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波段卫星通信雨衰分析及对抗措施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tentw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衰是影响Ku波段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及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Ku波段卫星通信中雨衰产生的机理及其对信道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减少雨衰对Ku波段卫星通信不利影响的措施。
  
  雨衰的机理及影响
  
   1、雨衰的产生
  当电波穿过降雨的区域时,雨不仅吸收电渡能量,而且对电波产生散射。这种吸收和散射共同形成电波衰减?散射还能导致大范围无线电干扰,并对电波存在去极化效应,称这些衰减和干扰为雨衰。
   这种衰减呈现非选择性能和缓慢的时变特性,是导致信号劣化,影响系统可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雨衰问题也就成为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雨衰的大小与雨滴直径与波长的比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信号的波长比雨滴大时,散射衰减起决定作用。当电磁波的波长比雨滴小时,吸收损耗起决定作用。无论是吸收或散射作用,其效果都使电波在传播方向遭受衰减;当电磁波的波长和雨滴直径越接近时衰减越大,一般情况下(比如中短波)电磁波的波长远大于雨滴直径,故衰减很小,C波段信号受雨衰的影响也可以忽略。对于10GHz以上的电磁波,雨衰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了,在链路计算中必须考虑雨衰的影响。频率越高,雨衰的影响越大,大雨和暴雨对电磁波的衰减要比小雨大得多。图1是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现为国际电联(ITU))提供的雨衰与频率和降雨大小的关系图,从图1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Ku波段信号受雨衰的影响。如图1所示,降雨对电波的衰耗为实线,而云、雾引起的衰减为虚线。Ku波段频率较高[(12-18)GHz],波长与雨滴的大小可比拟,受雨衰的影响比较严重。由图1和图2可看出,在Ku波段,中雨(雨量为4mm/h)以上的降雨引起的衰耗相当严重。若电波穿过雨区路径长度为10km时,对于Ku波段上行线路,衰耗为2dB左右,下行线路的衰耗为1dB左右;在暴雨(雨量为100 mm/h)情况下,每公里的损耗强度较大,但雨区高度一般小于2km,暴雨引起的衰耗将超过10dB以上。随着降雨强度的加大,在Ku波段降雨衰减系数也急剧增加,其降雨衰减量与降雨强度几乎成正比。而对于C波段[(4-6)GHz]来说,雨衰的影响就不是很明显,中雨区上行线路的衰耗为1dB左右,下行衰耗仅为0.4dB左右,即使是暴雨区上行线路总衰耗值也仅为1dB左右。
   2、降雨噪声
   降雨引起的对电磁波吸收衰减也会对地球站产生热噪声影响,这种降雨噪声折合到接收天线输入端就等效为天线热噪声,对接收信号的载噪比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衰减量的大小和天线结构有关。
   根据经验,每衰减0.1dB,噪声温度增加约57K。一般情况下,天线的仰角越高,降雨噪声的影响越小。这是因为电磁波穿过降雨路径较短,衰减量就小一些。 在没有雨衰时,噪声温度不增加;在没有波导损耗时,噪声温度只和降雨衰减量有关。由于噪声温度的增加直接影响到接收系统的G/T值,也就是直接影响到接收信号的载噪比,对信号可用度的影响甚至比降雨衰减更明显,在链路计算时必须考虑其影响。
   3、去极化现象
   降雨不仅会使电波衰减,还会产生去极化作用,所以降雨对电波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也与入射波的极化波面有关。由于空气阻力使雨滴变成略微扁平的形状,在雨滴的两个轴向引起的衰减称为微分衰减,相位移称为微分相移。这种现象对单极化传输系统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正交极化复用的双极化传输系统,会造成极化隔离度降低,导致正交极化的信号互相干扰加大。这种降雨引起的去极化现象,对线极化和圆极化都有影响。我们常使用交叉极化鉴别度来表示极化纯度。一般情况下,当天线仰角大于15°时,交叉极化鉴别度在超过年平均时间的0.1%时,可望达到27dB,0.01%时为20dB,0.001%时为15dB。如图3所示。暴雨区Ku波段的微分衰减可达2dB左右(雨区高度按2km计算)。对于正交极化复用的卫星系统,降雨引起的去极化作用会使极化隔离度降低,产生极化误差,导致干扰增加。
  
  降低雨衰影响的措施
  
   考虑Ku频段抗雨衰策略时,首先应准确得到某一特定区域的降雨衰减。它要求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得到长期连续的降雨实测数据(如连续多年的每分钟降雨率),获取该区域精确的降雨统计特性,并通过实测数据,计算该区域的降雨衰减。通过迭代,补充完善降雨统计特性,以获取该区域在各种条件下降雨衰减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如下抗雨衰策略:
  
