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会有多热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t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2015年是不是有点“暖和”?尤其是冬天,在中国的广州、海南等南部地区,频频宣告入冬失败。2015年的英国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11月份。而世界气象组织也宣布了,2015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如今的地球温度已经比工业前水平高出1℃。在2009年,世界多位领导人曾在全球气温上达成一致,承诺不让温度上升量超过2℃,而这才过去了6年时间,全球气温就已经上升了一半。
  至少现在看来,世界的温度将会继续上升、再上升。那么,地球到底会有多热呢?
  地球如何变热?
  想要知道地球会变多热,我们首先得了解地球是如何增温的。
  温度变化对地球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地球诞生以来的46亿年历史中,地球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温度波动,有时候会变成“冰冻的雪球”,有时候又会变成“炽热的高温球”。尽管经历很多次变动,但地球温度最终总能回到同一温度范围内,这是因为它有能控制自己温度的机制。
  其中一个关键的机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温室效应。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它们通过截取太阳辐射为地球保温,可以这么说,温室气体是包裹地球的热毯子。
  据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会下降到-18℃,这种情况下,地球会被冰层覆盖,很多生命也将无法生存。所以说,温室效应是一件好事。可是古语讲到:物极必反,而这句话恰好也应验在温室效应上,过强的温室效应同样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而人类被认为是驱动温室效应的主因。
  地球会有多热?
  相比于其他生物,人类在地球上的时间相对较短,却已经成功地成为地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并导致气温上升。2000-2010年之间,二氧化碳的排放率是过去的十年(1990-2000年之间)的4倍。
  那么,在未来的几十年或者几个世纪中,增加的温室气体将使地球变得多热?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一个模拟地球气候的计算机模型。通过输入各种简单的物理学要素(空气、水等),模型就可以估算出在给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气候是如何变化的。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地球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像过去的50年那样持续增加,那么到了21世纪末,全球温度比工业革命前至少上升4℃。之后,全球变暖还是不会停止。到2200年,全球温度比工业革命前至少上升7℃。而如果预测的时间再往后,研究人员就很难预测了。
  然而,对于这种估测,科学家并不能十分肯定,因为地球的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随着气候变暖,有几个过程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例如,更温暖地区里的冰雪会融化,会把“深色”地表暴露出来。众所周知的,白色平滑的冰雪更容易反射太阳光,而深色地表更容易吸收太阳的热量。另一方面,冰雪融化后的地表水,被蒸发到大气中,由于水蒸气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因而捕获的热量会更多。
  占据地球约四分之三面积的海洋,实际上能减缓气候变化,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海洋中,但更温暖之后的海洋能容纳的二氧化碳量会减少,也就是说大气中留有的二氧化碳相对更多,捕获的热量也增多。
  另外,永久冻土区的甲烷如果被释放出来的话,也会增加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
  类比过去来推理
  除了计算机模型,研究人员还采取另一种方法来预测气候:根据过去发生的类似事件。
  约55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地球史上的一次最快的温度上升,那就是著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在那段时期,地球两极海面的平均温度高达10℃,而今天那里的平均温度仅为-2℃。10℃的“高温”使得地球两极没有冰,北半球往北甚至达到北极圈,生长着热带的标志性植物——棕榈树。一些物种在酷热的天气里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则消失了。
  据研究,温室气体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尤其是甲烷。大量的甲烷从海底逃到大气中,促进了温室效应。如今我们仍旧不清楚甲烷是如何逃离海底的。科学家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火山喷发,二是彗星撞击,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地球因为其他某种原因而逐渐变暖,当它到达一定温度时,存储在海底的甲烷开始变得不稳定,逃了出来,使地球变得“极热”。
