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三个关键词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ju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在河南生活了将近60年的河南人,今年看到河南卫视从春节到端午节四场在传统节日推出来的节目特别受欢迎,非常兴奋。这些节目忠实地贯彻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做好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导向。7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总结推广河南广播电视台创作经验,交流文化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节目创作播出工作,就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深入交流。笔者应邀参会并做了交流发言。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恪守以下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敬畏。“中国节日”特别是文化类节目中的中国节日,主要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比如说四大中国节日都源自中国的农耕文明:春节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腊祭,在民间又叫过年,是我国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最初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农耕文明遗产的中国节日,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节日,今人的敬畏之心是不可少的,没有敬畏就没有尊重,没有弘扬。这种敬畏之心要发自内心,发自热爱,因为关于中国节日的电视节目,实际上是通过电视产品,艺术地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节目要在展现文化自信的同时,实现与观众的共鸣。没有敬畏之心,是做不好这类节目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视野。做好中国节日类文化节目,需要非常广阔的文化视野。笔者认为这里的文化视野是一种对文化的广泛、深入、深刻的认知。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但并不限于诗、词、曲、赋、散文、骈文、戏曲、舞蹈、绘画、书法、宗教和数量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蕴含着大量可供我们借鉴和使用的素材,包括拍摄的场景,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灵感。中国节日类文化节目,并不是只有河南出圈的这几种类型,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形式将会在这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的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我们期待着。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正如聂辰席局长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所谈,河南广播电视台文化节目的成功靠的是深化改革创新,靠创新激发了精品创作的内生动力。做好文化类节目,特别是传统中国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创新又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先苦后乐的过程。创新首先是体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赋予了创作极大的动能,创新决定作品的原创性、新颖性,而原创和新颖来源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一幅画,一首诗,一篇赋,一首曲,都可能影响到主创人员的灵感。其中,大家应当重视平时不被关注的传统绘画,其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最直观的文物、服饰、场景、故事,这是构成一个节目的基本要素。灵感需要融合,融合古今,融合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融合阳刚和阴柔等。
  几年前,笔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推广传统文化,第一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如果老百姓都不愿意聽,那所有的工作都白做了。第二要注意去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只有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推广起来才有价值。”这两点对如何做好文化类节目尤其重要。文化类节目要想做到老百姓喜闻乐见,要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做现代表达,就应该怀敬畏之心,开阔视野,勇于创新。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金色的鱼钩  不知鱼塘里钓起過多少鱼  也不知艰苦的岁月熬出过多少鱼汤  小小的鱼钩,是老班长  和战士们最珍贵的物品  战士们的病愈了  老班长却越来越病重  老班长瘦削的脸上只剩下骨头  夕阳下沉,碗中的鱼汤散着浓浓香气  喝口吧,小战士舀起一匙,眼泪  挂在睫毛上。老班长摇摇头  嚅动的嘴唇说,吃过了  茫茫草地,只有虫鸣……  没有人知道,老班长其实  汤也没有喝过一口  老班长头一歪去了
期刊
期刊
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一系列文化节目迅速破层出圈,引发社会一致好评。对此,国家广电总局于今年7月16日组织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使笔者有机会聆听和学习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文化节目的真知灼见。河南广电文化节目的成功,在于传统文化的内在神韵与新时代审美的完美结合;在于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崭新的展现手法,焕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当代艺术也迎来了创新变革的机遇期。其中,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视觉艺术传播带来诸多可能性,同时不断推进新兴数字媒介实现多元化变革。本文结合数字媒介环境对视觉艺术传播带来的不同层面影响,针对视觉艺术传播的发展现状和创新趋势,展现视觉艺术借助数字媒介在艺术媒介、活动、受众、技术等方面实现的传播创新。  关键词:数字媒介 视觉艺术 艺术传播 数字技术  当前通过
“青耘计划”是一项由新闻媒体联合多方机构共同推出的脱贫攻坚助农行动.本文以中国青年报“青耘计划”为例,介绍和探析新闻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媒体优势开展青年助农行
摘要:MCN模式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多样化提供了新的支点,也为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广电都在尝试入局MCN发展模式。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投资了全资子公司“云上新视听”,孵化热门IP,积极转型,创新发展。本文以“云上新视听”平台为例,探析新时代媒体转型升级的多样化模式,研究MCN如何助力媒体创新转型。  关键词:MCN 成都广电 云上新视听 媒体转型  2018年,成都市广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担负着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使命的地市级党媒都在探索转型之路,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構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本文基于安徽省地市党媒的探索与实践,从“为何融”“怎么融”“融什么”的角度,探讨报台融合组建市级传媒中心的路径、重点事项和目标任务。  关键词:地市报台 媒体融合 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传播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传播方
家里一直珍藏着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枚来自1951年的纪念章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纪念章的主人是我的爷爷,抗美援朝老战士蒲显灿。  他出生于国家贫弱动荡的1933年,日军大规模轰炸四川时他才5岁,饥寒交迫、满目疮痍,他的童年写满了屈辱和仇恨。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和所有中国人一样热血沸腾、彻夜难眠!自那天起,他的心中便有了要誓死守
期刊
1  在汶川,处处可见诗的因子,比如群山连绵  河流纵横,古镇悠悠,湖泊宁谧,那地震留下的创伤  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幸福——  在汶川,岷江流韵,须以真情抵达,用诗词碰撞灵感  为生态和风景歌唱,立于岷江边,我恍惚觉得  自己是一棵青松,手握时间的巨笔,画出流水和人物  而我更愿意追随大禹的足迹,建功立业  治服水患,是借四姑娘山的刚劲挺拔,养身体里的正气  就是从汶川出发,以英雄出征的仪式
期刊
今年7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总结推广近期河南卫视优秀节目创作经验,交流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类节目创作播出工作。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会议,谈了自己对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让文化遗产走近亿万观众的几点思考。  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参加这次座谈会,对于笔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跨界体验。笔者的学术背景是建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