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ca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各国或地区都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路径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特点的阐述以及对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发展模式;特点;实证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1-068-05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的路径,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进程。
  发展模式的选择决定于客观条件和环境,一定的发展模式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如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资源人均占有量及开发状况、劳动的供给量及素质、社会文化背景、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要受一国可供利用的资源约束,如果发展目标超越这一约束条件,则该发展战略便不可能长久维持;反之,如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低估了增长潜力,则会造成资源闲置,使实际的增长速度低于潜在的增长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的国情是资金短缺,资源不足,二元经济结构,这就决定了不可能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起飞,完成工业化进程,而必须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起飞、持续繁荣和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推进,显得十分引人注目。而他们的许多经济特征与中国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如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起步时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大;原有市场发育不健全,机制不发达;政府经济职能较强等等。因此,东南亚国家的经验也就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1 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由于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因而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单一的适合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情况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南亚各国在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不同类型:一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如新加坡。二是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三是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经济发经济发展模式,如菲律宾;四是过渡型经济发展模式,如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越南。
  但受制于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共同国情,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比如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的进程、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政策、贸易自由化、经济区域合作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
  1.1 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殖民统治时代的终结,新生的东南亚国家普遍地关注于各自的经济发展。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增长,7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4%。80年代中期有所放缓,经过调整后,1988-1990年上升到年均增长率为8.6%。其速度居于世界前列。90年代,是东南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腾飞和区域合作迅猛发展。这一时期,东南亚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各国之间关系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南亚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其中新加坡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马来西亚、泰国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被誉为亚洲“新的小虎”。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东盟国家的经济基础造成极大破坏,同时也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由此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首先转变的是努力实现由通过出口、投资带动增长的“外向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将促进出口与扩大内需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自主外向型”或“自主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东南亚各国推出促进国内消费、扩大内需的财政激励政策,改变长期以来忽视进口替代的政策;同时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发展,矫正过度倾斜的发展面向出口的财政优惠政策。另一转变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外延式增长方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各国都在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1.2 坚持外联内扩、工农业平衡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发展方向。农业部门在东南亚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依然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但其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已显著下降。工业增长很快,资源型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非传统制造业发展尤快。与农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相对应,服务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服务业部门。
  1.3 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是东南亚国家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弥补资金、外汇、技术、管理、市场等缺口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面向出口工业的发展使贸易出口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为例,三国被世界银行列为一般外向型经济。同时,这三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外部不平衡,主要源自外资的赢利汇出、债务偿还、外贸逆差、经常项目赤字。三国利用国外与国内两种资源发展民族经济的外联内扩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在相当长时期里实现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由于引进外资技术含量较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国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等原因,三国的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仰赖外部环境的稳定、劳动力与资源的投入即所谓外延的增长方式。
  1.4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马来西亚、泰国政府比较关注并强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将解决失业、贫困、分配等问题置于重要地位。一些表明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与营养、受教育情况均大有改善。印尼由于原来经济起点较低,之后紧追直赶,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经与菲律宾相距不大。东南亚国家的绝对贫困化程度随着经济增长有所缓和,但因政府有关再分配的税收政策乏力,财产所有权不公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2 对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2.1 东南亚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都比较高。2006年东南亚国家FDI(国际直接投资)净流人为523.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4%。其中增长比较快且绝对额也比较高的是新加坡,增长速度为60.35%。2006年新加坡FDI净流人为24055亿美元,占整个东南亚地区的45.93%。FDI流入较多的其他几个国家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分别为107.56亿美元、6059亿美元、55.56亿美元。
  新加坡借贷了许多外国款项,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私人资本无力承担的大型基础设施中 去,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加坡利用提高妇女就业率和引进外来劳工等措施,增加劳力的投入。早期的资本投入,除了利用本国或本地区的储蓄外,新加坡主要依赖对外借款,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也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方式,新加坡倚重面向出口工业政策、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创新和金融深化。外部平衡比较强,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长期以来都呈盈余,外汇储备额充裕,大大超出3个月进口贸易总额的国际标准,均无外债负担。新加坡的很多有关生活水平的指标被认为是除日本之外亚洲最好的,各项指标有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2.2 优化商品贸易结构。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常项目收入的多少以及收支的是否平衡。一般说来,经常项目收入多,能够支付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他货物的费用,发展速度就会快些。反之,就只有减少进口,放缓发展速度。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经常项目收入,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
  在利用机会,迎接挑战,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常项目收入方面,碰到的问题是出口什么、怎样出口以及如何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只依靠一两种初级产品出口,还是实行出口产品的多样化,特别是能不能发展制成品的出口,关系很大。只有实行初级产品出口的多样化,积极发展制成品的出口,才能在新形势下增强在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这方面,东南亚国家做了很多努力。东南亚国家都很重视发展制造业,但制造业自身的结构有所不同。新加坡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业比较发达。反映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上,1986年新加坡的成品占出口总额的68%,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为38%,占一半以上。而马来西亚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仅为26%,泰国为9%,印度尼西亚为3%,菲律宾为6%。
