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走进博物馆,观赏文物,了解历史,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在当前形势下,博物馆如何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时代使命,成为当前博物馆事业的重点工作。
一、博物馆的功能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首次把博物馆教育功能放在了第一位,然后是研究功能和欣赏功能。
(一)教育功能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博物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自由性。博物馆所陈列的藏品和文献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着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可以扩大眼界,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领悟,加深理解的深度。
(二)研究功能
博物馆是历史实物证据的保存、展示、诠释的主要场所,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的研究功能主要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和对如何促进博物馆发展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博物馆人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资源,并借助科技手段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从而使博物馆更加顺应社会的发展。
(三)欣赏功能
博物馆的欣赏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即专业意义的欣赏和非专业意义的欣赏。博物馆收藏和陈列历史实物资料所具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以满足自身对文化的欣赏。此外,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博物馆以其独到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参观游览。
二、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博物馆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功能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采用最直观的藏品、图片和文字,让参观者了解和感知历史文化,凝聚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重要。
近年来,博物馆人在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博物馆服务工作依然存在问题。主要是将博物馆仅仅看作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研究机构,认为自己是国家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只需要对国家政府部门负责、对学者研究负责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博物馆展陈学术专业性太强,很多普通观众理解不了;有的博物馆仅根据自己藏品特点举办展陈,对于广大受众的需求不重视,与观众之间存在距离感;有的博物馆习惯了坐等观众,对自己举办的展陈宣传不够,公众对于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活动不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大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不符合社会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现实需求。
三、建设服务型博物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
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为中心。强调文物本身对人的发展和愉悦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发挥教育、研究、欣赏等社会功能,增强参观者的知识性和参与性,提高观众对服务的满意度,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多样性、新颖性、参与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贴近社会来体现社会的现实意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要坚定立场,牢固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不能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要结合参观者需求举办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联系学校教学,从而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近博物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博物馆文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公众获取掌握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更加便捷。论坛、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翔实的出现,使得信息获取的途径更迅速便捷。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主动融入社会、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博物馆的文化亲和力。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传播时,必须采用群众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以群众便捷的途径进行传播,以群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传播。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体加以传播。例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及时公布工作动态,加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三)提升服务质量
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是打造服务型博物馆的重点工作。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讲解员的素质。博物馆讲解员水平的高度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讲解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现场应变能力,要致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讲解员是每一名博物馆讲解员不断挑战的目标。此外,对不同岗位员工进行服务意识教育和服务质量培训也是必要的,要使每个环节都能为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是博物馆存在与发展的命脉,只有全面、深入、不断地提升、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博物馆的功能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首次把博物馆教育功能放在了第一位,然后是研究功能和欣赏功能。
(一)教育功能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博物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自由性。博物馆所陈列的藏品和文献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着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可以扩大眼界,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领悟,加深理解的深度。
(二)研究功能
博物馆是历史实物证据的保存、展示、诠释的主要场所,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的研究功能主要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和对如何促进博物馆发展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博物馆人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资源,并借助科技手段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从而使博物馆更加顺应社会的发展。
(三)欣赏功能
博物馆的欣赏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即专业意义的欣赏和非专业意义的欣赏。博物馆收藏和陈列历史实物资料所具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以满足自身对文化的欣赏。此外,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博物馆以其独到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参观游览。
二、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博物馆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功能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采用最直观的藏品、图片和文字,让参观者了解和感知历史文化,凝聚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重要。
近年来,博物馆人在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博物馆服务工作依然存在问题。主要是将博物馆仅仅看作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研究机构,认为自己是国家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只需要对国家政府部门负责、对学者研究负责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博物馆展陈学术专业性太强,很多普通观众理解不了;有的博物馆仅根据自己藏品特点举办展陈,对于广大受众的需求不重视,与观众之间存在距离感;有的博物馆习惯了坐等观众,对自己举办的展陈宣传不够,公众对于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活动不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大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不符合社会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现实需求。
三、建设服务型博物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
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为中心。强调文物本身对人的发展和愉悦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发挥教育、研究、欣赏等社会功能,增强参观者的知识性和参与性,提高观众对服务的满意度,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多样性、新颖性、参与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贴近社会来体现社会的现实意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要坚定立场,牢固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不能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要结合参观者需求举办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联系学校教学,从而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近博物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博物馆文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公众获取掌握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更加便捷。论坛、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翔实的出现,使得信息获取的途径更迅速便捷。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主动融入社会、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博物馆的文化亲和力。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传播时,必须采用群众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以群众便捷的途径进行传播,以群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传播。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体加以传播。例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及时公布工作动态,加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三)提升服务质量
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是打造服务型博物馆的重点工作。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讲解员的素质。博物馆讲解员水平的高度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讲解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现场应变能力,要致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讲解员是每一名博物馆讲解员不断挑战的目标。此外,对不同岗位员工进行服务意识教育和服务质量培训也是必要的,要使每个环节都能为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是博物馆存在与发展的命脉,只有全面、深入、不断地提升、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