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隐喻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0年到2017年,我的后青春时代是与《青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于物质而言,《青春》是一本杂志;于精神而言,青春是一种信仰,一个隐喻。
  是的,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言“青春,对其无法辨认的处境微笑”。我们并不知晓青春到底是怎样的面目,即便身在其中,也无法明晰其存在意义,或者其伟大虚无的价值。既然青春与文学相遇了,我们就选择对“无法辨认的处境微笑”,我们选择抒写,我们选择创作。
  每一年,都有年轻人开始写诗、写小说、写剧本。每一年,都有曾经的创作者不再写诗、不再写小说,但又有新的成员加入。这一变动,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教育,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弱小变化并导致了新的平衡的结果。
  一名诗人的成长其实是极其艰难的抗争。这种对抗是剧烈而无声的。在孩童时期,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教育体系,通过两条巨大的绞肉机流水线来摧毁孩子心中的诗。一方面,科学课(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以强大理性和逻辑力量消除了“恶魔和巫师”(在我们的语境里,也许是女鬼和狐仙……)的存在,消除与此相关的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想象和图景,原来一切储存在孩子内心的神秘力量和想像事物都被无可辩驳的事实所摧毁。这将是科学世界观的胜利,而对于未来诗人而言,无异于大厦倾圮,他的世界必须被隐匿,转移到不引人注目的拐角。另一方面,属于社会属性的广泛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这些“可靠的信息”将为孩子们将来“参与我们的文明”作好准备。米沃什说,“在学校,我们每天被灌输,直到我们的观念与我们同代人的观念没有分别,直到我们不敢怀疑某些原理,例如地球围绕着太阳转。”
  在这样成长的过程中,未来的诗人奇异的想法总是被日益加强的权威声音所覆盖,甚至直到怀疑消退。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未来的诗人离“诗歌的真实”越来越杳渺。哲学家舍斯托夫总结了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最终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一种倾向,就是只有那些对我们整个生命来说似乎是虚假的东西才被当成真理来接受。”而诗歌需要的养分恰恰相反。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未来的诗人只能使用属于他自己的秘密武器来抵消这种方式带来的强大影响——他学会了涂鸦,在教科书的边缘,在他的学校笔记本上,他偷偷地涂画上几行幼稚的诗行(也许并不能称为诗)、一位女同学名字是首字缩写、一只长得像班主任的乌龟……在这偷偷摸摸的肆意涂鸦中,他无意间消解了上述教育体系对他的禁锢,从而把他的童年保存在遥远的内心深处,把他的鬼怪储存在记忆的某个洞穴中。
  进入新的成长时期之后,未来诗人面临着更为险峻的现实考验。他们陆续进入了大学,然后走向“人间”,在社会上谋生。显然,诗歌技艺并不管用。在我们这一时代,年轻诗人的危险,就是他们意识到自己正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一方面是他們能自如地行走在人世间,一方面是诗歌技术上的熟稔。他们正青春,可是从来没有愤怒过,并且丧失了愤怒的能力。他们拥有屠龙绝技,可是他们已不可能发现或寻找到“龙”。他们走在微澜不惊的人生道路上,他们提前与世界媾和。他们的青春进入了晦暗的隐喻状态。
  这些青春的隐喻也闪烁在诗歌和小说中。我赞赏这些隐喻,我也批评这些隐喻。
  但是,青春潜伏在他们的体内,这是谁都夺不走的权利。青春总是潜藏着神奇的力量,冲破这些禁区。青春是一种超越,它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走向无限开放的未来。
  最为确切的讯息告诉我们,文学是一种神奇的编码,一旦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它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病毒,它在我们身体最深刻的部位起作用——它促使你身体内部自发地斗,有时要对抗世界,有时杀死懦弱的自己。我们吸纳了它,它危险地存在着,攻击任何虚假的世界表象。直到有一天,它全面占领真实的世界。
  当然青春的隐喻渐渐褪去,年轻诗人们的头上将出现奇迹。这一奇迹将摒弃活人裹着寿衣的尴尬,这一奇迹将使青春拒绝隐喻。不管经历怎样的疾风骤雨,青春的花朵必将在生命的河谷上肆意开放,青春的诗篇必将夺取生命存在的闪电。
  责任编辑:张元
