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洲街道地处余姚东南,南边的山区属四明山北麓,山形逶迤、蜿蜒秀美、土质肥沃、植被丰富,有着延绵成片的竹海。街道辖下8个山区行政村就坐落在这片竹海中。
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竹子成材快、用途广。大面积的竹林资源成为梨洲街道培育产业、开发旅游、传承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上,梨洲一直是余姚乃至周边地区竹材和竹制品的主要供应地。梨洲人把竹木和竹笋运到余姚城区来卖,久而久之,余姚城区便形成了专业的竹木交易市场,出现了“笋行弄”的地名。
彼时的梨洲山民,家家都会篾匠活,户户都是小作坊。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以及不断地改革创新,他们制作的竹制品工艺精良、样式美观、质地优胜、经久耐用,成为附近一带居民心目中的名牌产品,出现了茭湖的饭篮、南王的淘箩、黄明的扫帚、冠佩的箩络等代表性产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府的引导下,竹制品艺人积极创新,竹制工艺品企业应运而生。拥有优秀技艺的师傅被组织起来,兴建各类竹制品工艺厂。当时的茭湖工艺竹编厂远近闻名,共有竹编师傅和员工80余人,以竹编工艺品为主打产品,男师傅负责劈竹子、削竹片、拉竹丝,女师傅负责制作各种样式的竹制工艺品。一个个精致的竹编花篮,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竹编小动物等新颖产品,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使得传统的竹编技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市场,甚至远销海外市场。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工艺竹编厂的发展盛极一时。当地群众基本进入竹编厂工作,成了农业工人。
然而好景不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竹篮、淘箩等产品渐渐被塑料制品替代,机械工业的发展也使得竹箩、竹箅等农耕竹具失去了市场。同时,企业体制改革也冲击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兴旺一时的工艺竹编厂陷入重重困境直至纷纷倒闭。整个行业难以再现原有兴旺。
時代更迭 重拾技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梨洲这片沉寂一时的竹林迎来了新的机遇。
为更好地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好竹文化和竹产业的文章,梨洲街道针对本地特有的竹资源、竹制品等历史遗产,适时提出以“弘扬竹文化、振兴竹产业”为目标,打造“翠韵梨洲”文明示范线,以公益助推产业和文化发展,努力盘活竹林资源。
2017年底,余姚市乐众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中心负责人翁永建走进梨洲街道,向街道相关负责人提出了关于发展传统草编文化的想法。街道文化站站长方月波顿受启发,“我们梨洲有这么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竹编产业基础,为何不重新发展竹编文化?”在这一次探讨之后,街道便组织人员开始了系统的走访调研。
走访过程中发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批传统竹制品技艺的传承人尚有多位健在,如黄又全、黄悠平等,尤其是苏志浩,还是宁波市工艺美术协会的会员。尽管他们都已年逾古稀,但个个技艺精湛,甚至具有将一根竹片劈成八层篾的高超技艺,并且他们还有着当年开办竹编厂的经验。与此同时,调研人员不断深入了解余姚农村竹编产业的历史及现状,收集村民留存的竹编工艺品,并对如何发展乡村竹产业以及竹制品生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2018年,梨洲街道的竹编技艺成功入选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停滞,梨洲街道相关负责人明白,此番重拾竹文化、竹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将切入点和着力点瞄准于公益行为。
“我们从竹编技艺培训入手,借着培训影响力的扩大来营造整个区域内弘扬传统竹文化、发展竹编技艺的氛围。”翁永建凭借多年经营文化培训机构的经验,带领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赵洁如等人开始编制竹编教材。2018年3月,位于余姚城区的云河绿洲青少年基地开展为期10天的竹编基础培训,受训人员在苏志浩老师傅的指导下,边学边用,进行竹编教材创作、编制整理和视频制作。
这场培训吸引了众多手工艺爱好者观摩,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翁永建“乘胜追击”,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金冠村竹编传承基地和雁湖村竹文化体验馆成立了三家竹文化培训体验基地。
余姚市实验二小竹编基地于2018年9月正式启动。该校“青少年成长乐园”每周二、四开设竹编课堂,聘请具有传统竹编工艺水平的老师上课,为校园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机会。
金冠村竹编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供游客参观体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公益团队和热心志愿者带领学生进入金冠竹编基地参与活动,使得竹编体验的参与度越来越高。2018年,在公益团队的组织下,梨洲街道相继开展了“翠韵梨洲”竹编产品义卖、明伟村“七一”晚会暨竹产品义卖,以及余姚博物馆“一人一艺”竹编工艺推广等活动。FM93浙江交通之声电台也对竹编产品的义卖活动作了推广。
雁湖村竹文化体验馆置办了一台竹编材料制作设备。“编制竹制品首先需要竹篾,竹篾就是将竹片劈成细长的竹丝。传统手工劈篾难度高、费时久、产出低,已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翁永建向记者展示,“现在有了这台设备,只需几秒,一条条细如牙签且光滑无刺的竹篾就制作出来了。”眼下,雁湖村竹文化体验馆各方面条件正在不断成熟和完善,拟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产业聚集、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竹编文化体验馆。
