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可见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识字,更要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热爱。通常的课堂识字教学是在教学时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学生交流如何记忆这些生字,然后组词或者造句帮助识记,最后运用开火车等方式检查认读情况。单一的识字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祖国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世界缤纷精彩,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不同特点的汉字,既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不利于体现汉字文化的魅力。逐个分析,死记硬背,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美味的“汉字大餐”。
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存在,容易受到兴趣或需求的支配,如果他们学习活动的自发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其学习效果就无法得到保障。喜欢游戏和新鲜事物是儿童的天性,处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借助具体的实物或者生动的图像来理解事物,如果以单一固有的模式展开识字教学活动,不但不符合现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且也将影响教学效果。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汉字本身的特点为依据,通过多种识字方式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还能使课堂浸润着民族文化的色彩,充满活泼有趣的气氛。
一、呈现图片,直观形象
“三点水”和“草字头”是《江南》一课要求认识的新偏旁,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结合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教学“三点水”时,先请学生说一说见过哪些带三点水的字,教师相机板书,再分别出示“溪水、河水、湖水、大海”的图片,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溪、河、湖、海”都带有水的特征,带“三点水”的字一般都和水有关。形象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符号和现实意义的联系,加深了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同样,认识“草字头”时,根据诗歌内容,出示“莲藕、莲子、莲叶、莲花”的图片,学生再次学习观察、交流,试着总结,不仅认识了“草字头”,也了解到带“草字头”的字一般和植物有关。最后教师小结:汉字多有趣呀,看偏旁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试着总结汉字规律,体现了课标理念。
二、溯源字理,探寻文化
祖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如果能够追根溯源,充分挖掘汉字的来历和演变,创设情境,让学生浸润在汉字文化中,就会收到更好的识字效果。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我顺势说:“同学们的朗读真好听。看,一条小鱼也被吸引过来,它游到了我们的屏幕上。”大屏幕出示小鱼图片,我接着说:“这条调皮的小鱼游着游着,就变了样。”课件依次出示“鱼”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在学生的惊讶声中,一个大大的楷书“鱼”字出现在屏幕正中。此时再进行同桌讨论:“从鱼的图片到今天的‘鱼’字,你发现了什么?”之后出示“鱼”的拼音 “yú”,既复习了整体认读音节,又认识了新的汉字。最后,教师小结:“其实汉字就像小朋友一样,自己会慢慢长大、变化。以后我们认识汉字的时候,也可以去看一看这个汉字小时候的样子,不仅有趣,还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
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探寻字理,走近汉字本身,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欣赏到汉字的优美,领悟到祖国汉字文化的内涵,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寓教于乐。
三、植入微课,趣味精彩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更好地突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备课时,我将“采”字的创造和演变过程整合,编写出趣味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自我介绍解说词”,通过手机变声软件将我录的解说词声音变成可爱的卡通音,制作成2分钟左右关于“采”字的“自我介绍”微课,植入到“采”字的教学过程中。在微课播放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只手正在摘树上的果实,听到了“采”字的自我介绍,想象到了远古时代的人们用手采摘树上果实的情景,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全身心地进入到汉字的世界。于漪曾说:“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通过微课的方式,书上的汉字好像“活”了起来,它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这种有声有色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不仅记住了这个字,还印象深刻。
四、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课标指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在学生生字学习中的重要辅助作用和地位。学生在进入课文单元学习后,仍然不能把拼音丢掉,应该在识字学词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比如在认识“东、南、西、北”的时候,出示生字及拼音请小老师领读,并提示容易读错的音。如“南”和“北”的发音:“南”的声母是“n”而不是“l”,“北”的韵母“ei”是而不是“ɑi”。小老师教读后,再全班跟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发音的细微差别,既巩固了拼音,认识了生字,又在拼音的帮助下把生字读得更加准确,为将来独立、准确地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集中复现,巩固认读
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在初学生字后,针对“遗忘高峰”进行复习,能有效提高认读效率,有利于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在学完了本课的生字后,还需要及时、科学地进行复习、巩固。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的复习方法有摘苹果游戏、开火车、依次出示生字卡片等,学生已经非常熟悉,难免疲乏,难以产生新的学习热情。如何推陈出新,给学生制造出“新鲜感”,再次唤起学生的期待和兴趣呢?在复习生字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屏幕上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小老师领读、组词,全班跟读。读正确一个字,该字消失,屏幕上露出荷塘的一角,直到全部读正确后,荷塘美景也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每读完一个字,荷塘出现一点,学生的兴趣就增加一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好下一个生字,等到全部生字消失,美景呈现,学生一片欢呼和赞叹。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尝试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期待,有激情,有收获,学习便能事半功倍。
