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人物悲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乔治·艾略特在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描写人物众多,形象各异,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本文分析了卡苏朋、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为一个个有思想有呼吸的人物,在命运的长河中挣扎起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紧紧相连,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在此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乔治·艾略特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性关怀。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人物 性格 悲剧
  弗·雷·利维斯博士曾高度评价乔治·艾略特说:“她最好的作品里有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深刻和真实。”(利维斯,2002:163)此评语用于评价乔治·艾略特后期经典作品《米德尔马契》并不为过,《米德尔马契》清晰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中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人文风貌,并传神刻画了数个真实自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分析《米德尔马契》中卡苏朋、多萝西娅、利德盖特的性格缺陷和他们的社会环境,从而揭示他们悲剧命运的必然。
  一、卡苏朋的人生悲剧(学术生涯与情感生活)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马新国,2008:34)所谓“严肃”是指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主人公为某种正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由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难、失败或牺牲。 (马新国,2008:35)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马新国,2008:39)所以据此标准,卡苏朋只是令人生厌,算不上悲剧人物。然而,乔治·艾略特并不要写英雄伟人的悲剧,她更看重与怜悯的是普通小人物的命运。
  爱德华·卡苏朋牧师在米德尔马契是上层人物,在当地“以学问渊博著称”,(乔治·爱略特,2006:8)多年来他殚思竭虑想写一部《世界神话索隐大全》,(终未成稿),45岁依然孑然一身,这样一个“学术派人物”当然令人钦佩,所以尽管他长相难看、皮肤蜡黄,出身名门、年轻漂亮、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多萝西娅还是立刻把他看作“当代的奥古斯丁”,倾心相许,希望能助他完成宏大的志向。遗憾的是这只是她海市蜃楼般的幻想。卡苏朋先生尽管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在外人看来高深莫测,可是他的研究只是跟在古人的后面“继续爬行,或者纠正他们的错误,是毫无意义的”(乔治·爱略特,2006:214)。他自己也曾说:“我过于重视精神方面,因为我终日跟精神世界打交道,生活在古人中间。我的心有点像古代的幽灵,在人间游荡,竭力要设想一个它生活过的世界,尽管那个世界只剩了一堆废墟,早已面目全非。”(乔治·爱略特,2006:15—16)。他的学问不仅没让他朝气勃勃,对人生充满睿智,像一盏明灯给众人指引方向,反而让他像一只井底之蛙,不愿了解世界上其他同行在此领域的新进展,“他们已经开拓了康庄大道,”而他“却还拿着袖珍指南针,在森林里摸索。”(乔治·爱略特,2006:190),经年累月的研究,他记录了堆积如山的笔记,却从未动笔撰写他想象中的传世之作,因为他根本就已被淹没在那如汪洋大海般的细枝末节中,无法形成完整清晰的思路。在“死读书,读死书”的漫长岁月中,他不仅未能形成独立的创造性的观点和学问,更可怕的是丧失了“思想和感觉上对一般人类生活产生反应的能力……他的知识只是没有生命的僵尸。”(乔治·爱略特,2006:267)他“只能夜以继日地埋头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管窥蠡测,既野心勃勃,又胆小如鼠,顾虑重重,目光如豆。”(乔治·爱略特,2006:200),这种生活造成他的思维刻板封闭,极端狭隘。
