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剥泐任模糊,聚力凝笺化玉珠。铄古传今拓墨宝,珍稀留存承史殊。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其中的古代碑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了古代历史、中国文字、书法艺术、镌刻工艺、社会风俗多方面的内容,起着宝贵的历史档案和艺术宝库作用。而把石碑上的碑文拓扑下来的拓碑,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拷贝出来,清晰、完整、准确、生动、真实地再现古代石碑艺术的神韵。我的家乡山西寿阳县是清朝一代书法大家、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故里,乡间田地、民居庙宇处处可见古意盎然、风格各异、弥足珍贵的古代碑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识了寿阳民间拓碑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
拓碑 上纸扑墨金石风
今年春天,我跟随先生回老家寿阳县平舒乡祭祖,坟前一块立于嘉庆二十三年的石碑引起我的注意。石碑已被黄土埋了半截,近前观看,因为风吹日晒,墓碑上的字迹模糊,不是很清晰,像是记录墓主人生平及子孙的情况。公公婆婆是地道庄稼人,没有文化,对于家族历史,不甚清楚,而这块记录了家族丰富历史信息的碑,使我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村里人介绍,我们认识了民间拓碑大师、平舒乡文化站站长王银海。初见王银海,我有些小小的意外,印象中从事古文化研究的人,应该是文质彬彬、仙风道骨,而眼前的这个中年人,却是肤色黑里透红,衣着朴素随意,手里提一个土里土气的篮子,像是刚下地回来的农民。听说了我们的来意,王银海二话不说,赶紧收拾东西和我们一起去了野外。看到保存尚完好的石碑,王银海像是见到宝贝一样,眼神发亮,立即着手对石碑进行清理。他先用铁锹挖去掩埋碑体的黄土,然后,用清水轻轻地拭去表面的浮尘。我们想帮忙,老王一概不许,生怕损坏一丝一毫。经过一番整理,一块字迹清晰、完好无损的石碑呈现在我们眼前。
老王拿过土篮子,像变戏法一样从里面拿出了一样样东西,有拓包、棕刷、喷壶、油墨、宣纸等用具。首先是捶碑,老王把宣纸覆于碑上,拿起喷壶,一边均匀地喷水,一边用刷子轻敲细打,使有字部分的宣纸凹陷于碑文之中。老王讲解道,敲打时还得注意碑文、藻饰图案所在的位置,锤打力量要匀,如果碑、纸间渗入空气,会造成松浮现象,字迹会移位;水分过多,则墨渍易泌入碑文之中,形成拓本字迹模糊不清,失去传真效果。
一切妥当后,开始上墨。他将墨汁注入墨盘中,再以拓包蘸墨少许互相涂抹,待墨汁均匀分布于拓包面上后,即刻快拍纸上,黑底白字立即显像。老王说,拓本的好坏全视清晰度而定,而清晰度则系于扑墨功夫。墨色的控制特别重要,扑墨时手指必须紧握拓柄包布,同一方向正面拍纸,触纸即扬,淡墨轻拍,徐徐加深,以匀称清晰为理想。扑墨完毕,应立即小心地取下拓本晒干,避免碑石所含水分渗沁,而令心血功败垂成。拓碑的善后处理也特别重要,务必清洁碑面,不可污损文物,方是维护古物之道。
仔细观看拓好的碑文:《宗虞胡翁墓表》,该表详细地记了墓主人为皇上钦赐的正八品修志郎以及住地、品行、生平及后代状况,据此碑及同一墓地的其他墓碑所记录、表现出来的内容,“宗虞胡翁”是我先生的八世祖先,家族的历史传承脉络一目了然,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技艺 边干边学边创新
王银海的作品黑白分明、字迹清晰、色调均匀,拓制过程一气呵成,尤如印刷品一般。看王银海拓碑,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心情愉悦,精神为之一振。欣赏他的拓碑过程,就像是聆听名家的音乐会,也像是欣赏名角的成名唱腔,更是诵读一首评古论今、激扬文字的浪漫抒情诗。他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上纸平展、无折叠、速度快;捶刷捶纸、平落扎实音法正;上墨火侯掌握适度并均匀。你听那捶纸和拓碑时的节奏,“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四三二一三二一……”紧七慢八胡十一、节奏明快打的急、掌握火候来操作、拓出金石风采来。
一上午的观看,使我对这个乡土拓碑大师刮目相看,佩服有加。地处僻壤的老王有如此高的文化素养和拓碑技艺,让我疑惑不解。老王笑着给我讲起了他的拓碑经历: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他,因与祁隽藻是同村人,在平舒到处可看到祁氏文化的影迹。七十年代末考入乡文化站后,他便开始研究和宣传祁氏文化。祁隽藻(1793—1866),是在满清朝廷居官最高最久的山西人。祁隽藻的书法,师二王,出颜柳,端严刚健、雍容博大、意到笔随,自成一格,“楷书称首”为“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每每看到乡上触目皆是的古代碑刻和星散民间的原味石碑上“爬行”着遒劲沉着的点画,“流动”着飘逸潇洒的书风,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这些有生命的石头。