   1、链路的备余量
   它是传统通信链路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如C频段卫星通信链路通常留3dB余量,Ku频段卫星通信链路通常留6dB余量。在一些降雨较少的地区(如沙漠地区),完全可通过链路余量来满足系统可用度要求;在高降雨地区,完全靠这种方法不现实,应在具备适当链路余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方法。但这种方式将会占用过多的卫星资源,在晴空时造成资源浪费,下大雨时,可能又不够用。
   2、功率控制
   对于Ku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建议在地球站设置上行链路自适应功率控制(AUPC),或者进一步采用以网络管理为基础的全网自动功率控制(APC)或动态功率控制(DPC)系统,才能有效地对抗降雨衰耗的影响。
   (1)上行链路自适应功率控制(AUPC)。如果系统设计采用传统的功率余量方法,将严重影响系统的通信容量,而且降雨的时间比例较小。因此,必须采用自适应功率控制技术以提高系统通信容量并保证链路的可靠性。其基本原理是:各地球站在监测来自卫星的信号强度的同时,计算链路降雨衰耗,然后自适应调整地球站的发射功率,从而动态地补偿链路的雨衰,使信号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工作电平,从而使卫星转发器接收到地球站发射的信号电平与晴空时基本相同。在更先进的卫星系统中还能做到卫星转发器进行自适应功率控制,这样能更好地克服雨衰对Ku波段卫星通信的影响。上行功率控制又分成开环上行功率控制和闭环上行功率控制两种。
   设备的开环上行功率控制是地球站利用接收卫星信标信号电平的变化量测出下行线路的雨衰值,进而去控制地球站发送设备的中频衰耗器或射频衰耗器,使衰减器减小的数值与上行线路雨衰值大体相同。开环上行功率控制工作原理比较简单,所用设备较少,投资较小,但精度较低。
   闭环上行功率控制是地球站将接收来的卫星信标信号,与通过卫星转发器环回信号或某一特定信道的通信业务信号的C/N(或S/N)值进行比较,然后去控制地球站的上行功率。这样一来,上行信号的雨衰值和上行功率控制的控制量有较高的准确度。因此在闭环上行功率控制中必须将控制信道与通信信道分开,所用设备较多,费用较高。
  