  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感需要一位情投意合的伴侣,这样会使青春的光芒照亮或改变壮年时期的劳累工作”,(乔治·爱略特,2006:24)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卡苏朋婚前的体会:“当定下的婚期日益临近时,卡苏朋先生并没觉得他的情绪如何兴奋,对婚后生活的展望,根据大家的体会,那应该是一片繁花似锦的园林,然而他始终觉得,它比他以往手持蜡烛独自出入的地窖好不了多少。他不敢向自己承认,更不敢告诉别人,他总感到奇怪,虽然他赢得了一位可爱的,性格高尚的少女,可是他没有赢得欢乐,尽管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乔治·爱略特,2006:83)“于是他断定,男子的所谓激情其实并无其事,只是诗人们的夸张罢了”。(乔治·爱略特,2006:60)我们可否解释为精神上长期的幽寂隔绝和刻板教条的学术生活,使卡苏朋先生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和感受能力,即便面对最美的风景他也无法欣赏体验,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卡苏朋的悲剧确实不崇高,但谁能说他不可悲呢?罗素说过:“读书有两种动机,一种是欣赏,另一种是炫耀。”(罗素,2009:36)卡苏朋无疑属于后者,他最渴望别人的欣赏却又始终拿不出像样的作品。他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却始终无法投入,学术上的贫瘠耗尽了他的自信,以至在婚后猜疑他的妻子和他年轻的侄子威尔,甚至在遗嘱中特意提到此事极力阻止,种种行为都显示他的性格在长期毫无希望、毫无意义、毫无建树的研究中已经扭曲,逐渐变得自卑而狭隘,与时代和社会脱节。在婚姻中他的自私与狭隘,猜疑与嫉妒更是暴露无遗,这加重了他的痛苦,也加速了他的死亡,并给多萝西娅带来了无尽的苦楚。
  二、多萝西娅的人生悲剧(婚姻与理想)
  多萝西娅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拥有美好的资质,喜欢思索,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愿意献身于崇高伟大的理想。她在未出嫁前就雄心勃勃地想改变周围农庄佃农的贫困生活,甚至亲自绘制图纸来设计他们新的农舍家园,显示出她与一般少女不同的理想。
  罗素曾说:“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罗素,2009:201)而她的理想缺乏知识和社会的支持,始终模糊没有着落。由于环境所限,她没有广博的知识,这让她深以为憾(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智商被认为不可能明白或从事高深的学问,她们只适于学习一些肤浅的知识。而且女性出嫁后,她所有的财产皆归其丈夫名下)。她对婚姻抱着幼稚可笑的观点,涉世未深的她盲目轻信卡苏朋具有弥尔顿一般的才学,希望“能帮助他更好完成他的伟大著作。”(乔治·爱略特,2006:27),因此,几个月后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卡苏朋。从这件事我们看出她思想的幼稚,空有满腔对理想的热情,处理终身大事的智慧远不及妹妹西莉亚。第一次草率匆促的婚姻让她吃足了苦头,希望甚至在蜜月中就已开始泯灭。婚后短短几个星期中她“虽然没有发现具体的根据,却隐隐意识到,她的美梦已经破灭,她本来指望在她心头找到远大的前景和清新气流,现在却发现,她只是走进了阴暗的前室,在曲折的死胡同中打转,找不到出路,她感到寒心,感到窒息。”(乔治·爱略特,2006:189)“她不再像从前那么乐观,那么充满信心了,她逐渐失去了希望,不再相信跟着他走,会找到任何宽广的道路。”(乔治·爱略特,2006:191)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后他们的矛盾一再暴露,在卡苏朋宣布他的遗产分配计划后,出于公正的天性,她认为她分配的财产太多,对卡苏朋先生的侄子威尔很不公平,建议卡苏朋先生改变计划,她的纯洁、天真与幼稚使她丝毫没有察觉丈夫卡苏朋对她和威尔的猜疑与嫉妒。她对卡苏朋的性格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竟以为卡苏朋会听从她的意见。结果遭到卡苏朋严词拒绝:“多萝西娅,亲爱的,你任意议论你不应该过问的事,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但我希望这将是最后的一次……你在这件事上没有发言权。我现在希望你理解,有些问题纯粹是我个人的私事,在我作了决定之后,我不想做任何修改,更不愿接受别人的指导。我和拉迪斯拉夫先生之间的一切,你最好不要干预,更不要鼓励他向你申诉,对我的行动妄加评议。”(乔治·爱略特,2006:355) 这哪里还是相敬如宾、美满和谐的夫妻呢?
