地乱石头,眨眼就晃了过去,鬼毛都见不到一个。我不禁撇撇嘴,这也叫做生意?要是等它赚钱买米下锅,一家人还不都得饿死?
  不料同伴中潜着一位奇石爱好者,这是我先前根本不知道的。他朝我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吧?它可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呢!
  这是古董行的口头禅,可石头怎么能跟古董比呢?我不禁挖苦道,古董?
  古董呀?我可告诉你,古董未必比得上它!爱好奇石的同伴笑道,报纸上登过,北京一位奇石爱好者,有块不到30cm大小的风砺石,极像个老太太头像,栩栩如生,取名“岁月”,标价9700万。你看看有几件古董能卖到这个价?
  我不禁咋舌!没有想到石头里居然还猫着个老大乾坤!想必也是学问深深,好者如云了吧?
  “当然。”同伴说,“中国奇石跟盆景一样,也是无韵的诗,立体的画,可奇石文化却比盆景文化历史悠久多了……”
  那又怎样认定奇石呢?我只拣最想知道的问。
  “爱好者”说,较流行的标准就四个字:瘦、皱、漏、透。所谓“瘦”,是就形体而言,跟人一样,要有身材,避免臃肿,讲究婀娜多姿。而“皱”呢,顾名思义,要有皱纹,说的是石肌表面纹理要变化有致,有曲线美。“漏”则是说要避免过于实在,以有洞穴凹凸起伏为上。“透”是指空灵剔透,与“漏”并不是一回事,它要求玲珑可人,避免沉闷压抑,以能显出背景为上。当然还有它的硬度要求,一般要达到六至七个“摩尔”。人们历来比较喜欢的石种有灵璧石、太湖石、大理石、柳州石、雨花石、砚石等十几个品种,其中柳州石就是广西本地出产的。有专家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可人之石最能言。”因而奇石在寄情抒怀、托物言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等方面,一点也不比其他艺术品逊色呢!
  


  没有料到,一个眨眼就不见了的烂石头摊子,竟引出如此一番说道,让我增长知识,真是件大快事。我不禁兴趣大增,因而忽然想到,那些并非盈盈能握,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巨型石景,能不能算作奇石呢?
  这就要看界定了。“爱好者”介绍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它理所当然地要算。但按大多数人接受的“瘦、皱、漏、透”鉴赏理论,又不能算。我个人则倾向于算,比如那形象逼真的“司春女神”“观音听曲”“老道望月”“猴王观宝”“万笏朝天”“仙女望夫”等等,那还不奇吗?不能因为它们都有“根”,无法把玩于股掌之上,就将它们排除在外。若论以货值,谁能开价?正是因为搬它不动,才幸存下来。否则早叫狗日的洋鬼子们都弄跑了!
  同伴们不禁开怀一笑。
  其时,我们已经驶过了一个叫福利的地方。正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司机忽然兴奋地叫道,快看!前面山上,那石头,像不像个望夫石?
  顺着司机的目光看去,只见前面路边一座小山,形同笔架,一个女子模样的人形巨石,高耸在“笔架”正中的那座山峰上。大家忍不住一阵惊呼,啊,像!简直太像了!
  全车人顿时兴奋不已,“爱好者”更是喜出望外,催促司机赶快把车子开到跟前去停下来,一定要好好看看那“望夫石”!
  我们在距离“望夫石”大约三四百米(最近)的地方停下来,迫不及待地钻出车外。也不知本地人叫它什么,但在我们看来,没有比叫“望夫石”更形象更贴切的了。你看那头颅,那发型,那下颚,那颈项,那前胸,那身段,那姿态,活脱脱一美女少妇怀抱幼子!只见她半是颔首怀中的娇儿,似哄似呵,半是抬眼天际的动静,期盼音信全无的夫君,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她两头都放不下,又两头都顾不全,胸中定是凄苦无比,心乱如麻……我们一行仿佛全都受了她的感染,驻足凝视,细细体察,一时竟无人说话!
  我知道,同伴们此刻都在各自的心中做着种种解析:
  她那望眼欲穿的男人,是被北部湾的狂风恶浪卷了去,至今生死不明呢,还是被朝廷官府强作征夫苦役,驱赶到那沙似雪月如霜的边塞没有下落呢?