同时,因为要从事宣传呼吁,保护研究、收集资料、开发利用工作,拓碑就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老王产生了把这些祁氏文化及“原汁原味”的寿阳文化石碑资料完整保存下来的念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五台山僧人慕书法之乡名而来拓制寿阳庙宇碑文,邀请做乡村文化工作的王银海配合,王银海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观摩每一个步骤,虚心请教每一个细节。几天后,在老僧人指导下,王银海独立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拓碑。从此以后,王银海自备了一些简单工具,边干边学,开始了他这一生都难以割舍的事业,与书法碑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拓碑也是一门手工艺术,看似容易做却难。先不说此项工作,又脏又累,劳动强度大。单是技术上,表现形式上,王银海就结合实际,做了不少改进。材料上,采用了独特的油墨加汽油配方,使拓片着色均匀、字迹清晰;色调上,除常用的黑色外,还试验根据不同的内容拓红色、蓝色,呈现出了蓝色严肃、黑色雅静、红色鲜亮的风格;技艺上,除了练就双手同拓的硬功夫外,还独创高效复拓技术,一次连拓八至十张,真正拓出了金石书法的风采。
保护 千辛万苦无怨悔
一口气拓完这通碑,正待喘口气,王银海接到一个电话,说邻近东郭义村挖出了过去修水渠时被当成普通石头使用的九通碑,其中一通碑文是祁隽藻亲笔手书,极其珍贵。电话还没挂断,王银海就按捺不住激动喜悦的心情,立马抬腿往邻村赶去,我也对碑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跟随老王前往。
远远看见东郭义村古庙前的空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九块碑,老王见之感慨万千,叹息连连。这些石碑有的被常年尘封在破烂的古庙里,有的被淹没在沟河里,有的被埋入废弃的古井和厕所里,还有的甚至被当做建筑石材。石碑是详细记载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风土人情、筑路建桥、庙寺道观、文物古迹、楼台亭阁、古塔殿堂、仁人志士的重要艺术品,是研究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及凭证,即使是一块残碑断碣,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历史。保护这些石碑,老王自觉义不容辞。
听王银海讲话,他总是三句话不离碑拓,许多人对王银海的行为感到不解,有人说风凉话:“人家宣传活人,而你宣传死人。也不知道你图什么呢?”这些话,王银海只是一笑置之。前些年,他父亲卧病在床,他只顾白天晚上整理碑拓资料,顾不上伺候老父,连熬的药也冒了烟。急得老父骂他说:“尽顾那呀!那是你爹?”
虽然家事顾不上,但一听到碑拓的点滴消息,他却兴奋无比,丝毫不怠。一次,乡里的两个干部电话告诉王银海,说距平舒二十多里的黄岭发现祁氏石碑。他立刻骑上自行车,冒着三伏大热天,用了两个多小时赶了过去,二人见了他却窃笑不语。原来,他们知道王银海对石碑保护很执著,想试探他一下,就说谎开玩笑,结果没料到他真的跑了过去。王银海自嘲地说:只要是金石文化方面的工作,再跑二十里也不在话下。
还有一次,为了捶拓一块清代的古碑,他悬空站在山崖上,冒险工作了一个多小时,拓下碑文后还动员村民将碑石送到寿阳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说:“银海,虽然是你给所里送来了这么多文物,但领导来了却是我拿给他们看呀。”王银海不管这些:“我是为了大局,不图个人名利,你快入库吧,快中午了,我还没吃中午饭呢。”多年来,每拓一块碑石,都需要给村干部说尽好话,跟村民费劲协商,个人还要吃苦受累,每每还倒贴金钱、精力,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但他却无怨无悔。
传承 珍稀留存功千秋
作为一名乡土文化工作者,王银海深知石碑的重要性。他从事碑刻拓制保护工作,不畏寒暑、披星戴月,不怕艰辛、走乡串户,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心血。他,近至瓦砾之场,远及邃谷陡壁,几乎是遇石必察,见碑即拓。三十多年来,他跑遍了寿阳的山川村寨、祠堂坟地、寺庙古塔,经他拓过的石碑有两千余块,拓片达五千余件,为寿阳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银海的拓片中,有一件历史价值极高的,被称为“三绝碑”的《唐平淮西碑》。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给县文管所收集资料,他与原寿阳文管所长吴建国共赴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祠堂,主拓晋国公闻名遐迩的《唐平淮西碑》。此碑由四通巨石并排突兀而立,每块宽约1.2米、高约3米,通篇楷书,字大如拳,名家风范,自成一格,刻工精湛,保存完好,碑文主要记载唐代名相裴度力挫藩镇割据,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不朽业绩。