  新加坡发展的动力不仅限于制造业,但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改善贸易状况、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以至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1960年国内产品出口在出口中的比重只有6.34%,1980年已经上升到63.3%。随着产品结构的优化,整个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6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为8.7%,70年代为9.4%,1980-1984年为8.49%,只是1985和1986年受到国内外一些因素的影响降为-1.8%和1.9%,经过调整,1987年又上升为8.8%,1988年为10.9%。由于新加坡自然条件匮乏,它的经验尤为明显地说明发展制成品出口以及使制造业自身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2.3 劳务贸易在东南亚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加坡和菲律宾,商品贸易连年逆差,新加坡从1980年到1984年劳务贸易也出现赤字,东南亚国家在劳务收入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其中旅游业的发展令人瞩目。而最为突出的又是新加坡和泰国,根据东盟小组委员会的数据,新加坡1987年的旅游收入即达20亿美元,占外汇净收入的12%。
  在劳务贸易多样化方面,新加坡成绩斐然,除旅游业以外,航运业、金融服务业的都有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从劳务贸易发展模式看,有海外投资型、旅游主导型和多样化发展型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国家,都有不少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对这些经验的探讨,将加深我们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规律的认识。
  
  3 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3.1 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国土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因素),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路径选择,这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亚文化等)差别较大,而且经济发展梯度差也较大的国家,因而,中国在确定或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考虑本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全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增长要从过去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逐步把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和以内涵发展为主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最终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2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换即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始终是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不可能超过农业的支撑能力。我国农业人口过多,人均耕地很少,有大量的剩余和潜在剩余劳动力,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既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扩大农业经济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发展农业经济,又需要大量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这将是一个长时期的重大的演进过程。因此,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应采取适当调配资源支持农业,并加快农业的自身积累,包括农村中非农产业向农业的资本转移,在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同时,还要调整农业内部的经济结构,保持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济的不断扩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
  3.3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只是经济发展过程或动态变化的结果,但产业结构构成比例的不同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选择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制约作用更大。
  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必须大力调整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提升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部门。一是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节约耗费、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能源、冶金、化学、轻纺、机械、建材和建筑等行业,支持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并使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振兴装备制造业,开发制造急需的大型高效和先进成套技术装备。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四是积极支持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发挥其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提高产业水平。五是以资源开采为主的矿区和城市,要积极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延长产业链,逐步使替代产业占有较大 比重。第二,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通畅、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资源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千方百计节约和替代石油,同时要加紧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积极利用国外资源。除一次能源外,还要积极发展水电,适度发展核电,并重视发展各种新能源。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我国国情实际和“新经济”发展趋势出发,应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促进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关键集成电路、新型运载火箭等重大高技术工程的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使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要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4 稳妥开放资本项目。尽管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但经济发展驱动因素主要来源于投资、科技研发和国际贸易。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投资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大,这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不断改善经济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资本项目开放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但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且在开放的速度上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对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新加坡的发展模式的动态实证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总之,我国经济要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协同发展,要实现生产增长、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调整经济结构,以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应选择的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从乌尔科夫过程和熵原理对新疆干期长度进行分析认为:尽管新疆天山南北的气候差异很大,但各地区的干期(无雨期)长度的概率分布却都遵守负指数关系.其气候差别仅在于指数关系中参数的取值不同,并应用50个测站25年的春季干期长度资料作了验证.结果令人满意,全部测站均通过了检验,还给出了新疆春季平均干期的地理分布图.
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降水分布效应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决定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东南部及东部暖湿气流是支配黄土高原降水的主导气流,其中东南气流作用稍强。坡向、坡度、植被条件及地形对降水也有一定影响,如秦岭北坡、太行山西坡等背风坡可使降水比理论值减少5%~7%;干旱及荒漠区减少14%左右;而高原中的突立山系(如六盘山—陇山)则使降水增幅约16%。
天山东段哈密庙儿沟、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中段卡拉格玉格冰川和阿克希拉克山地冰川;西段图尤克苏冰川及其他冰川,本世纪40年代起一直处于退缩状态(较少冰川例外)。冰川物质平衡观察显示出80年代比以前突出的亏损。反映了中亚天山地区气候干暖趋势增强。应用新疆气候、水文和树木年轮研究成果综合分析,预测2000年新疆天山地区气候将出现降水偏多、气温维持平均值或略有下降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哈密盆地中部地区地貌特征和类型的分析与评价,进而探讨地貌条件的合理利用与改造。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更加密切,相互之间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金融
本文通过选取替代变量,研究了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对广西74个县域经济的影响。相关数据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区位条件对广西县域经济的影响不显著;地理因素是目前影响广西相关
2020年是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年,瑞丽市力达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工作。农业是瑞丽发展经济的主要脱贫手段之一,瑞丽市地形呈山、丘、坝分布,植被覆盖较高,主要以发展亚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社会的
Do you reflect on your teaching by recalling the situation, thinking of what you should have done it instead, and then evaluating it globally? As teachers, we s
期刊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及今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