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
儿子给MM的信
MODERNITY
MM:
这次回家,一进门就发现玄关处挂了两张很大的油画。一张是飞在空中的天使,下面是地狱;另一张,是玛丽亚怀里抱着婴儿耶稣;客厅柱子上还钉着一个木雕天使。
老爸告诉我,他要访客知道他和“魔鬼”共处。他是天使,我和弟弟是“魔鬼”。我当然回击,说我觉得他才是我们的“地狱”呢。
我知道,我爸和我有一个根本差异,就是品味不同。他喜欢古典的东西。记得我们一起去看过一个雕刻展,展出的全部是宗教艺术。我觉得无聊,他却看得津津有味。
前几天,一个想进柏林设计学院的朋友来找我。因为要申请学校,所以她要准备一些作品。我们到老城里去逛,她带着相机一路拍照。我以为她会拍这个有名的古镇的教堂、古堡,但整个下午她拍的竟然都是电线杆、地下水道的人孔铁盖,或者停车场的水泥地面。
几天以后,我到她家去看完成品:在一个黑色的大纸箱上贴着三张照片,照片上是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电线杆,然后有一条红丝线辗转缠绕着电线杆,最后浮现一个歪歪斜斜的字:Modernity好。MM,你告诉我:你的品味是什么?
穿个麻布袋也差不多
我坐在电脑前给你写信,一面听音乐。你看见的我是这样的:穿着牛仔裤,一件红色的衬衫,脚上是暗红色的跑步鞋。鞋子和上衣是暗暗谐调的,衣服裤子都有点宽松感,因为今天是懒洋洋的周末,所以挑选的衣服就是宽松舒适的。起床后,我大概需要半小时来打理自己,10分钟花在浴室里,20分钟花在衣服的考量上。然后我们来看看你:你大概也需要半小时,但我猜刚好相反,你需要20分钟在浴室里洗头洗脸擦乳液什么的,只花10分钟穿衣服。作家妈妈,你是这样的没错吧?还有买衣服,我们的购买行为很不一样。你买衣服是随兴所致的,走在路上你看见哪一件喜欢就买下来,回家以后很可能永远不穿它。跟你相反,MM,我“深思熟虑”怎么穿怎么配,在完全清楚自己缺什么的时候,才去寻找那特定的某一件衣服。结果呢,我们花在衣物上的钱和时间是一样的,差别在于,我是专注精选的,你穿衣服,哈,有时候我觉得,你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盖上一条地毯,那美学效果也差不多!
定型而不自知
两个月前,老爸来看我,带我去他最喜欢的酒吧,家具全是厚重的木头,小小的舞台上堆满了乐器,很拥挤,乐团演奏着爵士乐。老爸有点陶醉说,这使他回忆“老时光”。第二天,轮到我带他去“我的酒吧”了。我选择的是“酷名昭彰”的一家,好像是前晚的反面版:没有老旧的木头,桌面纯黑,椅子有猩红的软垫,天花板垂下来画着龙的灯笼。没有爵士乐,一个DJ在那里玩唱盘,转出HipHop和R&B音乐。满满的是年轻人,我注意到,老爸显得有点不自在。你现在大概已经猜到我到底想说什么了吧?老妈,我丢两个问题给你接招:第一,请问为什么我们的“品味”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分属不同世代?还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文化?有没有阶级因素呢?第二个问题比较关键,老妈,你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或者“阶级”的品味世界呢?你的穿衣哲学、老爸的宗教美学和怀旧酒吧,都不是我的调调,但我也还可以欣赏。我愿意去博物馆看雕刻展,偶尔去怀旧酒吧坐一会儿也觉得不坏,我可以穿很“牛津”味的衣着,也可以穿最随意的肥裤子和带帽套头运动衣,我也不讨厌你听的60年代老歌。那么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安德烈
MM复儿子的信
永远追赶坏的
亲爱的安德烈:
我对你的世界没有兴趣?你不记得,为了理解为什么你们听HipHop音乐,我仔细听了,而且是找到歌词,对着歌词细听的。不但听了正流行的,还把80年代前的也找出来听,为的是了解这个乐种的发展过程。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HipHop来自一种抗议和批判精神,而且,好的词,根本就进入了诗的境界。中年父母的挫折,安德烈,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你不就嫌恶我“母爱”太多,电话太多吗?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我买了一瓶鲜奶。回到家,打开冰箱,发现阿姨知道我要回来,早一步填满了冰箱,里头已有一瓶鲜奶。现在我有两瓶鲜奶。一瓶今天到期,已经接近不新鲜;另一瓶则是三天后。你会从哪一瓶开始喝,安德烈?一个朋友跟我说过这个故事。人家送了他们一箱苹果。打开一看,大部分新鲜青翠,有几个却已开始变色。我的朋友不经思索,伸手就去拿那快要腐坏的;她17岁的儿子也不经思索就抓了一个最青翠的喀嚓喀嚓啃起来。他母亲急急说,“唉呀,先吃坏的呀。坏的不吃,明天怕就不能吃了。”儿子觉得奇怪,说,“你从坏的吃起,到明天,那好的也逐渐变坏了,结果你就一路在追赶那坏的,你永远在吃那不新鲜的苹果。你为什么就不能直接享受那最好的呢?”朋友说,她听了儿子的话,半坏的苹果拿在手里,站在那儿,一时说不出话来。好吧,安德烈。现在我站在打开的冰箱前,请问,你会先喝哪一瓶牛奶?
