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与汗水的结晶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d1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三·八”节后的一天,晓庄同志从南京打来电话,说她的个人影集《瞬间的回忆》已出版,正请人带给我。
  不久,影集托人捎来,在我反复拜读之后,不仅被影集图文并茂和丰富内容所吸引,更对晓庄这位有强烈敬业精神取得丰硕创作成果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家肃然起敬。
  最早知道晓庄的名字,是在1959年初我到中国摄影学会(今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不久。她的作品《排涝》、文章《握紧我的摄影武器》相继被创刊不久的《大众摄影》采用;随后,《中国摄影》也发表了她的代表作品《踏碎银波》、《电犁手》和文章《在农业摄影的岗位上》。这期间,她还有《春茧丰收》、《踏碎银波》、《海边小景》、《筛新谷》和《水稻专家陈永康示范表演追肥》等入选第三、六、七、九届全国影展。可以说,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她已是活跃于我国摄影战线的著名女摄影记者,是我熟知姓名而仅未见面的“老相识”了。
  收入影集的新闻摄影作品,虽然仅是她拍摄的数以万计照片中的一鳞半爪,但确实反映了新中国曲折发展的艰巨历程,折射出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收入影集的艺术摄影作品,尽管数量仅占三分之一,但足以说明晓庄同志是个勇敢的探索者。在驾驭摄影艺术语言和领悟摄影美学价值方面,也有相当的艺术造诣。
  我很赞赏晓庄的摄影作品,以及不少作品背后的故事:为了拍摄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全貌,她踩着摇晃的绳梯爬上桥头堡堡顶;为了拍摄南京市万人集会声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帝侵略的正义斗争,她爬上中国银行大楼楼顶,并巧妙采用上下左右六张接片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会场声势浩大的气势;为了拍摄铁矿采矿现场,她冒着爆炸声震耳欲聋、铁矿石四处飞溅的危险,近距离捕捉了惊险的一瞬;已近花甲之年的她,为了早日出版大型画册《中国三峡》,她强忍骨刺带来的疼痛,三上三峡,组织拍摄三峡风光和民俗风情;1996年她被摩托车撞伤,造成三处骨折,但一年半后她拄着拐杖重新拿起相机,并到云南、江西和大西北等地采风;2001年,在她68岁时学会使用电脑,为她整理大量图片资料、撰写文章并最终完成影集的编辑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只要你认真地拜读,细细品味这本影集,一个争强好胜、痴迷摄影、不让须眉的晓庄,便会活脱脱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在这里我不能不说,在与她多年交往中,还看到她高尚人品的一面。晓庄并不因争强好胜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也不因较早参加革命工作而居功自傲,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她待人以诚、助人为乐、广交朋友,有一颗火热的心肠。
  晓庄在担任《光与影》主编期间,我和她曾谈及办刊面临的稿源不足、质量不高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加强兄弟刊物之间经验交流和互动信息,盼能召开一个座谈会。凭着她那一不做二不休的倔犟和韧劲,她竟很快成为实现这一愿望的倡导、策划和组织者之一,率先由《光与影》编辑部带头,承办了首届有13家摄影报刊代表出席的座谈会。为了筹办和开好这个座谈会,她两上北京,进行联络、磋商,又多次奔走于南京与常州之间,为兄弟摄影报刊之间、摄影报刊与企业之间的亲密合作尽心竭力,总取得积极效果。
  晓庄从青年到老年,始终支持妇女摄影创作和竞赛活动,强调重在参与。“文革”前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共主办三届全国女摄影工作者作品展,她都有作品参展。《大众摄影》复刊后,先后举办三届全国妇女摄影者作品比赛,她也带头参赛,这不仅是对《大众摄影》工作的热情支持,更重要的是她在为广大摄影姐妹的创作热情和可喜成绩鼓劲、加油!
  晓庄的影集,是她心智与汗水的结晶。这本影集的出版,实现了她久已期盼的愿望。正如她所说:“我把它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后人,我们这一代人的摄影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它可以让人们记住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共同去创造美好明天。”
  
