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支持第一代大学生r——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的理念与实践

来源 :复旦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支持服务”项目是一项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设立的联邦教育项目,旨在通过对第一代大学生等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有效提高其高等教育成就.在设置理念与性质方面,该项目重视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因素,采用非经济化的项目准入标准和服务内容,强调形成支持性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就.在具体设置和运营方面,该项目在国家层面以法律保障项目的地位来运营,由教育部分配项目基金,而具体运作由高校开展,便于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三者结合构建了健全的支持体系.“学生支持服务”项目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与质量提升,其实施经验对于完善我国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学生支持体系有一定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人口流动究竟是缩小还是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尚且存在争议,既有关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关系的实证检验有不一致的结论.考虑到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流动均具有典型的空间属性,纳入空间效应后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人口流动与经济收敛关系.主要结论是:(1)长江经济带及其上游、中游和下游城市的经济增长皆收敛.(2)人口流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阻尼效应,但这限于直接效应,而间接效应、邻近效应及综合效应均为促进作用;实证表明考虑到空间效应后,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得复杂,需要改变对两者关系的单维度分析而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阶层的流动以及利益分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青年而言,由于背负着扮演好多方社会角色的压力,对未来流动的预期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主观评判.基于此,文章运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使用双中介模型,以衡量生活质量的两个维度——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了青年流动感知对其社会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预期向上流动的青年往往抱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地,这一效应通过提高青年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
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一个获得本地户口的渠道.基于对27个北京市高学历外来人口的访谈,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北京市实施积分落户政策对他们生活预期的影响机制,建立“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高学历人才生活预期”理论模型.以未来的居住地为主线来演绎生活预期这个概念,生活预期从低到高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先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将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第二层是目前先在北京生活,以后再决定在哪个地方生活;第三层是未来将留在北京生活.研究发现,积分落户政策仅对感知涉己程度较高且感知积分落户成功可能性较大的高学历
采用“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2001~2018年的7期专项追踪调查数据,构建个体增长模型深入研究家庭结构转变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会显著加速老年父亲和老年母亲的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变为二代及以上同住”“变为独居”或“变为仅与配偶同住”仅显著加速老年父亲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变为隔代同住”会显著加速老年父亲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但却显著减缓老年母亲的认知功能衰退速度.研究揭示了在积极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社会要全方位地关怀认知功能逐渐衰退及即将衰退中的老年
以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了相对收入水平对核心家庭化迁移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不同家庭迁移模式下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相对收入水平对核心家庭化迁移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有显著的影响,相对收入水平高会在前期提高其短期定居意愿,但在后期对长期定居意愿的影响上比较弱.第二,无论是短期定居意愿还是长期定居意愿,完整家庭化迁移群体定居意愿均高于半家庭化迁移群体,不论是何种家庭迁移模式,短期定居意愿均高于长期定居意愿.第三,相比主观相对收入水平,客观相对收入
大学生兼职是否影响学业成绩存在竞争性理论假设、相互矛盾的实证结果.本文运用元分析循证方法,基于32项有效研究,涉及57个效应量和55973个样本,尝试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结论.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兼职和学业成绩存在较弱冲突效应(r=-0.083);具体来看,与本专业相关的兼职能提高大学生学业成绩,每周10小时以内兼职也能助益成绩提升,但超出此阈值,兼职时间越长,学业成绩下滑越明显.鉴于此,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吸引工作取向型的学生重新投入学习,并且引导学生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高质量兼职并适度配置兼职时间,从而削弱
在高校教师脱离事业编制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司法救济案件呈现数量上升、地域分布与省市高校数量部分关联、争议类型复杂多样、判决情况多为高校胜诉、适用法律广泛的现状,出现同案不同受、同案不同法、同案不同判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现行法律的不完善与新制度的持续推进发生耦合作用,放大了高校教师司法救济的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贴合制度转型,从价值引领、身份定位、权利保障、程序公平等方面完善高校教师司法救济.
教育信息化赋予高等教育文科建设新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课程,基于新文科构建智慧教学模式成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英语教育改革的正确选择.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包括新理念缺失、主体不全面、技术要素不足、具体模式缺位等;根据问题及其造成的不良结果,从更新顶层理念入手,确保主体全面化,充分融合信息化新技术,合理采用深度学习等模式,作为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基于“知识社会中的学术职业”调查数据,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层次越高,其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越长,科研合作对象范围越广,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越多;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高校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在的科研导向不仅没有促进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反而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以及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产生“挤出效应”,进
跨学科教育经历在科研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重点财经院校教师个人简历及其15年内的期刊论文发表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跨学科教育经历与教师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质量以及科研生产偏好均具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在非本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具有促进作用;与“硕博跨学科”经历相比,“本硕跨学科”经历更有助于教师探索新学科领域,增强跨学科研究与发表能力;CSSCI与SSCI期刊数据均证实了跨学科教育经历在教师跨学科论文发表中的影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