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书店寻一本摄影书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fa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摄影书?1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既然它是一本书,带有传播的面向,需要被人捧在手里阅读,我想那还不如干脆到书店里一探究竟,于是便有了2018年1月北京的这次书店之行。
  我发现,摄影类图书在书店的位置根本毋庸置疑。那些出自摄影出版社的图书,似乎很自然地就保证了该书的摄影属性,更何况还有一些会贴心地写着,上架建议:摄影类。我去的时候,书店的店员正在给新书上架,他们往书架上塞书的动作没有任何迟疑。
  最为通俗的对摄影书的定义,从摄影类畅销书中可以得出,这反映出普通公众对摄影的认知,那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摄影书。毫无例外,畅销书榜单上肯定是谈论技法与构图的图书。正如能够凝聚一个摄影俱乐部的一定是对摄影技术的讨论,似乎能够清晰界定摄影概念的只有摄影器材。


  如果你打开亚马逊网站,情况也一样。它把摄影放在“艺术与摄影”这个大类 2 ,这似乎为我们对“高级摄影”的渴望带来希望。但“艺术与摄影”的说法却一下子就暴露了摄影暧昧的身份。基于大众的认知,它只能陪伴着艺术,不能独立,也无法与之交融。这个尴尬的境地,很快也就出现在我所踏入的书店里。
  进入书店,门口通常都是各式推荐,我发现了《不合理的行为》,“我这一生,是怎么过的啊……”,伴随此一感慨,唐·麦卡林开始了对自己身为战地摄影师的生命历程的讲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在尼日利亚一间孤儿院所遇到的白化症男孩的描述,由于文字的强烈,随后出现的照片竟完全失去了味道。另一本放在门口的是艺术史学者巫鸿的新作《聚焦:摄影在中国》。这两本书能算摄影书吗?它们分别是来自摄影内部和外部的讲述,照片和文字排版完全分开,预示了这种用文字来写摄影的方式与摄影作品之间若即若离的联系。
  我瞥见旁边墙上写着几个字:科学、艺术、文学,就是这儿了,这个走廊通向的就是摄影书。摄影书被归为这个聚落,让我有些欣喜,这恰是我自己概念里的摄影书。但进入这条通道的结果是,走廊兩边密密麻麻的书柜里书堆到了天花板,在末端,有一书架与别的都不同,稍微窄一些矮一些,上面的标签写着“摄影”。
  我心有不甘,于是退回来。走廊开端的电影类书柜里,我看到柴春芽的《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这位曾经的摄影记者现在已经开始做电影导演;再往前走,是摄影书惯常的邻居—艺术类图书,它们占据了四五个书架。正如任何一部当代艺术史都将无法避开摄影,各种图像学、视觉文化研究里,也都散落着摄影的影子。在凯伦·史密斯的《发光体:亲历当代中国艺术现场》(该系列图书有三册,分别在2012年、2013年、2015年出版)里,我们能找到孙彦初、骆丹这些摄影界所熟悉的名字;艺术史研究者撰写的《影子简史》毫无疑问会谈及摄影这一影子的捕捉术;吉莉恩·罗斯《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其主要分析对象是技术生成的影像,其中自然包括摄影;牛津艺术史系列中《照片的历史》单独为册,与之并列的是《西方当代雕塑》《风景与西方艺术》等。我猜想,是不是因为艺术研究者与摄影人自身看待摄影的态度是对着干,才导致这两类图书必须分开。在乔纳森·克拉里的《观察者的技术》一书中,他说:“……吾人必须将摄影视为新文化价值暨交易经济的关键组件之一,而不应将其看成视觉再现之连续历史的一部分。”3 这句有些拗口的话,大概意思似乎在说,别把摄影当作一个有关再现的全新的技术,于是乎,这本讲述观察技术对观察者主体的建构的论著,所谈论的都是摄影之前的历史。
  我终于还是站到了这一架清清楚楚标明为摄影类图书的书柜面前。其实这里的书也已经不同以往,我一下子就瞅见了闯入者,比如译林出版社的《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这儿也有一本战地摄影师的传记,卡帕的《焦点不太准》,但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总体来看,所谓建筑摄影、鸟类摄影、数码摄影,仍然只是切割着被摄领域或分析着摄影者的工具,何为摄影是前提而非结论。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插在一堆书的侧面,更多桑塔格的著作整齐地摆放在隔壁的文学类书柜,她的对面是约翰·伯格的文论集,里面当然少不了摄影。
  纠缠至今,我看到的还都是谈论摄影的文字。当下摄影领域的那个“摄影书”热,在这一柜子图书里没有太多体现。此之所言“摄影书”也可理解为摄影师作品集,尤其是就某个主题专门展开的创作,它绝非图录,叙事不借助文字纯粹依赖照片。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4 可以归为这类,其开本的设计以及页面的布局,难免让人想起美国摄影书出版历史上的两本经典作品,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以及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其实我身边不少朋友一直渴盼着王福春这部作品以摄影书的方式出现,这让我好奇,为本土摄影师做这样一本排除阐释,并非给文字配图,重点在照片自身,但又正常可塞进任何普通书架的摄影书,出版这样一本书该有多难呢?