翩翩少年时
想到你把我描述得如此“不堪”,我低头检视一下自己:今天穿的是什么?一件青烟色的棉布薄衫裙。直筒形的,假如拿一个大塑胶袋,在上面剪出一个半圆,两翼剪出两个袖洞,就是了。赤足。指甲没有颜色,脸上没有脂粉,身上没有首饰,今天是个独处的日子。我出门的时候,是会“打扮”的。不过衣服总是白色或黑色,看起来像是一个“极简主义者”的行动宣示,但真正的原因是,一、我哪有可能把时间投掷在衣着和打扮的琢磨思考上?二、我可能在用所谓“极简”美学来掩饰自己其实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没有成就。
大概在你进入14岁左右的时候,我就发现,你穿衣服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品味。你弟弟也是在他14岁的时候,开始不再像“孩子”,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翩翩少年的矜持。我不说破,但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赏。我惊讶,“成长”这东西多么纤细、多么复杂啊。谁都可以看见一个男孩子长高了,细细的胡子冒出来了,声音突然改变了,鼓鼓的孩儿脸颊被棱角线条取代,但是人们不会注意到他眼里的稚气消失,一股英气开始逼人;人们也不会发现,他的穿着、他的顾盼、他的自我,敏感得像女高音最高的一个音符旋绕在水晶玻璃上。他的领子竖起或翻下,他的牛仔裤皮带系在腰间的哪一个高度,他穿恤衫还是衬衫,衬衫尾扎进或露出……所有的细节都牵引着他的心的跳动。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我是“台妹”
你的母亲,安德烈,是一个在“第三世界”长大的少女,还来自一个难民家庭,一贫如洗。一直到1970年,才在家里看见冰箱和电视机。她的记忆里有三件“美援”的东西:一是圣诞卡;二是铁罐脱脂奶粉;三是面粉麻布袋。机智的妈妈们把麻布袋裁剪成孩子们的上衣和短裤。于是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穿着“面粉袋恤衫”,胸前还印着两只大手紧握,写着:“中美合作,20公斤”。不是“马铃薯麻布袋”,安德烈,你的母亲是“面粉麻布袋”的一代。除了面粉袋恤衫,18岁以前我基本上只穿过学校制服。别以为是英国学校那种表达身份和地位的校服,有领带和皮鞋。我们穿着白衣黑裙。裙长超过膝盖,要受罚;发长超过耳根,要受罚。我的兄弟们穿的是卡其裤和白上衣,头上顶着军警的大盘帽,帽子里是剃得发青的头。外国人来台湾吓一跳,以为满街都是士兵和警察;他们不知道,那是学生。你会说,这些和“贫穷”没什么关系。是的,这种美学的单调和品味的统一,和贫穷的关系少,和威权政治的关系大。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当威权政治和贫穷一起洒下天罗大网把你罩住的时候,品味,很难有空间。因为,请问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吗?每一件,都正好是贫穷所吝啬给你的,也是威权政治所剥夺于你的。
另一种贫穷
安德烈,你是否开始觉得这样成长的母亲挺“可怜”的?那你就错啦。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威权统治也许减低了我的个人创造力,但是却磨细了我对权力本质的认识而使我对于自由的信仰更加坚定,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因为我知道失去自由意味着什么。过去,是我们必须概括承受的。那么你必须“概括承受”的过去,是什么?你所成长的地方,人均收入30579美金。培育你的是一个民主开放、文化多元的社会;你的父母都有博士学位;你属于那种还不到15岁就已走过半个地球的“国际人”;你简直就是一个被太好的环境宠坏的现代王子。品味,太容易了吧?但是,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味,那么它剥夺了你一些什么?你的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MM
(林河摘自《南方周末》)
儿子给MM的信
MODERNITY
MM:
这次回家,一进门就发现玄关处挂了两张很大的油画。一张是飞在空中的天使,下面是地狱;另一张,是玛丽亚怀里抱着婴儿耶稣;客厅柱子上还钉着一个木雕天使。
老爸告诉我,他要访客知道他和“魔鬼”共处。他是天使,我和弟弟是“魔鬼”。我当然回击,说我觉得他才是我们的“地狱”呢。
我知道,我爸和我有一个根本差异,就是品味不同。他喜欢古典的东西。记得我们一起去看过一个雕刻展,展出的全部是宗教艺术。我觉得无聊,他却看得津津有味。
前几天,一个想进柏林设计学院的朋友来找我。因为要申请学校,所以她要准备一些作品。我们到老城里去逛,她带着相机一路拍照。我以为她会拍这个有名的古镇的教堂、古堡,但整个下午她拍的竟然都是电线杆、地下水道的人孔铁盖,或者停车场的水泥地面。
几天以后,我到她家去看完成品:在一个黑色的大纸箱上贴着三张照片,照片上是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电线杆,然后有一条红丝线辗转缠绕着电线杆,最后浮现一个歪歪斜斜的字:Modernity好。MM,你告诉我:你的品味是什么?