  育邦,1976年生。从事诗歌、小说、文论的写作。著有小说集《再见,甲壳虫》《巴拿马内裤》,文学随笔集《潜行者》《附庸风雅》《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有诗入选《大学语文》及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体内的战争》《忆故人》,为当代中国70后代表诗人之一。2010年调入《青春》杂志社工作,2013年任执行总编辑,2017年4月调离。
其他文献
信  我想写一封信给某人  信里写着我很想她  我说这里下雨了  江上鱼很多  我想有人读这封信  人群安静下来  人们想到的不只是欲望  雨下个不停  江上的鱼越来越多  人们像鱼一样喝着水  也像鱼一样被水束缚  我想有人邊读边流泪  为这封信停下匆忙的脚步  读到“亲爱的,你好吗?"  有人点头,读到第三句  “我们有过的梦想"  有人开始叹息  这时一群鸟刚好掠过天空  人们抬头,长久地沉
期刊
一切纯粹的东西,都令人望尘莫及  雨水要来了  其实这只是个符号  它在节气的序列里  老老实实站着  等着时间点名  即使没有水从天上降落  老祖宗也用瓢泼的智慧  浇灌着子子孙孙  有没有一场倾盆的雨  最好再夹着电闪雷鸣  把世界掀翻重来  把蛇和蝎的信子劈裂  让天就是天  地就是地  男人就是男人  女人就是女人  爱欲就是爱欲  一切纯粹的东西  都令人  望尘莫及  (2017.02
期刊
光 线  中午时分  我经过倾圮已久的废墟  那些飘忽不定的身影、玻璃和铁器  那些物质的反光  树篱间的尖叫  像幽灵  远远地看着我  这是我在其他季节看不到的  一种惊悸,一种笼罩移换着光明  杂草丛生  我又看到了那双绿眼  那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逼视着天空  劳动者的号子  它們比太阳更炎热  更直接地刺痛我  夏天的呼吸  我想起了海里的鱼  和八月的草原  仿佛是有  比一匹马被自己
期刊
痒  我的痒先是抓醒了妻子,接着是夜  后来就让许多人睡不着了,似乎大祸来临  临近秋日,中年的水分干枯,雾霾渐多  一个小疱抓开之后,竟然能擦伤几层岁月  缺水之鱼难免挣扎  而骨节又渐渐僵硬,我挠不了身后  只好祈祷,背击烂泥  和人们用来比喻的南墙  厚实的墙直抵内心  也许我停止抓耳挠腮,人间会安静许多  但痛痒往往夜里发作,原谅我  必须点亮一盏灯  浮 萍  一场大雨,淋湿了城市  也
期刊
赞 美  不知从何时开始  我们开始默默地  向一种钟声祷告  为灌洗那些子虚乌有的罪名  埋下头又埋下脸  拨弄锋利闪光的银器  就像一只滿腹狐疑的蜜蜂  从不同的口中说出赞美  用整整一生,猜忌半瓣春天  绘画之诗  我路过他们时,阳光正好  那群围绕窨井盖画画的青年人  一个女孩,正挽起她的长发  将清澈之眼,投向落满尘土的地方  他们,首先需清除这些尘土  再设法变革这块冷铁  阳光下,调
期刊
刀 锋  切割日子  也不可能切割到我的村庄  从菜板上划过的刀  其鋒利的刃口  妥协于一只黑碗  锋芒的可爱  是向一个灶台或炊烟  低头  空 虚  没有把茶泡淡  没有把书读薄  没有把话说尽  没有把日子的硬  过软  深夜,空与虚  无休止纠缠  既不让灵魂安睡  也没把来路和余生  妥帖地安置  这空虚啊,多像  一句可有可无的话  句号两端  挂着你我  ——好悬
期刊
少年游  十五岁时我在田埂上第一次  停下来  那么认真地抬头,看  像受着某种神秘指引  我指给嘻嘻哈哈的同伴们看  干净的,高远却又仿佛伸手可触的天空  天空中正变幻的白云  第一次感觉到,我们身处的茫茫世界  第一次,我们站在泥土上,没有想晚餐,作业,农  活,巴兮兮的土狗  甚至屋后角落的墙洞里,我们偷藏的一两颗糖  我们都拼命地伸手  拼命地指,那些四面八方的白云  我们说那片云是我。那
期刊
她姓韦,又生得娇小,全身靠一个圆而大的脑袋占据重心,刘海儿一梳,浑然娃娃样。这使我们更爱称她为“小宝”,而非她诗意盎然的本名“韦怡然”。韦小宝年纪不大,模样更小,一双圆眼睛不是带点儿傲娇不屑地斜睨着,就是笼起两道冷淡的目光半眯着,温顺乖巧是鲜少见到。大家觉得她这小孩样貌与大人姿态融合得十分有趣,说她是“鬼马小精灵”。  这小精灵有个技能,就是骗人。高中时,正值高考关键期,她却和同学们在学校后山捡到
期刊
摘 要:《携带者》让我们透过光怪陆离的欲望尘世,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消费逻辑当道的时代,社会底层人生存的不易和不堪,也看到了人渴望得到灵魂救赎的可能性。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人,在欲望的尘世奔走,灵魂早已被放逐。我们许多人需要忏悔,如蒋黎明一样,忏悔对自己的无限放纵。当然,蒋黎明是在被误诊为“艾滋病毒携带者”,在绝望之中开始忏悔的。但灵魂的救赎是否可能,留给读者一个意味深长的沉思。  关键词:读书 林恩
期刊
今年是《青春》创刊40周年,作为编辑部曾经的一员,我确有许多感慨。既感慨《青春》过往的经历与魅力,更庆幸自己能与《青春》这个名刊有过一段难得的机缘。  1978年底,我通过高考从淮安回到南京,结束了10年的插队生涯。因为学的是中文,自然要关心文学问题。而且那时候文学正热,如果你没读过刘心武和卢新华的作品,没读过方之先生的《内奸》,那就成了笑话。当时方之先生在学生中的影响很大,他去世时我们班还派代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