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大留影,为学子筑巢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百年,有幸相遇
  我是1998年从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毕业找工作时,除了北大电视台,我还收到了上海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的工作邀请。当时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北大。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安排。在读本科时,虽然和北大相隔数十公里,但因为有同学在北大,我时常跋涉半个北京城造访燕园,那时就特别喜欢北大的氛围,对北大有特殊的情感。最终,能选择在燕园工作,也是种缘分吧。
  1998年5月,我毕业前夕,恰逢北大百年校庆,北大电视台承担着北大百年校庆宣传报道的诸多任务,我当时基本已经确定要来北大工作,便过来帮忙。跟随北大电视台,我用镜头记录了百年校庆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北大山鹰社攀登卓奥友峰归来、北大校友的专列抵达火车站、在静园草坪的校庆晚会等等。现在如果大家在网上搜索北大百年校庆晚会上牛群和大山的相声《我爱北大》的视频,还能看到我呢。当时我是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坐在观众席前排观看节目的,印象比较深刻的节目还有王菲和那英的《相约一九九八》等等,今天回想起来真是无比珍贵的回忆。总之,参与北大的百年校庆,受北大精神的感召,我更加坚定了来北大工作的决心。
  1998年的7月,我正式入职北大电视台。当时电视台节目的内容主要是每周一期的《北大新闻》,还有一两档有关学校后勤工作和校园文化的节目。我从最基础的业务学起,包括拍摄、采访、脚本撰写、剪辑等等。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北大电视台虽无法与专业电视台相提并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视台的基本架构齐全,无论是节目制作流程,还是节目的质量,都很专业。随着业务的深入,我逐渐对学校的环境、学校的机构熟悉起来。
  “制播分离”的尝试与思考
  在1999年以前,北大电视台是行政上隶属学校电教中心,内容上受宣传部指导的双重领导机制。1999年,北大进行机构改革,将北大电视台整体划归北大党委宣传部管理。当时媒体圈的一个流行词叫“制播分离”,就是新闻业务和播出工作由媒体承担,而除了新闻节目之外的内容制作则面向社会。北大电视台归到宣传部,在我看来,就是高校电视台“制播分离”的一种改革思路。更具体来说,就是将舆论引导、新闻宣传相关的业务、包括播出放到宣传部来管理,由电视台实施,而课程录制等服务性质的工作由原来的电教中心来承担,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由于北大的先锋地位和“985工程”的示范效应,后来,北大的这个举措成为了样板,全国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类似改革。虽然社会媒体“制播分离”改革并不尽如人意,但高校电视台的“制播分离”却搞得如火如荼。但在过去了近20年,我们回过头来看时,发现实际效果多多少少与原来的设想发生了偏差,高校电视台的发展也因此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视台承担的任务与所获得资源的错位、高校视频业务的交叉融合难以区分,以及队伍和设备的重复建设等等。具体表现为在校园里做新闻,新闻相关业务量和制作的节目量是有限的。但是,当我们在开展新闻业务的时候,往往会接触到许多服务需求,比如在采访学校的某个机构时,他们就会询问我们能不能帮忙拍摄宣传片,这样一来新闻业务和服务工作就有了交叉。客观来讲,新闻业务和其他服务也不能截然分开,比如一位著名学者来北大作演讲,北大电视台不仅仅是采访和报道,还会记录演讲全程内容,供教学部门使用,实际上很难界定电视台承担的是新闻工作还是服务工作。加上校园电视台一般都有数量不等的学生记者,事实上也担负着部分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样,由于很多业务是基于新闻报道而延伸展开的,渐渐的,原本定位的电视台只承担新闻相关业务扩展到了全面的视频服务和教学实践,很多院系甚至学校领导,有了视频业务的服务需求后,还是会直接找到电视台,电视台的任务量越来越大。因此,“制播分离”的设想其实并没有实现,电视台承担的依旧是面向全校的任务。但与此错位的是,由于电视台归到了宣传部,成为了宣传部门的下属单位,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只能从宣传部里划分,得到的资源支撑只能是学校一个三级部门的资源。这就形成了高校电视台工作任务和资源配置的不对称。
  在与全国高校电视台同行的很多次业务研讨中,我发现,这可能也是全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电视台宣传功能的角度来说,电视台的业务属性特别强,技术的要求和壁垒也比较高,是高校视频制作最专业,服务全校各单位最多的部门之一。所以将高校电视台的业务仅限于新闻宣传上是不现实的。反过来说,像拍摄学校院、系、所、中心等机构宣传片这样的业务,或许看似和学校的新闻宣传关联不大,但殊途同归,最终这些宣传片还是对学校的形象建构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高校电视台的服务、教学等工作,客观上还是在为新闻宣传工作助力的。随着学校对视频业务重要性认知度的提高,有关视频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学校整体考虑,或许有一个统筹的、整合学校视频业务的部门,会更有利于高校各项视频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有不少高校电视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有的专业院校把电视台独立出来成了学校的二级教学实践单位,有的划归到了新闻学院等院系。大家都在为了理顺体制,更好地促进高校电视台的发展而努力探索。但如果没有学校的顶层设计,自发的纠偏和改革,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北大重要时刻的见证者