穿个麻布袋也差不多
我坐在电脑前给你写信,一面听音乐。你看见的我是这样的:穿着牛仔裤,一件红色的衬衫,脚上是暗红色的跑步鞋。鞋子和上衣是暗暗谐调的,衣服裤子都有点宽松感,因为今天是懒洋洋的周末,所以挑选的衣服就是宽松舒适的。起床后,我大概需要半小时来打理自己,10分钟花在浴室里,20分钟花在衣服的考量上。然后我们来看看你:你大概也需要半小时,但我猜刚好相反,你需要20分钟在浴室里洗头洗脸擦乳液什么的,只花10分钟穿衣服。作家妈妈,你是这样的没错吧?还有买衣服,我们的购买行为很不一样。你买衣服是随兴所致的,走在路上你看见哪一件喜欢就买下来,回家以后很可能永远不穿它。跟你相反,MM,我“深思熟虑”怎么穿怎么配,在完全清楚自己缺什么的时候,才去寻找那特定的某一件衣服。结果呢,我们花在衣物上的钱和时间是一样的,差别在于,我是专注精选的,你穿衣服,哈,有时候我觉得,你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盖上一条地毯,那美学效果也差不多!
定型而不自知
两个月前,老爸来看我,带我去他最喜欢的酒吧,家具全是厚重的木头,小小的舞台上堆满了乐器,很拥挤,乐团演奏着爵士乐。老爸有点陶醉说,这使他回忆“老时光”。第二天,轮到我带他去“我的酒吧”了。我选择的是“酷名昭彰”的一家,好像是前晚的反面版:没有老旧的木头,桌面纯黑,椅子有猩红的软垫,天花板垂下来画着龙的灯笼。没有爵士乐,一个DJ在那里玩唱盘,转出HipHop和R&B音乐。满满的是年轻人,我注意到,老爸显得有点不自在。你现在大概已经猜到我到底想说什么了吧?老妈,我丢两个问题给你接招:第一,请问为什么我们的“品味”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分属不同世代?还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文化?有没有阶级因素呢?第二个问题比较关键,老妈,你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或者“阶级”的品味世界呢?你的穿衣哲学、老爸的宗教美学和怀旧酒吧,都不是我的调调,但我也还可以欣赏。我愿意去博物馆看雕刻展,偶尔去怀旧酒吧坐一会儿也觉得不坏,我可以穿很“牛津”味的衣着,也可以穿最随意的肥裤子和带帽套头运动衣,我也不讨厌你听的60年代老歌。那么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安德烈
MM复儿子的信
永远追赶坏的
亲爱的安德烈:
我对你的世界没有兴趣?你不记得,为了理解为什么你们听HipHop音乐,我仔细听了,而且是找到歌词,对着歌词细听的。不但听了正流行的,还把80年代前的也找出来听,为的是了解这个乐种的发展过程。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HipHop来自一种抗议和批判精神,而且,好的词,根本就进入了诗的境界。中年父母的挫折,安德烈,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你不就嫌恶我“母爱”太多,电话太多吗?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我买了一瓶鲜奶。回到家,打开冰箱,发现阿姨知道我要回来,早一步填满了冰箱,里头已有一瓶鲜奶。现在我有两瓶鲜奶。一瓶今天到期,已经接近不新鲜;另一瓶则是三天后。你会从哪一瓶开始喝,安德烈?一个朋友跟我说过这个故事。人家送了他们一箱苹果。打开一看,大部分新鲜青翠,有几个却已开始变色。我的朋友不经思索,伸手就去拿那快要腐坏的;她17岁的儿子也不经思索就抓了一个最青翠的喀嚓喀嚓啃起来。他母亲急急说,“唉呀,先吃坏的呀。坏的不吃,明天怕就不能吃了。”儿子觉得奇怪,说,“你从坏的吃起,到明天,那好的也逐渐变坏了,结果你就一路在追赶那坏的,你永远在吃那不新鲜的苹果。你为什么就不能直接享受那最好的呢?”朋友说,她听了儿子的话,半坏的苹果拿在手里,站在那儿,一时说不出话来。好吧,安德烈。现在我站在打开的冰箱前,请问,你会先喝哪一瓶牛奶?