  或者,是被猛如虎的苛政逼得远避他乡,前路迢迢,关山阻隔,有家不能归呢,还是闹白莲教,跟着洪秀全起义造反去了,以致不知所终?
  再不,就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舍家抛口,风雨兼程,永远走在离家的路上?
  总不至于秀才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后变成了陈世美,她又“悔教夫婿觅封侯”了吧?……
  究竟什么原因使可怜的痴情女在这里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日复一日,望断秋水,最终化作望夫石,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原因一定出自一段凄美绝伦、哀婉动人的故事。这是不是“石不能言最可人,可人之石最能言?”
  默然无语的同伴们纷纷举起了相机。就在他们将这意外邂逅的“望夫石”,连同它若干版本的凄美故事一并摄留下来,试图永存记忆深处的时候,我忍不住向“爱好者”请教起来。
  “就奇石本身而言,这一处‘望夫石’我以为当之无愧。”他微笑道,“可我知道,你好像并不是为了跟我作专业性奇石探讨吧?”
  是的,我一个门外汉,怎么可能班门弄斧,去跟一个奇石爱好者作什么专业性探讨呢!
  我说,你知道中国有多少“望夫石”吗?
  这我可没作过统计。他说,但是,据我所知,从东北到西南,如果划条直线,那么靠大海一侧的这半个中国,包括台湾省在内,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比较著名的有,山海关孟姜女望夫石,秭归九畹溪望夫石,桂林漓江望夫石,台湾半屏山望夫石,香港沙田望夫石等等。从数量和分布看,沿海省份多于内陆省份。
  他说着,脸上忽然冒出狐疑,仿佛幡然醒悟什么似地看定我,哎,你该不是又冒出了什么稀奇古怪的念头吧?
  你不要审贼似的好不好?我笑道,我不过是想问一问,中国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望夫石”?
  他没有立即回答我,而是若有所思地沉吟了片刻,问,你打算从哪个层面谈?政治的、社会的、哲学的、道德的,还是地理的、文化的?
  我不由反问道,难道讨论这个问题,还能把它们都割裂开来?
  如果是一刀下去,作深入解剖,当然是要一条条地谈。他说,不过呢,我估计你只是想作一般性的探讨。这就另当别论了。
  不待我回答,他又接着说,中国有这么多的“望夫石”,除去奇石自身大量存在这个客观原因外,我认为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男权社会,一个是儒家文化。
  我琢磨了一下,他说的似乎不无道理。
  他试着诠释道,人类进入男权社会后,男人们拥有一切,主宰一切。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物质,包括女人在内,都是可以占有的资源。经过长久的潜移默化后,女人自身其实也接受了这个观点。这样,从物质到精神,从意识到存在,女人的从属地位,就始终无从突破,甚至与生俱来。世世代代处于从属地位的女人,把婚姻推给她们的男子,视作她们的依靠,看成是她们命中的一片天空。一旦这个男子不在了,她们就会认为依靠失去了,天也随之塌了下来,绝望之余,痛不欲生。但是,不管那个男子是怎样的下落不明,只要是死不见尸,她们就不会死心,就存有一线希望。她们就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望夫”了。
  这我得承认,男权社会的确是“望夫石”产生的社会基础。如果失去了男权社会,所谓“望夫”不可想象。就像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一样,他们至今还生活在母系社会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夫”和“妻” 之类的概念,哪里还用得着去望什么“夫”呢!
  但是,男权社会并不是中国所独有,他进一步阐述道,全世界基本上都是男权社会,为什么西方人那里,就没听说他有“望夫石”呢?
  是啊,我不由说道,许多西方游客跑到中国来,对中国的“望夫石”故事倍感惊奇,甚至觉得匪夷所思。
  这就是说,光有男权社会还产生不了“望夫石”,还必须有另外的条件才行。他指着眼前的“望夫石”分析说,我认为,这个另外的条件就是儒家文化,就是“夫为妻纲”,就是“从一而终”,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女人是祸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家“克夫”,在国“乱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儒家文化把女人逼去“望夫”的。女人之“望夫”,除去自身利害、爱情等因素外,很难说没有一点儒家文化强加的赎罪情结。
  其他几个同伴见我们说得热烈,相也不照了,都围过来听我们讨论。
  所以我个人认为,“爱好者”说,“望夫石”的产生,不过是儒家文化在奇石身上所进行的一种穿凿附会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当年的“天朝大国”不是日渐式微,鞭长莫及,那么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雕塑大礼,就很可能不是什么自由女神,而是该叫“某某望夫”了!