  地球现在的表现,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时期非常相似。而且有一点非常有趣,“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时期温室气体的含量,大约等同于现在地球所有化石燃料被燃光后所释放出的量。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是否就是地球变暖的极限?还是地球可以变得比“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时期更炙热?这还需要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类比于外星球来猜测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会加热地球的理论机制,叫做“失控的温室效应”,即升温后的地球会释放更多温室气体,导致加剧的变暖效应。理论上,一旦这种自动供给的机制被启动,那么温度上升将变得无法阻挡,甚至能将地球加热上百摄氏度。
  虽然该现象在地球上从未上演过,但科学家认为,在30至40亿年前,地球最近的邻居金星却确确实实地发生过。
  金星与太阳的距离更近,所以它最初的温度也更高,所有液态水都被蒸发到空气中,水蒸气会捕获热量。但金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因此也就没有地方存储二氧化碳了。这最终会导致极端的温室环境:所有的水蒸气都丢失至太空,导致96%金星大气都是二氧化碳。
  现在的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为462℃,这一高温足以融化铅等重金属,它已然成为太阳系里最炙热的行星,甚至超过了距离太阳更近的水星。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几十亿年后,地球也将难逃这样的噩运。随着太阳逐渐变老,它将耗尽燃料并变成一颗红巨星,到了那时,地球将无法把额外的热量消散至太空。地球表面温度将继续上升,接下来的情况就会跟金星一样了:引发“失控的温室效应”,海洋被蒸发光,最终只剩下一层“热毯子”——厚厚的二氧化碳层,这场灾难足以杀死所有的已知生命。
  然而,这种由太阳引发的“失控的温室效应”,预测会发生在数几十亿年之后,所以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人类引发“失控的温室效应”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人类自身能不能引发一场“失控的温室效应”?
  答案是:或许是可以的。不过人类必须释放惊人规模的二氧化碳量。目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400ppm(ppm为百万分之一),若要引发“失控的温室效应”,浓度则要增加到30000ppm。
  如何理解这个规模呢?以化石燃料为例,如果我们烧掉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会上升至3000ppm,也就是说要燃烧10倍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才能触发“失控的温室效应”。
  也就是说,地球并没有足够多的化石燃料,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他的温室气体来源,比如说甲烷,之前提到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促发因子就是被封存在海底的甲烷逃脱了出来,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排除海底“不安份”甲烷的潜在影响。
  温度再上升,那么……
  就目前的趋势来说,即使未来上升的温度不能直接杀死我们,但仍将造成巨大的动荡。
  首先会导致某些地区过于炙热。打个比方,今天的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死亡谷,温度能达到50多摄氏度,干燥又热的死亡谷,人类可以通过排汗来降温。如果空气极其炎热又潮湿的话,那问题就有些棘手了,空气饱含水分意味着我们汗液蒸发得更慢,降温冷却也相应更慢,这种热对人类等生物来说是非常危险。
  当然,聪明的人类可以安装大量的空调设备来适应高温环境,如果是这样的话,人们都要被“囚禁”在房子里面了,因为外出的话,很可能就会被热死。
  此外,不可忽视的一点还有海平面上升。2万年前地球温度比现在冷4℃,那个时期被称为“末次盛冰期”,冰盖覆盖了加拿大和北欧,包括所有的不列颠群岛。自那时以来,地球已经被加热上升了4℃,仅仅这4℃,就足以融化欧洲和北美的冰原,使海平面上升几十米,并淹没了那里的浅岛。
  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全球温度再上升4℃的话,将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后果。而研究人员估计,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12℃,地球一半的陆地面积将无法居住。
其他文献
对于动物来说,拥有脖子可使头部转动起来更自由,视野也更加开阔,这对动物捕食和发现掠食者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地球上所有被称为“鱼”的动物都没有脖子。这是因为脖子对于鱼来说作用不大,并且可能会阻碍它们在水中活动的速度。  生活在3.7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的提塔利克鱼被认为是一种半鱼半四足类动物。通过对这种动物的化石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动物进化出了脖子,脖子的进化可能有利于它们在浅水或者淡水区捕
期刊
