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与跨国企业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112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协同”在《汉语大词典》中是齐心协办、相互配合的意思,在英文中是“synergy”,英文的解释是“两个或多个组织一起协作,比单独行事更成功”。德国学者哈肯认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 1大于2的协同效应。”[1]协同创新所涉及的领域既有科技的创新,也可以是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创新。协同创新思维成为当今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本质就是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2]。协同创新是一个从合作到协同,最终实现“共振”、推陈出新的过程。
  协同创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协同创新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大学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路径[3]。各类各级高等学校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了与行业企业、地方产业互动互融,启动适合自身定位的协同创新项目,对高校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高校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内涵与途径
  1.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内涵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在协同创新中既有高校协同创新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共性就是突破高职院校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壁垒,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激发创新要素的活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机制。其特质就是:①协同创新的载体偏重于生产与应用技术。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之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侧重于培养生产与服务一线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的紧密结合,从而在协同创新方面更多地具备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优势[4]。②协同创新的目标侧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是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区别于中、低级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之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整合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创新主体的教育资源,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行业、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持。③协同创新的影响重在职业文化的升华,这是一流高职教育建设的必然要求。
  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5]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就是要充分激活“文化”这个跨界生产要素的活力,让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地方文化甚至跨文化互融互渗,引领职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2.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特质决定了其协同路径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从自身特色和优势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协同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优化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管理创新。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有:①全方位开放高职教育。开放办学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既要与中职对接,也要与应用型本科无缝衔接,还要与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在与行业、企业、政府、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中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办学内涵。②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深化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参与,实现高职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调动全社会教育资源,鼓励民间资金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混合制改革。③开展形式多样的高职教育。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等形式多样的高职教育。与行业协会协同制定职业资格培训标准,服务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企业协同定制在职教育课程,服务企业的可继续发展和职工的继续教育;突破贯性思维,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实施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④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鼓励高职院校“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高职教育资源要素在国际间的有序流动,实现高职教育跨国界协同创新。
  三、高职院校与跨国公司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贝尔直升机维修培训基地为例
  1.背景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我国首家提供飞机维修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高职院校。多年来,学院依托长期办学实践形成的“依托行业、产学合作、双师双证、国际通用”办学特色,成为中国民航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和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優质资源。近年来,学院又将发展眼光聚焦于通航在中国的快速发展,2012年开设通用航空维修专业,同时将飞机维修培训范围延伸到通航领域。贝尔直升机公司(以下简称“贝尔”)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制造商,主要生产民用和军用直升机以及倾转旋翼机,其生产的民用直升机广泛用于空中运输、医疗救护及搜索救援等活动。基于中国低空逐步开放的预期,贝尔扩大在华业务,加强其售后服务力量以满足日益壮大的中国客户的需求。其中,飞机维修培训是贝尔售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立适应当地市场发展需求的机务维修培训基地成为其中国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学院与贝尔于2012年11月珠海国际航展之际签署了“关于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贝尔机型培训基地”的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了共建“贝尔直升机维修培训基地”项目,这也是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在华开设的首家维修培训机构。
  “贝尔直升机维修培训基地”本着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原则,将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融为一体,使其既可满足在校生技能培养,又可实施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实现校内实训、岗位培训、行业执照培训的有机衔接和融通。该项目立足校企协同发展目标,以行业需要为导向,建成基于行业标准、国内外通用航空企业的维修培训基地,为中国未来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保障。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与跨国企业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协同之道
  学院利用学院本身与贝尔的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协同互融,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1)协同服务行业大发展
  通航在中国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市场。直升机在中国通用航空领域中发展较快,应用行业较广。近年来,直升机在警用航空、森林灭火、城市消防、医疗急救等社会公益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所拥有的直升机数量非常有限,截至2015年底,中国国内拥有各类直升机总数约694架[6],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随着中国政府与民间购买力的提升,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将逐渐出现井喷之势。业内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41%的年复合增长。有数据显示,中国每百万人民拥有通用航空0.3架,几乎相当于全球市场的1/16,印度的1/2左右。若是要达到世界通航市场的平均水平,中国未来至少需要大约6200架民用直升机[7]。有人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21 世纪全球最大的民用直升机市场。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直升机数量少以及与直升机产业相配套的专业技术人员欠缺是造成我国现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的主要因素,这与民航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当前通航专业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与贝尔直升机共建通航机型培训基地为蓝本,培养适用的通航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化解通航专业人才培养瓶颈难题,服务中国通航产业的大发展。
  (2)协同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
  由于贝尔直升机在轻型直升机设计和制造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其维修手册和维修技术标准报备美国联邦航空局后即成为美国(也可以说全球)直升机行业的维修技术标准。通过这一项目优势,学院在引进贝尔直升机公司维修培训大纲、实操项目及培训模块全套培训体系的基础上,还与贝尔直升机公司的培训专家一起共同开发既符合美国联邦航空局维修技术标准,也符合中国民用航空局维修技术标准的培训大纲和模块,并取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147的认证。学院利用贝尔直升机在行业的独特地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完善学校通用航空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将通航维修的行业国际标准和行业国家标准整合到课程之中,开发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推进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进程,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航维修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协同建設国际化双师队伍
