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n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单元整合、主题牵引”模式构建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深化知识理解、体悟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引导学生开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的目的,分别阐述教材文本整合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单元整合 深度学习 构建策略
  “单元整合、主题牵引”更注重教学资源整合、生成,强调教学综合性与实践性,通过主题学习的整合推进,实现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提出的,旨在促进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它在状态上强调主动积极,在内容上强调知识整合及意义连接,在方法上强调触类旁通,同时注重学生的高阶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1]。诗歌鉴赏教学中,通过“单元整合、主题牵引”模式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在特定主题下突破教材原有编排逻辑,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调动高阶思维活动,形成知识的迁移、整合、拓展、创新和应用。
  1.教材文本整合策略
  教材对诗歌文本的编排是有其逻辑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统一的。但按照不同目标的教学要求,则又是分散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和诗歌文本主题,进行资源整合与梳理。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整合,其前提是熟练掌握教材文本的主题、题材、意象、审美特点等要素。教师不仅应明了知识点,还应了解单元以内文本之间的外在与内在联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知悉教材编者单元排编的意图,探析其在不同教学主题下进行不同方式组合的指导思想与线索脉络。一般来讲,整合重组原则可按照年代、主题、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如以“爱情”为主题,对教材中的《致橡树》、《鹊桥仙》、《卫风·氓》、《我愿是急流》等进行整合,分析表现爱情的手法、意象特征等。整合重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文本的整合不是忽视教材原有编排逻辑,从不同鉴赏目的出发,生成有利于深度教学的要求,重新形成蓝本。二是整合重组应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训练学生特定的鉴赏能力为主线。三是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立足点,从学生能够接受的层次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断深化。四是避免整合的表面化,从整体视角把握诗歌文本的本质,有利于为诗歌鉴赏的“深度学习”提供简约的、易解的、操作性强的突破口。
  2.诗歌鉴赏“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要引导学生在掌握诗歌基本知识和浅层审美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学习”,使其在探究式鉴赏能力提升、知识迁移和应用、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形成方面全面发展,就需从诗歌鉴赏规律出发,推动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发展[2]。
  2.1领悟到鉴赏的深化
  领悟就是把握诗歌层次脉络,品味词句,分析手法,领会内容,体验情感,是由形式向意蕴深化的表现,是诗歌鉴赏人文色彩的体现。鉴赏就是在领悟的基础上,从内容的角度对形式进行反观,体会用词遣语的精妙。如以“忧患”为主题,将《死水》、《声声慢》、《书愤》、《窗》等诗歌文本进行整合,分析表现忧思的用词特点,在领悟主旨的基础上学习语言鉴赏。以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为例,了解作品表现了忧国与思亲的凄清悲凉,只是领悟阶段,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情感为什么用这么多叠词表现,换成其他表现方法效果如何?通过比较鉴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叠词在表现情感无以抒发时的渲染与强化效果,从而深會作品的韵律之美、语言之美。
  2.2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内化指通过对意象的把握,体味作者的情感,通过与自身心灵的融合,从心灵深处构建审美意蕴。外化指在教学中以诗意化的描述,将体味到的情感与义涵通过形象化方式再现。如对于古典诗词的解读,不应仅满足于对文义的翻译和理解,而引导学生在深入把握主体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审美体验,用诗意化方式进行再创作,追求一种精神和形式上的深度契合。如以“旷达”为主题,将《沁园春·长沙》、《致大海》、《将进酒》等进行整合,鉴赏其通过特定意象表达深厚情谊的手法,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审美知识进行再创作,创作形式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散文诗、散文等,让学生参与审美体验的同时,强化审美表达能力。以《将进酒》为例,有的学生根据原诗意境,写出了下面的句子:奔腾——恣肆汪洋的水。苍茫——与秋原一色的花发。流水裹挟草木山川,这片土地,无比秀美。牛羊漂泊如云,放牧在极乐高原……这种方式既是对原诗的深化解读,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由外而内、由内向外的审美过程和再创作过程。
  2.3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进行诗歌鉴赏教学,一定的理性分析是必要的。只有结合作者心境、创作背景,对作品用词、语汇,以及形式载体下的情感与意蕴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才能无障碍地理解作品意图,体会作品承载的深层次内容[3]。但是,当前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误区是仅停留在理性解读层次。单纯的解读分析是对作品的肢解,影响学生对作品整体审美的把握。因此,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由部分回归整体,由理性回归感性,让学生在韵律之美、语言之美、意象之美中深化情感渗透与融合,深化对艺术规律与本质的把握。如以“雨的意象”为主题,对《雨霖铃》、《浪淘沙》、《雨巷》等诗歌进行整合,在对不同语境下的雨的意象涵义、运用技巧、所寓情怀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化零为整,通过朗诵、配乐、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审美特点,回归诗歌的本质。
  以学生“深度学习”为目的地对教材进行单元整合,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科学组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深度学习”,按照诗歌鉴赏的审美规律、艺术规律,指导学生实现由领悟到鉴赏的深化,做到内化与外化结合,并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感性回归,从而从艺术本质层面上强化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稳.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66.
  [2]董晓庆.如何让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变得更有效[J].大观,2015,(2):249-249.
其他文献
建筑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对项目的质量和项目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施工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也有着关键的影响.所以使用科学有效的建筑技术和施工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筑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其解法灵活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教材还没有提供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现在的技工院校基本上都设有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计算机作为现
摘 要: 文章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包括个性化解读教学目标、生成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和开展个性化备课三个方面。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个性化教学 有效途径  共性化的教学方式易于让学生把握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但是同样存在容易让学生走向千篇一律的语言表达的危机。所以,中学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运用共性化教学方式的同时,注重个性化教学。那么如何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呢?  一、个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而较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医疗需求,但是由于一些特殊愿意的存在,医院在具体的门诊流程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给
摘 要: 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学习习惯、能力和状态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作为具有一定良知的教师需要思考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学习问题,本文所阐述的理解、尊重、宽容,中职语文教学必备选择的话题应对大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中职语文 理解 尊重 宽容  任教中职语文教学多年,面对的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学生语文学习的功底比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欠佳。如果任其自流,学生在校的阅读感悟
摘 要: 生本课堂让一些教师奋然前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课堂不断革新,小组建设、成员互助、个人探究、交流分享、情景表演、课堂论辩、社会实践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究的征程中,善思考的教师一定要做到“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呼唤严谨治学、扎实有效、锐意创新的课堂,生本课堂仍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严谨 扎实 创新 生本课堂  
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技工学校里,道德教育仍在进行,但对于即将面对社会的学生来说,仅
今年两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用工、棉花问题、科技品牌、人才培养、走出去、扩大内需等这些纺织服装行业的热点话题,格外受业内人士的瞩目。两会虽然已落幕,但这
期刊
华润电力(贺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贺州电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采用超超临界技术的百万机组,一期建设2台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分别于2012年8月、11月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