  我心中不禁一惊,这真是闻所未闻的见解!我因此而忽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问,照你这么说,“望夫石”岂不与贞节牌坊没什么两样了?
  他微微一笑,似早已成竹在胸,我想,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眼里,它们大概异曲同工吧!
  “爱好者”的这一番奇谈怪论,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即使我们一行上车离开了“望夫石”,讨论也仍在继续中。
  好在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与贞节牌坊一样,“望夫石”不可能再有新的版本了。“爱好者”侃侃而谈,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不出几代人,“望夫石”也将会与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贞节牌坊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黯然失色,变得陌生,变得老掉牙,变得不可思议……最后,除了特定的旅游价值和偶尔有几个研究者还对它有点兴趣外,在绝大多数人的视线里,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最终消失掉。
  我不禁回头望去,身后的“望夫石”,果然变成了似有若无的小黑点。我想,如果把他这番高论,放进历史长河去理解,也许是不会错的。这使我想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那就是人类两性关系的形式,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也不管你花了多大的力气去规范,但客观上它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同样,如果把这种现象,放进历史长河去理解,谁又能一口咬定,它就是堕落,就是倒退,就是“人将不人”,而不是对历史遗留给人们的政治、金钱、门第、信仰、奉尊、传宗、柴米、舐犊、寄生、无奈等等鲜有爱情的婚姻的否定呢?毋庸讳言,古老而纯洁的爱情,早已被上述“公害”污染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了追求道德的婚姻,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婚姻大洗牌。因此,无论是“道学家”的指责,还是杞忧者的惊呼,都无济于事。该来的你挡不了,该去的你拖不住,正所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这,是不是对“爱好者”论点的一个佐证呢?
  我这么思索着,忽听司机叫道,不对呀,怎么走了老半天,还不见漓江影子呢?
  大家这才注意到,似乎的确有点不妙了。其时已经离福利很远了,路况也差了一大截,按说漓江应当再现于视野才对。可道路的狭窄与坎坷,不仅让我们无法再向前了,而且分明在说路走错了。我们不得不“回头是岸”。
  阴差阳错,当我们与“望夫石”再度相逢时,已是日暮黄昏。望着薄暮中伊人剪影般的“望夫石”,你无法不想到,今日一边是漓江风光“白相”不成,一边却是“望夫石”一再邂逅,是不是就是那个冥冥之中的“缘分”在起作用?“缘分”其实是个劳什子,是堆橡皮泥,是块遮羞布,是个任人打扮的傻大姐,成也“缘分”,败也“缘分”。可是爱情不是劳什子。在未来的岁月里,不论人类两性关系的形式怎么变,也不管这其间混进了多少苍蝇蚊子,流出了多少污泥浊水,但爱情一如大江东去,始终是无可非议的。只要有人类在,爱情就是不朽的,就是永恒的!
