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在当前新的改革发展形势下,建立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型农业产业链经营发展模式,优化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土地资源;农业政策改革;发展转型;体系建设
土地资源一直是战略储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低油价新常态形势下,加速推进农业转型,盘活土地资源,充分释放农用地资源创效潜力,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农业发展现状,从农业产业链的视角对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应对举措,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以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农业当前面临的困境
自山东省全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以来,处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叠加区域,所属土地的潜在价值和升值空间日益凸显。农业生产一旦停滞、土地闲置,将面临政府无条件收回的情况。只有做强农业,才能实现农用地的高效保有,更好的为勘探开发提供战略储备用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但由于历史原因,农业资源潜力认识不足,农业开发一直处于低效发展阶段。
1.1顶层设计缺位,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劳动家属的逐步退出,特别是集团公司重组改制后,农业管理机构和职能趋于弱化,“消极保有”的土地经营管理观占主导,农用地高效开发利用的思路打不开,导致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1.2农业产业链短,创效潜力有待释放
在当前农业产业链当中,农业经营范围基本处于农业产业链上游,产业结构单一,农业附加值低,土地对外租赁面积远大于自营面积等矛盾。同时,涉农单位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经营短板。这些因素决定了涉农单位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相对较低,农业资源创效潜力有待释放。
1.3 基础投入欠缺,制约农业高效益开发
集团公司重组改制后,农业进一步边缘化。层面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渠道,主要依靠各农业单位自筹少量资金用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应急维修,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良性发展。
2、农业转型发展的意义
2.1 做优农业产业,为扭亏脱困提供支撑
在国家土地政策总体收紧,惠农利农政策密集出台的大前提下,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发展,集中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效优势,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为扭亏脱困、安置富余创效人员等方面意义深远。
2.2 做强农业产业,为下步集体企业改革奠定基础
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涉农集体企业要转方式,调结构,依托但不依赖,做强农业品牌,提高行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下步改革奠定基础。
2.3发展绿色农业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承载着诸如确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等重要功能。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既奉献能源也呵护碧水蓝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3、农业转型发展对策
3.1 强化顶层设计,做强管理创效平台
一是借鉴“农林处”管理运作模式,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全面做好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市场开发及地方协调等工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助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产业链升值。二是完善农用地承包经营机制,实施农用地分类承包。将各集体企业、改制企业、二级单位现有农用土地统一实行承包经营,按照土地分类情况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收取承包费,鼓励各单位对农用土地提质增效加大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三是紧跟中央政策,在内部探索构建农用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保证土地流转效益,推动农用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为下一步农业现代化规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强化资源整合,做精土地经营平台
一是以金润农业公司为运行载体,对闲散土地进行整合、流转,施行集约化管理,使闲置土地变为有效土地,低效土地变为高效土地,完成看护土地向经营土地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强化农业人才梯队建设,整合农业人才资源,对现有农业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让人才“流动”起来,在实现人才合理配置的同時降低农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三是强化价值塑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精农产品品牌。四是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支持、引导各涉农单位依托“幸福石化-石化团购”、京东、云集等网络平台,加速农业品牌的推广,把农业做大做强。
3.3 强化渠道创新,做优合作共赢平台
一是利用与地方政府多年来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融入东营市黄蓝发展战略,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借势借力发展。二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耐盐碱植物良种培育等,通过搭建合作共赢平台,实现与东营市农业局、高等院校的有机融合、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人才共育,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三是借助配送、销售渠道,建设现代化食品生产与物流配送、畜牧养殖与农产品种植、高效生态农业等产业基地,拓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的商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目标。
3.4 构建先行示范区,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立足农用土地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基础,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建立“公司+先行示范区+市场”的组织形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打造农业产业六大先行示范区,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利用土地资源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种植优质水稻和饲草,构建优质水稻和饲草种植基地。二是种植有机蔬菜和生态林果,发展高端农产品,构建高端果蔬基地。三是盘活靠近城市片区的农用地资源,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近郊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城郊休闲观光基地。四是利用盐业市场放开的好政策,大力发展盐业和溴素生产,打造盐化溴素生产基地。五是发展生态林、速生林和种苗花卉,构建林场苗圃示范基地。六是构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养殖,推动捕捞、加工、休闲渔业协调发展。
4、保障措施及下步发展方向
4.1 完善农业保障机制
积极开辟渠道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合作共赢吸纳社会资本、企业盈余滚动积累、国家各项惠农补贴,以及对农业的适度扶持等途径保持稳定投入,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完善农业投保机制,及时处置房屋等闲置资产,防控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税费负担,维护涉农单位整体利益,为农业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2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3 强化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提高农产品追溯能力。二是积极开展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提高农业技术标准应用能力。三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提高获证产品监管能力,以品牌提升品质,拓宽市场,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
参考文献:
[1]武晓斌.吉林省农业产业链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张利庠张喜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7(10).
