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该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尽量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愉悦进取的氛围,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该放在维持个人心理平衡,消除消极因素,排除不良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一、以小见大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心理求助的对象往往是同伴,据调查,仅有4.8%的学生愿意对老师说心里话。如果说教育是触及心灵的交流,那么师生之间沟通困难的现实,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难以深入。一般来说,沟通基于情感,但教师总是依自己的学识、经验“率先”穿透学生的内心世界,总像一个智者那样去分析、评价。其实,沟通是一种互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我们希望学生能敞开心扉,可是由于教育方法方式的不恰当,往往使学生关闭了自己的心扉……
第一,大事小做,让沟通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某种不良习惯,虽然你在理论上知道该如何做,可具体实施时却又难以处理,不妨设计一系列教育转化的方法,逐步让其内心真正接受。如,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同学之间有矛盾,或是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告诉父母,却不敢告诉老师。我班有一个学生因为她是父母从孤儿院领养的,听到同学议论她,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回家直面问自己的妈妈,妈妈再怎么解释,孩子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那么年轻,自己的妈妈跟别人家的奶奶差不多。对于这样的孩子,处理这样的事情,只能大事小做,找相关的孩子个别谈话,而不能在班级大肆批评那些嚼舌头的孩子,让孩子觉得这只是同学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玩笑,而不必当真。事后我与孩子的家长联系,家长也反映孩子回家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像这样的孩子,老师应多与其交流,牵牵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头,整整她的红领巾,让她觉得老师是亲密的朋友,有什么问题老师一定会帮助解决的。天长日久,学生才能视老师为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才会跟老师“密谈”。
第二,小事大理,循序渐进胜于揠苗助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我班有个外地刚转来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成绩总是落在后面。一次交家庭作业,他一个字也没有写,巧的是他们组有个同学的家庭作业本上没有名字,组长一时也忘了是谁交的,就问他,他明知不是自己的却拿过来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而那个因找不到作业本的同学还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等批改作业时,我才从字迹上弄清了原委。我把这位同学请到办公室,他干脆把责任推到组长身上,毫无悔改的意思。我没有责骂他,只是问他:“要是你辛辛苦苦做的作业写上了别人的名字,你会有什么想法?同学的成绩给你,难道你就真的学到知识了吗?” 这时我才看到原本满不在乎的他终于低下了头。然后我跟他讲这样做不仅欺骗了老师和同学,而且等于偷窃了别人的劳动果实,让他明白了这种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
二、虚实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他还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所以,能否和学生沟通,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虚实是相对的,就具体的心理个案而言,各有不同,如言论为虚,行为为实;情感为虚,事件为实等等。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虚实结合,按轻重缓急恰当调整,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避虚就实,言传身教。大多数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做人的道理能接受并遵循,然而确实有些孩子充耳不闻,依然是我行我素。教师常说:“我已经告诉你了,你为何不听?”“告诉”只是停留在“说过”这一层面,不等于学生一定能够接受。所以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是为了他们好呀,可他们为何不理解?如我们班有几个学生有乱扔废纸、书包里乱七八糟的坏习惯,我曾经让他们拣起身边丢下的废纸,可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怎么办呢?我利用晨会课教孩子们折纸盒,我自己也折一个纸盒放在讲台上,把废弃的东西放进纸盒,时间一长,孩子们和我一样养成了不随便扔垃圾的好习惯。有的学生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包,要找本子就在书包里翻上半天,找出来的本子也是皱巴巴的,每周一次的书包整理活动在我们班级开展以来,大部分孩子的书包里整整齐齐的。这种教育虽然比语言教育来得烦琐,但它起到了语言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
第二,放实求虚,淡化矛盾。师生共处,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有一些意外之事发生。而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就可能改变这种意外事件的发展,从而避免孩子的性格、品行走向极端。一次上阅读课,同学都在认真地读着一个童话故事,忽然听到一个女生“啊!”地一声尖叫,大家一下子都抬起头四处搜寻,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一个调皮的男生课后在操场边抓了一只青蛙放在口袋了,上课时将青蛙放到邻座女生的抽屉里,女生的尖叫让他觉得非常得意。当时我就想冲过去问个究竟,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课是无法上下去了。走到那个孩子面前,我想了想压往了怒火,我对同学们说:“小青蛙离开自己的妈妈,想帮助人类消灭很多害虫,可我们不爱护它,它们能不伤心吗?”接着我又介绍了青蛙的益处,最后,我问那个男生:“你看,该怎么办?”那位男生羞红了脸,后悔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下课后就把它放到原来的地方。”虽然处理这件事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但我相信这样的处理让学生收获更多。