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远离城市,是理想的观星之地,这是摄影师Adhemar M. Duro Jr在阿塔卡玛沙漠拍摄的照片。摄影师采用了延时摄影的方法,拍摄星星围绕南天极旋转几个小时在天空中划出的路径。在照片中,这些路径最终形成明亮的弧线和圆圈。由于星星的亮度不同,因此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景像——许多条明亮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光轨。而在照片的左上角,我们可以看到一小段横切光轨的明亮光线,这是一颗流星
期刊
虽然我们看不到氢,但从书本上了解过它的特性,而通过科学家之手,一些奇特的氢被发现,比如金属态的氢。最近,美国卡耐基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模拟了一种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层和它们的表面压力情况。当他们给氢施加了超过正常大气压1万倍到150万倍的压力时,一种介于气态氢和金属态氢的新型式氢被制造了出来,这种氢有微弱的导电性。由于这种氢既不反射也不传递光线,因此被称为“暗黑氢”。不过暗黑氢可传输红外辐射或者热量。
期刊
“百慕大三角”指的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它经常和一些神秘失踪事件扯上关系。最早关于船只神秘失踪事件的记载是在1840年,之后失踪事件接连出现。虽然对于船只、飞机等失踪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各种观点,但是至今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提出神秘失踪事件可能与海洋中的巨大坑洞有关。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就是终极答案了。然而最近气象学家又提出
期刊
火星是最受地球人青睐的可移居的候选行星。相比于火星,最接近太阳的行星水星能否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  2016年5月9日,水星再一次从太阳和地球之间掠过,距离上一次掠过已经10年了。对于地球人,位于太阳系最内侧的水星曾经是一个谜,因为它与太阳非常靠近,时常被猛烈、刺眼的太阳光淹没,使得我们很难仔细观察它。  但太空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一切,尤其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信使号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让我们认识到水
期刊
对黑暗的恐惧  清晨时分,你可以看见天慢慢变亮,斑驳的光影洒在窗帘上,窗外翠绿的树叶迎风摇曳,朵朵洁白的花儿悄然绽放……假若,此时你所在的城市慢慢坠入黑暗,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最后连一点微弱的光亮也不见踪影。这时,你可能马上会陷入恐惧之中,惊慌失措、惶恐不安。  然而,没有一丝光亮的黑暗世界就是盲人每天生活的世界。  根据一项调查,对于正常人来讲,失明是最令人恐惧的残障,害怕失明的人比害怕患上阿尔
期刊
假如有外星人,他们也可能会使用这些方法来寻找地球人,或者将自己的外星世界隐藏起来。  早在19世纪便有天文学家声称发现了系外行星(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不过人们普遍认为直到1992年才首次真正证实了系外行星的存在(环绕着脉冲星PSR B1257+12的天体)。至那之后,其他系外行星陆陆续续被人们揭开神秘面纱。截至2016年2月22日,总共有2085颗已确认的系外行星,而天文学家曾估计银河系可能包含多
期刊
海豚和外星文明,这两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  聪明海豚带来的启发  故事起源于1961年11月。那时,12名科学家聚集在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绿堤天文台,讨论如何利用射电天文学技术探测太阳系外的智慧生命。这些科学家包括了3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还有一名古怪的神经学家——研究海豚交流的约翰·立莱。  你是不是很纳闷,为什么一名神经学家会去参加关于探测太阳
期刊
近一个世纪以来,有一个谜团一直萦绕在物理学家的脑海里:反物质都去哪了?  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为什么宇宙中有物质?  恒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团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本来这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另一种奇怪的东西出现后,我们就陷入了理解的困境,这种东西就是反物质。  根据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反物质的了解,物质和反物质都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反物质具有一个非常最重要的特点:
期刊
将近100年来,一名年轻的金发女郎一直躺在丹麦国家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直到最近,科学家才知道她死于何时何地。化学分析表明,在生命结束之前,她曾远行了2000多千米。那么,为什么她在死之前走了这么远的距离?  美丽女干尸  3500年前某个夏季的一天,丹麦日德兰半岛南部的草地上躺着一名年轻女子,但她已经死去。她穿着一套非常好的衣服,是用绳子和昂贵的羊毛做成的短上衣和裙子。她的腰上缠绕着一个巨大的圆型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