所谓“三绝”即指裴度的历史功绩,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章,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隽藻的书法,三者均为一代之绝,故称“三绝碑”。而王银海拓制的作品,整个碑文除了拓印时留有的拼接痕迹外,整体完整无缺,颇有鸿篇巨制风范。闻喜县裴氏文化开发领导组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将其所拓“三绝碑”二十多件赠送嘉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1999年,寿阳县举办祁隽藻书法艺术展览。2001年山西省在榆次举办“祁隽藻书法艺术展”,王银海提供了拓片六十余件,内容全面,拓片精良,原汁原味,保持风貌。书法字体浑朴雄峻,结构紧凑茂密,笔法丰厚强劲、变化多端,给人以美的享受。2002年为协助寿阳县志办编印《寿阳碑碣金石集成》及举办大型展览活动,他又以主拓身份历时三夏亲赴全县范围内拓碑,同时为《寿阳金石志》一书的编著和出版及县档案局资料的永久保存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他已经为省内外有关单位、各大博物馆、各级文管所无偿提供了众多珍贵文物资料和实品。并且为关注和支持祁氏文化工作的领导、海内外祁氏后裔、社会各界热心干部群众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拓制碑文作品千余件,对弘扬发展祁氏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正是有着像王银海这样扎根民间、不畏艰苦、辛苦耕耘、名副其实的拓碑专家,为家乡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的继承,特别是清代大名人祁隽藻及祁氏文化的振兴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寿阳的金石文化大放异彩。正是,要问拓碑有多雅:怡性陶情超物外,乌金蝉翼字迹明。要问访碑有多难:行到穷途需忍性,伤人荆棘枉刁横。要问治碑有多深:咬文嚼字数年里,释古通今鉴苦心。要问传碑有多远:铄古传今拓墨宝,珍稀留存承史殊。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其中的古代碑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了古代历史、中国文字、书法艺术、镌刻工艺、社会风俗多方面的内容,起着宝贵的历史档案和艺术宝库作用。而把石碑上的碑文拓扑下来的拓碑,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拷贝出来,清晰、完整、准确、生动、真实地再现古代石碑艺术的神韵。我的家乡山西寿阳县是清朝一代书法大家、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故里,乡间田地、民居庙宇处处可见古意盎然、风格各异、弥足珍贵的古代碑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识了寿阳民间拓碑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
拓碑 上纸扑墨金石风
今年春天,我跟随先生回老家寿阳县平舒乡祭祖,坟前一块立于嘉庆二十三年的石碑引起我的注意。石碑已被黄土埋了半截,近前观看,因为风吹日晒,墓碑上的字迹模糊,不是很清晰,像是记录墓主人生平及子孙的情况。公公婆婆是地道庄稼人,没有文化,对于家族历史,不甚清楚,而这块记录了家族丰富历史信息的碑,使我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村里人介绍,我们认识了民间拓碑大师、平舒乡文化站站长王银海。初见王银海,我有些小小的意外,印象中从事古文化研究的人,应该是文质彬彬、仙风道骨,而眼前的这个中年人,却是肤色黑里透红,衣着朴素随意,手里提一个土里土气的篮子,像是刚下地回来的农民。听说了我们的来意,王银海二话不说,赶紧收拾东西和我们一起去了野外。看到保存尚完好的石碑,王银海像是见到宝贝一样,眼神发亮,立即着手对石碑进行清理。他先用铁锹挖去掩埋碑体的黄土,然后,用清水轻轻地拭去表面的浮尘。我们想帮忙,老王一概不许,生怕损坏一丝一毫。经过一番整理,一块字迹清晰、完好无损的石碑呈现在我们眼前。
老王拿过土篮子,像变戏法一样从里面拿出了一样样东西,有拓包、棕刷、喷壶、油墨、宣纸等用具。首先是捶碑,老王把宣纸覆于碑上,拿起喷壶,一边均匀地喷水,一边用刷子轻敲细打,使有字部分的宣纸凹陷于碑文之中。老王讲解道,敲打时还得注意碑文、藻饰图案所在的位置,锤打力量要匀,如果碑、纸间渗入空气,会造成松浮现象,字迹会移位;水分过多,则墨渍易泌入碑文之中,形成拓本字迹模糊不清,失去传真效果。
一切妥当后,开始上墨。他将墨汁注入墨盘中,再以拓包蘸墨少许互相涂抹,待墨汁均匀分布于拓包面上后,即刻快拍纸上,黑底白字立即显像。老王说,拓本的好坏全视清晰度而定,而清晰度则系于扑墨功夫。墨色的控制特别重要,扑墨时手指必须紧握拓柄包布,同一方向正面拍纸,触纸即扬,淡墨轻拍,徐徐加深,以匀称清晰为理想。扑墨完毕,应立即小心地取下拓本晒干,避免碑石所含水分渗沁,而令心血功败垂成。拓碑的善后处理也特别重要,务必清洁碑面,不可污损文物,方是维护古物之道。