三、标本兼治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涉及两个方面:即外在表现——行为;本质动机——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仔细分析,调查研究,做到标本兼治。
第一,治标护本。当学生行为出格乃至违纪时,我们应该制止这种行为。如有学生经常拿别人的东西,虽然是一些学习用品,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首先要求他向同学道歉,其次是退出所拿物品。这第一步只是如医生治疗病人的退热一样,扼制了表面事态的不良发展,但是以后的处理并非这么简单,应该分析其内在因素,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正确引导,保护其知错就改的积极心态。
第二,治本助标。树立信心优于言行督导,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冰就得给他一个热源。我们班有个学生学习上有惰性,经常完不成家庭作业,对学习成绩抱无所谓的态度,父母亲对他苦口婆心,好说歹说,气头上甚至拳脚相加。任课老师对他也是无计可施。一次双休日,我利用“校信通”给每位家长发了一则短信,希望家长能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周一我一到教室,就有学生向我告状,说这位同学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我的肺都要气炸了,真想立刻把他叫来臭骂一顿,可仔细考虑后,我还是改变了主意。我没有叫他补作业,也没有批评他,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吃过晚饭,我进行了家访,孩子的父母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不是去告状的,所以并没有提到他没完成作业的事情,只是说路过,看看他在家的学习情况,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看得出在一边做作业的他此时内心一定像打翻了五味瓶,有说不出的滋味。我一直等他把当天的作业做完了才回家。第二天看了他的作业,我当着全班同学“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久违的笑容出现在他脸上,此后他上学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心情是那么轻松和愉悦。从此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学习也逐步主动起来,成绩当然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无定法,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应该定下条条框框,需要教师用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为学生铺设一条成长的绿色通道。
作者单位
宜兴市和桥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黄云刚◇
一、以小见大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心理求助的对象往往是同伴,据调查,仅有4.8%的学生愿意对老师说心里话。如果说教育是触及心灵的交流,那么师生之间沟通困难的现实,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难以深入。一般来说,沟通基于情感,但教师总是依自己的学识、经验“率先”穿透学生的内心世界,总像一个智者那样去分析、评价。其实,沟通是一种互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我们希望学生能敞开心扉,可是由于教育方法方式的不恰当,往往使学生关闭了自己的心扉……
第一,大事小做,让沟通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某种不良习惯,虽然你在理论上知道该如何做,可具体实施时却又难以处理,不妨设计一系列教育转化的方法,逐步让其内心真正接受。如,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同学之间有矛盾,或是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告诉父母,却不敢告诉老师。我班有一个学生因为她是父母从孤儿院领养的,听到同学议论她,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回家直面问自己的妈妈,妈妈再怎么解释,孩子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那么年轻,自己的妈妈跟别人家的奶奶差不多。对于这样的孩子,处理这样的事情,只能大事小做,找相关的孩子个别谈话,而不能在班级大肆批评那些嚼舌头的孩子,让孩子觉得这只是同学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玩笑,而不必当真。事后我与孩子的家长联系,家长也反映孩子回家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像这样的孩子,老师应多与其交流,牵牵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头,整整她的红领巾,让她觉得老师是亲密的朋友,有什么问题老师一定会帮助解决的。天长日久,学生才能视老师为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才会跟老师“密谈”。
第二,小事大理,循序渐进胜于揠苗助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我班有个外地刚转来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成绩总是落在后面。一次交家庭作业,他一个字也没有写,巧的是他们组有个同学的家庭作业本上没有名字,组长一时也忘了是谁交的,就问他,他明知不是自己的却拿过来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而那个因找不到作业本的同学还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等批改作业时,我才从字迹上弄清了原委。我把这位同学请到办公室,他干脆把责任推到组长身上,毫无悔改的意思。我没有责骂他,只是问他:“要是你辛辛苦苦做的作业写上了别人的名字,你会有什么想法?同学的成绩给你,难道你就真的学到知识了吗?” 这时我才看到原本满不在乎的他终于低下了头。然后我跟他讲这样做不仅欺骗了老师和同学,而且等于偷窃了别人的劳动果实,让他明白了这种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