翩翩少年时
想到你把我描述得如此“不堪”,我低头检视一下自己:今天穿的是什么?一件青烟色的棉布薄衫裙。直筒形的,假如拿一个大塑胶袋,在上面剪出一个半圆,两翼剪出两个袖洞,就是了。赤足。指甲没有颜色,脸上没有脂粉,身上没有首饰,今天是个独处的日子。我出门的时候,是会“打扮”的。不过衣服总是白色或黑色,看起来像是一个“极简主义者”的行动宣示,但真正的原因是,一、我哪有可能把时间投掷在衣着和打扮的琢磨思考上?二、我可能在用所谓“极简”美学来掩饰自己其实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没有成就。
大概在你进入14岁左右的时候,我就发现,你穿衣服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品味。你弟弟也是在他14岁的时候,开始不再像“孩子”,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翩翩少年的矜持。我不说破,但是在一旁默默地欣赏。我惊讶,“成长”这东西多么纤细、多么复杂啊。谁都可以看见一个男孩子长高了,细细的胡子冒出来了,声音突然改变了,鼓鼓的孩儿脸颊被棱角线条取代,但是人们不会注意到他眼里的稚气消失,一股英气开始逼人;人们也不会发现,他的穿着、他的顾盼、他的自我,敏感得像女高音最高的一个音符旋绕在水晶玻璃上。他的领子竖起或翻下,他的牛仔裤皮带系在腰间的哪一个高度,他穿恤衫还是衬衫,衬衫尾扎进或露出……所有的细节都牵引着他的心的跳动。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世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我是“台妹”
你的母亲,安德烈,是一个在“第三世界”长大的少女,还来自一个难民家庭,一贫如洗。一直到1970年,才在家里看见冰箱和电视机。她的记忆里有三件“美援”的东西:一是圣诞卡;二是铁罐脱脂奶粉;三是面粉麻布袋。机智的妈妈们把麻布袋裁剪成孩子们的上衣和短裤。于是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穿着“面粉袋恤衫”,胸前还印着两只大手紧握,写着:“中美合作,20公斤”。不是“马铃薯麻布袋”,安德烈,你的母亲是“面粉麻布袋”的一代。除了面粉袋恤衫,18岁以前我基本上只穿过学校制服。别以为是英国学校那种表达身份和地位的校服,有领带和皮鞋。我们穿着白衣黑裙。裙长超过膝盖,要受罚;发长超过耳根,要受罚。我的兄弟们穿的是卡其裤和白上衣,头上顶着军警的大盘帽,帽子里是剃得发青的头。外国人来台湾吓一跳,以为满街都是士兵和警察;他们不知道,那是学生。你会说,这些和“贫穷”没什么关系。是的,这种美学的单调和品味的统一,和贫穷的关系少,和威权政治的关系大。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当威权政治和贫穷一起洒下天罗大网把你罩住的时候,品味,很难有空间。因为,请问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吗?每一件,都正好是贫穷所吝啬给你的,也是威权政治所剥夺于你的。
另一种贫穷
安德烈,你是否开始觉得这样成长的母亲挺“可怜”的?那你就错啦。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威权统治也许减低了我的个人创造力,但是却磨细了我对权力本质的认识而使我对于自由的信仰更加坚定,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因为我知道失去自由意味着什么。过去,是我们必须概括承受的。那么你必须“概括承受”的过去,是什么?你所成长的地方,人均收入30579美金。培育你的是一个民主开放、文化多元的社会;你的父母都有博士学位;你属于那种还不到15岁就已走过半个地球的“国际人”;你简直就是一个被太好的环境宠坏的现代王子。品味,太容易了吧?但是,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味,那么它剥夺了你一些什么?你的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MM
(林河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