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几回“二”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j7724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荣窘迫的农垦兵
  膝行在边疆的条田上
  那是苏联小说在中国流行的年代。易中天读了前苏联作家威拉·凯特林斯卡娅的《勇敢》,那是一批苏联共青团员到远东建设“共青城”的故事。于是,他有了一个梦想:写一部中国式的《勇敢》。
  1965年,18岁的易中天唱着那首《共青团员之歌》,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我们告别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一腔热血的离家男儿没顾虑身后母亲的感受,后来他才从父亲那得知,母亲担心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儿子,每晚哭泣。
  被分到农八师共青团农场的易中天将小说的类似情节代入,觉得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心想扎根在这土地上。那土地也没辜负他的热情,苦活累活,不愁没机会体验。在畜牧班,他先是在挤牛奶时被母牛踢了一脚,后来又放丢了牛群,绝望地目睹最后一头母牛离他而去。最忘不了的是“脱裤腿”,也就是把棉花苗下面两个多余的叶子打掉。棉花苗不高,易中天跪在地上一行行膝行,看一眼无垠的条田,希望真的在田野上吗?
  来时满腔抱负、满腹才情,如今只有裤腿上包裹着的结实的泥土,生活诚实而残酷地展现了它的本来面目。“无法形容的单调、寂寞、劳累、纠结。”易中天回忆道。
  单调也不是黑白,任何时代都有它的色彩。年轻时的易中天很“左”,“文革”开始后,他第一个带头造反。然而,不是打倒别人,就是被别人打倒,一夜之间,易中天又被打入最底层,成了“保皇组织坏头头”。那时候,要准确回答“忆苦饭”好不好吃,要交代和女朋友亲过几次嘴。一个发起反抗的青年被逮捕,易中天想冲过去救他,硬是被人生生按住了。
  “在那个年代的基层,我阅尽人间美丑善恶。”“饥饿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生活无法为易中天提供写一部《勇敢》的素材,却让他明白了,活下去是前提,但梦也要做下去。希望还是在田野上的,他给在长沙的妹妹彭竹漪寄去一串沙漠的沙枣花,成功地鼓动了她也前往新疆。
  饥饿、浮躁的“文革”期间,易中天没扔下书本。1977年高考恢复,正在新疆一所高中毕业班任教的易中天面临着和他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的窘境,他索性跳过大学本科,直接报考研究生。第二年,高中学历的他获得大学本科“同等学力”资格,考上了武汉大学研究生,这在那个年代简直称得上一段传奇。
  厦大的“易老师”
  我“不着调”有校长管
  1992年,易中天从武汉大学调入厦门大学,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当年易中天从武大毕业时,根据规定应返回新疆,经过老师、校长的努力,甚至惊动了教育部,他才得以留校任教。易中天和武汉有着很深的情感维系。易中天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后随父母到湖北武汉,在那里读了小学中学,缘何会选择到福建厦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15年后,再次回到武汉大学的易中天被学生“逼问”当初为何离开,他回答说是为了“逃离冬夏不宜的气候”。
  1985年冬天,易中天离开武汉前往厦门大学做短期教学的前一天,妻子李华突然煤气中毒被送往医院。那时易中天还在武大任教,和妻女住在“鸳鸯楼”里,冬天全靠烧蜂窝煤炉子取暖。在厦大艺术学院讲学1个月回来后,他便着手转调厦大一事。
  “冬天的厦门一点也不冷,阳光灿烂。”易中天感慨道。理由如此简单,但初来厦大的他过得并不顺遂。在武大任教时,易中天的课颇具人气,时常爆满,而1993年他在厦大的第一场讲座,听众只三五人。同时,对于已是教授的易中天来说,住房依旧是个大问题。1998年,厦大分给他一套房子,打折后房价共3万元,他竟付不起。2001年,时任厦大校长的陈传鸿将几万元私人存款免息借给易中天买房,那时易中天默默无闻,与这位老校长并没多少交情。
  在厦大,易中天留给很多人的印象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在中文系教艺术美学方面课程,但几乎三分之二时间在校外。2000年以后入学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听易老师的课,“他好像只带研究生吧”“深居简出,完全没见过本尊”,甚至有中文系学生称“本硕7年未见易中天”……易中天也自嘲是“一流父亲,二流丈夫,三流作家,四流教授”。倒是与他同事过的教授还留有印象:“易老师讲话很风趣、很幽默,还没说两句,台下就笑声一片了。”
  参加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录制后,易中天成了“国民教授”,频频外出讲学。电视里见他多了,讲台上见他少了,有人便将“易中天红了”和他的“校园隐身”联系在一起,说他作为教授忘了学生、忘了课堂、忘了本。
  易中天不以为然:“我也听说了,还有人把我和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联系在一起,说我们两人都不务正业。我告诉他们,释永信打不打坐,有少林寺管;我上不上课,有校长管。关外人什么事啊!”