二、虚实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他还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所以,能否和学生沟通,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虚实是相对的,就具体的心理个案而言,各有不同,如言论为虚,行为为实;情感为虚,事件为实等等。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虚实结合,按轻重缓急恰当调整,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避虚就实,言传身教。大多数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做人的道理能接受并遵循,然而确实有些孩子充耳不闻,依然是我行我素。教师常说:“我已经告诉你了,你为何不听?”“告诉”只是停留在“说过”这一层面,不等于学生一定能够接受。所以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是为了他们好呀,可他们为何不理解?如我们班有几个学生有乱扔废纸、书包里乱七八糟的坏习惯,我曾经让他们拣起身边丢下的废纸,可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怎么办呢?我利用晨会课教孩子们折纸盒,我自己也折一个纸盒放在讲台上,把废弃的东西放进纸盒,时间一长,孩子们和我一样养成了不随便扔垃圾的好习惯。有的学生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包,要找本子就在书包里翻上半天,找出来的本子也是皱巴巴的,每周一次的书包整理活动在我们班级开展以来,大部分孩子的书包里整整齐齐的。这种教育虽然比语言教育来得烦琐,但它起到了语言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
第二,放实求虚,淡化矛盾。师生共处,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有一些意外之事发生。而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就可能改变这种意外事件的发展,从而避免孩子的性格、品行走向极端。一次上阅读课,同学都在认真地读着一个童话故事,忽然听到一个女生“啊!”地一声尖叫,大家一下子都抬起头四处搜寻,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一个调皮的男生课后在操场边抓了一只青蛙放在口袋了,上课时将青蛙放到邻座女生的抽屉里,女生的尖叫让他觉得非常得意。当时我就想冲过去问个究竟,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课是无法上下去了。走到那个孩子面前,我想了想压往了怒火,我对同学们说:“小青蛙离开自己的妈妈,想帮助人类消灭很多害虫,可我们不爱护它,它们能不伤心吗?”接着我又介绍了青蛙的益处,最后,我问那个男生:“你看,该怎么办?”那位男生羞红了脸,后悔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下课后就把它放到原来的地方。”虽然处理这件事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但我相信这样的处理让学生收获更多。
三、标本兼治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涉及两个方面:即外在表现——行为;本质动机——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仔细分析,调查研究,做到标本兼治。
第一,治标护本。当学生行为出格乃至违纪时,我们应该制止这种行为。如有学生经常拿别人的东西,虽然是一些学习用品,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首先要求他向同学道歉,其次是退出所拿物品。这第一步只是如医生治疗病人的退热一样,扼制了表面事态的不良发展,但是以后的处理并非这么简单,应该分析其内在因素,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正确引导,保护其知错就改的积极心态。
第二,治本助标。树立信心优于言行督导,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冰就得给他一个热源。我们班有个学生学习上有惰性,经常完不成家庭作业,对学习成绩抱无所谓的态度,父母亲对他苦口婆心,好说歹说,气头上甚至拳脚相加。任课老师对他也是无计可施。一次双休日,我利用“校信通”给每位家长发了一则短信,希望家长能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周一我一到教室,就有学生向我告状,说这位同学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我的肺都要气炸了,真想立刻把他叫来臭骂一顿,可仔细考虑后,我还是改变了主意。我没有叫他补作业,也没有批评他,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吃过晚饭,我进行了家访,孩子的父母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不是去告状的,所以并没有提到他没完成作业的事情,只是说路过,看看他在家的学习情况,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看得出在一边做作业的他此时内心一定像打翻了五味瓶,有说不出的滋味。我一直等他把当天的作业做完了才回家。第二天看了他的作业,我当着全班同学“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久违的笑容出现在他脸上,此后他上学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心情是那么轻松和愉悦。从此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学习也逐步主动起来,成绩当然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无定法,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应该定下条条框框,需要教师用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为学生铺设一条成长的绿色通道。
作者单位
宜兴市和桥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黄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