  2005年10月,北大举行了首届国际文化节,那一天也是北大电视台突破性的一天,当天北大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电视直播。此前,学校国际合作部在和电视台联系工作的时候,只是希望能够尽快、最大范围的把活动视频传播出去。我们经过研讨,觉得如果要发挥电视媒体时效性强的优势,无疑得用到直播这种形式。然而,一台用于直播的转播车造价上千万元人民币,這对于校园电视台显然是不现实的。当时的互联网也还没有发展到能够畅通直播的水平,怎么办呢?当时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搜寻可用的设备和方法,想方设法节约直播开支,同时还要保证高质量的直播效果。终于东拼西凑,搭成了一个系统。比如通话系统,我们就是找的民用的步话机,我在导播台通过步话机和摄像沟通,要切到谁的画面了就在步话机里喊话,也没有声音的返送,大家手忙脚乱的,现在想起来也是非常有意思。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仅用10万元的装备就完成了整个直播任务。据我了解,这应该是全国高校电视台最早的直播之一,很多高校媒体同行,还有一些专业电视台的媒体同行了解到北大电视台的这次直播后,都表示不可思议,当时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2006年我开始担任北大电视台的负责人。我发现,那时大家已经认识到视频的强烈表现力,有意识地在许多活动中希望通过视频来表达。于是,我提出,在校园电视覆盖面不广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扩大电视台的影响力。这也是体现大学电视台价值的重要抓手。2006年的北大本科生畢业典礼是一次难忘的记忆。从那时起,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北大的毕业典礼进行了全新改革,在以往枯燥的仪式流程中注入了舞台演出的内容,更注重仪式的情感表达,使得典礼更具人情味。这中间当然少不了视频。为了配合这次改革,我作为编导,赶制了一部《今天我们一起毕业》的片子,我找出了当年的毕业生从入学到临近毕业的所有视频资料,把他们这四年经历的国家、学校大事和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情景以不同主题结合起来。这部片子在毕业典礼上播出后,全场掌声雷动,很多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第一次尝试的效果非常棒,后来,学校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也都加入了视频环节。北大“三大典礼”的改革,受到了教育部和中央领导人的肯定,教育部发文号召全国高校向北大学习。我们作为活动参与的一分子,也觉得很骄傲。说实话,那时候的制作压力挺大的,但看到片子播出,几千人在同时动情地欣赏时,内心充满说不出的喜悦和满足。从那以后,播放视频和现场直播成为学校一些重大活动的固定内容,北大电视台视频服务工作也就越来越多了。
  对北大重大活动的记录,使电视台成为北大历史的见证者、保存者。地方有地方志,一个学校也需要校志,影像更是记录北大120年历史的重要载体。当我们还在电教的时候,接触过燕京大学的一些影像,记录的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在未名湖上滑冰、在工厂车间里做金工实习的场景。当时我就感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影像的记录变得那样鲜活,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对影像对于历史和时代的价值。自从1989年北大电视台成立之后,学校的所有重大活动都能在电视台找到影像记录。很多次,大家都在为一个以往的活动和事件难以找到文字、图片的资料而感到可惜,但他们在北大电视台一看,有影像资料,特别喜出望外,说太好了!这于北大电视台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功能。如今,北大电视台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学校重大活动的影像资料基本都能在系统中找到。
  筑巢传媒学子,助力北大栋梁
  大学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电视台,我们当然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上来。这是校园电视台与社会电视台最大的差别,也是校园媒体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功能。北大电视台有培养学生的良好传统,我们一直将学生培养作为北大电视台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我刚来的1998年,北大电视台的学生记者可能只有不到10个人,这些年慢慢地发展到了150多人。