除了这三处基地,梨洲街道各地的竹编培训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培训,在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培养了一批拥有精良技能的竹编人才,增长了手工艺人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他们将产品与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能力,并借此提升竹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公众的购买欲望,从而有利于推动产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 翠映梨洲
然而,要使尘封多年的竹编产业再次释放光芒,光靠培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随着余姚旅游资源的不断丰富,周边来余姚度假的游客逐年增多,且梨洲街道东南山区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每逢节假日,来雁湖村、金冠村、茭湖古道、上王岗登山步道的游客源源不断,这给竹文化的推广带来了丰富的客流量。
借着这股流量,以“工匠之家”“体验小院”等模式来增加互动性,将竹文化和竹制品嫁接到乡村旅游中,形成竹乡特色旅游线路,是梨洲街道正在探索的另一条弘扬竹文化、振兴竹产业的路子,也正是“翠韵梨洲”文明示范线的主要内涵。通过开发竹制食品,如竹筒酒、竹筒饭、笋类加工食品等形成“寻味之旅”。而其中所需的竹筒等竹制品,可以作为基础材料生产落村,交由“工匠之家”负责。游客们吃完“竹宴”,可以继续走入“体验小院”,到手工艺人家中学习竹编制作,体验竹乡乐趣。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通过这些尝试和探索,梨洲街道的竹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竹农带来了一定的增收。”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既然明确了要打造这条特色旅游线路,那就把它做成精品。而“翠韵梨洲”文明示范线的打造,无疑给这条竹乡旅游线带来了全方位改造提升的机会。
“借着竹文化的串连效应,我们将金冠、雁湖、长田、章雅山、茭湖、上王岗、燕窝、陈洪等山区八村连点成线,打算通过3至5年时间,整合这一片山区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村落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挖掘历史内涵,凸显竹文化特色,把这片竹乡打造成环境洁美、交通便捷、文化丰富、乡风文明、群众满意的农村文明综合体。”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沿着古道拾级而上,一侧是潺潺溪流清澈见底,一侧是幽幽竹林鸟语花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本各自为政的8条古道,现在被统一串联起来。2018年,街道投入180万元对几条主要古道两侧的景观设施做了进一步提升,增种了花卉,美化了环境。同时,对金冠村的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公共厕所等农旅服务设施进行了集中改造提升,并同步推进燕窝、章雅山、茭湖、雁湖等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荐雁湖和燕窝参加余姚市第三批“最洁美村庄”评选。挖掘红色资源,投入500多万元实施上王岗村革命史迹陈列馆及梨洲街道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相信这些改造提升将进一步优化、充实游客的竹乡旅游体验。
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竹子成材快、用途广。大面积的竹林资源成为梨洲街道培育产业、开发旅游、传承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上,梨洲一直是余姚乃至周边地区竹材和竹制品的主要供应地。梨洲人把竹木和竹笋运到余姚城区来卖,久而久之,余姚城区便形成了专业的竹木交易市场,出现了“笋行弄”的地名。
彼时的梨洲山民,家家都会篾匠活,户户都是小作坊。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以及不断地改革创新,他们制作的竹制品工艺精良、样式美观、质地优胜、经久耐用,成为附近一带居民心目中的名牌产品,出现了茭湖的饭篮、南王的淘箩、黄明的扫帚、冠佩的箩络等代表性产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府的引导下,竹制品艺人积极创新,竹制工艺品企业应运而生。拥有优秀技艺的师傅被组织起来,兴建各类竹制品工艺厂。当时的茭湖工艺竹编厂远近闻名,共有竹编师傅和员工80余人,以竹编工艺品为主打产品,男师傅负责劈竹子、削竹片、拉竹丝,女师傅负责制作各种样式的竹制工艺品。一个个精致的竹编花篮,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竹编小动物等新颖产品,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使得传统的竹编技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市场,甚至远销海外市场。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工艺竹编厂的发展盛极一时。当地群众基本进入竹编厂工作,成了农业工人。
然而好景不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竹篮、淘箩等产品渐渐被塑料制品替代,机械工业的发展也使得竹箩、竹箅等农耕竹具失去了市场。同时,企业体制改革也冲击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兴旺一时的工艺竹编厂陷入重重困境直至纷纷倒闭。整个行业难以再现原有兴旺。
時代更迭 重拾技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梨洲这片沉寂一时的竹林迎来了新的机遇。
为更好地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好竹文化和竹产业的文章,梨洲街道针对本地特有的竹资源、竹制品等历史遗产,适时提出以“弘扬竹文化、振兴竹产业”为目标,打造“翠韵梨洲”文明示范线,以公益助推产业和文化发展,努力盘活竹林资源。
2017年底,余姚市乐众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中心负责人翁永建走进梨洲街道,向街道相关负责人提出了关于发展传统草编文化的想法。街道文化站站长方月波顿受启发,“我们梨洲有这么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竹编产业基础,为何不重新发展竹编文化?”在这一次探讨之后,街道便组织人员开始了系统的走访调研。
