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人脸识别的讨论未歇,关于臀部的“监控”又来了。日前,杭州一家企业研發的智能坐垫颇受关注,被安排试用其某款可记录心跳、呼吸、坐姿等数据的智能坐垫后,多名员工遇到人力资源部门的超常规关注:“几点到几点不在工位,是否带薪拉屎”“为什么下班提前10分钟”之类的调侃被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私下提出,让不少“打工人”后背发麻。对此,涉事公司回应称,研发中产品所收集数据不会影响员工考勤,私自传播测试人员个人数据的工作人员已被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是产品测试,还未推向市场,而且也不影响参与测试人员的考评,涉事公司这个回应不知道是否能让网上参与吐槽的员工放宽心,但对其他更多“打工人”来说,却恐怕无法因此释然。
既然在测试阶段就已经亲测出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这款智能坐垫后续推向市场的使用场景、具体规则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安排,都很难不令职场人群有所忧虑。毕竟在此之前,高科技介入员工日常管理的新闻就已经频频被舆论热议:亚马逊于2019年推出用于追踪员工效率的AI系统,国内某互联网企业也曾安装设备,对员工厕所使用时间做统计,而某车企则通过人体红外传感器对工位的真实使用率进行监测,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让高科技给算计到只能拼命闯红灯……越来越高精确度的企业管理系统正在成真,不由一个智能坐垫的推向市场与否决定。
这次引发热议的智能坐垫,按说通过实时记录使用人的心跳、呼吸、坐姿等数据来关注员工身体状况,并适时提醒劳逸结合,听起来很体贴,功能似乎也跟智能手环差不太多。但问题就在于,在这个智能坐垫的研发和未来恐怕难以避免的推广使用过程中,设计者目前所公开表露的初衷与使用者的最终目的,可能会存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在产品内部测试阶段,就已经暴露出某种“使用不善”的尴尬。
公司的HR都可以便捷获取的新产品测试信息,是否会直接运用到真实的员工考评场景、作为扣罚依据,本身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研发企业因为个案成为舆论热点而承诺不波及员工,并不意味着产品在未被舆论热议状态下的真实用途,就不会被用于考核员工。更何况,待产品投入市场,具体如何使用、有权获取数据的范围等等,对不特定职场人员而言都是个未知数。
特别是在职场这一劳资关系复杂的场景中,对公民个人隐私数据的获取授权,事实上一直存在企业管理需要和员工个人隐私保护的博弈。企业对员工健康状况的基本了解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但实时监测并过度介入员工的工作精力分配,即便没有出现员工隐私外泄的纠纷,也难免引发某种不良的用工评价,使求职者口耳相传地“避雷”,对企业来说恐怕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摘自《南方都市报》2021年1月5日
是产品测试,还未推向市场,而且也不影响参与测试人员的考评,涉事公司这个回应不知道是否能让网上参与吐槽的员工放宽心,但对其他更多“打工人”来说,却恐怕无法因此释然。
既然在测试阶段就已经亲测出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这款智能坐垫后续推向市场的使用场景、具体规则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安排,都很难不令职场人群有所忧虑。毕竟在此之前,高科技介入员工日常管理的新闻就已经频频被舆论热议:亚马逊于2019年推出用于追踪员工效率的AI系统,国内某互联网企业也曾安装设备,对员工厕所使用时间做统计,而某车企则通过人体红外传感器对工位的真实使用率进行监测,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让高科技给算计到只能拼命闯红灯……越来越高精确度的企业管理系统正在成真,不由一个智能坐垫的推向市场与否决定。
这次引发热议的智能坐垫,按说通过实时记录使用人的心跳、呼吸、坐姿等数据来关注员工身体状况,并适时提醒劳逸结合,听起来很体贴,功能似乎也跟智能手环差不太多。但问题就在于,在这个智能坐垫的研发和未来恐怕难以避免的推广使用过程中,设计者目前所公开表露的初衷与使用者的最终目的,可能会存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在产品内部测试阶段,就已经暴露出某种“使用不善”的尴尬。
公司的HR都可以便捷获取的新产品测试信息,是否会直接运用到真实的员工考评场景、作为扣罚依据,本身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研发企业因为个案成为舆论热点而承诺不波及员工,并不意味着产品在未被舆论热议状态下的真实用途,就不会被用于考核员工。更何况,待产品投入市场,具体如何使用、有权获取数据的范围等等,对不特定职场人员而言都是个未知数。
特别是在职场这一劳资关系复杂的场景中,对公民个人隐私数据的获取授权,事实上一直存在企业管理需要和员工个人隐私保护的博弈。企业对员工健康状况的基本了解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但实时监测并过度介入员工的工作精力分配,即便没有出现员工隐私外泄的纠纷,也难免引发某种不良的用工评价,使求职者口耳相传地“避雷”,对企业来说恐怕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摘自《南方都市报》2021年1月5日