  高校电视台的实践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和践行。新闻传播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早些年高校新闻传播实践的课程并不多,同学们往往从理论上去理解新闻传播,而早期的新闻传播学科理论又大多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导致许多同学对于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不深。这一点在工作中就能体现出来,有些同学刚来电视台的时候,写的稿件、制作的片子在政治立场上有时是有问题的。我们要求他修改,要求他重新编。刚开始同学不是很理解,后来我们慢慢给同学解释,他才明白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去报道新闻。从这一点上来讲,高校媒体的老师就是以自己的实际工作,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上立足;传媒学子通过在电视台的工作,也进一步理解、学习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从新闻传播和电视业务的技能方面来说,高校电视台的育人功能更加明显。培养学生是我们投入了很大精力在做的一件事,日常工作中,电视台的老师会用很多时间和同学们交流,包括基础技术培训、内容策划、节目评审、团队的管理、制度建设、评奖鼓励等等;电视台的同学也会参与到学校的大型活动和重要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中,这些都是从实践中培养同学的重要途径。北大本来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发生在校园的重大新闻事件非常多。我经常跟同学们说,北大一年可能会来好几位外国元首,几十位诺贝尔学者,几百位其他方面的国际重要人物,这样的机会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没有,而北大的同学能够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去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非常难得,而且对同学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北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比较齐全,同学们的基础扎实,眼界开阔,这正是当今传媒需要的素质。现代传媒需要的其实不再是特别专业的人才,而是希望从业者有更多的跨学科的知识、交叉学科的背景,这正是北大学生的优势所在。这些年,在中国媒体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北大校友。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北大电视台是有突出贡献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几位央视的主持人:撒贝宁、张泉灵、李思思、舒冬……都是北大电视台培养出来的媒体人,除此之外还有好几个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不仅是主持人,从北大电视台还走出了许多媒体幕后的工作人员,现在有很多已经成为频道总监、制片人、栏目负责人等中坚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在北大,还有许多非新闻传播和影视专业的同学也加入了北大电视台,他们毕业后也许不一定从事媒体工作,但无论做什么工作,在校园电视台锻炼的价值同样能明显体现。我经常和同学们交流说,在电视台工作,学到的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技能,更多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一是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二是团队的协调组织能力。因为电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节目的制作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完成;三是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做电视工作需要从全面的、宏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全局的思考能力对同学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四是转换一种语言体系来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影像表达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视听语言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是不一样的,是一种更加感性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冗余信息充斥的背景下,影像的感性表达更能吸引人、抓住人、感染人。这也是近年来,视频尤其是适合移动媒体传播的短视频越来越流行的原因。所以影像表达也是一项个人重要的技能和素质。多年来,我们明显能感到,许多同学毕业后虽然从事的不是媒体行业,但都能发挥出他们在校园媒体中锻炼获得的优势和价值,都在上述的各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比如他们去了企业做公共关系就很得心应手。有一位同学在北大电视台整整做了六年,她后来跟我分享说,刚进入电视台时,跟人说话都脸红。慢慢的,她开始在学校的各个舞台上出现,还成为北大演讲大赛的亚军。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她得到了不少面试机会。她发现,只要自己能进入面试环节,就能获得offer。这令她自己也很惊讶,觉得很幸运。后来她总结,之所以自己在大学期间有如此大的进步,就是在北大电视台锻炼出的与人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的能力给她带来了极大帮助。由此可见,在高校电视台工作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媒介素养、个人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不应该把高校电视台仅仅理解为只是一个做电视的地方。   北大电视台能成为培养同学的一个平台,这是我们特别乐意也特别欣慰的事。虽然这并不是学校赋予我们的工作内容,但大家还是都把它作为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自觉地去践行。老师们经常带着同学们一起外出拍摄,一起熬夜剪片,甚至一起出去吃饭、K歌,在這个过程中,北大电视台形成了非常好的氛围,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很多同学都表示,在北大电视台的学习实践,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最难忘的经历。不仅同学们之间结下了牢固的友谊,很多学生和老师们也成了终生的朋友。
