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狮说”是梁启超的发明吗?

来源 :史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美、日、澳等国相继有学者对“中国睡狮说”提出质疑,力主“睡狮说”乃梁启超的发明创造.但从史料看,至迟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报刊对“中国睡狮说”已有明确记载,尾崎行雄的《东洋的危机》、大泽龙的《支那论》均早于梁启超的《动物谈》.据尾崎、大泽等人的文章,该说起源于西方,与西方人为了侵略中国而对中国综合国力所作的判断有关.尾崎等引用并反对该说,意在宣传“支那征服论”,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大泽等援引该说,意在宣传“支那保全论”,为其亚洲主义策略服务.从方法论检讨,当下学者之所以误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使用了默证法,但没有严格遵守其限定条件,混淆了推理与证据的关系.
其他文献
陈翰笙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他的农村经济思想,借鉴和吸收廖谦珂、考茨基和列宁的相关理论方法.在农村问题研究中,陈翰笙借鉴了马札亚尔的研究路线并在相关问题上存在共识,但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判断存在明显差异.陈翰笙与杜博洛夫斯基、魏特夫和沙发诺夫等国际左派学者的争鸣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陈翰笙与国际左派学术界的交往互动,反映出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构成是复杂多元的.
中国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从嘉靖、万历年间书坊主控制下的“熊大木模式”,到明清之际文人与书坊主的“通力合作”模式,再到康熙中期以后小说创作与出版的“分道扬镳”.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与出版的发展.通过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研究,有助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从古至今,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考察人类历史和社会演进的规律,揭示其中的普遍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人类的现实生活.近年来,探讨历史的规律、动力、价值、主体、目的等问题的历史理论研究在西方学界出现了明显的回归.①本文将以西方学界的文明史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其在18世纪兴起时的表现,步入20世纪后逐渐衰落的原因,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复兴.①本文认为,西方文明史研究的兴起与衰落,背后体现了西方人对历史规律这一重要的历史理论问题的探究与反思.而文明史研究在近年来再次回归西方学者的视野,则反映了西方学者为了应对西方文
历史(history)一词,在西文语境中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作为时间进程的历史,一个是作为历史书写的历史学.人们一般把前者称之为历史(history),将后者称之为史学(historiography).由此,关于前者的理论或哲学就是所谓的历史理论或历史哲学,而关于后者的理论或哲学就是所谓的史学理论或史学哲学.为了防止语义上的含混,也有学者指出可以用简化的“metahistory”一词来表示关于历史进程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history),用简化的“historiology”一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西方全球史著作的译介,“全球史”概念传入中国,并从90年代开始了全球史理论探讨,从最初讨论编纂世界通史的“全球史观”,发展到探讨跨文化互动、跨国史、新海洋史等理论和方法,并对全球史理论运用于中国史研究进行了探索.随着全球史研究向实证化、微观化方向发展,国内的全球史实证研究成果增多.《全球史评论》2008年创刊以来所刊论文统计表明,国内学者的实证性和原创性全球史成果占比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史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全球史著作.然而,中国的全球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全球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解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基本概念.对这一概念的既有研究,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基本是从中共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与解释.实际上,这一概念的形成史十分丰富,通过对国民党左派文献的梳理,可知国民党左派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前也提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概念,并进行相应的理论阐发.
美国城市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遇到领域界限模糊、研究者认同感下降等问题,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城市.在围绕城市历史多重维度的研究中,空间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既是受到了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的影响,也体现了美国城市空间变化在学术界的回响.美国城市史研究的空间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研究主题上,空间不再仅仅是研究对象所在的场地,空间本身就是研究对象;在研究尺度上,跨国史路径介入城市史研究,人员、物资、资本和信息的流动将观察城市历史的视野
辛亥革命史研究中文献考订与校勘依然任重道远:清末期刊的各种版本差异颇大,单行本、重印本与汇编本往往不同,甚至存在不小的差异,需要引起注意;部分重要文本的作者尚有待考订,可以根据前后左右的因缘加以厘清;既有重要文献集需要汇观、深耕,关键文献还有待搜寻,新披露文献值得充分利用.研究视野方面须重视反革命与不革命派的研究,将辛亥革命放到甲午战争到国民党“一大”这30年的历程中,注意南北差异、边地与内陆、区域不同步;由实入虚,将全球史、微观史、概念史、记忆史、情感史、生活史、疾病史、图像史等新视角引入,将研究推向深
2000年以来,量化15-19世纪各国长期增长与不平等的“全球经济大分流”研究成为英语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围绕“全球经济大分流”问题,英语学界不仅出现了各种量化全球经济长期增长与不平等的专题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而且在全球经济大分流的起源、阶段、表现和原因等问题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解释体系.这些新的数据库和理论体系不仅重新认识了现代经济增长的起源、阶段、表现、机制、路径与原因等问题,还厘清了当今全球经济不平等体系的历史根源.梳理、分析和研究这20年英语学界全球经济大分流的研究脉络,总结其发展特征与趋势
近年来,中东史研究出现了一种新趋向,开始注重用环境史视角考察帝国兴衰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开启了学界所谓的中东史研究的“环境转向”阶段,并涌现出众多中东环境史研究的相关论著.事实上,中东史研究的环境转向并不是一股知识潮流,而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重要转变,将会影响到学界对中东史的理解与重构.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