课标指出:“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观微课、寻字源、拼拼音等识字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将汉字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索、合作讨论的能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江南》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儿童的天性,利用儿童本身的思维特点及心智发展规律来促进学生学习,精心设计了五种识字方式,形式多样,多线并行,以富有情趣的方式取代教师枯燥、机械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高效且充满活力和趣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备课上多花一点心思和精力,就可以幫助学生开启汉字之门,掌握识字之法,让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四川都江堰市团结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存在,容易受到兴趣或需求的支配,如果他们学习活动的自发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其学习效果就无法得到保障。喜欢游戏和新鲜事物是儿童的天性,处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借助具体的实物或者生动的图像来理解事物,如果以单一固有的模式展开识字教学活动,不但不符合现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且也将影响教学效果。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汉字本身的特点为依据,通过多种识字方式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还能使课堂浸润着民族文化的色彩,充满活泼有趣的气氛。
一、呈现图片,直观形象
“三点水”和“草字头”是《江南》一课要求认识的新偏旁,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结合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教学“三点水”时,先请学生说一说见过哪些带三点水的字,教师相机板书,再分别出示“溪水、河水、湖水、大海”的图片,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溪、河、湖、海”都带有水的特征,带“三点水”的字一般都和水有关。形象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符号和现实意义的联系,加深了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同样,认识“草字头”时,根据诗歌内容,出示“莲藕、莲子、莲叶、莲花”的图片,学生再次学习观察、交流,试着总结,不仅认识了“草字头”,也了解到带“草字头”的字一般和植物有关。最后教师小结:汉字多有趣呀,看偏旁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试着总结汉字规律,体现了课标理念。
二、溯源字理,探寻文化
祖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如果能够追根溯源,充分挖掘汉字的来历和演变,创设情境,让学生浸润在汉字文化中,就会收到更好的识字效果。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我顺势说:“同学们的朗读真好听。看,一条小鱼也被吸引过来,它游到了我们的屏幕上。”大屏幕出示小鱼图片,我接着说:“这条调皮的小鱼游着游着,就变了样。”课件依次出示“鱼”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在学生的惊讶声中,一个大大的楷书“鱼”字出现在屏幕正中。此时再进行同桌讨论:“从鱼的图片到今天的‘鱼’字,你发现了什么?”之后出示“鱼”的拼音 “yú”,既复习了整体认读音节,又认识了新的汉字。最后,教师小结:“其实汉字就像小朋友一样,自己会慢慢长大、变化。以后我们认识汉字的时候,也可以去看一看这个汉字小时候的样子,不仅有趣,还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
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探寻字理,走近汉字本身,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欣赏到汉字的优美,领悟到祖国汉字文化的内涵,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寓教于乐。
三、植入微课,趣味精彩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更好地突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备课时,我将“采”字的创造和演变过程整合,编写出趣味性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自我介绍解说词”,通过手机变声软件将我录的解说词声音变成可爱的卡通音,制作成2分钟左右关于“采”字的“自我介绍”微课,植入到“采”字的教学过程中。在微课播放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只手正在摘树上的果实,听到了“采”字的自我介绍,想象到了远古时代的人们用手采摘树上果实的情景,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全身心地进入到汉字的世界。于漪曾说:“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通过微课的方式,书上的汉字好像“活”了起来,它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这种有声有色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不仅记住了这个字,还印象深刻。
四、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课标指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在学生生字学习中的重要辅助作用和地位。学生在进入课文单元学习后,仍然不能把拼音丢掉,应该在识字学词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比如在认识“东、南、西、北”的时候,出示生字及拼音请小老师领读,并提示容易读错的音。如“南”和“北”的发音:“南”的声母是“n”而不是“l”,“北”的韵母“ei”是而不是“ɑi”。小老师教读后,再全班跟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发音的细微差别,既巩固了拼音,认识了生字,又在拼音的帮助下把生字读得更加准确,为将来独立、准确地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集中复现,巩固认读
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在初学生字后,针对“遗忘高峰”进行复习,能有效提高认读效率,有利于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在学完了本课的生字后,还需要及时、科学地进行复习、巩固。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的复习方法有摘苹果游戏、开火车、依次出示生字卡片等,学生已经非常熟悉,难免疲乏,难以产生新的学习热情。如何推陈出新,给学生制造出“新鲜感”,再次唤起学生的期待和兴趣呢?在复习生字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屏幕上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小老师领读、组词,全班跟读。读正确一个字,该字消失,屏幕上露出荷塘的一角,直到全部读正确后,荷塘美景也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每读完一个字,荷塘出现一点,学生的兴趣就增加一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好下一个生字,等到全部生字消失,美景呈现,学生一片欢呼和赞叹。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尝试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期待,有激情,有收获,学习便能事半功倍。
课标指出:“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观微课、寻字源、拼拼音等识字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将汉字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索、合作讨论的能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江南》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儿童的天性,利用儿童本身的思维特点及心智发展规律来促进学生学习,精心设计了五种识字方式,形式多样,多线并行,以富有情趣的方式取代教师枯燥、机械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高效且充满活力和趣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备课上多花一点心思和精力,就可以幫助学生开启汉字之门,掌握识字之法,让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四川都江堰市团结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