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主要目标。当前,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尝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但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观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分析这些误区,能使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 创新人才培养 误区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近年来,我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也有了高度的认识,并在实践及培养模式上做出了巨大的尝试和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何谓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无论是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及社会都没有科学的认识,而是陷入种种误区。
  一、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误区
  1.误把培养创新人才机械地等同于高学历人才。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信心,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事实上,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界,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至今都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而许多高校在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追求高学历,要求学生和教师高学历,我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的人数居世界第一位,认为高学历人才就是创新人才。但实际上,创新能力并不等于知识多和学历高。一些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并未有很高的学历,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大学,著名的桥梁专家林元培只是中专毕业生。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只受过三年的正规教育,所以学历与创新并不一定成正比,学历对创新来说,不是先决条件。创新能力最本质的要素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洞察力。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好奇心或者说兴趣,不太可能有很大的成就。爱因斯坦说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给他一个礼物,就是指南针,他看了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兴趣,发现这个针永远都往一个方向摆动,他觉得这背后肯定有重要的原因,很想搞清楚,这就是好奇心。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误把培养创新人才等同于高智力人才,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于开发智力,开发智力不等于培养人的创新力。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培养创新力却必须要开发智力。也就是说,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新力就强,但创新力强的人智商却相对较高,。创新力与智力二者之间是包含而非等同关系。其实,创新人才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是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是认识客观事物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非智力因素广义上指智力以外的心理、环境、生理以及道德等因素。狭义上则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智力的发展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和支持,同时,非智力又伴随着智力活动的进程而形成和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专家研究显示,一种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可能占到20%~30%,而非智力因素占到70%~80%。因此高智力人才并不等同于创新人才。
  3.误把培养创新人才等同于创造性人才。创新必定是创造,但创造却未必是创新。比创造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创造什么?为谁而创造?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具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命的本能,还有一种是死亡的本能—— 出于生命本能的创造是建设,而出于死亡本能的创造是毁灭。毋庸置疑,没有人会同意将毁灭视为创新,但即便是出于“生命本能”和“建设动机”,创造在许多情况下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就因为无论是在科技创造领域还是在制度创造领域,创造的成果往往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掠夺自然、损害社会、摧残文明。在今天,创新已成为任何一个社会实现其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教育发展、生态发展的根本途径,创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至关重大,所以创新不仅需要具有工具合理性,而且需要具有价值合理性、伦理合理性。否则,一旦“创新按钮”操在持有像路易十六“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那样人生观的人手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创新”与“创造”这两个最相似的概念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是否有人文内涵:创新是指那些接受了价值定向\通过了价值检验的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价值性是创新活动区别于一般创造活动的最本质属性之一。创新必须具有终极关怀意识,必须遵从价值定向,必须接受价值检验,必须以整个人类的最高福利为旨归。总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的误区
  1.把创新教育等同于精英教育。有不少人认为创新只是那些头脑聪明、智力超群的尖子生的事,搞创新教育只对那些天赋超常的学生才会成功,而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也不需要。因此,创新教育应重在拔尖人才,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创造型人才。这种认识将“创新”与“天才”划等号,把创新教育的重心上移到培养少数精英人才。这是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偏颇,是偏离了创新教育的正确轨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创造的素质是每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把他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可见,精英人才只是人才队伍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把创新教育只针对少数精英,这不仅把创新教育狭窄化,而且也使创新教育的价值标准单一、并剥夺了多数人受创新教育的权利。
  2.把素质教育代替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就是试图用素质教育代替创新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关系。区别在于,素质教育主要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个体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但创新人才培养中除培养个体的全面素质外,尤其注重构建整合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者又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思想、范式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升华,是素质教育在更高层次的价值定位。   3.创新人才培养仅作为教育思想而存在。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它是为了适应科技创新需要,是与传统的纯粹继承性的教育思想相对立的,它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导引功能,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对自身的一种调适。这就注定了实施它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和革命过程。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育目标、观念、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切实而有效的创新,才能将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误区