  令人发指的是卡苏朋临终前还阴谋计划想把她年轻的一生都绑在他那腐烂发霉的著作上,继续从事他未完成的工作,而她几乎就答应了。这样一个聪慧的女子在婚后竟成为一个完全失去行动能力、没有自我、没有主见的人,她所遵循的完全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苛刻要求和准则,让我们竟看到了中国古代三从四德的贤淑女子,哪里还是骑在马背上那个年轻快乐、朝气蓬勃的多萝西娅。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少女麦琪,两人都是乔治·艾略特笔下极其美好的人物,但也都是高度道德化的人物,牺牲自己,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道德的牺牲品。这不由让我们联想起作者大相径庭的生活经历,毫无疑问,这种命运安排对她的书中女主人公是很苛刻的。
  如果说我们对多萝西娅的第一次婚姻充满同情,认为她的年轻幼稚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么在卡苏朋去世一年后她与威尔·拉迪斯拉夫的第二次婚姻就难免使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这本书中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中令我们无法完全信服的一点:这样一个绝顶聪明之人怎么在婚姻中如此笨拙呢,她对第一次痛苦失败的婚姻怎么看不出丝毫的反省呢?威尔身上有哪样的品质足够吸引她呢?西莉亚再次显示她世俗的智慧:“你怎么可以嫁给拉迪斯拉夫先生呢?……你当初要嫁给卡苏朋先生,因为他有一颗伟大的心,又老又乏味,又那么有学问。现在呢?你又要嫁给拉迪斯拉夫先生,因为他没有财产,什么也没有。”(乔治·爱略特,2006:767)连威尔自己都承认:“除了一点,你显然在一切方面都把我想得太好了,那一点就是我对你的忠诚。” (乔治·爱略特,2006:754),即便是他所声称的忠诚,也依然为我们所怀疑,他长时间流连在利德盖特家与罗莎蒙德弹琴唱歌,哪里像是一个有志的忠诚青年呢?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多罗西娅所向往的知识,在利德盖特医生高贵品质的对比下,他黯然失色。
  结果,“许多认识她的人感到遗憾,这么一个坚定而罕见的女子,竟一心一意为另一个人而生活,在一定范围内只是作为一位贤妻良母出现。但是谁也说不清楚,除此以外,她还能做些什么。”(乔治·爱略特,2006:783) 我们只能说多萝西娅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性格的原因或知识的缺乏,也不仅仅是婚姻的失败,在那样一个否定女性的年代,即便拥有最美好的婚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社会又能做些什么呢?
  三、利德盖特的人生悲剧(婚姻与理想)
  如果说多萝西娅的人生还算不上真正的悲剧,只能说是理想的幻灭,那么利德盖特的人生遭遇要深刻悲惨许多。同样拥有不凡的抱负和理想,同样聪明睿智,一表人才,他比她要拥有知识和性别的优势。利德盖特出生名门,年少时就立志学医,他到过伦敦、爱丁堡和巴黎,受过良好系统的医学教育。他始终坚信“医学事业有着广阔的前途,它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乔治·爱略特,2006:140)“他还拥有更大的抱负,希望能找出治疗疾病的解剖学根据,因而在医学发现史上占有一席位置”。(乔治·爱略特,2006:141)。27岁时他来到米德尔马契,希望靠自己的勤奋与钻研逐渐取得当地的认可和科学的成功。
  利德盖特的性格正直高尚,在医疗制度、医疗方法上锐意改革,认为医生应该只开处方,不配药物,也不从药剂师那儿抽取回扣。这自然得罪了当地很多庸医,受到当地医学界保守势力上上下下的排斥与打击。(这和我们当代的医疗体制并无二样)当地的百姓因为愚昧对他不开药的做法也很不理解,议论纷纷,对他的才能半信半疑,他从不屑于解释。在《米德尔马契》书中,我们看到一个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在前进的道路中阻力重重,虽然历经奋斗最后仍由于自身的性格弱点、家庭负累及社会的种种愚昧险恶紧紧束缚而以失败告终。