仔细观看拓好的碑文:《宗虞胡翁墓表》,该表详细地记了墓主人为皇上钦赐的正八品修志郎以及住地、品行、生平及后代状况,据此碑及同一墓地的其他墓碑所记录、表现出来的内容,“宗虞胡翁”是我先生的八世祖先,家族的历史传承脉络一目了然,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技艺 边干边学边创新
王银海的作品黑白分明、字迹清晰、色调均匀,拓制过程一气呵成,尤如印刷品一般。看王银海拓碑,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心情愉悦,精神为之一振。欣赏他的拓碑过程,就像是聆听名家的音乐会,也像是欣赏名角的成名唱腔,更是诵读一首评古论今、激扬文字的浪漫抒情诗。他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上纸平展、无折叠、速度快;捶刷捶纸、平落扎实音法正;上墨火侯掌握适度并均匀。你听那捶纸和拓碑时的节奏,“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四三二一三二一……”紧七慢八胡十一、节奏明快打的急、掌握火候来操作、拓出金石风采来。
一上午的观看,使我对这个乡土拓碑大师刮目相看,佩服有加。地处僻壤的老王有如此高的文化素养和拓碑技艺,让我疑惑不解。老王笑着给我讲起了他的拓碑经历: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他,因与祁隽藻是同村人,在平舒到处可看到祁氏文化的影迹。七十年代末考入乡文化站后,他便开始研究和宣传祁氏文化。祁隽藻(1793—1866),是在满清朝廷居官最高最久的山西人。祁隽藻的书法,师二王,出颜柳,端严刚健、雍容博大、意到笔随,自成一格,“楷书称首”为“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每每看到乡上触目皆是的古代碑刻和星散民间的原味石碑上“爬行”着遒劲沉着的点画,“流动”着飘逸潇洒的书风,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这些有生命的石头。同时,因为要从事宣传呼吁,保护研究、收集资料、开发利用工作,拓碑就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老王产生了把这些祁氏文化及“原汁原味”的寿阳文化石碑资料完整保存下来的念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五台山僧人慕书法之乡名而来拓制寿阳庙宇碑文,邀请做乡村文化工作的王银海配合,王银海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观摩每一个步骤,虚心请教每一个细节。几天后,在老僧人指导下,王银海独立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拓碑。从此以后,王银海自备了一些简单工具,边干边学,开始了他这一生都难以割舍的事业,与书法碑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拓碑也是一门手工艺术,看似容易做却难。先不说此项工作,又脏又累,劳动强度大。单是技术上,表现形式上,王银海就结合实际,做了不少改进。材料上,采用了独特的油墨加汽油配方,使拓片着色均匀、字迹清晰;色调上,除常用的黑色外,还试验根据不同的内容拓红色、蓝色,呈现出了蓝色严肃、黑色雅静、红色鲜亮的风格;技艺上,除了练就双手同拓的硬功夫外,还独创高效复拓技术,一次连拓八至十张,真正拓出了金石书法的风采。
保护 千辛万苦无怨悔
一口气拓完这通碑,正待喘口气,王银海接到一个电话,说邻近东郭义村挖出了过去修水渠时被当成普通石头使用的九通碑,其中一通碑文是祁隽藻亲笔手书,极其珍贵。电话还没挂断,王银海就按捺不住激动喜悦的心情,立马抬腿往邻村赶去,我也对碑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跟随老王前往。
远远看见东郭义村古庙前的空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九块碑,老王见之感慨万千,叹息连连。这些石碑有的被常年尘封在破烂的古庙里,有的被淹没在沟河里,有的被埋入废弃的古井和厕所里,还有的甚至被当做建筑石材。石碑是详细记载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风土人情、筑路建桥、庙寺道观、文物古迹、楼台亭阁、古塔殿堂、仁人志士的重要艺术品,是研究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及凭证,即使是一块残碑断碣,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历史。保护这些石碑,老王自觉义不容辞。
听王银海讲话,他总是三句话不离碑拓,许多人对王银海的行为感到不解,有人说风凉话:“人家宣传活人,而你宣传死人。也不知道你图什么呢?”这些话,王银海只是一笑置之。前些年,他父亲卧病在床,他只顾白天晚上整理碑拓资料,顾不上伺候老父,连熬的药也冒了烟。急得老父骂他说:“尽顾那呀!那是你爹?”
