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赋之于实践,音乐课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想从《音乐课程新标准》角度和近年来参加新课程教学活动实践出发,与同行们一起探讨自己对音乐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新原则的几点看法。
一、情感体验与审美原则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法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首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如歌曲《摘草莓》,歌唱的就是小姑娘爱戴军属老奶奶的美好心灵:百听不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抒发的是少年儿童对给予他们幸福生活的祖国母亲的热爱和感激。然而,音乐课本上的知识讲的多是“历史”,而学生们更多的是想了解“现实”,即他们身边有关音乐的人和事。流行歌曲天天伴随学生左右,歌星们的衣着、爱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直白的旋律、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对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表现,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爱听、爱唱流行歌。因此,在音乐课上,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流行乐坛优秀的歌手与经典乐曲,讲清楚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点明精华与糟粕,师生共同感受现代音乐对心灵的震荡,感受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其次,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与掌握的,就更别提有效教学了。例如,我教学《瑶族舞曲》时,设计了一个“我当小导演”的环节,请学生根据他们所听到的音乐,设计场景和动作。学生们非常投入,随着音乐跳起了他们设计的舞蹈。课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开始没觉得好听,后来越听越好听。”这一教学设计不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让学生尽情抒发了内心的真实体验,真是一举多得。
二、创造意识与创新原则
在近几年的欣赏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听后感”,要求学生把自己欣赏音乐时所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结果发现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听钢琴四手联弹《军队进行曲》之后这样写道:在那阳光明媚的日子,打了胜仗的军队回城与城民共庆胜利,接受国王的检阅。士兵们手持武器,兴奋极了,把枪高举过头顶,城民们纷纷拿出酒肉鸡蛋慰劳子弟兵。可爱的小姑娘把从原野上采来的鲜花做成美丽的花环,献给“最可爱的人”。军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欢声雀跃。城民和士兵欢庆着,来到城堡外,国王在城楼上向士兵与城民挥手宣布——和平的生活从此开始。
三、群体合作与和谐原则
“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被认为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它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教育应能够在培养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方面有所作为。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从教师那学到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位参与创造的表演者来说,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集体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作、团结一致的集体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是非常自然、有效的。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及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才真正称之为“有效”!
四、培养兴趣与成功原则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成功。是保持他们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音乐教学中的成功,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级别的奖励,主要是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充分肯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持久地保持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五、自主评价与开放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反思我们过去的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在评价中过分强调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增加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使有的学生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感到了学习的失败,从此抬不起头来。因此,必须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封闭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开放性、自主性的评价,为学生创设充分展示学习潜能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音乐教育是个塑造“人”的工程,我们只有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不断探索音乐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一、情感体验与审美原则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法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首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如歌曲《摘草莓》,歌唱的就是小姑娘爱戴军属老奶奶的美好心灵:百听不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抒发的是少年儿童对给予他们幸福生活的祖国母亲的热爱和感激。然而,音乐课本上的知识讲的多是“历史”,而学生们更多的是想了解“现实”,即他们身边有关音乐的人和事。流行歌曲天天伴随学生左右,歌星们的衣着、爱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直白的旋律、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对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表现,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爱听、爱唱流行歌。因此,在音乐课上,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流行乐坛优秀的歌手与经典乐曲,讲清楚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点明精华与糟粕,师生共同感受现代音乐对心灵的震荡,感受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其次,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与掌握的,就更别提有效教学了。例如,我教学《瑶族舞曲》时,设计了一个“我当小导演”的环节,请学生根据他们所听到的音乐,设计场景和动作。学生们非常投入,随着音乐跳起了他们设计的舞蹈。课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开始没觉得好听,后来越听越好听。”这一教学设计不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让学生尽情抒发了内心的真实体验,真是一举多得。
二、创造意识与创新原则
在近几年的欣赏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听后感”,要求学生把自己欣赏音乐时所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结果发现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听钢琴四手联弹《军队进行曲》之后这样写道:在那阳光明媚的日子,打了胜仗的军队回城与城民共庆胜利,接受国王的检阅。士兵们手持武器,兴奋极了,把枪高举过头顶,城民们纷纷拿出酒肉鸡蛋慰劳子弟兵。可爱的小姑娘把从原野上采来的鲜花做成美丽的花环,献给“最可爱的人”。军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欢声雀跃。城民和士兵欢庆着,来到城堡外,国王在城楼上向士兵与城民挥手宣布——和平的生活从此开始。
三、群体合作与和谐原则
“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被认为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它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教育应能够在培养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方面有所作为。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从教师那学到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位参与创造的表演者来说,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集体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作、团结一致的集体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是非常自然、有效的。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及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才真正称之为“有效”!
四、培养兴趣与成功原则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成功。是保持他们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音乐教学中的成功,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级别的奖励,主要是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充分肯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持久地保持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五、自主评价与开放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反思我们过去的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在评价中过分强调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增加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使有的学生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感到了学习的失败,从此抬不起头来。因此,必须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封闭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开放性、自主性的评价,为学生创设充分展示学习潜能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音乐教育是个塑造“人”的工程,我们只有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不断探索音乐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