  实际上,按照厦大的规定,教师57岁后就不再招研究生。2006年上《百家讲坛》时,易中天已59岁,早过了这个年限,那时他只带着一个博士生。而且,很少有人注意到,2007年2月28日,易中天就从厦大退休了。“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光荣退休的。”他说,他是在用退休老头钓鱼的时间做这些被称作“不务正业”的事。
  “厦大是我的福地。”易中天说,这不仅关乎所谓运气,更因厦大自由、包容的氛围和胸襟。“我在厦大完成了额定工作量后,不报课题、不报奖、不发论文,也没人来干预我,没人用教条主义来压我,没人要求易中天要和别人一样,这就很了不起。”
  易中天说,厦大始终平和待他,即使在他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明星”后,厦大也没人找他谈过话。当然,他自己也有底气:“我没因上《百家讲坛》耽误过一节课。”
  从《百家讲坛》走红后,易中天成为明星式人物,甚至有了粉丝团,但他还是喜欢别人称呼他“易老师”。“明星”与教授这两种身份标签的重合,让易中天的耳边从不乏批评声,但实际上,“被批判”这件事,早就在厦大的课堂上、在他和他的学生之间上演过无数次。他带过的研究生郭勇健回忆道:“易老师喜欢学生提问,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自己的授课。在上艺术原理的时候,我的一位师兄对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表示怀疑,易老师便在这门课程将要结束之际专门安排了一次独特的课。师兄坐在讲台的位置上,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按照早已准备好的讲稿,一条一条地反驳他的艺术理论。他自己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拿出笔记本,戴起老花镜,一边听讲,一边记录。然后就像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面对着答辩委员会一般,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易中天喜欢学生有实据、讲道理的批评,至于旁人的无端猜测和刻意指责,他觉得,何必在乎呢?   易老师不是不教学了,只是比起以前在一间普通教室上课,学生的范围扩大了很多,现在他的学生是全国观众。“我虽然不能每天给学生讲课,但是把更多的知识讲给更多的人知道了,这是一个鱼和熊掌的关系。”对于每一步选择,易中天都很清楚,并已考虑到后果。
  血脉遗产的继承者
  我想回花果山当猴子
  易中天一直自称“流寇”,这个词无论是形容他的学术观点,还是他不断流转跌宕的人生路线,都恰如其分。近期,易中天接受央视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的邀请,踏上了寻根问祖之路。
  2013年旅居宾馆的一个晚上,易中天收到了一份传真。这是一份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253个名字,他以为这只是一份普通的家谱。可随即他便看到了附在后面的一段备注文字:“易老师您好,这是一份死亡名单,他们都是您的亲人,几乎都死于一夜之间。”近100个家庭,皆为“易”姓,死亡时间都是1939年9月23日。易中天拿着这份长长的名单,迈开有些沉重的脚步,跟随制片组前往老家湖南岳阳市营田镇,以70多年前的那场惨案为始,试着解开家族的谜团。
  1939年9月23日凌晨,日军偷袭营田,制造“营田惨案”,三分之一以上村民遇难,易氏家族仅易中天家所在的言馨堂一支在这之前连夜仓促出逃,幸免于难。“怎么会那么巧,就在惨案的前一天走了呢?”作为农民的祖辈如何先于所有人得到了消息?易中天一度质疑,不敢想象,但他还是坚持追查真相。原来,易中天的二爷爷易甲鹇曾是清朝第一批被送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公费留学生。惨案发生前,一个农民报信“日本人要登陆”,没人相信,只有二爷爷凭借军事敏感,迅速做出判断,带领家人躲开了厄运。
  《客从何处来》的规矩是,下一站去哪儿、做什么,不会提前透露给寻根当事人,所以家族史书的下一页是什么,易中天事先并不知情,片中都是他彼时最真实的反应。与历史相通、与祖先相遇的感觉,以及重揭家族伤口的痛苦直击人心。面对家族历史,易中天没有了平日嬉笑怒骂的威风,只是耐心地倾听、渴求地追问、虔诚地探索。看到多年未见的姑姑,他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握紧了手;接下病危堂哥的临终嘱托,他忍住悲痛贴了贴堂哥的脸……这些都是易中天难得在镜头前展现的温情一面。
  寻根路上,易中天认识了当着肥差却坚守骨气和本分的曾祖父寿梓公,认识了被明朝廷抛弃仍尽忠守城殉国的十八世祖易先,也意外地了解到,他的家族竟也和左宗棠、梁启超,以及湘军创始人郭嵩焘、民国总理熊希龄这些名字有所关联。一直在研究历史的易中天终于自己也站在了历史中。
  此次寻根之旅的一条重要线索是易中天曾祖父所著的《太平草木萌芽录》。这本书现存仅3套,其中一套保存在湖北省图书馆已上百年,而这座图书馆,离易中天在武汉的家不过百米,小时候他常坐在里面读书。更巧的是,另外两套书分别收藏于易中天出生地长沙和现居地上海的图书馆。“曾祖父的书一直在我身边,只是我不知道。”易中天感慨道。
  在《太平草木萌芽录》的最后一篇文章里,易中天读到了寿梓公留给子孙的遗训:“自叙平生至愿,荣华富贵皆在所后,惟望子孙留心正学,他年得蔚为名儒,则真使吾九原含笑矣,群孙勉乎哉。”