  利德盖特身上致命的弱点,就是他对待女人的态度——他认为女人崇拜一个男人却不太了解他卓越在什么地方,这是女性头脑最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个特征。”……我们看到他先前与法国演员劳拉有那么一段恋情,这更说明他对女性的兴趣是与他的严肃关怀相互隔绝的,(利维斯,2002:89),也许这已经为他的人生埋下伏笔。不久他遇到了米德尔马契商人的女儿罗莎蒙德·文西,莱蒙太太女子学校的高材生,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极度自私虚荣,充满了对上层贵族社会的向往,和利德盖特的关系中“最使她陶醉的,还是利德盖特那高贵的出身”(乔治·爱略特,2006:160) ,在攀龙附凤、飞黄腾达想法的驱动下,罗莎蒙德费尽心机,施展才艺和魅力,“她天生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浸透着这种才能,她甚至把自己变成了角色,以致扮演得出神入化,连她本人也不再意识到这就是她自己”。(乔治·爱略特,2006:115)利德盖特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很快就一败涂地,丝毫看不出他在第一次和法国女演员恋情之后智性的成长,也看不出他在科学探索中所展现出的聪明睿智和理性思考,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美色蒙骗了双眼、冲昏了头脑的凡夫俗子。
  婚后他被紧紧套上沉重的枷锁:她对他的职业和科学抱负毫无兴趣,她要的只是他的才能所能给她带来的荣华富贵和名誉地位。由于她奢侈成性,不久他们就身负重债。在利德盖特面临破产时,她无动于衷,丝毫不愿改变奢华的生活方式来分担他的忧虑。
  她对丈夫毫无关爱,有的只是名利之心。为了满足虚荣心,她甚至建议丈夫放弃辛勤的工作,把一切拍卖,离开米德尔马契,搬到伦敦去从而实现她与上层社会交往的梦想。而利德盖特在债务的催逼下也被迫从洁身自好,高傲不羁到放下自尊心,准备亲自低头去伯父家恳求资助。他甚至堕落走进赌场疯狂地赌钱,“利德盖特平时总表现出一种安详的自制力,那双炯炯发亮的、犀利的眼睛后面隐藏着一种深思的神色,可是现在,他的动作,他的目光,他的谈吐,都流露了一种狭隘的疯狂的意识,使人想起一只眼睛中凶光毕露、预备伸出利爪扑向牺牲者的动物。”(乔治·爱略特,2006:632)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标准赌徒的形象,哪里还有利德盖特的影子?他的理性在重重重负之下,彻底消失,如果不是文西·弗莱德(罗莎蒙德·文西的弟弟)在赌场及时唤醒他,后果就不堪设想。   万般无奈之下,利德盖特向合作伙伴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借钱,后者出于罪恶的动机,借款给他希望赢得他的好感,从而隐瞒蓄意的谋杀使之变成普通的医学死亡。消息一传开,医学界和当地百姓一致认为他和布尔斯特罗德狼狈为奸,给他的名誉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使他在米德尔马契继续生活工作的前景极为黯淡。在这一次次严重的危机中,我们看到利德盖特始终腹背受敌,孤军奋战,没有得到罗莎蒙德的片语精神安慰和支持。
  所以毫不意外,“利德盖特的头发从未变白,他五十岁就死了,留下了妻子和儿女,靠一大笔他的人寿保险金过活……他始终认为他的一生是失败的,他没有实现他当初的抱负。”(乔治·爱略特,2006:779),至于罗莎蒙德“他有一次称为她为罗勒草,她不明白他的意思,要他解释,他便说,这种草从被害人的脑髓吸取滋养时,生长得特别茂盛。”(乔治·爱略特,2006:780)
  从上面骇人的文字我们看出利德盖特终生沦为家庭的奴仆,郁郁不得舒志展颜。罗莎蒙德和利德盖特在婚姻中构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她的自私、浅薄与顽固,只是越发反衬出利德盖特高贵的优秀品质:对科学深刻探索,对婚姻忠诚坚忍,强烈的责任心使他心甘情愿背上家庭的重负,即便折断理想的翅膀。为了家庭,他不得不浪费最美好的岁月、最充沛的精力,“丢开越来越渺茫的理想,面对她那颗空虚的、麻木不仁的、肤浅的心,为她牺牲他在职业上、在科学研究上的雄心壮志。”(乔治·爱略特,2006:555),这牺牲多么沉痛。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马新国,2008:36)乔治·艾略特在小说中充满了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性关怀,无论是对利德盖特、多萝西娅,还是卡苏朋,哪一种人生都绝不轻松,我们在看到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时不由得会有所警醒,在展示各个人物为了理想与命运和社会而奋力搏击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乔治·爱略特那博大怜悯的情怀。
  参考文献:
  [1]弗·雷·利维斯著.袁伟译.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163,89.