走访过程中发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批传统竹制品技艺的传承人尚有多位健在,如黄又全、黄悠平等,尤其是苏志浩,还是宁波市工艺美术协会的会员。尽管他们都已年逾古稀,但个个技艺精湛,甚至具有将一根竹片劈成八层篾的高超技艺,并且他们还有着当年开办竹编厂的经验。与此同时,调研人员不断深入了解余姚农村竹编产业的历史及现状,收集村民留存的竹编工艺品,并对如何发展乡村竹产业以及竹制品生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2018年,梨洲街道的竹编技艺成功入选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停滞,梨洲街道相关负责人明白,此番重拾竹文化、竹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将切入点和着力点瞄准于公益行为。
“我们从竹编技艺培训入手,借着培训影响力的扩大来营造整个区域内弘扬传统竹文化、发展竹编技艺的氛围。”翁永建凭借多年经营文化培训机构的经验,带领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赵洁如等人开始编制竹编教材。2018年3月,位于余姚城区的云河绿洲青少年基地开展为期10天的竹编基础培训,受训人员在苏志浩老师傅的指导下,边学边用,进行竹编教材创作、编制整理和视频制作。
这场培训吸引了众多手工艺爱好者观摩,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翁永建“乘胜追击”,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金冠村竹编传承基地和雁湖村竹文化体验馆成立了三家竹文化培训体验基地。
余姚市实验二小竹编基地于2018年9月正式启动。该校“青少年成长乐园”每周二、四开设竹编课堂,聘请具有传统竹编工艺水平的老师上课,为校园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机会。
金冠村竹编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供游客参观体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公益团队和热心志愿者带领学生进入金冠竹编基地参与活动,使得竹编体验的参与度越来越高。2018年,在公益团队的组织下,梨洲街道相继开展了“翠韵梨洲”竹编产品义卖、明伟村“七一”晚会暨竹产品义卖,以及余姚博物馆“一人一艺”竹编工艺推广等活动。FM93浙江交通之声电台也对竹编产品的义卖活动作了推广。
雁湖村竹文化体验馆置办了一台竹编材料制作设备。“编制竹制品首先需要竹篾,竹篾就是将竹片劈成细长的竹丝。传统手工劈篾难度高、费时久、产出低,已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翁永建向记者展示,“现在有了这台设备,只需几秒,一条条细如牙签且光滑无刺的竹篾就制作出来了。”眼下,雁湖村竹文化体验馆各方面条件正在不断成熟和完善,拟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产业聚集、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竹编文化体验馆。
除了这三处基地,梨洲街道各地的竹编培训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培训,在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培养了一批拥有精良技能的竹编人才,增长了手工艺人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他们将产品与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能力,并借此提升竹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公众的购买欲望,从而有利于推动产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 翠映梨洲
然而,要使尘封多年的竹编产业再次释放光芒,光靠培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随着余姚旅游资源的不断丰富,周边来余姚度假的游客逐年增多,且梨洲街道东南山区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每逢节假日,来雁湖村、金冠村、茭湖古道、上王岗登山步道的游客源源不断,这给竹文化的推广带来了丰富的客流量。
借着这股流量,以“工匠之家”“体验小院”等模式来增加互动性,将竹文化和竹制品嫁接到乡村旅游中,形成竹乡特色旅游线路,是梨洲街道正在探索的另一条弘扬竹文化、振兴竹产业的路子,也正是“翠韵梨洲”文明示范线的主要内涵。通过开发竹制食品,如竹筒酒、竹筒饭、笋类加工食品等形成“寻味之旅”。而其中所需的竹筒等竹制品,可以作为基础材料生产落村,交由“工匠之家”负责。游客们吃完“竹宴”,可以继续走入“体验小院”,到手工艺人家中学习竹编制作,体验竹乡乐趣。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通过这些尝试和探索,梨洲街道的竹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竹农带来了一定的增收。”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既然明确了要打造这条特色旅游线路,那就把它做成精品。而“翠韵梨洲”文明示范线的打造,无疑给这条竹乡旅游线带来了全方位改造提升的机会。
“借着竹文化的串连效应,我们将金冠、雁湖、长田、章雅山、茭湖、上王岗、燕窝、陈洪等山区八村连点成线,打算通过3至5年时间,整合这一片山区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村落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挖掘历史内涵,凸显竹文化特色,把这片竹乡打造成环境洁美、交通便捷、文化丰富、乡风文明、群众满意的农村文明综合体。”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沿着古道拾级而上,一侧是潺潺溪流清澈见底,一侧是幽幽竹林鸟语花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本各自为政的8条古道,现在被统一串联起来。2018年,街道投入180万元对几条主要古道两侧的景观设施做了进一步提升,增种了花卉,美化了环境。同时,对金冠村的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公共厕所等农旅服务设施进行了集中改造提升,并同步推进燕窝、章雅山、茭湖、雁湖等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荐雁湖和燕窝参加余姚市第三批“最洁美村庄”评选。挖掘红色资源,投入500多万元实施上王岗村革命史迹陈列馆及梨洲街道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相信这些改造提升将进一步优化、充实游客的竹乡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