  寿梓公还为这“名儒”下了定义:不做书呆子,做人做学问要与时俱进。而易中天也常自称“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追求“正说”治学、“趣说”历史,加之文学调料,让现代人爱读历史。他与祖先竟达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默契,易中天惊觉:“我竟然是在完成曾祖父的遗愿。”“我身上的这股劲儿、这个力量,被《客从何处来》称为‘血脉遗产’。”
  央视主持人曾开玩笑说,易中天是被央视送上天成了齐天大圣的猴精,易中天回道:“我宁可回花果山做猴子。”如今看来,回“花果山”的易中天,显然不是回去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而是去继承这份“血脉遗产”。
  可以叫做冲动,或是一种力量驱使,60多岁的易中天忽然决定写一部三十六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一片热闹的质疑声中,他只道:“已经出到第8本了,我还会写下去,一直到无能为力为止。”易中天说,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负责,既然从来都是有得有失,也就无从后悔,人生能有几回“二”,何不潇洒“二”一回?
  这个“二”,不是没心没肺,而是胸有成竹。
其他文献
在当今社会,我国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小学学科中特别重要的学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信
今年已经47岁的乔玉斌理着寸头,几乎看不到有白头发,猛一看,以为他只有40出头。他穿着一身警服,在郑州火车站的各个角落里巡逻,对讲机里时不时传来呼叫他的声音。你不会想到,这个身形壮硕的执勤队长在20多年前,差点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他的人生像是一幅正弦函数图像,远远超过了别人的起伏程度。  陨落的月亮  少年时的乔玉斌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和足球打交道。  因为身材修长,有运动天赋,13岁时,乔玉斌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扩张7例陈启铎我院1988年1月至1996年11月共收治7例急性胃扩张患者,均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74岁。继发于暴饮暴食者4例,继
他自幼只身赴美求学,多年学成终归国,与年近六旬的父亲共同担起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他就是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继承人,农民企业家、“草根创业英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乔书领之子乔业腾。  初次见面,乔业腾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交谈起来稳重却又不乏大男孩儿的阳光、正气,虽为“90后”,但是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由于从小深受父亲乔书领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影响,乔业腾六岁
当前,学习早已经贯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始终,它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所必须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国外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概念,但直至20世纪末少
期刊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主题歌《我和你》为全世界带来惊喜与感动,全世界也记住了主题歌的作者陈其钢。他为音乐而生1951年8月28日,我国著名书画家陈叔亮年过半百
Solidification behaviour of AA8006 aluminium alloy in suction casting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energy dispersiv
信息技术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随着e时代的到来,幼儿园资源系统也日渐丰富,信息革命不仅为资源的传播和
《仪征刘氏五世小记》是国学大师刘师培外甥梅鹤孙所著,是一本经过两代人笔耕、记述仪征刘氏家世之作,对研究扬州学派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现代金融家、收藏家张重威是刘师培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他把学生带进神秘的射击运动世界,尽享阳光运动的快乐,弘扬了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他科学指导,严格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和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