  有趣的是,再次路过那个石头摊子时,我们的奇石爱好者终于让它开了一回张。不知是对辛劳摊主的回报,还是对奇石爱好者的馈赠,或者是对我先前不屑的回敬,总之,它是小小地火了一把的。当然也要说句公道话,如果不是这个石头摊子,引出一段奇石话题,我那“望夫石”空白的填补,也许真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其他文献
美满姻缘天注定,其实这都是哄人的。美满姻缘并非天造地设,它需要结缘之人婚前精心去选择,需要结缘之人婚后诚心去打造。要打造美满的姻缘,仅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姻缘双方还必须具有滋养爱情、提升爱情、永葆爱情的潜质和条件,必须具有相互依恋、相互支撑的能量和优势。    有位朋友曾出过这样一道难题:黛玉和宝钗,你爱哪一个?笔者不妨先拿来考考你!  林黛玉与薛宝钗,《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两个同样美丽而卓
期刊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做舟帆,风雨莫阻挡……  阳春时节,正值樱花烂漫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摄制的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的播出。  此刻,我的思绪又不禁飞向了那个一衣带水的邻邦……  那是2003年至2005年,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东京记者站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曾有幸多次体验了日本人民对这位中国唐代高僧的敬仰之情……  鉴真大师在日
期刊
当妈妈的角色有时候挺讨人嫌的,我知道,但我又不由自主。我还知道,无论今后女儿经历什么,走出多远,她心里都会装着妈妈,时过境迁,她照样会时常回到一座老房子里,在旧沙发上拥抱着那时已经白发苍苍边看电视边打瞌睡的老妈。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出题的是我的女儿。她一定要我写,因为她现在苦于迎接高考,无暇顾及其他。  “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我们租住房的取暖炉用完了最后一块煤。这最后一块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期刊
看了中央电视二台《鉴宝》栏目所展示的各类珍宝,令当代青年一广见闻,也会蓦然勾动失宝者不可言状的追念、婉惜之情。三十年前,无数类似乃至胜过该节目所展示之宝藏灰飞烟灭了!至今,谁也估计不出有多少孤本书籍、稀世字画付之一炬,谁又能计算出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毁于一旦?难怪一位老者看见鉴宝专家评估出几万十万乃至逾百万价格,先是瞠目结舌,后是诧异地说道:“就值那么多钱哇,以前被毁掉的可多啦!”   逝者已
期刊
银幕上出现的超级大美女,总是华服美帽,头发一丝不乱,身姿曼妙,即使身处危难,她们的步姿亦必是蛟若游龙、翩若惊鸿,像是才从巴黎的某一超级沙龙里走出来一样。欣赏银幕上的美女、美衣,就好像在翻一本时尚杂志。    有一次,我和几个女友在一起吃饭,席间谈到了女人的穿衣,其中,有一位从美国纽约回来的女人说,在纽约不论男女,穿衣都以舒适为主,精致讲究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名词。她补充说,在纽约的大街上,穿着大裤衩
期刊
到了一定年龄的人都会悟出一个道理,保有一颗“童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谓“童心”,就是把一颗“清澈”的心交给他人,交给读者。那是一种境界,创作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黄蓓佳,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实现了自己的这一人生追求,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但同时,她又在成人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不俗成就,这在当今文坛并不多见。江苏少儿出版社推出的“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至今已经出版了七部作品,其中《我要做好孩子
期刊
背景新闻  2007年4月21日下午6点,“2007快乐男声”西安唱区预选赛节目录制快要结束时,一个叫杨沐的选手拿着吉他进来,他边弹边唱了一首英文歌曲,立刻征服了评委郑钧和张东。就在郑钧准备给他发“通关红领巾”的时候,评委杨二车娜姆提出了异议。她觉得杨沐形象不好,而且歌路比较窄,希望他能放下吉他唱一首歌。杨沐则坚持表示,不能放下吉他唱歌。因此,杨二车娜姆没有给他发放第二条“通关红领巾”。郑钧对此完
期刊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千年古镇西塘,至今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民风淳朴的生活。“清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流光溢彩杜鹃美,花中西施天女舞”,轻吟这些为古镇写照的绝词佳句,不知不觉间你便忘了自己身在何时何处。    看过电影《碟中谍3》的朋友还记得这么个场景么:男主人翁伊让为了救回自己的妻子,在古老长廊里拼命狂奔,在明清
期刊
这是我此生唯一可以显示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一丢,什么少小有大志,什么十七年苦读书,什么十多年苦历练,什么胸中自有甲兵百万,什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全成了骗人的鬼话,不过是又一次证明了那个千古不灭的“文人定律”——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    196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约八点钟光景,山西运城一所中学的校园里,一个少年人手里拿着几页纸,朝校长办公的小院里走去。  他要给校长递交一份办读书
期刊
如果说怀疑“农民能否记日记”,还带有某种对农民的偏见,那么,将《农民日记》当作一种史料或野史,仿佛已很“抬举”农民了;说它有史家笔法,史家精神,是不是太美化农民了?  耕种土地的农民,其血管中有着好几个时代的血液,这样,他正像和“牛”是兄弟一样,和我们也是兄弟。    在阅读日益时尚化的当下,有人可能会因为好奇而阅读《农民日记》,他们不敢相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