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课改”、“学案”、“互动”等教改新词频繁出现在教师的言谈之中,整个教育教学的重点无不转移到课改中心工作上来,颇具影响的“学洋思、模杜郎”之风确实已经刮到了家门口了。“穷则思变”,借课改兴质量,我们也顺势而动,强力推进,紧跟全校课改步伐,开展了“构建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一系列研究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借鉴、探索与思考,从全校的整体状况看,我们对课改的认识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由陌生逐渐变得熟悉与熟练;课堂教学改革的步子由忽轻忽重甚至有些混乱逐渐变得整齐与坚定。当然,面对课改带来的压力与困惑,更多的是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与探究。
一、我们的认识
面对—项新的改革,教师中不愿参与者有之,消极等待者有之,抱着应付差事、走走过场的亦有之,怕吃苦、怕受累的更有之。这些现象都是人之常情。在教改实验初期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思想引领,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克服教师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的教改热情,鼓舞教师的教改勇气,是我们拉开教改序幕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
为此,我们做到逢会必讲教改,逢人必谈教改,采取会议渗透、宣讲;分年级组召开座谈会,领导深入年组与教师交流,召开教改实验动员大会等多管齐下的办法蓄势造势,引领教师明确教改实验是对我们的挑战,是对我们全体教师教研创新能力的检验。
二、我们的探索
自“构建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以来,我们组织教师从“备、讲、辅、改、考、评”各环节认真反思构建高效模式实践中的得与失,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整理,梳成辫子,开展大讨论,寻求解决办法。经过反思、讨论、研究,我们认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模式照搬照抄,墨守成规。当然我们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升级教学模式。首先,我们根据学校办学条条、教师整体素质、学生能力、学科特点等实际情况对模式进行了改造,使模式本土化,并更加丰满。(1)我们在课前增加了“课前清障”环节(10分钟左右)。利用自习时间,引导学生解决新课中学生遗忘或回生了的旧知识,扫除课堂上旧知识形成的障碍,并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对于学困生,教师可提前介入,单独指导清障。(2)课堂当堂训练过程中,把完成作业和50%左右的《配套练习》习题作为主要的训练、测评内容。(3)渗透“学生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学生这一资源的作用,特别是在训练、测评过程中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很好的检查对方训练、测试情况,但训练、测试中没有免检产品、人人接受同学的检查。(3)低年级学段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时,一般不采取集中学、集中教的方式,而是采取“五个一”,即:“教一教”、“学一学”、“测一测”、“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当堂完成作业)。(4)根据语文学科知识面宽、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一般采用“几学几教,当堂达标”的教法。
2.转变备课方式。改革备课制度,实行集体备课,电子备课,教师实行二次备课,提高了教案质量和备课效率,同时也从源头上解决了教师使用模式频率低的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模式运用中的一些问题,同时较好的协调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学效率更高。
3.提高驾驭能力。(1)根据不同学段新课程标准的阶段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新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研究课,引路课、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等实践活动,总结好的经验,努力使教学新模式体现高效率。(2)围绕教学新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活动,开展课题开题、专题报告等研讨活动。课题研究紧扣活动主题,侧重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理念、方法、策略的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引领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我们的思考
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生生之间的交流更是非常有限的。但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上彼此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多的,因此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身上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思维方式、拓展的知识等等),这让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课型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呈运动状态,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积极状态。人人有练的机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的认识
面对—项新的改革,教师中不愿参与者有之,消极等待者有之,抱着应付差事、走走过场的亦有之,怕吃苦、怕受累的更有之。这些现象都是人之常情。在教改实验初期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思想引领,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克服教师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的教改热情,鼓舞教师的教改勇气,是我们拉开教改序幕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
为此,我们做到逢会必讲教改,逢人必谈教改,采取会议渗透、宣讲;分年级组召开座谈会,领导深入年组与教师交流,召开教改实验动员大会等多管齐下的办法蓄势造势,引领教师明确教改实验是对我们的挑战,是对我们全体教师教研创新能力的检验。
二、我们的探索
自“构建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以来,我们组织教师从“备、讲、辅、改、考、评”各环节认真反思构建高效模式实践中的得与失,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整理,梳成辫子,开展大讨论,寻求解决办法。经过反思、讨论、研究,我们认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模式照搬照抄,墨守成规。当然我们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升级教学模式。首先,我们根据学校办学条条、教师整体素质、学生能力、学科特点等实际情况对模式进行了改造,使模式本土化,并更加丰满。(1)我们在课前增加了“课前清障”环节(10分钟左右)。利用自习时间,引导学生解决新课中学生遗忘或回生了的旧知识,扫除课堂上旧知识形成的障碍,并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对于学困生,教师可提前介入,单独指导清障。(2)课堂当堂训练过程中,把完成作业和50%左右的《配套练习》习题作为主要的训练、测评内容。(3)渗透“学生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学生这一资源的作用,特别是在训练、测评过程中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很好的检查对方训练、测试情况,但训练、测试中没有免检产品、人人接受同学的检查。(3)低年级学段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时,一般不采取集中学、集中教的方式,而是采取“五个一”,即:“教一教”、“学一学”、“测一测”、“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当堂完成作业)。(4)根据语文学科知识面宽、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一般采用“几学几教,当堂达标”的教法。
2.转变备课方式。改革备课制度,实行集体备课,电子备课,教师实行二次备课,提高了教案质量和备课效率,同时也从源头上解决了教师使用模式频率低的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模式运用中的一些问题,同时较好的协调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学效率更高。
3.提高驾驭能力。(1)根据不同学段新课程标准的阶段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新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研究课,引路课、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等实践活动,总结好的经验,努力使教学新模式体现高效率。(2)围绕教学新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活动,开展课题开题、专题报告等研讨活动。课题研究紧扣活动主题,侧重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理念、方法、策略的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引领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我们的思考
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生生之间的交流更是非常有限的。但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上彼此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多的,因此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身上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思维方式、拓展的知识等等),这让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课型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呈运动状态,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积极状态。人人有练的机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