  我回头,发现对面是科学类图书,却在其中瞅见《火星》,这本由研究天体物理、行星科学的博士研究生组队翻译的图书,原版出自法国出版社泽维尔·巴拉尔(Xavier Barral),中文版隐去了副标题:一次摄影的勘探。我忽然感到,我所渴望的摄影书,难不成是要消灭摄影书这个分类?我眼前这瘦小的一架摄影书似乎就要长了脚,奔向这个书店的四面八方。
  假使不在意摄影的身份,一本摄影书的确会出现在更多不可能的位置。我曾在国图的英文阅览室里,瞅见来自光圈出版社的摄影作品集《操场》5 被归类至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这一架上。摄影师们该不会跑到这里来,但对教育和体育感兴趣的人,在这本乱入的书里也许会得到别样的启发。
  在这家书店里,其实隐藏着更多的摄影书。吴钢的《照片“故”事》被放在“温故”这一类,整体上,把照片视为一种档案文献的图书相当之多,在“西人看中国”这个类别里,有很多冠以记忆的照片集,比如《中国记忆,1966—一位法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彩色中国》等,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研究中,也总会出现这类摄影图集。但有意思的是,我们虽相信这些照片,视其为证据,但它们的出现却总会伴随各种解说,有的时候,只是摆出这些照片,谈的又是别的事儿。
其他文献
这个系列拍摄的都是公众人物,以演员、歌手为主的特写肖像,呈现他们平静时的另一面,在去掉了夸张的修图,去掉了光环,去掉了笑容,去掉了表演,去掉了身边的周遭,以一个放松、平和、平靜的状态直面镜头时,所记录下来的影像。这组片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当下浮躁的中国娱乐圈,这片刻的平静显得多么珍贵,当结束这次拍摄,他们又得投身到日常,去面对来自娱乐圈的压力,接受众人的目光,这一刻显得奢侈无比。他们活跃在朋友圈、
期刊
這组照片似乎是对于阐释“Domestic Bliss”这个概念的一个有趣的途径,并都是私密的,发生于密闭空间的,无法真实存在却又被极度渴望的场景。我试图通过这组照片去研究一些哲学思考,关于性别认定以及种族划分,以及呈现关于显著的女性内心世界的秘密的重新思考。
期刊
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选已经落下了帷幕,通过评选我们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器材与技术类摄影书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筛选与梳理,现将获得的一些印象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查询京东图书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网站,2017年(截至12月31日)上市的该类摄影书籍(含相应内容的引进版)共113种,按内容分类见下表。表中后期处理的图书是在网上按“摄影”书目搜索所得,在“计算机软件”类中还可以得到更多结果,但是考虑到其
期刊
我一向以为,摄影的最好出路就是出版。摄影史告诉我们,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其传播的基本方式就和出版密不可分。1868年至1872年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带着笨重的摄影器材来到中国,环绕着中国内陆与沿海城市进行拍照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图像。有意思的是,汤姆逊回到英国后,他所做的重要工作正是出版,把自己在中国所拍摄的图像整理与编辑成册,通过出版把一个镜头
期刊
(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  编者:(法)米歇尔·赛邦,玛丽·库赞  译者:方舒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4  【评委评语】  在遭遇比尔·盖茨的收购并被转化为一个图片库之前,西格玛曾经是领航新闻摄影的全球第一的图片社。作为“四十年新闻摄影”三部曲之一,《西格玛时代》见证了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通过在全球各地的人物状态和事件场景的偶然性断面,雕琢全球范围内动荡和秩序相互竞争的年代中令人
期刊
2017年12月27日,“2017年索尼青年攝影师发展计划”第四季支持摄影师名单揭晓,郜旭丽(山西)、赵晶(北京)、陈茂辉(山东)、王攀(北京)和张锦旗(重庆)共5位青年摄影师凭借出众的作品和富有新意的拍摄计划入选,成为“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第四季支持对象。“2017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度举办。  经过初评,共有100位青年摄影师提交作品及申报项目入围、
期刊
麦克·恰克(Mike Chick)从滕珀尔霍夫博物馆走出来,骑上他的自行车。和大部分柏林居民一样,无论晴天或者下雨,自行车都是他们出行的第一选择。  “在这么冷的星期一下午,还能有参观者,说实话我感到很惊讶。” 麦克笑着说。滕珀尔霍夫博物馆是位于柏林滕珀尔霍夫-舍嫩贝格区的一座公立美术馆,常年来专注于设立探索文化或者研究历史性问题的展览。有别于大部分市中心的私人收藏空间或者当代艺术中心,滕珀尔霍夫
期刊
摄影在日语里汉字写为“写真”,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时候被称为“光画”,虽然在1932年的时候确实出现过名为《光画》的摄影杂志,但是现在想要买一本摄影集的话,不能说我想要一本光画集,得说我想要“写真集”。之所以要在文章开头强调一下“写真”与“写真集”的名称,是因为“写真”在中文的摄影术语中也同样存在,而含义更多地被大家理解成人物的肖像,甚至会被脑补成泳装和裸体摄影。这里要和大家讨论的写真集是不折不扣的摄
期刊
去年11月中,笔者在纽约市有一场视觉“探险”之旅。由于不喜预做功课,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理想的旅人。不过,意外所能够带来的某种兴奋,却是我所期待的。而旅行,有时或许图的就是这个“意外”。而且,有的時候,无计划所得最后结果,可能也未必差到哪里去。在给“无计划”自我正当化了后,这信步由缰的“探险”可能就变得更有趣了。更何况,纽约就是一个你怎么“探”都有“险”在的地方。  我“探险”第一脚踏进的是MoMA
期刊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复相·叠影”于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在摄影艺术推介方面备受瞩目的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之后的更新与启动,从2005年到2009年双年展坚持的—“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像社会学的人文立场,参与和推动中国的当代摄影及文化的发展”的基本宗旨亦贯穿到了这次的展览中。  展览名称的变更带来了3个新的转换:由“摄影”到“影像”;由“国际”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