  通航专业作为新专业要培养出实用、好用的通航专业人才,首先要解决好通航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特别是双师队伍的培养问题。学院将“培养双师团队,提升师资通航专业技能”作为校企协同创新的首要目标之一,学院选派专业老师到贝尔直升机学习培训,这是一个持续两年多的学习与实践交替的深度研习。经过选拔的教师先参加贝尔公司在中国举办的培训课程,然后分别赴贝尔直升机的新加坡培训中心和美国培训基地受训,获取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盟航空安全局的机型执照。而后,作为贝尔培训师的助教全程参与贝尔直升机在中国区的培训课程,在完成数次的助教任务之后,在贝尔培训师的指导下开始逐步独立开展一些模块的教学,经过数轮的教学实践培训,最后成为贝尔直升机认证培训师。该模式为双师队伍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路径,教师不仅赴境外完成系列专业技能培训,而且还在真实的企业培训中跟随企业专家接受了一对一的教学实践传帮带。经过持续二年的培训,这些教师不仅可以实施双语教学,而且可以同时兼任理论与实训课教学。他们既可以在学校的教室里挥洒自如,也可以在企业培训课堂上得心应手,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双师”——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师。
  (4)协同共筑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通航机型培训基地为通航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知识、技术、技能不断更新的继续教育平台。“通用航空培训中心”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学院将产业发展的需求要素融入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与跨国企业广泛开展协同创新项目建设,共建职前职后资源共享、互为支撑、互为加强的国际化行业职业培训基地,积极探索中外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实现通过内涵发展的方式提高民航教育质量,推动民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民航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和互动演进。
  3.创新成效
  学院与贝尔通过协同产生共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通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航维修技术应用与服务、传播民航创新文化。
  (1)机制之新
  从学院角度讲,利用与贝尔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为社会、行业服务的有效路径。从贝尔的角度讲,校企合作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培育了企业产品市场。对学员来讲,获得了关键职业能力,增值了其人力资本。学院借鉴该项目合作模式,引进外企资金、设备、航材、人员等资源,探索与国际航空企业合作成立以世界知名通航制造企业命名的一系列通航飞机维修培训中心、通用航空管理人员培训中心等一批“通用航空培训中心”,形成校企协同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为中国通航快速起飞提供一套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之新
  学院选择贝尔等典型机型作为通航维修技术课程的核心教学模块,开发基于典型机型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飞机系统(结构)为模块的教学模式,在新模式下,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通航维修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3)技术应用与服务之新
  一方面,学院与贝尔携手制定中国版本的贝尔直升机机型维修培训体系,合作实施技术培训成就贝尔技术服务之新,有效保障了贝尔直升机售后服务,推动了贝尔直升机在华业务增长。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贝尔提供最新最具价值的案例教学,提供前沿的通航维修技术,合作实施技术培训成就技术应用之新。   (4)文化创新
  贝尔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直升机制造商,目前仍在服役的约13000架贝尔直升机占全球民用直升机市场份额超过50%。贝尔同时也是通航领域的创新者,引领全球直升机飞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文化是一切教育的无形载体,如果说培训中,技术是显性的,那么文化则是影响技术培训的隐性因素。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贝尔公司的创新文化,技术创新深植于公司的创新文化基因之中。
  四、结语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跨国航空企业以目标协同为前提和基础、以组织协同为平台、以机制协同为保障、以环境协同為后盾,开展基于行业标准的国内外通用航空培训基地建设,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共振与创新。学院积极探索中外校企协同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立足前沿技术,参与新技术应用与服务,引领技术培训新方向;传承创新文化,推动学院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跨国公司协同创新实践对高职院校的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30101033)“基于行业标准的政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16-19.
  [2] 王树国.协同创新 推动高教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科学报,2013-08-08(3).
  [3] 潘怡蒙,张鸯.协同创新:相互作用中的共振和放大[N].中国教育报,2012-10-29.
  [4] 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3-55.
  [5] 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赵干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 张弩.2015年中国直升机市场总结和各厂家份额[EB/OL].中国航空新闻网.(2016-03-07)[2016-04-19].http://www.cannews.com.cn/2016/0307/149234.shtml.
  [7] 于达维.中国直升机市场需求强劲 贝尔再获大单[EB/OL].财新网.(2014-11-13)[2016-04-19].http://china.caixin.com/2014-11-13/100750288.html.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公办教师相差较大,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变动较为频繁。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地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问题更为严重,尤其是公共英语教师。因很多院校政策偏向专业课程,公共课教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此外,高职英语强调听说应用训练,而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过大,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生虽知英语重要,但学习兴趣低,这使得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低。加上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培训机
摘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建设中,引入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本文在介绍该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设计,并进行了课程改革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
项目式教学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并最终在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开发与发展职业技能。本研究设计并实验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项目式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微信作为教学平台,以项目作为教学依托,旨在探讨应用于微信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微信平台的项目式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增强其
摘要:“项目学习共同体”是指在一致的项目愿景驱动下,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该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培养主动求知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和善始善终的职业精神。文章结合ERP项目特训班的教学实践,阐述该模式的内涵、实施理念和实施过程,总结了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该模式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项目学习共同体;应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2000年左右在国内兴起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我国在新课改中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便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包括学习任务、问题等)通过合作、讨论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则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
摘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植根中山市南区国家火炬计划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本专业大力实施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协同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自身特色的办学路子。本文通过对这一办学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以期引起高职院校的同仁共同关注、思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示范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8.5
一、引言  认知失调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今世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多元化、开放性、竞争性、流动性,当市场经济相关运行机制不健全时(如中国的市场经济),以上这些特点给高职学生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就业存在认知失调的问题。  二、相关术语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人、事物或事件)评价性的看法,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
“校企融合,产学研赛创一体化”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创业和高职技能竞赛紧密结合,五位一体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最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的创新型技能人才,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性。现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质量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林下经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例,探讨“校
信息化高速发展,国家提出“互联网 ”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时代进步推动教育顺应变化进行创新。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产生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 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协作化、个性化等多模式的整合性改革。软装陈设隶属于装饰设计,在“互联网 装饰设计”模式推动下也面临新的行业变革与人才需求。  新型人才的需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再一次引来社会和媒体的聚焦与热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的高度重视为现代职业教育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