关键词:土地资源;农业政策改革;发展转型;体系建设
土地资源一直是战略储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低油价新常态形势下,加速推进农业转型,盘活土地资源,充分释放农用地资源创效潜力,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农业发展现状,从农业产业链的视角对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应对举措,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以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农业当前面临的困境
自山东省全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以来,处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叠加区域,所属土地的潜在价值和升值空间日益凸显。农业生产一旦停滞、土地闲置,将面临政府无条件收回的情况。只有做强农业,才能实现农用地的高效保有,更好的为勘探开发提供战略储备用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但由于历史原因,农业资源潜力认识不足,农业开发一直处于低效发展阶段。
1.1顶层设计缺位,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劳动家属的逐步退出,特别是集团公司重组改制后,农业管理机构和职能趋于弱化,“消极保有”的土地经营管理观占主导,农用地高效开发利用的思路打不开,导致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1.2农业产业链短,创效潜力有待释放
在当前农业产业链当中,农业经营范围基本处于农业产业链上游,产业结构单一,农业附加值低,土地对外租赁面积远大于自营面积等矛盾。同时,涉农单位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经营短板。这些因素决定了涉农单位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相对较低,农业资源创效潜力有待释放。
1.3 基础投入欠缺,制约农业高效益开发
集团公司重组改制后,农业进一步边缘化。层面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渠道,主要依靠各农业单位自筹少量资金用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应急维修,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良性发展。
2、农业转型发展的意义
2.1 做优农业产业,为扭亏脱困提供支撑
在国家土地政策总体收紧,惠农利农政策密集出台的大前提下,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发展,集中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效优势,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为扭亏脱困、安置富余创效人员等方面意义深远。
2.2 做强农业产业,为下步集体企业改革奠定基础
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涉农集体企业要转方式,调结构,依托但不依赖,做强农业品牌,提高行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下步改革奠定基础。
2.3发展绿色农业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承载着诸如确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等重要功能。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既奉献能源也呵护碧水蓝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3、农业转型发展对策
3.1 强化顶层设计,做强管理创效平台
一是借鉴“农林处”管理运作模式,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全面做好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市场开发及地方协调等工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助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产业链升值。二是完善农用地承包经营机制,实施农用地分类承包。将各集体企业、改制企业、二级单位现有农用土地统一实行承包经营,按照土地分类情况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收取承包费,鼓励各单位对农用土地提质增效加大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三是紧跟中央政策,在内部探索构建农用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保证土地流转效益,推动农用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为下一步农业现代化规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强化资源整合,做精土地经营平台
一是以金润农业公司为运行载体,对闲散土地进行整合、流转,施行集约化管理,使闲置土地变为有效土地,低效土地变为高效土地,完成看护土地向经营土地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强化农业人才梯队建设,整合农业人才资源,对现有农业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让人才“流动”起来,在实现人才合理配置的同時降低农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三是强化价值塑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精农产品品牌。四是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支持、引导各涉农单位依托“幸福石化-石化团购”、京东、云集等网络平台,加速农业品牌的推广,把农业做大做强。
3.3 强化渠道创新,做优合作共赢平台
一是利用与地方政府多年来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融入东营市黄蓝发展战略,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借势借力发展。二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耐盐碱植物良种培育等,通过搭建合作共赢平台,实现与东营市农业局、高等院校的有机融合、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人才共育,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三是借助配送、销售渠道,建设现代化食品生产与物流配送、畜牧养殖与农产品种植、高效生态农业等产业基地,拓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的商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目标。
3.4 构建先行示范区,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立足农用土地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基础,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建立“公司+先行示范区+市场”的组织形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打造农业产业六大先行示范区,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利用土地资源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种植优质水稻和饲草,构建优质水稻和饲草种植基地。二是种植有机蔬菜和生态林果,发展高端农产品,构建高端果蔬基地。三是盘活靠近城市片区的农用地资源,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近郊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城郊休闲观光基地。四是利用盐业市场放开的好政策,大力发展盐业和溴素生产,打造盐化溴素生产基地。五是发展生态林、速生林和种苗花卉,构建林场苗圃示范基地。六是构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养殖,推动捕捞、加工、休闲渔业协调发展。
4、保障措施及下步发展方向
4.1 完善农业保障机制
积极开辟渠道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合作共赢吸纳社会资本、企业盈余滚动积累、国家各项惠农补贴,以及对农业的适度扶持等途径保持稳定投入,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完善农业投保机制,及时处置房屋等闲置资产,防控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税费负担,维护涉农单位整体利益,为农业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2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3 强化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提高农产品追溯能力。二是积极开展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提高农业技术标准应用能力。三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提高获证产品监管能力,以品牌提升品质,拓宽市场,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
参考文献:
[1]武晓斌.吉林省农业产业链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张利庠张喜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