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记》次序表示的方式极其灵活和多样,在先秦典籍中具有典型性。
[关键词]《礼记》 次序表示 典型性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59-01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所辑,共49篇,称之为小戴礼。各篇大率出自孔子弟子和再传、三传弟子等人之手,记载了大量先秦的典章、礼制以及儒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是研究先秦时期书面语的重要作品之一。《礼记》次序表示的方式极其灵活和多样,在先秦典籍中具有典型性。
1.用“上”“其次”“下”等词表示;或“上”“次之”“下”等词表示;或“太上”“其次”等词表示,如:
①王制: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
②杂记下: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
③王制: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2.用“上”“中”“下”等词表示,如:
①王制: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②同上: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
3.用“大”“次”“小”等词;或“大”“其次”“其下”等词;或“大”“次之”等词表示,如:
①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②祭义:孝有三:大孝为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③礼器: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4.用“先”“次”“后”等词表示,如:
①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②同上: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5.用“大”“中”“小”等词;或“前列”“次之”等词表示,如:
①祭义: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②礼器: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
6.日期次序的表示。
a.用甲乙、丙丁等天干表示季节次序,如:
①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注:十个天干分配于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又以五行播于四时,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中央属土,故甲乙为春。以此类推。)
②同上: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中,其日丙丁。
b.用干支表示,如:
①祭统: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
②檀弓下: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签。
c.用“孟”“仲”“季”等词表示,如:
①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②同上:仲春之月,日在奎,皆弧中,旦建星中。
③同上: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d.有时用“上”“仲”等词表示,如:
①月令: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亲往观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舞。(注:“上丁”即第一个丁日,“仲丁”即第二个丁日。)
e.也用“元”表示日期次序,如:
①月令: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注:古代以干支纪日,郑玄说元日是指上辛之日,即那个月的第一个辛日。元辰,孔颖达说:“天干之甲乙丙丁谓之日,地支之子丑寅卯谓之辰。耕用亥日,故云元辰。”即那个月的第一个亥日。)
f.每年的第一月也称“正月”,如:
①杂记下: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g.有用“先”“后”等词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的,如:
①丧大记: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
②乡饮酒义: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也。
7.用“伯”“仲”“叔”等词表示排行或表示长幼,如:
①丧服小记: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
②曾子问: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从以上可以看出,先秦表示次序与现代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一部著作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某一时期次序的所有表示方式都展现出来。尽管如此,《礼记》中出现次序的表示方式,在先秦著作中却是相当灵活和全面的,能够反映先秦次序表示方式的概貌,极具典型性。先秦非常讲究上下尊卑关系,而《礼记》是儒家重要的礼制文献,调整的正是这种关系,把那些不合礼制的行为纳入到符合那个时代所允许的范围中来,这就需要详细规定何为尊、何为卑,也就是尊卑次序,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表示次序的词语,以便把这种等级次序清晰地排列出来。
[关键词]《礼记》 次序表示 典型性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59-01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所辑,共49篇,称之为小戴礼。各篇大率出自孔子弟子和再传、三传弟子等人之手,记载了大量先秦的典章、礼制以及儒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是研究先秦时期书面语的重要作品之一。《礼记》次序表示的方式极其灵活和多样,在先秦典籍中具有典型性。
1.用“上”“其次”“下”等词表示;或“上”“次之”“下”等词表示;或“太上”“其次”等词表示,如:
①王制: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
②杂记下: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
③王制: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2.用“上”“中”“下”等词表示,如:
①王制: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②同上: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
3.用“大”“次”“小”等词;或“大”“其次”“其下”等词;或“大”“次之”等词表示,如:
①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②祭义:孝有三:大孝为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③礼器: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4.用“先”“次”“后”等词表示,如:
①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②同上: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5.用“大”“中”“小”等词;或“前列”“次之”等词表示,如:
①祭义: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②礼器: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
6.日期次序的表示。
a.用甲乙、丙丁等天干表示季节次序,如:
①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注:十个天干分配于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又以五行播于四时,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中央属土,故甲乙为春。以此类推。)
②同上: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中,其日丙丁。
b.用干支表示,如:
①祭统: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
②檀弓下: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签。
c.用“孟”“仲”“季”等词表示,如:
①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②同上:仲春之月,日在奎,皆弧中,旦建星中。
③同上: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d.有时用“上”“仲”等词表示,如:
①月令: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亲往观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舞。(注:“上丁”即第一个丁日,“仲丁”即第二个丁日。)
e.也用“元”表示日期次序,如:
①月令: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注:古代以干支纪日,郑玄说元日是指上辛之日,即那个月的第一个辛日。元辰,孔颖达说:“天干之甲乙丙丁谓之日,地支之子丑寅卯谓之辰。耕用亥日,故云元辰。”即那个月的第一个亥日。)
f.每年的第一月也称“正月”,如:
①杂记下: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g.有用“先”“后”等词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的,如:
①丧大记: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
②乡饮酒义: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也。
7.用“伯”“仲”“叔”等词表示排行或表示长幼,如:
①丧服小记: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
②曾子问: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从以上可以看出,先秦表示次序与现代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一部著作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某一时期次序的所有表示方式都展现出来。尽管如此,《礼记》中出现次序的表示方式,在先秦著作中却是相当灵活和全面的,能够反映先秦次序表示方式的概貌,极具典型性。先秦非常讲究上下尊卑关系,而《礼记》是儒家重要的礼制文献,调整的正是这种关系,把那些不合礼制的行为纳入到符合那个时代所允许的范围中来,这就需要详细规定何为尊、何为卑,也就是尊卑次序,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表示次序的词语,以便把这种等级次序清晰地排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