虽然家事顾不上,但一听到碑拓的点滴消息,他却兴奋无比,丝毫不怠。一次,乡里的两个干部电话告诉王银海,说距平舒二十多里的黄岭发现祁氏石碑。他立刻骑上自行车,冒着三伏大热天,用了两个多小时赶了过去,二人见了他却窃笑不语。原来,他们知道王银海对石碑保护很执著,想试探他一下,就说谎开玩笑,结果没料到他真的跑了过去。王银海自嘲地说:只要是金石文化方面的工作,再跑二十里也不在话下。
还有一次,为了捶拓一块清代的古碑,他悬空站在山崖上,冒险工作了一个多小时,拓下碑文后还动员村民将碑石送到寿阳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说:“银海,虽然是你给所里送来了这么多文物,但领导来了却是我拿给他们看呀。”王银海不管这些:“我是为了大局,不图个人名利,你快入库吧,快中午了,我还没吃中午饭呢。”多年来,每拓一块碑石,都需要给村干部说尽好话,跟村民费劲协商,个人还要吃苦受累,每每还倒贴金钱、精力,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但他却无怨无悔。
传承 珍稀留存功千秋
作为一名乡土文化工作者,王银海深知石碑的重要性。他从事碑刻拓制保护工作,不畏寒暑、披星戴月,不怕艰辛、走乡串户,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心血。他,近至瓦砾之场,远及邃谷陡壁,几乎是遇石必察,见碑即拓。三十多年来,他跑遍了寿阳的山川村寨、祠堂坟地、寺庙古塔,经他拓过的石碑有两千余块,拓片达五千余件,为寿阳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银海的拓片中,有一件历史价值极高的,被称为“三绝碑”的《唐平淮西碑》。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给县文管所收集资料,他与原寿阳文管所长吴建国共赴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祠堂,主拓晋国公闻名遐迩的《唐平淮西碑》。此碑由四通巨石并排突兀而立,每块宽约1.2米、高约3米,通篇楷书,字大如拳,名家风范,自成一格,刻工精湛,保存完好,碑文主要记载唐代名相裴度力挫藩镇割据,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不朽业绩。所谓“三绝”即指裴度的历史功绩,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章,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隽藻的书法,三者均为一代之绝,故称“三绝碑”。而王银海拓制的作品,整个碑文除了拓印时留有的拼接痕迹外,整体完整无缺,颇有鸿篇巨制风范。闻喜县裴氏文化开发领导组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将其所拓“三绝碑”二十多件赠送嘉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1999年,寿阳县举办祁隽藻书法艺术展览。2001年山西省在榆次举办“祁隽藻书法艺术展”,王银海提供了拓片六十余件,内容全面,拓片精良,原汁原味,保持风貌。书法字体浑朴雄峻,结构紧凑茂密,笔法丰厚强劲、变化多端,给人以美的享受。2002年为协助寿阳县志办编印《寿阳碑碣金石集成》及举办大型展览活动,他又以主拓身份历时三夏亲赴全县范围内拓碑,同时为《寿阳金石志》一书的编著和出版及县档案局资料的永久保存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他已经为省内外有关单位、各大博物馆、各级文管所无偿提供了众多珍贵文物资料和实品。并且为关注和支持祁氏文化工作的领导、海内外祁氏后裔、社会各界热心干部群众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拓制碑文作品千余件,对弘扬发展祁氏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正是有着像王银海这样扎根民间、不畏艰苦、辛苦耕耘、名副其实的拓碑专家,为家乡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的继承,特别是清代大名人祁隽藻及祁氏文化的振兴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寿阳的金石文化大放异彩。正是,要问拓碑有多雅:怡性陶情超物外,乌金蝉翼字迹明。要问访碑有多难:行到穷途需忍性,伤人荆棘枉刁横。要问治碑有多深:咬文嚼字数年里,释古通今鉴苦心。要问传碑有多远:铄古传今拓墨宝,珍稀留存承史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