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追求本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追求“本味”。那么,何为语文“本味”?“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味’,必须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的同时,注意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吴永军《再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程少堂老师指出,所谓“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芬芳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因此,语文的“本味”溯源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追求“本味”,应该是语文的一种境界,一种标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本味”,追求“本味”?笔者从语文的根源、表现和功能三方面思考。
  一.课堂积淀建构起语文“本味”
  语文课的“本味”来源于积淀。“课标”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强调重视积淀达到修身的目的。
  课堂作为语文孕育“本味”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必要的,重在丰富理性的阅读,让学生能真正地去读,读懂文章内涵。巴金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读写的时间,怡情启智,有利于语文课上语文的“本味”更浓些。
  另外,语文课堂上可以融入新鲜有趣的内容。天文地理,工艺要术,诗词歌赋,仁义礼信……都是学生可以了解的,任一方面都有挖掘不尽的精神财富。诗词朗诵、巧拟对联、白话古典、名人讲坛,这些何尝不是“本味”体验呢?“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重视真善美的积淀,开发学生的情商,接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是语文殿堂里应当传递出的声音。
  二.语言探究品味语文“本味”
  语文“本味”依赖的载体是贯穿课堂的语言。斯腾伯格说:“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探究语言,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将抽象模糊的文本演变为具体入微的心理体验。
  语文“本味”离不开师生探究,探究则其味无穷。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来为评论家大加赞赏。寥寥数十字,动作、感受、心境步步深入,由外而内,浅入深出,给人无限凄苦孤寂之感。《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对黛玉笑道:“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但仔细咂摸“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内蕴丰富。其一,只有嫡亲孙女才如此标致,赞赏了迎春探春等人;其二,恭维邢、王夫人、贾母。王熙凤此举“一石多鸟”,借机向贾府内院各方面势力献媚示好。全面深刻的理解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把握,语文的本质就是要从语言探究中推敲出道理,琢磨出“本味”。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经典性严重不足,或有文无质,或有质无文,甚至有的文质皆无。”缺少典范的文章难以胜任语言“本味”的教学。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对经典文章的选录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三.个性追求彰显了语文“本味”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阅读和表达都强调“个性化”。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听和读是一路,都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倡导多元思考、创新性解读,与时俱进,处理独特认识与普世价值、多元文化和传统积淀的关系。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又注重自信独立的心态和创新有为的追求的塑造。
  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个性获得。教师的影响从点滴思考中渗透在师生互动中,创造性的教与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挑战。“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教师应当发挥好自己角色作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堂追求“本味”的复位,尊重语文“本味”的价值标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还任重道远。但文人的韧劲和骨气还在身体内不安分地游动,迫使我们始终正视现实。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时,激动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坚定语文“本味”的价值选择,一定能打造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吴生友,教师,现居江苏海州。
其他文献
一.寻秋  师:老师今天在校园拾取了一片叶子(展示落叶)。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充满诗意的秋天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随着季节,一起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课件显示课题、作者)  二.读秋  师:听配乐课文录音,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正音,并小声随意朗读这篇《秋天》,注意把字音读准。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请同学给他正音)  师:大家字音读准了,但一首好的诗歌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但是,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呢?   一、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多媒体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闻虎豹斗,屡局风水昏。  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 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  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 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唐代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
许多学生一听作文“谈虎色变”,一筹莫展,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提不起兴趣。教师对作文教学也是绞尽脑汁,收效甚微。最近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看到了《“玩”作文》一文,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何不抓住学生的天性——爱玩、好动,开发一些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实验、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爱“玩”了,写作的兴趣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也就产生了,再也不会
苏州蓝缨学校曾经做了一项调查,一位曾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老师,课堂教学满意率竟然不到50%。尽管学生们充分肯定他的“态度热情投入”(66.3%)、“师德责任心”(93.4%)、“言行为人师表”(76.7%)、“上课准备充分”(76.7%)、“授课条理清晰”(56.7%),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满意率也高达76.7%,作业处理认真的满意率为70%,但是,在衡量课堂氛围的指标上,却非常不尽人意:“善于
班级人数我们可以称之为班额数,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来说,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50人左右我们称之为大班,而班级人数在25人左右我们称之为小班。由于地区差异,现在大班与小班在我国同时存在。学额数的不同造成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生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从历史发展看,大班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算起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而小班教学从孔子时代或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在新课标下教学实践中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针对创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原因在于学生一直处于白话文的
所谓布疑设坎,即布置疑问,设置障碍,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研究课本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通过巧妙地“布疑设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绽放思维,在知识探究中创造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情境导入中布疑设坎,激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同学必须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消除畏难情绪  鉴于文言文的创作时间与今天相隔久远,其深奥难懂的语言障碍使很多同学对之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感。古代诗文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古代诗文的审美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升美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文的审美学习中,从中感受到审美乐趣,进而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1.创设古诗文审美氛围   在高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