   (2)自动功率控制(APC)。上行功率控制是针对卫星通信上行线路的降雨衰耗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但对于卫星通信的下行线路也要充分考虑降雨衰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己成功研制了同时控制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降雨衰耗的自动功率控制系统(APC),这种动态功率控制是以卫星通信的网管系统为基准的。该网管系统能实时地测出各个地球站的接收电平值,将该值与基准电平(晴天时的正常接收电平值)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通过网管信息传输通道传送给相应的地球站,控制该地球站的发信设备的输出功率。因此,采用自动功率控制能使卫星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也使卫星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地节约卫星通信的资源。
   3、采用编码及降速率技术
   在雨衰较大时,可以采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FEC)来减小传输的误码率。通过减小编码率来获得编码增益的提高,如编码率为1/2的卷积码,当采用维特比译码时,其编码增益可达5dB。当然减小编码率也必须有个限度,一方面当编码率减小到一定程度时,若再进一步减小编码率,多获得的编码增益将改善很小;另一方面减小编码率会导致系统容量的减小。此外,还可以通过自适应速率降低技术(ARP)来克服雨衰的影响,通过减少衰减信道的数据速率来增加信道容量,降低速率所带来的增益与速率减少成正比,例如速率减少至1/4时,增益为5dB。使用纠错编码和降速率技术,可以补偿不同程度的雨衰;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效可用容量减少。
   4、空间分集技术
   在多雨或卫星仰角很低的地区,由于Ku波段的特点,降雨衰减非常大,采用空间分集技术(也称站分集技术)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其原理是基于降雨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在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地点设置地球站,通过两个地球站进行信号的分集接收,类似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的空间分集技术,也可以单独切换到雨衰较小的地球站进行单链路通信。主要从分集改善因子和分集增益两个指标来衡量分集改善的质量,其分集改善的效果随两站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超过一定距离后,其改善程度就非常小。在空间分集带来增益好处的同时,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网络投资成本大幅上涨,而且需要非常复杂的网络控制技术。需要指出的是空间分集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两个站址,可以采用多个站址同时分集接收,当然其代价就更高了。
   5、极化方式的选择和天线的选择
   不同雨滴形状对信号的衰减也不相同。随着雨滴的体积的增大,雨滴在水平方向的直径也逐渐增大。
   此时,雨滴对水平极化波的衰减比对垂直极化波的衰减大,这也意味着在10GHz以上频率,垂直极化波比水平极化波的抗雨衰性能要好。接收天线的增益与接收天线的口径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适当加大接收天线的口径,可以较明显地提高天线增益。口径越大,其增益越高,系统覆盖范围越大。当然,其成本也会明显增加。
   6、采用低噪声高增益的优质高频头(LNB)现用于接收Ku频段卫星信号的LNB,一般噪声系数为0.8dB,噪声系数在0.6dB便是十分低的噪声,如使用噪声系数为0.7dB的,其增益可达到60dB。如果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不想或无法去增大接收天线的口径,可首先考虑使用低噪声高增益的优质LNB,而且这要比增大天线口径的成本低。
   7、采用双频组合通信
   由于低频波段雨衰影响较小,当系统检测到雨衰超过一定门限时。自动切换卫星通信电波至低频段确保通信信号的稳定。
其他文献
作者按:伴随读者7个年头的“数码前线”栏目,跨越了《卫视周刊》、《卫视传媒》和《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等各个发展阶段,今天将落下帷幕。往后“数码前线”的内容与“高清总动员”栏目合并,将读者喜爱的“数码前线”高清主题,充实到“高清总动员”中,力挺“高清总动员”。  “高清总动员”同时活跃在杂志与网站中,将真正实现编者、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最近网站中的“高清总动员”版块热闹起来了,有讨论,有议论,也有争
期刊
IPTV这个新兴的事物带给观众更多的是可选择性和自由性,这也就意味着承载其强大功能的软件平台必须具有易用性,美观性等相对于传统电视而言的更加人性化的一面。然而,在目前的IPTV因为其自身的很多特殊的要求,所导致的交互界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网页或多媒体以及电视媒体设计由来已久,约定俗成的设计理念和要求。这就要求从事IPTV交互界面设计的设计师们结合更多方面的设计及技术才能,为IPTV量身打造出其
期刊
利用手动极轴天线实现多星的快速转换与接收,无疑是广大卫视爱好者探索“星空”的一种新途径,它既节省了银两与空间,又能锻炼身体(因为要手动嘛),手动极轴天线真可谓是发烧之利器也!但笔者认为若将“手动”变为“动手”,岂不更好?购买一套手动极轴天线比起购买一套全自动极轴天线虽说已是化整为零,但爱好者若能自己动手自制(或利用手中已有的天线改制)一套手动极轴天线,既节省了开支,又能体验动手的乐趣,我们何乐而不
期刊
我最近有机会用到3种不同牌子的Ku多星夹具,分别是中卫、斯威克、紫气东来牌。使用以后有点心得体会,现在就它们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特点进行简单介绍。  最先用到的是中卫的双星夹具,记得最早面世的Ku多星夹具好像就是中卫的这种塑料夹具。当时用它来收热门的138°E和146°E两颗卫星。这种夹具的特点是如果主焦对准142°E时可以两星信号得到兼顾,使其信号最强。当然这样由于142°E没有实际的卫星信号作为调
期刊
目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网民已逼近亿人大关,而伴随而来的是互联网公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一地浏览网页、查看新闻,而是提出了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在现有的形式中,网络游戏、在线影视、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基于P2P技术的网络电视概念的提出及应用,将给互联网的带宽、稳定性、连续性等提出了更加高端的要求。    关于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顾名思义就是可
期刊
条件接收系统(CA系统)是数字电视收费控制的技术保障系统。基于CA技术的CA系统,是数字电视实现个性化服务以及有偿服务的关键,是推动数字电视走向市场成功的重要环节,也对保证节目供应商的利益、保护节目版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字电视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电视频道和增值服务机会,一些电视节目和服务需要收费。与收费电视密切相关的有条件接收技术(Conditional Access),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条件
期刊
2008年已经来临了,对于我国广大的TVRO爱好者来讲,又是满怀希望、充满激情的一年。当2006年的鑫诺2号直播卫星将亿万中国网友的心带走之际。2007年伴随国人的关注的中星9号直播卫星却迟迟未能发射。我们广大的TVRO爱好者都把目光关注到2008年的卫星发射上。  TVRO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时刻地关注着卫星的发射和接收信息。作为一名卫视烧友,没有人不知道什么是TYRO。TVRO是Televsi
期刊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88年12月5日,中国第一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岛西海岸建成,同年12月19日成功发射了火箭。该发射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靠近赤道的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其建成对中国发展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南方热带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将是中国继酒泉、西昌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之后,建设的第四个卫星发射基地。文昌卫星发射基
期刊
软件篇:六大应用将迅速崛起    CA市场还需洗牌  目前,CA厂商的市场主要是集中在永新同方、NDS、天柏等厂商。其中,永新同方的CA卡发放量居全国第一。NDS的市场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一些重点城市(如深圳)等地区,用户普遍反映NDS安全性能良好。Nagra和Conax的市场份额分布在北京和天津。天柏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区。现阶段,体验CA系统最核心的安全性的检验时刻还未到来,谁优
期刊
本篇文章要探讨的主题是“使用PC来达成高清影音的采集(录像)、压缩,个人广播的实用技术”,若读者觉得太冗长的话,或者可以称之为“高清采集实战教学”。所谓的高清影音简单来说就是数字化1920×1080的影片加上2到6声道的数字音效。在台湾或是大陆地区,目前一般人常见收视到的卫星高清广播频道,包含有日本的BS Digital系统以及中央电视台的CCTV高清影视频道。高清影片的魅力就在于凡是收视过高清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