  1.误认为取消考试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有人认为,考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羁绊和障碍,惟有取消考试,才有将受教育者彻底解放出来,才能涌现出大量的创新人才。这种认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能客观上评价教学活动及教学过程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考试应有的功能和地位。当然,这里所讲的考试不是指我国以前那种“应试教育”的考试,而是要使考试科学化,考试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目的相一致。因此,考试与人才培养是辩证的,我们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认真研究考试模式和方法。
  2.误认为搞好学生假期中的的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就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近年来,有不少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学生假期中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这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或手段未免太低档和太简单了。假期的社会实践对于每个大学生都是必须和极其普通的事情,毕业设计中的独特创建是毕业设计中必须具备创新点的要求,这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最普遍的要求。
  四、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误区
  1.误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一种以短视和片面的眼光看待创新人才培养,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只看最后阶段的单独作用而不看全部阶段的综合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它与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从纵向的时间链分析,有学前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大学后阶段,这些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第一环,而且是重要的一环。中小学教育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各方面基础打得好坏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到了大学阶段,人的创新力发展已渐趋成熟,很多方面的创新性已经接近顶峰。由此可见,必须确保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大学后各阶段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误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唯一阵地。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性、多层次性,该系统的主体无疑是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活动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是一贯的、体系化的。但每一个个体都无时无刻不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中成长,其个性特征中的许多方面都来源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和人一生的成长之中,都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创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社会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低估的。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立足国力,开发创造力,创造新技术,确保竞争的优势”的战略方针,还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许多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的培训基地、研究所等,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良好氛围,从而为确保创新人才辈出提供了重要保证。
  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课题编号JXLG—09—1—8)
  [参考文献]
  [1]何克杭.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2000,(6).
  [2]龚怡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03,(10).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院校是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应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认证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  [关键词]一体化 教学 改革  职业院校是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而且一定要突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此,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
期刊
[摘要]高校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是针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及诸多相关特殊需求而设计的软件管理平台。本文从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预期管理目标几个方面,探讨了二级教务管理信息整合平台建设的现实性和意义,以期对高校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务管理 信息整合平台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7.3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
期刊
用Wii的遥控手柄“挥杆击球”,站在Wii Fit上玩呼啦圈……创新的体感操作方式,让Wil得到了众多粉丝的支持,玩游戏不再是通过传统的游戏手柄,用户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趣味性,经过不断的发展,体感操控设备也不仅限于遥控手柄,更有球拍、方向盘等扩展外设,让用户玩得更开心。日前,微软的XBOX360体感外设也正式推出,体感操控方式已经成为游戏娱乐的新潮流,让游戏玩家不禁为之疯狂。
期刊
[摘要]做好职业院校的就业工作,对学生既要有爱心,又要细心,还要有耐心。把好就业教育、优选企业、专业对口、尊重意愿、跟踪服务等五关是做好就业工作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就业安置 人文关怀 校企合作 跟踪服务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新兴工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偏高,招工更难。用工荒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相对比较抢手,而中职生更象是皇帝的“女儿”。如何提高就业质量?要以
期刊
富勒近期推出了六键宏定义游戏鼠标G100,这款鼠标定位中端主流游戏用户,具备竞技级游戏鼠标的性能,手感突出,鼠标驱动支持游戏玩家DIY定义功能。
期刊
索泰GTS250双雄首发版拥有两颗G92显示核心,由于都采用55nm制造工艺,所以尽管是两颗核心同时工作,产品的功耗也并不会过高。
期刊
先马蓝魅电源是一款视觉系的产品,浑身上下都漆成了湛蓝色,甚至包括20Pin供电接口的蛇皮网和6+2Pin显卡辅助供电接口在内。电源产品往往给人朴实甚至呆板的外观印象,而大多数外观好看的电源产品则身价不菲。定位于主流市场的先马蓝魅电源,则要给广大主流消费者好看。当然,不只是外观,内在也同样重要。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论文分析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本科毕业设计特点,指出了南京邮电大学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毕业设计
期刊
迅雷7由于界面清爽,功能不俗,不少用户都选择它作为自己的主力下载器。但是有的时候,用户打开IE寻找下载站的过程略显繁琐,其实将自己经常访问的下载站点直接保存在迅雷下载器中,无论是搜索或是下载,就方便多了。
期刊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升华,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校园安全危机日益凸显,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当代的大学生们大都是有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