  [2]罗素.吴默朗,金剑译.幸福之路[M].中央编译出版,2009:36,201.
  [3]乔治·爱略特.项星耀译.米德尔马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8,214,15—16,190,267,200,24,83,60,27,189 ,191, 355,767 ,754 ,783 ,140,141 ,160 ,115 ,632 ,779,780,555.
  [4]亚里士多德.诗学.马新国等编选[M].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35,39,36.
  [5]George Eliot Middlemarch,Wordsworth classics,1994.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我班上的学生小佳(化名)是个“盲童”。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她并不是全盲,她的内心,还能透过那双眼睛,微弱地感知到外面世界的五彩缤纷;她还能极努力地睁着眼,以极近极近的距离去认识那些给她带来快乐的童年伙伴们。  但我对她的了解仅此而已。现在想来,这实在是一件让我沮丧而惭愧的事。这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苛刻或者冷漠,而是在这个岗位几十年来形成的麻木,让我习惯性地忽略了这个特殊的学生,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帮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我出生在江苏淮安,那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小时候,凡是教材中和周总理有关的内容,我都特别喜欢,学得特别认真。  那时,我们用的是一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课本只在前几页印有彩色图画,配用到两三篇课文中。记得每次拿到新书,周围的小伙伴总是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这些图画,然后特别虔诚地去读这几篇课文,还要再把图画反反复复看上好几遍。其中有一幅图画的是邓奶奶给周总理补睡衣的情景,课文就是《周总理的睡衣》。
洪晃,1961年生于北京。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12岁时被送往纽约学英文,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瑟大学。曾经做過咨询、有色金属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工作。  这是一个被名门光环笼罩的女子,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染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1973年,12岁的洪晃以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的身份赴美留学,之后又在美国著名的瓦瑟女子学院攻读国际政治。显赫的家世和国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情况,本文结合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提出一种基于校内跨专业的创业教育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团队更具竞争力,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创业团队;跨专业;人才培养;创业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101-
李咏,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1968年生于新疆。1987年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199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做编导。1996年任专题片编导,并担任纪录片《香港沧桑》的解说。1998年开始出任综艺节目主持人。  哈文与李咏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李咏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1987年9月,李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在美女如云的校园里,一个叫哈文的美丽女孩引起了李咏的注意。李咏在自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重庆青年,回国做了名村官,有人说这是“中国梦”,也有人说,这或许是场作秀。但27岁的秦玥飞不理会,他努力摆脱掉“耶鲁”的光环,融入村庄生活。  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秦玥飞决定,回中国做一名村官。  衡山不算富裕,也不特别贫穷,这让秦珥飞觉得有点儿不过瘾,远不是他最初期望的那种“特别艰苦之地”。  他说那些对乡村生活浮光掠影的青年,大多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幼稚情结。而他,想做的
摘 要: 奥康纳这位公认的“南方文学的先知”,以其故事的启示主义的宗教主题以及距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而迥别于其他作家。她像一位诗人一样用心灵来描述和体会人类精神的困境, 同时运用诗歌中象征性及隐喻等艺术手法唤起人们对这个世界及人生的感悟,最终带领人面对上帝的救恩,完成生命的救赎。她的短篇故事无论在创作主题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带有诗性特征,她的故事总是充满了诗意。  关键词: 启示主义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