  “文革”期间,机关干部也被动员下放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南京市民夹道欢送下放干部。(1969年)
  “海上剿匪(1950年)
  江宁县方山公社横岭大队社员表演“忠字舞”。 (1967年)
  “大跃进”年代全民炼钢,这是镇江市大炼钢铁的重要基地——象山炼铁厂的小高炉群已建成5000余座。 (1958年)
  南京市25万人游行庆祝建国15周年,这是游行队伍中“三面红旗万岁”的标语牌。(1964年)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大城市”——铁岭,幼年听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和“乌苏里船歌”的歌谣长大,东北是哺育我的母亲,黑土地是我成长的摇篮。  从事军事摄影记者18年,我的足迹踏遍了东北的山山水水,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弹尖飞扬的军营演兵场和冰雪皑皑的边防线上度过。在完成好我所从事的军事摄影报道任务的同时,我无时无刻不魂牵梦绕生我养我的这块黑土地的一草一木——那辽阔的地域、浩瀚的林海、密集的江河湖海,肥沃的土
期刊
摄影简历  庄艳平,男,1955年生,现任中共佳木斯市永红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佳木斯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199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中心。  使用器材:哈苏XPAN和哈苏503cw相机40mm 80mm、120mm、150mm、250mm镜头各一只。通过转换接环所有哈苏镜头都可在尼康F4s机身上使用。捷信G1227三脚架。    拍摄三江湿地专题,和我儿时生长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我
期刊
终于活着回来了……五十多天的“天路行”。  两男一女三个睡袋一个帐篷……  七千里路,风餐露宿,饱受饥寒,体验了生命在流浪之旅的浪漫与凄苦。片段的回忆淡化的记忆,时刻敲打着早已纠缠不清的麻木与清醒。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想探寻它吗?那就先阅读繁衍我们的大地吧。     大地诗行 黄永照摄  宾得645N,200mm镜头、F22、速度1/30秒。   晨光 龙 梅摄  尼康F
期刊
陈小波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修班,1987年赴美攻读摄影专业研究生。2002年回国,主要从事摄影教育、介绍国外摄影状况等工作,并开设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从事商业摄影。与《大众摄影》的第一次接触:1986年作品《小夜曲》获《大众摄影》举办的季赛中彩色组入选奖。    与摄影结缘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 望着那许多的奖状、奖品和一摞摞的照片, 不禁想到, 我2003年的回国讲学就像当年出国
期刊
编辑手记  45年,对于历史来说,甚至都算不上弹指一瞬,但对于一本杂志而言,却是一段悠长的岁月。  45年,《大众摄影》杂志经历着自己的成长,经历着与许许多多摄影同行的悲喜忧思。我们在共同的努力中寻找希望,在美好的希望中走向目标。  在《大众摄影》杂志创刊45周年之际,我们以第三届“我与摄影”征文的形式,讲述摄影人的新时期与新摄影;并以“寻找我们”的活动,感谢朋友们对《大众摄影》的关注,并期待更持
期刊
  
期刊
张惠宾,男,46岁。2000年获得“美能达杯全国摄影比赛”大奖,2001年,在“大众影廊”举办《乡土中原》个人影展。现任河南省平顶山姚孟发电有限公司新闻文化中心干事。与《大众摄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0年其作品《哺育》获得《大众摄影》举办的第二位“美能达α杯全国摄影比赛”大奖。    一不留神爱上了摄影,欣欣然发低烧。想我辈侧身槛内,依靠做工求得衣食养家糊口,难免风雨奔波,劳损身心。故于十年前
期刊
  
期刊
徐洪斌:1997年开始学习摄影,主要从事商业人像摄影,擅长拍摄影视明星。2001年和2002年均获得中国图片网销售冠军。  与《大众摄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本次征文撰稿。    如果说在从事摄影的这么多年中,在我的概念里有的是摄影产品而没有摄影作品,恐怕有人会说我在故意标榜自己。但是,我真的是在努力地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成功的摄影生产者而不是摄影创作者。  我是1997年开始学摄影的。学摄影是因为
期刊
编者:认识谢墨的人都知道,他是拍摄人像的高手,拍摄人像不仅给谢墨带来了数不清的奖项和荣誉,还是他安身立命之本;但是知道他热中于拍风光的人很少,见到他的风光作品的人就更少。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欣赏到了他的风光作品,着实吓了一跳——没想到谢墨还有这两下子。  开始学摄影的时候就拍风光,那时候小品拍得比较多,像荷花,城市边缘的小景、小调。  后来,认识了一个从新疆来的专业风光摄影师。我们在广东合作拍广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