  拥抱新媒体,深挖好内容
  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学校重大活动的视频服务,人才培养,影像资料保存等,这是我所认知的北大电视台的几个功能,也是北大电视台的定位和职责所在。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些功能,我们在不断适应着新的传媒环境,努力创新传播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给整个传媒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电视台应该怎么发展?就这一点,我们很早就开始思考。大约2003年,我们建立了北大电视台的官方网站,这是全国高校电视台中最早建立的官方网站之一,也是比较完善的官方网站。在2006年左右,我们开始探索与社会的互联网平台合作,像新浪播客,视友网、新华网、中青在线等,将北大电视台的内容放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后来移动媒体发展起来之后,我们把“两微一端”也建立了起来。2012年,北大电视台建立了微博,第二年,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App,这在全国高校媒体中也算是较早的一批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发现,光把自己的节目搬到网上,虽然也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传播力还是有限的,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于是我们陆续开发了一系列比较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节目。比较早的像《中国梦·北大梦》系列节目,请一些知名学者、优秀学生代表来谈谈心目中的中国梦、北大梦是什么,二者的联系是什么。很温馨的小短片,不长,一两分钟,我们把小短片穿插在电视节目中间,也在微博、微信平台上传播,看起来感觉非常好。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发了《燕园风物》系列节目,反映学校的人文、地理、历史,介绍学校的石碑、桥、古建筑等。还有一些科技成果类的节目。一般来说,与科技相关的内容比较抽象,用文字描述起来相对晦涩,我们探索用影像来表达。去年医学部一位同学有一项新发明,对病毒进行改造来制作疫苗,当时在做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很多思考,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包括动画、纪录片的片段,包括一些比喻的手法,报道的反响还不错。还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北大后勤人系列、教务系列、图书管理员系列等等,我们把镜头对准学校的基层劳动者,有保安、食堂大师傅、水暖工人、修车工人等,有年轻人,也有年纪稍长的,他们的工作可能很普通,但他们对工作的那种踏实和执着,体现出平凡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最近几年,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我们也用流行的延时摄影技术和航拍器,制作了“高处看北大”“航拍北大”等系列,用这些新的视频表现方式来展现北大,通过微信推送,也参加作品评比,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考虑到学生节目的特点,我们为学生栏目单独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和北大电视台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并行,长期持续推送有关北大的视频内容。我们一直认为,不管媒体如何改变,它终究只是一个载体,北大电视台作为节目的创作方来说,内容生产的工作是不会萎缩的,缺的只是好的创意。对高校电视台来说,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压力其实相对较轻,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学校里的好人、好事、好东西挖掘出来,做出更好的节目。至于通过什么平台来发布和传播,这是后续问题了。
  2016年,北大电视台搬了新家,从电教楼搬到了新闻传播学院楼,有了全新的现代化的演播室、办公室,也更新了设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阶段。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北大电视台怎样做出更好的节目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同时继续加强北大的形象建设和教学工作,服务于“双一流”建设,服务于国家的教育改革大计。从这些方面来看,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教育电视,大有可为”,同属教育电视的高校电视台亦是大有可为的!
  献礼北大120周年
  2018年,北大会迎来120周年校庆,在这个历史节点,对北大过往的回顾,尤其是对“985计划”实施以来近20年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意义非凡。北大电视台承担了校庆系列宣传片的制作任务,也承担着明年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报道任务。
  这一次我们将制作北大系列宣传片,为什么是系列宣传片?北大历史上有很多宣传片,从1998年百年校庆宣传片《今日北大》、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北大缤纷一百年》,到2006年的《北大光影交响曲》、前几年的“日记系列”等。这些宣传片都很好,影响力也非常广,但我们始终觉得北大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通过一部宣传片来展现其全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赋予一部影像太多职能,这样会让它主题不够鲜明、突出。所以我们从去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宣传部的整体部署下,开始规划系列宣传片的制作,力图从不同的方面来展现北大的全貌和特点。有些基本策划已经完成,已经在制作中了,这一系列宣传片将在120周年校庆和大家见面,算是电视台对北大120年的献礼。
  在北大100周岁时与她相遇,如今又将迎来她120岁的生日。在北大电视台的二十个春秋,我见证了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校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高校电视台的成长与变革,自己亦从青涩年华步入不惑之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带着北大镌刻在我身上的印记,我将和北大电视台一道,继续见证北大的光辉历程,继续为燕园学子勤奋筑巢,不断砥砺前行,拥抱新的时代。
其他文献
饶宗颐先生学术、艺术道路非常广阔,可谓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理想高度。季羡林先生在《饶宗颐的史学思想》一文中曾经高度评价饶宗颐先生:“饶宗颐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又擅长书法、绘画,在中国台湾省、香港,以及英、法、日、美等国家,有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饶宗颐)用‘三重证据法’(比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多了一重甲骨文)进行研究,互相抉发和证明,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寅
期刊
2016年5月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年会历时两天,共有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知名院校的新闻学者、新闻院系学生参与,与会人员围绕“融合·重构·创新——新闻学研究的现实与未来”这一主题,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维度展开研讨。本届年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副院长丁迈教授主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力求在媒介环境泛娱乐化的背景下,揭示网络直播中不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失范现象,从网络直播特有的媒介属性去分析其成因,并探求新媒体价值观引领的策略、方法、路径,以期帮助新媒体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泛娱乐化;网络直播;新媒体;价值观;引领策略  娱乐,本来是人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手段本身成为目的,如果娱乐成为人群、媒介乃至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趋向,成
期刊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植根于牧野大地上的河南省新乡市教育电视台(以下简称“新乡教育台”),经过二十载的拼搏奋斗,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的市(地)级教育电视播出机构,一跃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电视台。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忆和回味的历史瞬间。  起步初创多艰辛  上世纪90年代,新乡市的教育也和全国其他市(地)级城市一样发展迅速,鼓舞人心。教育工作者们总结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为例,阐述了建构电视节目制作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意义,指出了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认为技能训练不是唯一目的,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互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纳入技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节目制作;实战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开了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视实务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职业化。所谓
期刊
【内容摘要】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媒体往往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名人依赖”,这些“名人”与媒体合谋有意无意剥夺了“素人”们应该享有的媒体传播权。如何让那些“素人”们享有他们应该享有的媒体传播权?《小小演说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至少满足了不同行为主体的四种渴望,当然,节目如欲可持续发展,还要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并且做到五个延伸。  【关键词】满足;渴望;关系;延伸  一、《小小演说家》为什么会成功  《
期刊
【内容摘要】 本文以《小小演说家》为例,从形式、内容、社会意义和发展空间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电视节目中实现“在快乐中教育”的理念,并对制作青少年节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儿童教育;社会意义;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国大华闻传媒联合制作的《小小演说家》节目第一季已经收官。在第一季的播出中,这样一个小成本制作的节目以自身的大情怀和正能量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当下青少年文化类节目相对匮
期刊
【内容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新闻传播思想是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助对几种特定的文本(text)的分析,探寻习近平早期的新闻传播实践,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习近平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脉络。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新闻传播;脉络  一、引言  中共十九大一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为“习近平思想”)
期刊
【内容摘要】“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试水新媒体的一个重大项目,是致力于打造国内聚合新闻与思想内容的最大平台之一。本文对“澎湃”新闻的融合发展创新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澎湃”新闻;融合发展;深度报道  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线的“澎湃”新闻,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它脱胎于《东方早报》,是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投资的首个新媒体产品。早在“澎湃”诞生之前,
期刊
【内容摘要】近年来,山东教育电视台面对新媒体挑战,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业内的认可和肯定。本文通过对山东教育电视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践的总结,探索分析了专业电视台的发展道路问题。  【关键词】教育电视;转型发展;固本强基;深化改革;深耕教育  在信息化的大潮下,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对电视媒体带来极大冲击,电视在信息传播通道相对单一的过去,依靠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泛众化传播优势在传媒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